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郢就陶山范蠡墓问题答客问
范蠡与陶山
范蠡祠
范蠡墓
陶山一景
范蠡简介——字少伯,春秋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无所不精,谱写了历史上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他淡泊名利,辞官归隐,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在历史上,关于范蠡的故事、传说甚多。早年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高盖世,升至上将军,后弃官赴齐,“致产数十万”,受到齐王的赏识,拜为卿相,但他淡泊名利,归还相印,乘扁舟浮海出齐,来到陶地。
在全国,各地为纪念范蠡而设的范蠡墓有多处,例如湖南华容范蠡墓,湖北石首范蠡墓,山东肥城范蠡墓等。但关于范蠡的寿终之地,历史上却存有争议。在《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都具体地记述了范蠡兴越灭吴,浮海出齐后“止于陶”,“卒老死于陶”。但“陶”在今何地,其说不一。
1996年9月,肥城成立了范蠡研究会。1997年4月,肥城举办了首届范蠡研讲会,著名专家、学者阴法唐、史树青、阴法鲁、萧正伟为研讨会发来了贺信。吴富恒、孙轶青、陈桥驿、丁希贤、汤贵仁、杨宪金等学者、专家30余人撰写了论文,并在大会上发言。2008年4月7日,在陶山范蠡墓前举行戊子年清明祭拜中华商圣范蠡典礼,并举办了2008中国肥城范蠡经济思想研讨会暨“走进肥城共谋发展”经济合作洽谈会,同时整理编纂了第二部《范蠡研究文集》。
2013年,据肥城市湖屯镇幽栖寺村出土的三块明代石碑记载证实,范蠡死后葬于肥城陶山。幽栖寺村位于陶山之阳,因临古寺幽栖寺而得名。该村村民在村后水库边的一口井中发现并挖掘出了明代、清代及民国三个时期的石碑共八块。经专家考证,其中三块系明代重修幽栖寺时所刻。石碑的出土,对于两千年前范蠡在陶山一代隐居经商、死后葬于陶山之说,提供了又一证据。
陶山位于肥城北部,属泰山山脉,山势险峻,方棱四削,峰顶平缓,负阴抱阳,遍身披翠,伟岸挺拔。陶山文物古迹众多,现有20多处,主要景点有范蠡墓、范蠡祠、幽栖寺、朝阳洞、小泰山等。山中奇石遍布,天然石洞星罗棋布,相传有72名洞,古时山前为湖,风光秀丽,是《水浒传》中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的一部分。有诗赞曰:“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水抱山环此地即是蓬莱”。
“避君隐陶称朱公流芳百世,聚财万贯济黎民功盖千秋”。这是陶山范蠡祠的一幅楹联。作为商圣,范蠡与陶山的故事,至今仍在肥城大地广为传颂。
范蠡前半生赤心保国辅佐越王勾践,出谋划策,兴越灭吴。在与勾践共事中,他发现只能与之共患难,难与之同安乐,便审时度势,携门客家奴浮海出齐,从海上来到齐国东海边。耕于海畔,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王听说范蠡才华出众,让他做了齐国宰相。此时他感到,“居家则聚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久受尊名,不祥”。齐平公十三年,他辞去宰相,尽散其财,间行而去,三徒来到齐国西南边陲的陶山。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范蠡浮海出齐,止于陶”。陶山位于齐、鲁、燕、赵等诸侯国的交界处,山前有广阔的湖面,船只通过汶水、济水,直达中原各地,山上草木葱郁,湖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资源丰富。范蠡便在此隐居下来,置办田产、建筑房屋,利用山坡地发展畜牧林果,利用湖水养殖鱼鸭,没几年日子就富裕起来。接着他利用过剩的产品和手中的积蓄,囤积货物,借山前水陆交通之便,做起贩进卖出的商品交易活动。范蠡还在山前的湖屯码头设立杂货店铺、作坊、旅店、钱庄等,使这里成为古代各国商人集居的交易中心。
与此同时,范蠡雇用有才能的贤德之人,把商品贸易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在陶山隐居经商期间,著书立说,写出《养鱼经》和《致富奇书》。他还把经商之道、养殖技术传授给亲友乡邻,让他们富裕起来,并在陶山前建立了产供销一体的各种作坊、店铺。至今,当地保留不少与经商做买卖有关的村名:如王瓜店、张家店、兴隆店、钱庄、衡鱼铺、十里铺、西铺、郭家油坊等。春秋战国时期,范蠡的商业活动促使这里形成了市场繁荣商贾云集的兴旺景象。
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不但注重实践,而且善于总结经验,著有《陶朱公商训》。其中,极富哲理的铭言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商品流通市场的运行法则,对后世影响很大,受商人们供奉,谓之“商圣”、“中华商业鼻祖”。
范蠡以“富好行其德”作为自己经商的终极目标。商人是逐利阶层,所以历史上向有“无商不奸”的说法。而范蠡却恰恰相反,他超然物外,把金钱看得很淡薄。范蠡认为:“钱财如刀,可救人亦可杀人;钱财如水,既载舟也能覆舟”。范蠡经商十九年,他将“三致千金”的家资散于“知友乡党”、“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更可贵的是,范蠡不搞垄断,慷慨指导齐国国君在后苑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万;指导鲁之穷士猗顿赴西河畜牛羊于猗之南,十年之间遂成巨富。在经商活动中,范蠡坚持以“完物”取信于民,以“逐什一之利”惠及于民,以“千金”资产散分于民,从而赢得了诚信,占领了市场,换回了巨额利润,再回报社会,走共同富裕之路。司马迁深为范蠡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所折服,称其为“富好行其德”,他的慈善之举赢得世人的高度评价。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遂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东封泰山,路经肥城陶山,丞相李斯亲临凭吊范蠡留下赞言:“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以示怀念。后人将此刻于碑石上,立在墓前,又在范蠡墓的东侧200米处建起“范蠡祠”。到了汉代,在祠址外围建起幽栖寺,并有道人赤松子来此吊唁范蠡。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有僧徒筹资在范蠡墓东侧200米处建起幽栖寺,秉承范公之德,善事四方。唐广明年间、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年间分别对幽栖寺进行修缮和扩建。《山东通志·疆域》载:“陶山在平阴县东三十五里,山南五里有朱公冢。旧志相传山前山后有72洞”,又载:“范蠡浮海出齐,自号鸱夷子。闲行至于陶山。因号陶朱公焉”。
范蠡与陶山的故事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来源于民间,传承于百姓,寓教于乐,是陶山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范蠡以布衣之身成就了陶朱事业,聚财数万,然而他“富好行其德”的行为和高尚的情操为后人树立了美好的形象,成为百姓心中尊崇的偶像,他的言行及思想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泰山学者周郢认为,虽然范蠡真墓所在今尚难定,但肥城范蠡遗迹不仅由来甚久,而且在文化上亦深有渊源。范蠡遗迹出现在泰山地区,实与春秋战国之际吴越文化与泰山文化碰撞融合有关。吴王夫差北上伐齐(曾驻军泰山)与越王勾践迁都山东,促进了吴越与泰山地区的交流,孔子登泰山以望吴门,正表明了对吴地的特别关注。大量吴越人士(如伍子胥家族)移居泰山,必然带来相关信仰与传统。作为吴越文化代表人物的范蠡故事因此被植根于泰山附近,并被置墓立祠奉祀,正是基于这一文化背景。
□记者 陶园园 文/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蠡在肥城》附录2: 陶山范蠡古迹考证文章 《范蠡居陶山及其墓葬考证》
徐承伟∣范蠡和陶
揭秘:商圣范蠡与山东肥城的不解之缘
肥城陶山深的幽栖寺,建在带走西施的范蠡归隐处
周郢丨肥城陶山范蠡遗迹与吴越迁民关系研究
范蠡及其墓前“李斯题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