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所谓思想精髓,应当是经过反思和在哲学思想之间通过比较、取舍,提炼出来的积极有效的部分,同时也是提纲挈领地反映主要贡献的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道德经》的思想精髓,一是“道”,二是“德”,三是“反”,四是“啬”。

《道德经》的道论,是精华所在。这个道论指出,世界上存在一个支配一切,又不受人支配,看不清又无所不在的存在物。世界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变化性、统一性、绝对性。而人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只能是有限的、局部的、相对的存在,认识不可能了解道的全部,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但是,人可以通过把握道的规律,尽可能得到更多的认识,扩大通向道的方法和路径。这就避免了人们就事论事的习惯性思维,启发人们把思维扩大到视野以外的更大的系统关系——“无”。《道德经》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无”这个否定性概念,无不是没有,而是指不可直观和感知的事物所联系的整体或方面。这对哲学思维是一个重大贡献。

道论是中国朴素的系统论和辩证法。阐明了人的有限性、局限性,否定了人的意识的主宰地位,也否定了天帝这样的人格化的神性的主宰,承认客观上存在一个以“万物为刍狗”的支配着社会、自然、人的活动和生死盛衰的东西——“道”。这是对理性精神的极大肯定,无论对当时和现在,都对塑造民族的理性精神起到了启蒙作用。

《道德经》的“德”论,指出让人遵道而行,就是“德”。符合道,是“上德”,不完全合道,是“下德”。用理性精神对社会政治和其他社会实践,给出了对策。从现实世界寻求道德伦理问题、政治问题的发生根源,这不就是向唯物主义方向进了一步吗?同时,对于把道德伦理固化为天道,把礼制视为最高规范的先周和儒家思想的局限性,相当于拍了一巴掌。

《道德经》指出道的规律是“反者道之动”。道生出的万物都要向道“返回”,这就是“复”,万物都学着道的这个样子,就成了一条规律:事物就是向自己的反面不断转化,从而形成了变动不居的局面。矛盾转化的概念在这里理论化了,当然人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一个“反”字,包括由此延伸出的“复”字,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深刻的辩证法的方法论。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和“复”的办法,概括起来就是“啬”。道的本质是柔、无、少、小等,在“德”的层面上,怎么做才算是符合“道”的本质,这个问题很抽象。《道德经》提出了“三宝”的具体办法,算是做了联系实际的示范,提高了遵道而行的可操作性。不然,真是要变成“道可道,不可道了。


据此《道德经》提出了“无为”、“守柔”、“不欲盈”的社会统治术、生存术和道德伦理观念,这都是从道的性质引申出来的办法。三宝的核心,似乎可以看做就是让人省事,不要无事生非。啬是农人种庄稼的时候,不断去除杂草的意思。反观《道德经》,感到作者是把重点放在去有为,去多余,去多欲,去矫饰,去逞强等等上面。这种不断啬和去的结果,就以至于无为,就比较合于道了。另外,啬也是最典型的一种“反”,它向滋长出来的泰、奢、贪、强伸出了剪刀,把社会修整得简简单单。它又是“无为中显示出了的“有所为,把“无为是什么都不做”的真相显现出来,落到了实处。

把人们习惯于直观、可见、可感的局限性思维,扩大到不可见、不可感、不为人所重视的更大系统里面,使思维具有了前瞻性、全局性、发展性。《道德经》丰富了《易经》的辩证思维,无疑这是人们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其启蒙意义、批判意义、超越意识,仍然表现出很高的智慧和对哲学思维发展的推动作用,至今仍然是具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的辩证法,对人类哲学思维深化,发挥着启发和培养的作用。

当然,《道德经》的精髓,也由于对规律和思维的各种条件叙述不够,带来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哲学有哪些缺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解读《道德经》:“道”的涵义
野鹤读《道德经》
中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局限性
道、法、术、器、势,《道德经》的精髓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