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几点伤寒心得

                                                                                           亦医

又混了几年的中医,这几年学用伤寒,觉的疗效还可以,所以献丑几点心得,以抛砖引玉。
                                                                             序言
点出当时的各种环境,民众的身体营养、气候的恶劣状况。还有的是战乱后的饿殍,生命如草芥的漠视。相对现代的狂喝滥饮的饱死,华衣美服的过热或过露皆不可同论。但病不过阴阳,无论好坏美恶寒热,治病不过是泻有余补不足,并维护其“中气”正常的运转。此不变之理也,是活物皆适合。
中气者,胃气也,土气也,纳食加吸收能力的总称。无此则有余不足皆不能治也。故土者,万病转截之地也,生死存亡之地也,不可不察也,不可不牢牢时时记住也。(转截即转化病情轻重,截断病程的意思)

                                                                            太阳篇
麻黄桂枝两汤其实道理都是差不多,有汗无汗不是鉴别点,身体的强弱,胃气的多寡才是鉴别点。

身体强者,纳食正常麻黄(须注意煎药的方法)一汗可解,现在的退热药出汗可是比麻黄强多了,可替代。

身体弱者强壮剂桂枝汤加养胃的粥,(当年的粥可是比这几味药还要贵的,现在改瘦肉粥也可,都吃肉惯了,没这还挺难下咽)。目前没有可替代的西药。

大青龙、麻杏石甘汤用一方就好,即麻杏石甘汤,诊断点是病人身体较强,胃气善可。此方在现代可通用于初感。但如是久病,面白无华的和大部分女子,当询问日常胃纳情况,弱者不可服。改桂枝汤。(有部分胃气弱的病人服石膏很容易腹泻,须注意)

网友:  退热西药并不意味着解表。很多退热药只是治标,不能单纯用退热与否来看治病预后,这应该是使用西药的基本知识。阿司匹林能退热,但若是病毒性、细菌感染所致的感冒恐怕不是治疗主药,而是对症治疗——退烧而已,配合消炎杀菌药使用。
    而麻黄汤意在于散表寒,恢复毛孔的开,发汗是开毛孔散寒的过程,不是目的,退热是也不是目的,而是表寒散出,毛孔开合正常,无表证之郁闭热自退。
    感觉老兄好像是中西医结合或西学中出身的,虽用经方而实际不太明白中西处方思维的差异。

作者麻黄汤同样是治疗标证得药物,同样是缓解各种病原导致的身体不适。 因为胃气正常,身体能够自行纠正后续的病程变化。
  并不是中医的治疗方法都得治本。 本者:胃气也,胃气不衰,何需治之。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最重要的药物无疑是麻黄,但是画龙点睛的药物是杏仁,杏仁下行导胃气,此截病者也,即导病归土,不复传变。
后方石膏重堕下行,亦为同理,只是后方乃胃逆重者,气不顺降,故上可见连累肺喘,下可见大便数日不解、硬或难也。然纳食尚可,故其病轻,石膏行降胃气,一助杏仁,导病归土,使其不传。二清热泻木火,去其刑金的郁热。此麻杏甘石方医治乃平素健食者,即胃气素旺者。于现在可通用于外感,石膏的量可根据大便的软硬进行加减。如果病人喘重加腹泻,不可用石膏,这在古代多是不治之症,小心行事,仔细分析。

网友:既然如此,那何不百病皆一方——四君子汤?
      李东垣、黃元御、彭子益皆重中气,但中气并非一切,否则也就不需要别的方子了。
      很多医家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经验,但不宜以此为一切,若如此简单,世上再无不治之症。
      你的那一套思维估计是彭子益本气自病的观点,我个人不认同,这也不符合实际,若如此,各种疾病只须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理中汤,其余只需等待患者自己恢复了。如果这样去包治百病,则是庸医一个。彭子益的学术观点与他的治疗经验并不一致。如同朱丹溪鼓吹滋阴,而仔细看一下他的各种书籍,依然是辨证论治,该用什么方还用什么方。莫非朱丹溪只用滋阴方、刘完素只用清热方、李东垣只懂得补中气、张景岳只会开温补药?我也曾看谁的书就跟着谁的思路走,后来经历多了,也就明白了,大多医家皆有不同程度的偏颇。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少医家言过其实,这需要脑子清楚的读者才能明白。若无正见和清晰的思路,客观态度的思考,书读得再多也是徒增困扰。
       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月,方知天下无方可用。

   如果谈气你就更不懂了,若言下行导胃气,最重要的是半夏(尤其是生半夏),其次如厚朴、枳实、焦槟榔、生姜、高良姜、柿蒂、小茴香等等。若说旋复花降胃气还说得过去,说杏仁主降胃气实在很牵强,无论是书籍或是临床无法得出杏仁降胃气的结论。
  你对于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的方解纯属一家之偏见,石膏重坠?石膏清肺胃之热,并无重坠之说,若言重坠,不如用代赭石。
  按你的说法根本不存在表证,全是里证,这样也就不存在攻里引邪内陷之说,那清热解毒治感冒也就完全合理,不需要什么解表药了。这样很多中医观点和理论也就被颠覆了,很多临床的可攻不可攻、可下不可下等等就不存在了。这样来理解经方我觉得是在自误误人、自欺欺人。
   彭子益有这种观点,但我觉得不符合事实,我并不认同李可把他捧为张仲景第二这种近乎荒谬的说法。他的中气为主,四气运转的圆运动实际全部出自黃元御,而他老人家不但只字未提这观点的来源,却在批评黃元御,这种人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本气自病之说则存在很多问题,基本自相矛盾。只不过他爱怎么解释是他的事,我觉得问题多多。他的处方与他的观点往往牛头不对马嘴。彭子益的那套解释迟早会出问题的,如同倪海厦一般,方子可能对,但解释却牛头不对马嘴。
       实话实说,你的中药见解既非传统、也不是现代,纯属个别医家的偏见,我觉得属于邪见。你拿着某些医家的观点看待一切那是你的选择和自由,但临床是否如此,以后自知,我也不想和你争论。
        只是经方竟然变成这种解释实在让人哭笑不得。用一些主观臆想的观点看待一切病情,这也许是大多数学中医都有过的经历,但总有一天必须跳出这种框框,否则可能一生都走入误区。

作者:本人只写自己的观点,而且是来自临床总结的心得。本人没有抄袭的习惯,也不会去抬举那些的一些的所谓医家。
"邪见"我喜欢这个词,这证明我摆脱了一些导致中医衰败的“正统”。形成了自己的医学框架,亦是属于自己的道。
我一向认为,只有形成和自己性格,行事风格一致的医学形态。才能真正的掌控中医。其余的不过是拾人牙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曾经和同事探讨中医,其说:你的理论来自内经,内经却找不到相关的原文。
你的处方源于伤寒,却找不到相关的用法说明。

我大笑:“似是而非,非马而是马”。岂不妙哉,岂不快哉。

谢谢楼上“正邪不两立”的高人指点。只是请别当所谓的“卫道者”。容不下不同观点的医学不是中医。中医的文化是包容性,兼容性。排斥异己是西医的文化特点。你的心在排斥的时候,你的中医也到头了。

小青龙汤和桂枝汤一样是伤寒的圣神方。其实就是桂枝汤加出了高水平,但个人感觉桂枝汤止喘要比小青龙要好,而且没有副作用。
可能我在南方吧,喘的病人体质多虚,强壮剂桂枝比泻邪的麻黄好用。我常用桂枝加淮山熟地治疗慢支类疾病效果比小青龙好。
小青龙与上组方不同的是,其温下气分的药物较多。可能适合北方。我在南方,病人阴血分常不足。故直接用桂枝加阴分的药物。

网友:也许你说得有道理,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释。历来伤寒注家众多,中西汇通流派也曾有过类似的解释,很多“创新”至今未见有何价值。本论坛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当然,从言论自由的角度而言,各位爱怎么说都行,经方拿现代药理研究也可以有很多“方解”,实用度如何,我就不说了。不少中医不辨寒热,以石膏、知母“抗炎”,这也算是一种“方解”吧!说说未尝不可,反正也没人告诉患者合不合理。我们都只是小人物,言论不足以影响医界,至于谁的中医到头了,我就不下定论了。多言无益,时间能验证一切,对与错留给后来人自己去评价决定。
       至此,我们的辩论也差不多了。我不尚虚言,不喜标奇立异,更不喜欢盲目附和,只以符合临床实际为目的。是对是错,惟有将来各位临床工作者各自验证。
       我也在南方,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等等皆我治感冒常用,至今极少用桂枝汤治疗过外感,倒是觉得麻黄汤加减的需求量更多一点。不是南北差异,应该是见解差异。

网友:这个杏仁石膏降胃气的说法的确是有问题的,比如:“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为何不用杏仁去降胃气?

作者:在我看来,药物是顺从“天气以下降,地气以上升”这两气而来的,所以我只将药物的气性划分为两样,上升的或下降的,杏仁,柏子仁这类润下的药物,石膏,大黄这种泻下的药物,都是我常用来降胃气的,前两者用于体弱的舌无苔的,后两者是体实苔厚的。

胃气郁闭则病无转机。

网友:是的。不过我还是觉得桂枝本身辛温而开毛孔不太行,若是有咽痛时往往更容易让咽痛加重,所以我习惯外感风寒,麻黄为主,桂枝为辅。找我治疗感冒的极少感冒汗出,若不容易汗出还是不用桂枝汤,若是外感有咽痛的患者吃了咽痛更明显了,可能直接就跑了,再也不回头了。呵呵
我不是老中医,患者对小中医不会有对老中医那种近乎迷信的信任度,一吃不舒服马上换了。所以,中医开头难呀,除非在缺医少药的地区。

网友:桂枝汤原方喝了会渴,所以我相信这个会加重咽痛的问题是真的。但是后来我就加葛根,就不渴了,周身紧痛,口淡无味,我就加白术。想发汗就加白芷。嘿嘿,反正我自己喝,开错也无所谓。其实用麻黄汤应该也不错

网友:确切地说,我自己感冒只用苏叶10~15g,荆芥穗10~12g。煎荆芥穗5分钟,然后放入苏叶再煎5分钟,加冰糖适量。不难喝,一次解决。如果效果不好,加生黄芪30g补气托邪外出。
    当然,香港买的苏叶、薄荷很好,国内的苏叶、薄荷较差,旧,解表力不行。所以,我这个简单的方子在国内抓药未必好用。

网友:分寒热否?我一般感冒不会咽痛,但会有明显的周身不适,项强感。有时流清涕。这个倒是符合太阳表证的。不过我猜你一般会咽痛?

网友:现在一般不会,以前常有寒包火,清鼻涕而咽痛,现在则多不咽痛,所以用苏叶、荆芥穗甚至黄芪。若是咽痛,我用芥穗、薄荷、罗汉果。
我在香港看的纯风热证不多,更多是风寒或表寒里热,麻黄汤加味、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用得比较多。其实有些尽管有风寒,风热,仅解表散寒、清热效果往却往不好的患者,多为气虚。我看了王雨三先生的《治病法轨》深受启发,最近常用参芪加入解表药中,甚至补中益气汤为主,加上解表药,确实效果提高了很多。以往解表时总担心敛邪,其实真的不会,而且补气药往往得多用。难怪李东垣会用补气升阳为主,佐以解表、清热等等方子,其实很有道理,若不扶正,目前我遇到的很多感冒真的很难好。王雨三说的是实用的临床经验,我验证后觉得确实如此。

网友:喻嘉言,就提过表里同病时如有里虚当适当扶正,扶正并不会碍表。这个理论源自伤寒论,后来我又看了看伤寒论,还真是这么回事。按喻氏的说法,如果患者里虚太甚,甚至可以不必解表,直接扶正即可。而张锡纯也有感冒单用熟地的例子。看来所谓的外感扶正会敛邪的说法还真是胡扯。不过我觉得要真是纯实无虚的就不要扶正了。

另外,我觉得自打应用桂枝汤为自己治感冒后,现在每年感冒的次数明显少了。

网友:是的。几年前老家一位老太太告诉我她的经历,她夙有心脏病,体虚甚,某天感冒了,喝生姜水盖被子闷汗,结果汗出来了,却觉得身体虚甚欲死。当时慌了,赶紧把家里的高丽参拿出来炖水喝,结果感冒一下子就好了。我对此有所启发,解表多加党参15g左右以固护正气,但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由此可见,伤寒论处处固护正气,李东垣、俞嘉言、张锡纯、王雨三这些临床功效卓著的大师级人物确实没有说谎。我总结几个月前治疗两位同事感冒、咳嗽,一个百治不效,另一个反复发作,皆因当时还是受教材的“外感病用补药容易敛邪”之说的蒙蔽,不敢多用参芪,只是用经方解表剂和宣肺祛痰药加减,以至于疗效不理想。所以,指导思想很重要,知其要者,一言以终之。俞嘉言确实是继承了伤寒论的高手,所言不虚。

 网友:教材中是参苏饮、玉屏风散就是治疗气虚感冒的典范。

网友:实际上,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等证候在出现气虚的情况下,加用生黄芪皆可,或用你自己习惯用的解表药加生黄芪即可,不一定非得用参苏饮、玉屏风散。这只是古人的名方而已,一种示范或借鉴。

作者:五苓散和桂枝汤类的气机升降方向是不同的,一向上一向下,
故五苓散的口渴是津液有余,但温气不足,不能上化的表现,所以用苓泽写其有余,桂枝白术加其温气。
桂枝汤类的口渴(如慢支的病人常可观其口舌部无津液),则是津液不足而气有余,用药则要常加滋阴药,
要多加半夏,陈皮,枳实等耗气药。
桂枝加于滋阴药中则群阴化为阳和之液,无滋腻寒凉的伤及胃气也。

                                                                          阳明经
其实主要是下药的运用,白虎、承气都是泻药(石膏的导泻力是很强的),倒是没必要把病程的浅重弄的那么难分辨,身体好的用猛一点,身体差的轻剂量白虎就好,真的出现失水,加补液就可。现在小承气都成了胃肠蠕动剂了(如在外科),现在营养改善了,这类药的副作用已经没有古代写的那么厉害了,否则也不会肠润茶满天飞。

                                                                           少阳经
大小柴胡汤都是退热神方,大柴胡用于胃肠有积者,舌有垢苔者,小柴胡用于纳食不进,舌光滑少苔或无苔者,在古代估计一为有钱人,一穷人。现在是大柴胡汤用的多,尤其是小儿,不过大黄改消食药就可导下。我的做法是退热药出汗,即改大柴胡,有时候用小柴胡冲剂加三黄片代。内科方面,小柴胡加四君子(面白的)或平胃散(面红黑的)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挺好。
                                                                          
三阴经
乌梅丸倒是一条通用的治“虫”方,用于真菌感染那是屡用屡效。其他的运用不多,尤其是附子,理解不够,不敢妄言。

引文来源http://www.iiyi.com/med/thread-1896569-1.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来中医药也有四大法王!青龙白虎汤!
茵陈五苓散治疗顽固性腹水一例
伤寒论.第45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156条~170条
海厦伤寒论笔记(六三)
麻黄汤组成配方,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方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