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世定:关于当前会计监管的几点看法

原财科所副所长、现财科院研究员、博导 

王世定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的演讲题目是关于当前会计监管的几点看法,实际上也不是看法,其实是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叫什么也不好弄,后来跟治纲商量,那就叫看法吧。

资本市场的改革中央已经确定了,全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我觉得早就应该实施注册制,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我很早以前就做过证监会的发审委委员,发审委实际上是证监会的一个防火墙,解决股票发行的合规性问题,但发审委委员其实起不了太大的审核作用,因为证监会为了防止我们这些委员受贿,就不让我们跟这些申报企业接触,那时候我们委员只能是通过看企业提交的上市申报材料来进行审核,如果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联合起来把上市申报材料做的特别漂亮,符合上市条件,我就只能打钩。现在注册制改革我觉得是一个很正确的方向,但注册制全面实施面临的挑战恐怕还是会计监管问题,还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会计监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要充分发挥会计的基本职能,所以我第一部分就是从会计的职能说起。

会计监管的目标就是充分发挥会计职能,在我们的学术界也好,在大家发表的文章里也好,对于会计职能有好多种说法,我就列了四种职能: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会计是过程的控制、观念的总结;我们国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则起着“反映和监督”的职能;后来改成“核算和监督”;现在又说“核算和控制”。这些会计的基本职能到现在为止我看了好多资料,会计的基本职能其实也没有弄清楚,有的同志认为反映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第一位的职能,同样我也看到这样的观点,说马克思在讲会计职能的时候把过程控制放在观念总结之前,所以控制是第一职能,争来争去没有弄清楚。控制是目的,而反映也好,观念总结也好,这只是手段,你反映问题是干什么。实际上从管理活动论的角度来说,会计是一种管理实践,会计是一种实践活动,那什么叫实践呢?实践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活动。所以列宁有一句话,就是说世界的本质是实践,就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我们各种各样实践包括很多,会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管理实践而已。反映是什么呢?反映或者说观念总结是什么?就是把不同的再生产过程给它从观念上总结出来,你自己认识、大家认识,反映的目的是什么?还是为了控制,企业内部是如此,社会也是如此。比如资本市场是不是控制?大家说你管什么,人家投资是人家自己作主,而实际上是什么?会计信息实际上引导着全社会总资本的流向和流量,人家股东把资本交给你上市公司了,你上市公司怎么用,用的好和坏均要反映在财务报告上,若大家都认为你的财务报告质量好,都会来买你的股票,你公司的价值就自然会得到提升。反过来经营不好管理不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会遭到淘汰,这就是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一个机制,这个机制用得好还是用不好,会计信息有很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加强会计监管,充分发挥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很有必要的。既然控制是目的,我觉得他们有几个关系要弄清楚,第一个控制为反映提供了课题,或者新的课题,你控制什么你就应该反映什么,你不控制他就没必要去反映。第二个,控制的有效性也同样受到会计反映水平的影响,你控制成还是不成,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就得看会计所反映的信息。此外,控制肯定是有方向的,方向不清楚肯定就调控不了,或者可能就反方向调控了。精确的调控需要会计来提供信息,调多少需要给会计反映来提供依据,这实际上就是“反映和控制”这两个会计职能的关系,不是谁第一第二能说清楚的,所以我们学界也不要去争谁第一和谁第二,这实际上是一个辩证关系。会计监管要充分实现会计的职能,我觉得先要把这个关系应该弄清楚,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想从审计意见来看看我们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什么叫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按我们会计业内来说就是相关性、可靠性等等,而从审计角度来看,我们审计报告的意见一般都是“真实公允或公允表达”。我记得在80年代以前,公开的说法就是真实公允的反映了什么,后来把真实去掉了,就是公允表达。我记得那会儿我在中注协审计委员会的时候就讨论了这个事,说遵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公允表达了什么。后来有人就提出来,说既然遵守了会计准则你还要表达什么,遵守会计准则就行了,等于公允这个是重复的,就为这个词加还是不加讨论了好几次。那为什么必须还得有“公允”,我个人的理解是会计准则凡是落实到文字的东西,准则也好法律也好都只是起点,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新的业务准则没有明确的标准,企业到底要怎么进行反映,这就是公允的反映,不管怎么样我公允表达了,谁让你准则没有颁布或规定。现在我不知道怎么样了,所以这就是说从审计的意见角度来看,评价我们会计信息的水平,他有几个说法,其实这几个说法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有内部的逻辑。


下面我讲讲财务会计报告的责任者,以及会计人员的责任与权限,国务院有一个《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所以正式的说法应该是财务会计报告,我们经常讲课叫财务报告,那这责任者到底是谁?财务会计报告的公允不公允,现在打到会计人员身上我觉得是不公正的。我记得有一个记者打电话采访我,我说采访什么?他说我想采访你谈一谈会计造假的问题,我说这个问题我不谈,你别找我。他说为什么?我说会计从来不造假,为什么会计不造假呢?道理很简单,造假对他一点好处没有,他只有坏处。我多报利润也好少报利润也好,对我会计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甚至于查出来现在没有会计证了,把你从业资格给取消了,你还失业了,所以他不愿意造假,没有这个动机。第二个会计也不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他就不理解,他说怎么回事?我说很简单,比如这瓶水公司开的发票是十块钱,其实五块钱就可以买到,但发票是真的,是税务局开的,按照公司所有程序,公司内部控制再严,领导批准了、入库记录也都有,我会计记录只能记录十块钱,因为发票上确实是十块钱,这个东西已经入了仓库。根据这个十块钱记录入账,我的会计信息是不是失真的?是失真的,会计有什么责任?那记者说会计不会去调查吗?我说一个企业一天要发生多少经济业务,会计根本调查不过来,再说了会计根本也没有这个职责去调查,凭什么去调查,他没有这个权利也没有这个职责去判断经济业务是真是假,所以会计他也防止不了会计造假。当然不能说会计没有造假的,除了会计本身贪污,一般的情况下会计不会造假。所以会计造假这个责任是谁?是企业负责人,所以我们《会计法》就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另外财务会计报告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从企业来讲整个会计报表的编制这是企业行为,不是会计人员也不是会计部门的行为,是企业的行为,作为单位负责人你不负责谁负责。所以,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下面,我再谈一谈数字经济下的会计监管问题。你要发挥会计的基本职能,首先就要弄清楚通讯与会计的起源。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学者,通常认为会计是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前面加了提供两个字。那信息论讲的通讯是什么东西呢?威沃尔把通讯定义为“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藉以影响另一个人思想的过程”,我理解是很高层次的概念,所以他这个定义和管理的定义是一样的,管理是设法让他人达到管理者的目标。所以我想现在数字经济也好,通讯业发展好,我看了一些科普文章。通讯的发展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语言的产生,这是通讯,第二个是文字,第三个是印刷术,然后是电报电话,最后是互联网,现在是移动互联网,就这么几个节点。所以开始没有语言的时候,人们要生产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劳动,会计本来是生产职能的附带物,农民他为了生存发展就需要用头脑来记账和作出决定。用头脑来记账,会计的发生和通讯技术的发生是平行的,特别是现在通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其次,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我觉得是两个路径,一个路径就是现在讲的业财融合这些东西,作为会计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好,专业会计人员也好,在这方面会计一直是协助技术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业务和财务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路径,会计对整个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新的经营模式,以及这些经营模式对会计准则的影响,这是我们会计专业人员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会计人员需要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第一个会计只是协助技术人员,第二个就是会计的本职工作,我们教授们要不要研究,也就是企业的经营模式变了,我们的会计准则要不要及时制订和完善。
另外我觉得会计监管不仅要强调会计监管要更合规合法,也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当前新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对会计准则的研究。新经济已经对我们原来会计准则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需要全面研究一下我们原来已经发挥的会计职能是不是还符合新经济条件下的要求。可以这么说,原来的会计准则是在工业经济条件下制定的会计准则,而在新经济条件下恐怕有些准则就不适合了。对于现在的会计准则改革我有一些个人看法。我觉得我们现在会计改革这个大方向没有错,但是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这个趋同我总觉得咱们实际上有些变味了,即“趋同”变成“接轨”了。那“接轨”和“趋同”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接轨”就是人家这个轨不动,你主动去适应他(国际)。“趋同”是什么意思?趋同就是国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叫相向而行,最后统一,所以会计准则制订过程本来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你在国际准则上若没有发言权,或者说你不坚持你自己的中国特色,很可能有一些国际会计准则,人家制定出来以后我们就照着搬过来,那准则的国际趋同就变成完全接轨了。此外,会计准则最重要的是要通俗易懂,我记得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教授,他说我教了一辈子会计,现在的会计准则我都看不懂了,为什么呢?会计准则中的一些用词和表述,中国话不是这么说的。
比如我举个例子,准则中的“其他综合收益”,监管部门说我们不看那个,对我们监管部门没有用,投资者恐怕也不怎么用。某高校的博士论文答辩请我当答辩主席,他的博士论文是论证“其他综合收益对预测现金流量”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假设并运用一些模型进行验证了,其实从现实和常识来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未实现的其他综合收益是实时变化的,季报和年报正式披露的“其他综合收益”信息已经是很滞后的信息了,很难预测甚至不具有预测价值。我们在课题研究上,特别是现在高校的会计博士生好像没有模型就不能做博士论文似的,而那些模型做出来的研究结论,在我看来有的真是没有太多用。台湾政治大学前校长郑丁旺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有一次开会跟我在一起聊,他说我们组织了一批专家对台湾发表的会计方面论文进行评估,发现95%的论文是没有啥用的,后来我就开玩笑,我说99%都没有用,我说第一个,实证得出的结论多是实践过的,按常识就是这么办的,第二个模型大多是抄别人的,不是你自己构建的,第三个数据有多少是真实的。有一次中国人民大学开会我跟教育部的一位副司长一块聊,我说审查一下近几年来高校的会计学博士论文,你别把论文拿出来,我们就看博士论文的答辩决议书,有几篇决议书中会写该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如果有拿来我看看,我学习学习,他说基本上没有,博士论文都弄的是一些虚无缥渺的内容和结论,所以我对目前这种脱离社会实际,为了实证而做实证研究我是极为反对的。所以我的学生如果写这些东西,我要求他第一个要论证的东西必须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而且没有解决的问题。第二个,甭管你用什么模型,你最后的研究结论要给我解释清楚,要能解释的通,研究要达到这种程度也是不太容易的。
所以,我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在会计监管上不仅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同时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现行会计准则有没有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反映,这就要求我们的科研人员,我们的教授,包括我们会计实务工作者更加深入的去研究会计准则。一是对已有的会计准则审查一下,现行会计准则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国情。二是,新经济产生了一些新的经营模式,如何通过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来进行规范和反映。比如,数字资产怎么确认?数字资产怎么计量?现在有一些新技术公司就几个人,他没什么有形资产,作为银行的行长我就不愿意给这些公司贷款,没有抵押我敢借你钱吗,若真正赔了钱,我银行也受不了,这个事情虽然表面来看问题出在银行,但实际上我们会计准则对于这类新技术、轻资产的企业怎么来客观反映?怎么来估值?是当前值得去深入研究的内容。
谢谢各位,我就说到这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财务部门职能职责
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新会计准则关键在于学习
上海市会计学会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管理会计论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