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差点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不是忙,而是…
userphoto

2023.07.06 云南

关注

来源: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

当差点把孩子养废,父母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把孩子拉回正轨?

前不久,我刷到一条视频,很受启发,分享给各位家长这条“教科书”式的做法。

这段视频,正是来自攻读北大心理学博士、被邀请上过央视《开学第一课》的嘉宾@北大奕戈。

他在视频中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读初中时,他成绩不好、亲子关系紧张。和很多贪玩的孩子一样,每天只想着快点放学,赶紧回家打游戏。

可最后,他居然考上了北大。

这意外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就是他父亲。

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他已经“废了”,沉迷游戏、成绩跌入谷底。但是父亲没有责骂他,却做了这么几件事:

首先,营造好的环境。

父亲把奕戈游戏的智能手机藏起来,给他换了只有打电话、发短信功能的普通手机,并且全家断网断电视。

他在屋里写作业,父亲就在屋外看书,他知道再昂贵的学区房,都不如自家书房。

其次,四年时间全程陪读。

从初三到高三,父亲深知这个阶段学生压力最大,就耐心疏导,让他时刻保持好的学习状态。

在他学习上、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父亲也一直陪在他身边,做他坚强的后盾。

再有,做学习成长型父母。

只要一有时间,父亲就看教育的书,像学生一样认真做笔记,每天临睡前,会和儿子分享所学,共同成长。

在父亲教育的宽严并济下,奕戈终于重新爱上学习,步入正轨,从“网瘾少年”逆袭为“北大学霸”。

其实,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不是忙、而是对孩子放任和放弃。

没有哪家孩子天生优秀,也没有谁家孩子天生熊娃,每个孩子都是沿着父母的足迹走向远方而已。

孩子成长始于家庭,长于校园,成于社会,想让孩子变优秀,这根儿一定在父母。

1.

教育最大的危机

是指望孩子“自觉”

我相信,在教育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父母们,对这句话不会陌生:

“每个孩子是粒种子,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不要看别人怒放了,自己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孩子,静等花开。”

这话本没错,只不过家长看到了“静等花开”,而忽略了背后的“辛勤耕耘”,稍有不慎,就会演变成放养心态下的顺其自然。

有位省重点班主任,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学霸无一例外,全是陪出来。

千万不要听有家长说,我家孩子很自觉,从来都不用陪。

如果真在学霸家里安个摄像头,你会发现,他背后一定有舍得鞭策他的父母。”

倘若,奕爸爸当年心平气和的“静等花开”,恐怕儿子很难踏入北大校门,说句不中听的,能不能考上大学都不好说。

因为学习从来不是件轻松的事,比起“爱学习”来,似乎“厌学”更符合孩子天性,因为教育本身就很反人性,所以必须“狠心”。

但不少追捧“快乐教育”的人,看到满眼的“快乐”,却忽略了“教育”这个核心。

出发点兴许是好的,但有些事比如学习、习惯,孩子想怎样就怎样,是不负责的。

坊间有句名言,说得在理:教育路上,最大的谎言就是把“放养”当“静等花开”。

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减少孩子精神上的内耗;“养”的是孩子的习惯,不遗余力赋予孩子更多可能。

而不是盲目“放任”,指望孩子自觉,最后把他养废。

2.

父母“教育不狠”

孩子“未来不稳”

奕戈说,在教育这事上,父亲思路清晰、一点不含糊,记得父亲曾对自己说过这样一番话:

“想要弯道超车,咱就不能像之前再放任自流,要全身心投入。否则你往前跑,别人也往前跑,你凭什么超过别人?”

基于这种教育思路理念,奕爸爸狠心纠正儿子、严苛要求他。

尽管心疼,但他更清楚,推儿子这把有多重要,就像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所说:

我们现在如果对孩子没有一些控制和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让步的话,这种教育并不是爱的教育。

前几年,斯巴达儿童赛特别火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带娃参加比赛,我身边有位学霸的妈妈参赛积极。

曾有人问她,“参加这种比赛,一定要取得什么结果吗?还是说,对小升初有什么优惠政策?”

她笑着答道,“我看重不是结果,而是孩子在比赛过程中,收获的毅力和坚持。”

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我突然想明白一个道理:

用严爱给孩子写下坚持,他会变得刚强。给孩子写下勤奋,他会变得自律。

孩子行为的背后,反映的正是父母眼界和格局。

3.

“硬核”父母

会“狠心”帮孩子打牢根基

孩子将来是学霸还是学渣,是一鸣惊人还是碌碌无为,其实决定权都在父母。

因为养孩子就像种树,家庭教育是根,学校和社会教育是洒在它身上的阳光雨露。

父母若不“狠心”把根基打牢,无论孩子身处多么有利环境,也会成长得摇摇欲坠。

先尽父母之责,再做孩子朋友

之前微博上有个话题上了热搜,“如果回到十年前,你最想对自己说什么?”

点赞最高的回复是:“好好学习吧!不然十年后,你还要对十年前的自己说这句话。”

成年后的孩子,多少人耿耿于怀为什么当初没把心思放学习上,偶尔也抱怨父母怎么就成为了我的知心朋友,却没狠狠逼自己一把呢?

可父母也有他的难言之隐,就像海蓝博士说:“做个为孩子遮风挡雨的父母不难,但做个心上插把刀看着孩子受苦的父母确实不易。”

父母一方面想让孩子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又想孩子快乐自由,看他学得痛苦,就会心软。

要不要逼孩子,成了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人说国外的教育轻松,隔三差五的假期、三点钟就下课、近乎游戏的学堂,一切宛如教育的天堂。

但事实并不是你想象的样子,有次跟定居美国的友人聊天,他告诉我这样的真相。

美国当地小学3点下学,黑人的孩子蹦蹦跳跳回家了,而多数白人家孩子个个背起书包、拿上乐器,穿梭于各类辅导班。

在美国,一个孩子若不去辅导班补习,不花大价钱学习才艺,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履历,他几乎没有进名牌大学的可能,即便幸运跨入校门,也很难拿到学位。

学习是一场艰苦的付出,从善而登。千万别等别人都到达了山顶,才意识到我们的孩子落后了这么远。

如果说,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无法撤回的直播,那么我们首先应尽父母之责,而不只是孩子快乐教育的玩伴。

教育最忌讳的,是父母图省事

培养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克服孩子的懒惰,更要克制自己的惰性。

教育家钱志亮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初中班主任,暑假时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参观博物馆,并写一份观后感。

到了开学,全班四十几个孩子,只有几个人交了这项作业。

班主任挨个找没交作业的孩子询问原因。

大多孩子感到愧疚,“我爸妈嫌麻烦,没带我去。”

班主任听后深感无奈,其实不只这些,很多时候给孩子布置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做饭、做志愿者,家长由于工作忙图省事,直接不带孩子去了。

很多父母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类似经历:

到了寒暑假,和孩子热情高涨的制定了各种学习计划,想着努力一遭,再见时惊艳四座,但督促没到一周,就嫌麻烦偃旗息鼓了。

还有的,报了培训班,一学期下来到课率还没过半,有时候是孩子不想去,有时候是老母亲懒得送。

但这种间歇性勤奋,持续性放弃,是瓦解孩子自律最“有效”的手段。

想要多大回报,就要付出多大努力,学习如此,一切皆是。

莫言曾说:

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辛勤汗水。

成就一个孩子,绝不能静待花开,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横空出世。

对一个孩子来说,他最大的幸运,是背后站着优秀严厉又教导有方的“硬核父母”。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过程,那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萨,帮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严管厚爱,不遗余力去帮他成就一番事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深班主任坦言:长大后没本事的孩子,多来自一种家庭
“儿子沉迷游戏,父亲3个举动把他送进北大”,孩子未来有多出色,就看父母今天有多狠心
看了那个把儿女送进哈佛的全职妈妈,我才明白: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
致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未来他才会吃更多的苦(请父母都读一读)
教育的8句大实话:教书的是老师,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父母在这事上越“狠”孩子将来越出色!可惜家长都舍不得,那就错了不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