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上理 | 咱们校训原来这么有內涵


上海理工大学校训的中国传统文化阐释

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为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沪江大学以“信义勤爱”为校训,一战以后,同济德文医学堂原址变迁为中法国立工学院,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校训。2006年,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校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定下了“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八字校训。这一校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进行阐释。

首先,“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体现了《易经》乾坤两卦的“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思学志远”体现了乾卦的精神。“信义勤爱”体现了坤卦的精神。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思则是一个思考、创造的过程,学思结合,思学相长,而这一切都是“志(在)远(方)”,正体现了乾卦的乾乾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一个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志远”一词也是十分贴切的,“志远”的校训正是对莘莘学子永不止息的自强进取的鼓励。“信义勤爱”是从道德的培育角度来说的,中国自古以来重视道德的培育。《老子》云:“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所谓“厚”为品德敦厚,所谓“实”是基础坚实。“信义勤爱”可以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正符合坤顺德厚的品性,唯德厚方能载万物。“信义勤爱,思学志远”则以体现坤卦精神的“信义勤爱”居首,以体现乾卦精神的“思学志远”居后,是重视道德培植的体现。

其次,“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体现了以“情感—道德—超越”为核心结构的中国文化精神。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三维核心结构观即中国文化的“情感—道德—超越”的三维结构。情感维度的载体是中国诗歌,道德维度的载体是中国儒家文化,超越维度的载体是中国的道家思想和佛教,其中又以禅宗的思想为超越维度的代表。“志远”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情感维度。志与情原本是相通的。“信义勤爱”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道德维度。而“爱”这一个字则可以包含“情感—道德—超越”三个维度的全部。从情感维度而言,“爱”是“情”的最高表现。从道德维度来看,《论语·颜渊》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离娄下》亦云:“仁者爱人。”这一个“爱”字就是中国文化道德维度的最好阐释。从情感维度来说,“爱”是立情之本;从道德维度来说,“爱”是立德之本;从超越维度来说,慈悲之“爱”是立心之本。

再次,“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人才的才性同合论和德才兼备、以德统才的德才之辩。以才性论和德才之辩的视角来看上海理工大学的校训,则“信义勤爱”,德也,性也;“思学志远”,才也。二者并列,即是既重视德性,也重视才学;“信义勤爱”先于“思学志远”,则是以德性统才学,重视才学,更重视德性。此德性和才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性和才学相比,在内涵上当然有更多的时代精神和新的发展,不过校训中体现的德性和才学的辩证关系则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重视才,更重视德,否则有才无德,便会出高学历犯罪。

最后,“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至善,其表现和过程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则在于修身。修身统一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并从格物开始。依王阳明所论,格物致知即格去其物欲之私,而“致其本心之良知”。今观校训,“思”可以说是“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就是省察克治自己的内心,格去物欲之私。“学”,即致知也。思学,即格物致知。而“信义勤爱”的实行即是诚意、正心的过程。这些做好了就是修身。“志远”是修身的延伸,即是志在家国天下。修身成,则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体现了“大学之道”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唯有像蛟龙潜藏水中创造和等待时机般坚韧的“信义勤爱思学”的修身过程;才会有朝一日如龙飞九天一样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志远”)。又,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以儒家的观点看来,至善的达成以对“仁义礼智信”。

由以上的分析,上海理工大学“信义勤爱,思学志远”八字校训体现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优秀特质,富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以此校训为指导,将远大的精神志向和扎实的行持功夫结合起来,定会在大学生活中学有所成,在以后步入社会中也必将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来源:尚理国学微信公众平台

作者:刘永(文字部分有删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
“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
校训及释义
大学校训的与时俱进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从苏州大学校训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传承
《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