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3年,中国代表在国际会议上被请出场外

83年,中国代表在国际会议上被请出场外,当场含泪立誓,今已成真

“中国没有表决权,请您离席”,主持人在南极会议进行表决时,对我国的代表郭琨说道,我国代表团的成员都愣住了。

“我们为什么没有表决权?我们也是常任理事国。”郭琨难以置信,当即反问道。

“只有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的国家才有表决权。”听着主持人的话,郭琨脸红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可他在主持人的逼迫之下只能走出会议室。

这是发生在1983年南极会议上,真实的一幕。

在这场会议上,我国代表受到了所谓“公正”的待遇,也正因此郭琨感到十分的屈辱。

他暗下决心:在我们能够在南极建成自己的科学考察站之前,绝不再参加这样的会议。

几年后,中国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而这背后离不开无数国人的奋斗和努力。

被“请”出去的代表

1983年九月,郭琨带领中国的南极事务代表团,以观察员的身份来到堪培拉。

此时这里正在举行第12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

南极是远离人类文明的大陆,在这里有着地球上最为严酷的自然环境,因为他不适宜人类居住,且与南美洲隔海相望,所以这里有着没有被人类活动所污染的独特环境。

在南极大陆的内部,隐藏着巨大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天然资源,这里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天文观测也极具价值,还隐藏着地球数亿年的秘密。

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组织开展南极科考活动,并且选派科学家参观国外的南极考察队,以期能够学习国外的南极考察经验,来促进我们的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郭琨接到任务来到了堪培拉,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

据郭琨回忆说,当时参会的情境就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次参会历程可以带得起屈辱二字。

当时一共有16个协商国和9个非协商国参加,从会议一开始,座位的排序和文件的发放问题就遭到了区别对待。

协商国和非协商国分区域坐下,协商国在前头,按照英文排序坐有座位的席位,而非协商国的代表们,就被请到了会场的后边。

有的国家只能分到一个座位,其他的代表就连座位也没有。

更过分的是,会上的文件也只有协商国才能得到,非协商国根本就看不到。

并且每当会议开始讨论到实质性的内容时,非协商国的代表们就被“请”到会议厅的外面喝咖啡。


在会议进入表决议程时,九个非协商国的代表们全被请出了会场。

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个亿人口的大国的代表团,在会上,不仅没有表决权,甚至连表决的过程和表决的结果都不让你知道。

郭琨说,当时我们的代表团成员从会场后面被请出去时,大家都是含着眼泪的。

在被告知只有在南极拥有科学考察站的国家,才能够拥有表决权时,郭琨就曾暗下决心:如果我国没有在南极建成自己的科学考察站,我绝不会再参加这样的会议。

郭琨也坚信,在极地考察事业上,中国是后来者,但绝不是落后者。

所以回国后,郭琨就将这次会议的情形向上级汇报了,而在1984年,国家海洋局也将南极考察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中。

郭琨也被任命为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的队长,当时,小平同志还为这次任务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在南极筑起“雪长城”

1984年11月,在上海黄浦江畔的码头,两辆硕大的船只缓缓起航,驶入太平洋中。

这两艘船只一艘是刚刚经过检修的“向阳红十号”远洋考察船,另一艘是远洋考察船的海军护卫船只——“J121”海军打捞救生船,随后两艘船只准备一前一后,往南极而去。

就在船只即将起锚时,本次科考任务的副队长张青松和众多科考队员们一起站在甲板上,朝着码头上前来送别的人群挥手。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他们即将经过一段漫长的航行,从上海的码头出发,经过东海,往南驶行,再穿过赤道进入南半球,从东半球进入西半球,到达美洲大陆最南端。

在最南端的合恩角,然后在横渡德雷克海峡,进入乔治王岛麦克斯维尔海湾,最终到达南极。

本次的任务是,在南极建设科学考察站——长城站,这将是中国的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同时这也是一个划时代的艰巨任务。

这次踏上南极,也是张青松从接触到与南极相关任务开始的第三次南极之旅了。

与前几次南极之旅不同的是,这一次,他要去建立中国自己的科考站。

而之前,张青松都是作为客人或者是合作伙伴,到其他国家的南极科考站学习或者考察。


两个月的海上航行实在是太漫长了,在茫茫大洋中,尽管有着美丽的风景,和动人心魄的壮美景象,但也常常遭遇巨大的风暴。

面对眼前的惊涛骇浪,科考队员们无所畏惧,因为他们的肩上是党和祖国交给自己的任务。

一个多月以后,两艘船即将到达德雷克海峡,而德雷克海峡素来就以海上风暴和漂流冰山著称。

两艘船只谨慎起见,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并且降低船只航行的速度,还把船上所有的导航雷达和声呐等装备也都全天候开启了。

或许是天公作美,船只在经过德雷克海峡时,海面上风平浪静,并没有遇到传闻中的风暴和冰山。

很快,船只就顺利靠近了南极大陆边缘的乔治王岛近海海域。

因为南极探索的事业刚开始,中国还没有见到具有抗冰能力的科考船只,为了降低建立南极科考站的难度,在之前张青松的考察报告中,他就提出了将目标位置选在乔治王岛麦克斯威尔海湾附近。

所以船只也就停在了这片区域中。对科考队来说,选定建站的区域只是最基础的任务,接下来是要选定具体的建站位置。

尽管考察队已经在此之前,预选了一个位置,但当考察队员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时,却发现这里已经被乌拉圭的科考队占领了。

这下怎么办?接下来是选择在这里与乌拉圭的科考队一起分享这片区域呢?还是另外选择备选方案,在其他的地方建立科考站?

一时之间,队伍里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要坚持之前的方案,仍然在这里建立科考站。

但另一种也就是以张青松为代表的声音认为,尽管这片区域适合建站,但是如果与乌拉圭科考队一起分享这片区域,后续可能产生纠纷,不利于将来的工作。

为了解决这个重要的分歧,科考队以民主为原则开展讨论,经过张青松的据理力争,大家都支持启用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也就是张青松通过判读航空照片,并结合之前的实地考察、取样分析选出来的地方,是位于菲尔德斯半岛东岸区域的一块空地。

于是,考察队员带好工具,带好建站的设备来到了这里,经过45天的艰苦奋斗,科考站终于完工建成。

1985年2月14日,“长城站”字样的铜制站标被嵌入地面,“长城站”三个汉字被留在了南极大陆上,中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就此宣布建成。

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趁着漫天飞雪,一场特殊的新站落成典礼正在举行,义勇军进行曲庄严地响起,五星红旗也随着风飘扬,现场的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南极科考站。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尽管南极站的建成,意味着中国首次南极科考任务的圆满结束,中国在南极也有了自己的科考站。

但这一次的任务,却在这一批具有科研情结的科学家心中留下了一个遗憾。

因为这一次的南极之行,主要任务,或者说全部的任务都是在建立长城站,他们的行动也完全在“一切为了建站”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这些有着科研情结的科学家们,干的全是建站的体力活,并没有开展关于极地的专门科研工作。

也就是说,他们尽管来了南极,但并没有机会能够大展拳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南极进行专业的探索。

所以在这一片胜利的喜悦背后,也隐藏了这些科学家们的遗憾。

但建立长城站这个活,却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巨大任务,只要我们有了科考站,来南极探索的行动也会更加方便。


长城站占地面积由2.5平方千米,这座科考站依据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地势呈西高东低台阶型。

以1985年建成的长城站为基础,现在长城站已经拥有永久建筑十座,在夏季时可以容纳60个人左右,冬季时可容纳20左右,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并且在越冬时,长城站主要的科考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等等。

后来以长城站为基点,几年以后,许多科学家也来到了南极工作,对南极的地质和地貌进行研究,促进了我国极地研究事业的发展。

到了1989年,继中国在南极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的“长城站”之后,我国的第二个南极站“中山站”,也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区建成,这实现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从小到大”的发展。

中山站已经地处南极圈之内了,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从1989年开始,中山站经过了多次的扩建,目前已经有建筑15座,还配备了实验室和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

在中山站,全年可以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等项目。

紧接着,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已经不局限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了,开始致力于由大到强。

所以在2009年,在极地科考已经历经30年之,中国又建成了第三个考察站——昆仑站。

昆仑站与长城站和中山站还不相同,他是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因为地势和气候特殊,昆仑站为夏季站,只能在每年的12月到2月进行科考任务,可以容纳24名科考人员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在昆仑战里,科考人员可以开展深冰芯钻探,天文学观测,冰下山脉地质钻探等观测项目,在南极大陆的中心地带,已经能够进行更多的极地观察和实验。

30年的时间,中国已经在世界极地考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2014年,我国又建成了南极泰山站,这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昆仑站的外形用料完全用红色和黄色,很像一个中国灯笼。

它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这片土地被命名为伊丽莎白公主地,昆仑站的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000平方米,是一座度夏站,可以满足20个人夏季生活考察的需要。

泰山站还配备了先进的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它的建成大大拓宽了我国对于南极内陆考察的领域和范围。

近些年来,我国南极科考事业欣欣向荣,“雪龙号”大修,“雪龙二号”建成、海试和交付,南极科考也一直在进步和发展。

结语

1985年,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第13次《南极条约》缔约国会议,因为我国已经拥有了独立南极科考站,所以,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

这一次的郭琨,满怀信心,也更加自豪。

30多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们奔赴南极,采取了大量的样本和数据,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国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完美飞跃。

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无数前赴后继的科学家们的真实付出。

在极地考察事业上,中国是后来者,但绝对不是落后者,作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今天的中国,在极地事业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全球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南极考察事业开拓者、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逝世
1983年国际会议上被请出场外,中国代表当场立誓,2年后一雪前耻
39年前中国参加国际会议,却被英美要求离场,背后有何隐情?
一次屈辱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被请出场外,含泪立誓2年后一雪前耻
一次屈辱的国际会议:中国被请出去喝咖啡,代表含泪出场
37年前的南极会议,我国代表被请出会场,代表含泪立誓如今全成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