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26-30)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26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找床腿

 

  從前有個笨人,名字叫作阿留。有一天,阿留家的矮床掉了一條腿,沒辦法用了。阿留的父親把他叫到身邊,吩咐他說:「阿留啊,你到林子裡去,砍一根樹枝來作床腿吧,記住,你要找一根又直又結實的樹枝。」阿留一邊答應著,一邊彎下身子看了看矮床的另外幾條腿,帶著斧子和鋸子就出發了。

  阿留來到樹林裡,開始尋找適合作床腿的樹枝。他東走走、西看看,這裡捏一下,那裡摸一摸,找得可仔細了。他心想:哼,都說我不會辦事,我這次一定要找一根最好的樹枝回去做床腿,讓大家看一看,我其實是一個能幹的人。雖是這麼想,可他還真的找不著所要的樹枝,看看這個,不對;瞧瞧那個,還是不行。阿留摸著腦袋發愁了:唉,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這可怎麼辦呢?

  阿留的父親在家等了一天了,眼看太陽都下了山,阿留還沒回來,不禁有點著急了。正在這時,阿留一臉沮喪地回來了,兩手空空什麼也沒有。他父親又生氣又奇怪地問:「樹林那麼大,難道你就找不到一根可以做床腿的樹枝嗎?」阿留有氣無力地回答:「床腿是向下的,可是樹枝都是向上長的,沒有一根向下的。」

  做再簡單的事情,如果像阿留這麼頭腦僵化,一成不變,恐怕都會變得很難做。

  

投鼠忌器

 

  一個人家裡面有很多的老鼠。這些老鼠十分猖獗,白天都敢大著膽子在房子裡橫衝直撞,在衣櫃上、桌子上蹦來跳去,晚上還敢爬到人睡覺的床上,甚至爬到枕頭邊,冷不防嚇你一大跳。更可恨的是,有些老鼠竟然躲進衣櫃裡面,在棉衣裡面做窩,生兒育女。這家的主人恨死這些老鼠了,可又總是很難抓住牠們。

  一天晚上,這家主人剛剛吹燈睡下,老鼠便開始出來鬧騰了。一隻大老鼠從衣櫃頂上跳下來,碰翻了桌上的油燈,油燈滾到主人床上,油撒在床上,真把主人氣壞了。等主人趕緊翻身起床,老鼠早已跑得無影無蹤。這家的丈夫咬牙切齒地說:「看我不把這些斷子絕孫的老鼠打死,我就誓不為人!」他的妻子也忿忿地說:「太可恨了,只要再看到老鼠,不打死牠才怪呢!」

  一天,一隻大老鼠正睡在主人家的一個大古董花瓶上。丈夫走過來看到了,他心裡一陣高興,他想:那天碰翻油燈的老鼠必定是牠無疑了,今天叫你撞到我的手心裡,這回機會來了,我一定要打死你,毫不留情!

  於是,他操起一根木棍,躡手躡腳走到大花瓶跟前,舉起木棍正要砸下去,冷不防被一雙手將木棍抓住了,原來是他的妻子從廚房過來看到,緊急救「駕」的。他妻子一邊抓住木棍一邊阻止他說:「你不能這樣!你沒看到這是我們家的古董嗎?要是把這隻大古董花瓶打碎了,那多可惜呀!為了打一隻老鼠,也未免太不值了。」

  丈夫還舉著木棍,不甘心地說:「你忘了這些壞東西的害人的事嗎?不能就這麼便宜了牠!」妻子堅持說:「算了算了,還是大花瓶重要!」

  丈夫沒法,只好放下手中的木棍,走上前去,用手把睡在花瓶上的老鼠趕走了。

  大老鼠依然回到牠的窩裡,每天照樣出來作祟,而且還更加肆無忌憚,因為牠已經掌握了主人的弱點。

  這家主人又想打老鼠,又怕砸壞了東西,這樣顧慮重重地辦事,怎能把事情做徹底呢?

 

李離殉法

 

  李離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掌管刑罰的最高長官。李離執法如山、公正不阿,視法律比生命更重要,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李離斷案,一向都是細緻入微,極其認真,所以他經手的案子從無差錯,可是有一天,李離在查閱過去的案卷時,竟發現了一起錯殺的冤案,他感到驚駭不已,慚愧萬分。他覺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不但不配再做執法的長官,而且給國家的法律抹了黑。於是,李離讓手下人將自己捆綁起來,送到晉文公那裡,請求晉文公將自己處死。

  晉文公對李離這種嚴於律己的行為十分讚賞,也為他的誠心實意所感動。晉文公不但沒有怪罪李離,還親自為他解開身上的繩索。

  晉文公勸李離說;「這件案子是下面搞錯的,並不是你的罪過。再說,我們每個官員的職務有高有低,因此我們的處罰也該有輕有重。何況這件案子又不是你直接辦理的,我怎麼能怪罪於你呢?」

  可是李離依然長跪不起,他堅持說:「臣下的官職最高,從沒把自己的權力讓給下屬;平時享受的俸祿也最多,也並沒有把俸祿分給下屬。今天我有了過錯,怎麼可以把責任推給下面的人呢?現在出了錯案,我理當承擔罪責。還是請大王將我處死吧!」

  晉文公有些不高興了,說:「你認為下屬出了問題,責任在你這個上司的身上。如果照你的邏輯去推斷,那不連我也該有罪了嗎?」

  李離回答說:「我是掌管刑罰的最高長官,國家法律早有規定:判錯刑者服刑,殺錯人者要被殺。大王信任我,將執行國家刑罰的重任交給了我,而我卻沒能深入調查,明斷真偽,以致於造成了錯殺無辜的冤案,按法律我應受到處置,因此處死我是理所當然!如果我不自覺伏法,那法律的尊嚴還能受到別人重視嗎?」

  說完,李離猛地從衛士手裡奪過寶劍,使盡力氣朝自己揮去,頓時鮮血迸濺,氣絕身亡。

  晉文公阻攔不及,好長時間都唏噓不已。

  李離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法律的尊嚴,實踐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對我們的教育是非常深刻的。

  

杞人憂天

 

  在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有一個杞國人,總是擔心有一天會突然天塌地陷,自己無處安身。他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飯不香,睡覺不寧。

  後來,他的一個朋友得知他的憂慮之後,擔心這樣下去會損害他的健康,於是特意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一些積聚的氣體而已。而氣體是無處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彎腰,說話呼吸,都是在天際間活動,為什麼你還要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杞國人聽了,仍然心有餘悸地問:「如果天是一些積聚的氣體,那麼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不會掉下來呢?」

  開導他的朋友繼續解釋:「太陽、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會發光的氣團,即使掉下來了,也不會傷人的。」

  可是杞國人的憂慮還沒有完,他接著問:「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該怎麼辦?」

  他的朋友又說:「地,不過是些堆積的石塊而已,它填塞在東南西北四方,沒有什麼地方沒有石塊。比如,你站著踩著,都是在地上行走,為什麼要擔心它會陷下去呢?」

  

  杞國人聽了朋友的這一番開導之後,終於放下心來,十分高興。他的朋友也為他不再因無端的憂愁而傷身體,感到了欣慰。

  其時,有位楚國的思想家名叫長盧子的,在聽說了杞國人和朋友的對話之後,不以為然,他笑著評論道:「那些彩虹呀,雲霧呀,風雨呀,一年四季的變化呀,所有這些積聚的氣體共同構成了天;而那些山嶽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這些堆積物共同構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積氣,地就是積塊,你怎麼能斷定天與地不會發生變化呢?依我看,所謂天地,不過是宇宙間的一付小小物體,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種,其本身並未終結,難以窮盡;因此人們對這件事也很難想像,不易認識,這都是很自然的。杞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這確實有點想得太遠;然而他的朋友卻說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不對。天與地不可能不壞,而且終究是要壞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壞了,人們又怎麼能不擔心呢?」

  對於這場爭論,戰國時的鄭人列禦寇也有說法。他認為:「說天與地會壞,是荒謬的;說天與地不會壞,也是荒謬的。天地到底會不會壞,我們目前尚不知道。不過,說天地會壞是一種見解,說天地不會壞也是一種見解。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來不曉得過去,過去也不能預測未來。既然如此,天地究竟會不會壞,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無疑問,如果用今天的科學常識來看待天和地,我們完全可以斷言,那個杞國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長盧子和列禦寇的觀點都有偏頗。但這則故事仍然說明:對於一個時代所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人們不應該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還是要豁達些好。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27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求千里馬

 

  傳說古代有一個非常喜愛駿馬的國君,為了得到一匹胯下良騎,曾許以一千金的代價買一匹千里馬。普天之下,可以拉車套犁、載人馱物的騾、馬、驢、牛多的是,而千裡馬則十分罕見。派去買馬的人走鎮串鄉,像大海裡撈針一樣,三年的時間過去了,連個千里馬的影子也沒有見到。

  一個宦宮看到國君因得不到朝思暮想的千里馬而怏怏不樂,便自告奮勇地對國君說:「您把買馬的任務交給我吧!只須您耐心等待一段時間,屆時定會如願以償。」國君見他態度誠懇、語氣堅定、彷彿有取勝的秘訣,因此答應了他的請求。這個宦官東奔西走,用了3個月時間,總算打聽到千里馬的蹤跡。可是當宦官見到那匹馬時,馬卻死了。

  雖然這是一件令人非常遺憾的事,但是宦官並不灰心。馬雖然死了,但牠卻能證明千里馬是存在的;既然世上的確有千里馬,就用不著擔心找不到第二匹、第三匹,甚至更多的千里馬。想到這裡,宦官更增添了找千里馬的信心。他當即用500金買下了那匹死馬的頭,興沖沖地帶著馬頭回去面見國君。宦官見了國君,開口就說:「我已經為您找到了千里馬!」國君聽了大喜。他迫不及待地問道:「馬在哪裡?快牽來給我看!」宦官從容地打開包裹,把馬頭獻到國君面前。看上去雖說是一匹氣度非凡的駿馬的頭,然而畢竟是死馬!那馬慘淡無神的面容和散發的腥臭使國君禁不住一陣噁心。猛然間,國君的臉色陰沉下來。他憤怒地說道:「我要的是能載我馳騁沙場、雲遊四方、日行千裡的活馬,而你卻花500金的大價錢買一個死馬的頭。你拿死馬的頭獻給我,到底居心何在?!」宦官不慌不忙地說:「請國君不要生氣,聽我細說分明。世上的千里馬數量稀少,不是在養馬場和馬市上輕易見得到的。我花了3個月時間,好不容易才遇見一匹這樣的馬,用500金買下死馬的頭,僅僅是為了抓住一次難得的機會。這馬頭可以向大家證明千里馬並不是子虛烏有,只要我們有決心去找,就一定能找到;用500金買一匹死馬的頭,等於向天下發出一個信號。這可以向人們昭示國君買千里馬的誠意和決心。如果這一消息傳揚開去,即使有千里馬藏匿於深山密林、海角天涯,養馬人聽到了君王是真心買馬,必定會主動牽馬紛至沓來。」

  果然不出宦官所料,此後不到一年的時間,接連有好幾個人領著千里馬來見國君。

  這則寓言通過價值500金的馬頭使國君眾望所歸,招至賣馬人紛至沓來的故事,說明為了做成一件大事,首先必須要有誠意和耐心。而一個人謀事的決心,不僅僅是反映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應該用實際行動來體現。

  

 

 

  從前有一個國家,一國的人都得了癲狂病,整天鬧呀、叫呀,幹一些荒唐至極的事。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個國家有一眼叫做「狂泉」的井,誰要是喝了那裡的水,立刻就會變得癲狂起來。而這一國的人除國君外,全都喝「狂泉」的水,所以一個個都瘋瘋癲癲的。

  這個國家的國君之所以沒有得癲狂病,是因為國君另有一口專供他一個人飲用的水井。然而全國的人都得了癲狂病,在他們眼裡,無病的國君與眾不同的樣子倒成了一種病態。因此他們商量好,大家一起動手給國君治「病」。這些人輪番給國君拔火罐、扎針灸、熏艾蒿、服草藥,能用的辦法全用上了。國君實在不堪忍受這種折磨,只好到「狂泉」去飲水。

  國君喝了「狂泉」的水以後,馬上就得了癲狂病,也變成了瘋子。於是,這個國家從上到下,無論國君還是臣民,都一樣癲狂;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一樣荒謬。所有的人都一樣瘋瘋癲癲,這樣,大家反而都高高興興、心安理得了。

  「狂泉」只不過是一個假想的故事。不過,它卻告訴我們:在舉國上下只流行一種荒誕的意識、只貫徹一種虛偽的做法的情況下,一個有健康頭腦和正常行為的人,要想在眾人顛倒黑白的環境裡堅持公正的原則,的確是極其困難的。

  

秀才的「大志」

 

  兩個窮酸秀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事稼穡(se),不學無術,一天到晚裝模作樣,搖頭晃腦,自作清高。衣服又舊又破,常常連肚子都填不飽,可他們依舊鄙視勞動。

  一個炎炎的夏日,這兩個秀才聚到一起了。他們走到村邊,坐在一個大樹墩上,一人拿著一把破舊的大蒲扇,不停地搖著扇,驅趕著蚊蟲。他們看著農人正在地頭辛苦地幹活,顆顆汗珠滴在土地上,兩秀才大發感歎。

  一個秀才說:「他們真苦啊!這麼勤巴苦做的,落得個什麼呢?我這一輩子雖說也窮酸,可是我只要吃飽了飯、睡足了覺也就行了。我最討厭的就是像他們這樣下地去幹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太胸無大志了。將來有朝一日我得志了,我就一定先把肚子填得飽飽的,吃飽了再睡;睡足以後再起來吃,那該是多有福氣呀!有了這樣的福氣,就算是實現了我的大志了。老兄,你說不是這樣嗎?」

  另一個秀才不同意前一個秀才說的話。這個秀才說:「哎呀老兄,我和你可不一樣啊。我的原則是吃飽了還要再吃,哪來的工夫去睡大覺呢?我要不停地吃,這才是享受人世間最大的樂趣。依我看,這才是我的大志!」

  兩個人喋喋不休地談著他們的「大志」,原來只不過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所以到頭來也只不過是畫餅充飢。

  兩秀才的「大志」,實在是可悲又可鄙,這種寄生蟲的狹隘自私,只能遺人笑柄。

  

秀才的忌諱

 

  有一個叫柳冕的秀才,由於幾次應試都沒中,因此他最怕聽到「落」、「落第」一類的字眼,連這類的同音字也不讓說。誰要是犯了他的忌諱,他便大發脾氣,出言不遜跟別人爭。要是他的僕人誤犯了忌諱,他還會鞭棍相加,搞得僕人跟他說話時總是小心翼翼,膽戰心驚,可是越害怕就越緊張,越容易出錯。

  這一年,柳冕去省城應試。他騎著馬,僕人挑著行李書籍隨他一同趕路,忽然,一陣風吹來,柳冕的帽子吹落在地,僕人慌忙跑著去拾帽子,並大聲說道:「主人慢走,主人停下,您的帽子落地了!」這柳冕心頭一驚,因「落地」正好與「落第」同音,他好不生氣,用馬鞭怒指僕人說:「狗奴才,胡說八道!不准說『落地』,這叫『及地』(諧音「及第」)!記住了嗎?再瞎說看我不揍你!」僕人唯唯諾諾,誠惶誠恐;一邊將帽子給主人戴上,一邊說:「主人,這回把帽子戴牢一些,就再也不會及地了!」

  這秀才一聽更生氣了,一鞭子便打到僕人身上,僕人被打得糊里糊塗,不知又是犯了什麼諱,無奈,只好忍氣吞聲,自認倒霉。

  秀才來到省城參加應試,過了一段時間,考試發榜了,他急忙打發他的僕人前去看榜。僕人來到發榜的地方,將榜上姓名從頭到尾看了三個來回,就是不見「柳冕」兩個字,僕人知道這回秀才又「落」了,可是回去怎麼對主人說呢?因為主人是最恨那個「落」字。僕人想去想來,忽然想起秀才平日裡繞開「落」字而用其他字替代的辦法,比如說,秀才常把「安樂」(「樂」音同「落」)說成「安康」,用「康」代替「樂」,於是僕人終於找到了一個較合適的字來。

  僕人回到住處,一進門,秀才立即滿面春風迎上去問:「喂,我考中了嗎?」僕人低著頭,小聲應道:「主人,您『康』了。」

  柳冕自然明白這「康」字的意思,他唯恐僕人再說出那「落」字,便趕緊打發僕人出去。

  秀才心虛,忌諱頗深,可是事實總是事實,你承不承認,它總是明明擺著的事實,即使不說「落地」,那也只能是自欺欺人,一種虛假的遮掩。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28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秀才討錢

 

  一位秀才正在書房裡讀書,突然聽見敲門聲。開門一看,原來是位白髮蒼蒼的老翁。相貌長得很古怪。讓進屋後,秀才問老者姓名,老人說:「我姓胡,名叫養真,其實是千年修煉得道的狐仙。因為仰慕您秀才的高雅,願和您做個朋友,談談學問和詩文。」秀才從來豁達隨和,聽了並不以為怪,於是便同老翁談古論今起來。老翁十分博學,談吐極為精彩風雅,叩問他經史百家的經典要義,居然能理解深透,解釋精妙,真是出口成章,氣度不凡。秀才感到很出乎意料之外,因此對老翁十分佩服,從此結為知交。

  有一天,在交談中秀才小聲地請求老翁道:「您對我很好,可是,您看我這麼窮,有時連飯都吃不飽。您是得道仙人,只要費舉手之勞金錢肯定會馬上到手。真對我好,何不給我一點小小的周濟幫助呢?」老翁一聽,沉默了一會兒,有點不以為然的樣子。稍後又笑道:「這是很容易的事,但需要十幾個錢作母錢,好生許多子錢。」秀才照辦了。老翁於是同秀才來到一間密室,一邊慢慢踱步,一邊嘴裡唸咒語。忽然,只見無數的錢嘩啦啦地從房樑上下雨似地往下落,轉眼之間錢就堆了半屋,足有三尺高。老翁問秀才:「您看夠了嗎?」「夠了夠了。」秀才喜不自禁。於是兩人先後出來,把門關好。送走老翁後,秀才就進密室去取錢。可開門一看,滿屋的錢頃刻都不見了,只剩下原來作母錢的十幾個錢,還稀稀落落地丟在地上。秀才大失所望,氣呼呼地去責問老翁為何欺騙和戲弄自己。老翁淡淡地對秀才說:「我本來是要和您結個文字之交相互切磋,並沒想到跟您合謀去廣積錢財。剛才滿屋子錢都是我臨時從別人那裡借來的,為了清白,只好又還給人家去了。如果您還想發份外之財,就請您去找會偷盜的『樑上君子』作朋友吧!老夫不能成全您了。」說完,老翁拂袖而去。

  精神生活也要以物質為基礎,讀書人也需要錢,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可借旁門左道大發橫財,否則即使不遭致橫禍,也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良弓和利箭

 

  有一個人背著一把大弓,四處遊歷。他那張弓確實是漂亮,雕花的弓彎,上好牛皮條做的弓弦,可就是空背在背上,英雄無用武之地。有人上前好奇地問他說:「為什麼只見你有弓而沒有箭呢?」那人驕傲地回答說:「我的弓是最好的弓,可惜還沒有發現可供它使用的箭!」  又有一個人拿著一枝箭,到處轉悠。他那枝箭的確是枝好箭,箭頭包著銀,銳利而閃閃發亮,箭尾上帶著漂亮的羽毛。可是這支箭只能一天到晚提在這個人手中,不能實現它高遠的理想。有人走過去不解地問:「怎麼你只是手裡拿著一支箭空轉悠,你的弓呢?」那人不以為然地笑笑說:「我這枝箭太好了,舉世無雙,可惜還沒有見到能發射它的好弓!」

  這兩個人的話被后羿(yi)聽見後,后羿立即找到那個有良弓的人,又找到那個有利箭的人,對他們說:「你們的弓和箭的確都是上好的。可是,你的箭再好,不用弓發射,這支箭也只能束之高閣或被你永遠地握在手中。再說你的弓,再好的弓如果沒有箭,也只能是張空泛無用的弓。」

  這兩個人聽了后羿一番話,似乎有些明白了。於是后羿對他倆說:「來,把你們的良弓、利箭合在一起,我來教你們射箭,你們再來真正領略一下你們的弓和箭好在哪裡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事情是相互依賴對方而存在,通過對方才能顯示出它本身的光彩來。如果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聯繫而片面地強調一面,那就很難使之發揮出真正的優勢來。

  

良臣尹綽

 

  尹綽和赦(she)厥同在趙簡子手下做官,赦厥為人圓滑,會見風使舵,看主人的臉色行事,從來不說讓主子不高興的話。尹綽就不是這樣,他性格率直,對主子忠心耿耿盡職盡責。

  一次趙簡子帶尹綽、赦厥及其他隨從外出打獵,一隻灰色的大野兔竄出來,趙簡子命隨從全部出動,策馬追捕野兔子,誰抓到野兔誰受上獎。眾隨從奮力追捕野兔,結果踩壞了一大片莊稼。野兔子抓到了,趙簡子十分高興,對抓到野兔的隨從大加獎勵。尹綽表示反對,批評趙簡子的做法不妥。趙簡子不高興地說:「這個隨從聽從命令,動作敏捷,能按我的旨意辦事,我為什麼不能獎勵他呢?」尹綽說:「他只知道討好您而不顧老百姓種的莊稼,這種人不值得獎勵。當然,錯誤的根源應該是在您的身上,您不提出那樣的要求,他也不會那樣去做。」趙簡子心裡悶悶不樂。

  又一次,趙簡子因頭天晚上飲酒過多,醉臥不起,直到第二天已近晌午,仍在醉夢中。這時,楚國一位賢人應趙簡子3月前的邀請前來求見,赦厥接待了那位賢人。為了不打擾趙簡子睡覺,赦厥婉言推辭了那位楚國人的求見,結果使那位賢人掃興而去。趙簡子直睡到黃昏才醒來,赦厥除了關心趙簡子是否睡得香甜外,對來人求見的事只是輕描淡寫地敷衍了幾句。

  趙簡子常對手下人說:「赦厥真是我的好助手,他真心愛護我,從不肯在別人面前批評我的過錯,深怕傷害了我。可是尹綽就不是這樣,他對我的一點缺點都毫不放過,哪怕是當著許多人的面也對我吹毛求疵,一點也不顧及我的面子。」

  尹綽聽到這些話後,依然不放過趙簡子。他又跑去找趙簡子,他對趙簡子說:「您的話錯了!作為臣下,就應幫助完善您的謀略和您的為人。赦厥從不批評您,他從不留心您的過錯,更不會教您改錯。我呢,總是注意您的處世為人及一舉一動,凡有不檢點或不妥之處,我都要給您指出來,好讓您及時糾正,這樣我才算盡到了臣子的職責。如果我連您的醜惡的一面也加以愛護,那對您有什麼益處呢?醜惡有什麼可愛的呢?如果您的醜惡越來越多,那又如何能保持您美好的形象和尊嚴呢?」

  趙簡子聽了,似有所悟。

  由此故事可知,真正的愛護並不是一味討好,而是在發現對方的缺點錯誤後,能真心指出並幫助其改正,使之不斷完美起來。

  

見利反目

 

  有一個讀書人出外遊歷。這天,他來到一個地方,看到一群兒童在拾柴禾。於是讀書人把那些小孩子叫到跟前來,對他們說:「你們在拾柴的時候,誰先看到柴禾就先喊一聲,這柴禾就歸誰,後見到的人就不要去爭奪了。你們能做得到嗎?」

  幾個兒童都回答說:「我們做得到!」說著就都走開了,互相之間說說笑笑,非常友好,大家都顯得很輕鬆、高興。

  這些孩子走著走著,忽然看到路邊橫著一些柴草,其中一個就先喊了一聲:「看!那邊有柴禾!」接著他便向那柴草跑了過去。可是,這些孩子忘了自己剛才許下的諾言,其餘幾個孩子也跟著朝那有柴草的地方跑去,結果爭搶起來,繼而互相之間打起架來,有的還使上了鞭子和棍棒,有幾個被打得鼻青臉腫,牙都打出血了。

  那個讀書人驚恐地看到了這情景,他急切地往回走去。他失望地歎道:「兒童為了這一點柴草都會如此爭搶,何況天下人呢!天底下比小草大的利益實在太多了。人們在一般情況下,好像還能和睦相處,可是一旦見到有利可圖的事,就露出自私的本相,相互爭搶打鬥,怎能不受傷呢?」

  可見有些人平常好像能和睦共事,而一旦利益當前,便一改往日的和善謙恭,反目相爭,實在是要不得啊。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29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防患於未然

 

  有一家人家做了新房子,但廚房沒有安排好,燒火的土灶煙囪砌得太直,土灶旁邊堆著一大堆柴草。

  一天,這家主人請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廚房的這些情況,就對主人說:「你家的廚房應該整頓一下。」  主人問道:「為什麼呢?」

  客人說:「你家煙囪砌得太直,柴草放得離火太近。你應將煙囪改砌得彎曲一些,柴草也要搬遠一些,不然的話,容易發生火災。」

  主人聽了,笑了笑,不以為然,沒放在心上,不久也就把這事忘到腦後去了。

  後來,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鄰右舍立即趕來,有的澆水,有的撤土,有的搬東西,大家一起奮力撲救,大火終於被撲滅,除了將廚房裡的東西燒了一小半外,總算沒釀成大禍。

  為了酬謝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殺牛備酒,辦了酒席。席間,主人熱情地請被燒傷的人坐在上席,其餘的人也按功勞大小依次入座,惟獨沒有請那個建議改修煙囪、搬走柴草的人。

  大家高高興興地吃著喝著。忽然有人提醒主人說:「要是當初您聽了那位客人的勸告,改建煙囪,搬走柴草,就不會造成今天的損失,也用不著殺牛買酒來酬謝大家了。現在,您論功請客,怎麼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勸告您的客人呢?難道提出防火的沒有功,只有參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嗎?我看哪,您應該把那位勸您的客人請來,並請他上坐才對呀!」

  主人聽了,這才恍然大悟,趕忙把那位客人請來,不但說了許多感激的話,還真的請他坐了上席,眾人也都拍手稱好。

  事後,主人新建廚房時,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議做了,把煙囪砌成彎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因為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什麼事情都要有個預見性,如果自己沒意識到,聽聽別人的建議也是好的,防患於未然總比出了險情再去補救更為重要。

  

依人門戶

 

  從前,每逢新春佳節到來,人們都要在自家的門兩旁貼上桃符,寫上一些吉祥喜慶的話,為的是祈禱新的一年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做什麼事都有好兆頭。這些桃符一般都要貼到下一個新年才換掉。

  到了端午節,各家各戶又用艾草紮成一個人的形狀掛在門框上方,利用艾草的氣味來驅除蚊蠅害蟲,消除毒氣瘴氣。

  有一天,門邊的桃符一抬頭,看見門框上用艾草紮成的小人掛在那裡,便十分生氣,於是對艾草罵道:「你是什麼東西,竟敢佔居我的上位?」

  艾草彎腰看了看已經破舊褪色的桃符,不服氣地說:「你都已經半截身子埋進土裡去了,還有什麼臉來跟我爭上位下位,你生來就只配在我的下面!」

  桃符見小艾草人這麼傲慢,更生氣了,便又說:「我起碼是出自文人之手,和筆墨香味有聯繫,我的出身高雅。而你,來自田邊野地的一把蒿草,用幾截破繩一纏,配掛在我的上邊麼?自己也不瞧瞧自己是副什麼模樣!」

  艾草人一點兒也不示弱,冷笑著說:「管你高雅不高雅,瞧你風燭殘年,主人早將你忘了,眼下注重的卻是我……」

  就這樣,桃符和艾草你一句我一句,彼此爭辯不休,他們吵鬧的聲音越來越大,以至於驚動了門神。門神出來勸解正在爭論的桃符和艾草人,他說:「兩位兄弟,我看還是不要再爭吵了吧。我們這等人,本來就沒什麼大本事,現在只不過是依附在人家的門戶上才得以安身混日子,還怎麼好意思去爭什麼高低上下呢?」

  一番話,說得桃符和艾草人都慚愧地低下了頭。

  那些本來就沒什麼大本事、也沒什麼才幹的人,往往看不見自己的短處,卻偏偏還要互相攀比爭待遇,實在是可笑得很。

  

侏儒夢灶

 

  衛靈公在位時,不大親理朝政。這給一些有政治野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用腐蝕、獻媚的手段取悅於靈公,從而換取靈公的寵信。在封建官場的爭權奪利中,彌子瑕是一個獲勝者。他不僅使衛靈公對他言聽計從,而且即使他用自己所把持的朝廷大權為非作歹,靈公也不去過問。對此,很多人深感痛恨。

  有一次,一個侏儒求見靈公。進殿後,他興沖沖朝靈公走去。到了靈公面前,他神秘地說了一句:「我昨天做的一個夢已經應驗了!」靈公好奇地問:「是怎樣的一個夢?」侏儒說:「我夢見了一口灶。它預示我能見君王。現在我不是見到君王您了嗎?這說明我的夢已經應驗。」靈公一聽很生氣。他忿忿地說:「人們都把國君比做太陽,你卻把夢見灶與求見我聯繫在一起,真是豈有此理!」侏儒說道:「請君王息怒。我這樣講是有道理的。大家都知道太陽的光芒普照天下,地上沒有哪一件東西能遮擋其光輝;君王的功德蔭庇全國,沒有哪一個人能夠取而代之。然而灶卻不一樣。如果有一個人坐在灶前燒火,就能把灶口完全遮住,他身後的人哪裡還能看到灶膛裡的光亮呢?現在君王身邊不是經常只有一個人在那裡『燒火』嗎?既然如此,我見您之前沒有夢見太陽而是夢見了灶,難道有什麼不對嗎?」

  這篇故事,抓住了封建君王好大喜功、夢想與日同輝的自私心理,把一個不理朝政的昏君比做灶,其寓意是以此來藐視、刺激他,促使其擺脫個別壞人的控制,振興朝綱。同時,寓言還告誡人們,我們對於彌子瑕那種通過給君王歌功頌德來博取名利的野心家,決不能掉以輕心。

  

兩人一心

 

  越國人甲父史和公石師各有所長。甲父史善於計謀,但處事很不果斷;公石師處事果斷,卻缺少心計,常犯疏忽大意的錯誤。因為這兩個人交情很好,所以他們經常取長補短,合謀共事。他們雖然是兩個人,但好像有一條心。這兩個人無論一起去幹什麼,總是心想事成。

  後來,他們在一些小事上發生了衝突,吵完架後就分了手。當他們各行其是的時候,都在自己的政務中屢獲敗績。

  一個叫密須奮的人對此感到十分痛心。他哭著規勸兩人說:「你們聽說過海裡的水母沒有?牠沒有眼睛,靠蝦來帶路,而蝦則分享著水母的食物。這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們再看一看瑣(王吉)吧!牠是一種帶有螺殼的共棲動物,寄生蟹把牠的腹部當作巢穴。瑣(王吉)飢餓了,靠螃蟹出去覓食。螃蟹回來以後,瑣(王吉)因吃到了食物而飽,螃蟹因有了巢穴而安。這是又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例子。讓我們再看一個例子,不知你們聽說過蟨(jue)鼠沒有。牠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可是邛(qiong)邛岠(ju)虛則四足高、善走路而不善求食。平時邛邛岠虛靠蟨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難,邛邛岠虛則背著蟨鼠逃跑。牠們也是互相依賴的。恐怕你們還沒有見過雙方不能分開的另一典型例子,那就是西域的二頭鳥。這種鳥有兩個頭共長在一個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互不相容。兩個鳥頭飢餓起來互相啄咬,其中的一個睡著了,另一個就往牠嘴裡塞毒草。如果睡夢中的鳥頭嚥下了毒草,兩個鳥頭就會一起死去。牠們誰也不能從分裂中得到好處。下面我再舉一個人類的例子。北方有一種肩並肩長在一起的『比肩人』。他們輪流著吃喝、交替著看東西,死一個則全死,同樣是二者不可分離。現在你們兩人與這種『比肩人』非常相似。你們和『比肩人』的區別僅僅在於,『比肩人』是通過形體,而你們是通過事業聯繫在一起的。既然你們獨自處事時連連失敗,為什麼還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師聽了密須奮的勸解,對視著會意地說:「要不是密須奮這番道理講得好,我們還會單槍匹馬受更多的挫折!」於是,兩人言歸於好,重新在一起合作共事。

  這則寓言通過密須奮講的5個故事以及甲父史和公石師的經驗、教訓告訴大家,生物界中各種個體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爭生存、求發展的鬥爭中,只有堅持團結合作、取長補短,才能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30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兩小兒辯日

 

  大教育家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有次往東方的一個地方去,半路上看見有兩個10歲左右的小孩在路邊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於是就讓馬車停下來,到跟前去問他們:「小朋友,你們在爭辯什麼呢?」

  其中一個小孩先說道:「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中午時離我們遠些。」另一個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遠些,中午時才近些。」先說的那個小孩反駁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那麼大了。這不是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而近的東西看起來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說:「太陽剛升起來時涼颼颼的,到了中午,卻像是火球一樣使人熱烘烘的。這不正是遠的物體感到涼,而近的物體使人覺得熱的道理嗎?」

  兩個小孩不約而同地請博學多識的孔子來做「裁判」,判定誰是誰非。可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把能言善辯的孔老先生也難住了,因為當時自然科學還不發達,很難說明兩小孩所執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斷他們的誰是誰非了。孔子只好啞口無言。兩個小孩失口笑了起來,說:「誰說你知識淵博,無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有限,知識無涯。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看法,而要克服片面性就必須深化認識,進行辯證思維。

  

兩匹馬

 

  從前,有兩個人騎著馬並排走在路上,一個人騎著一匹國馬,另一個人騎的是一匹駿馬。

  這兩匹馬的性格不太相同,國馬溫順,駿馬暴躁,在一起行路的時間長了,免不了有些磕磕碰碰的。也不知道究竟是為了什麼,駿馬忽然在國馬的頸上咬了一口,頓時鮮血直流。國馬負痛跳開,但牠並沒有撲上去和駿馬撕打,只是委屈地低低嘶鳴了幾聲,盯著駿馬看了一會兒,還是照原來那樣馱著主人默默趕路。

  時間不長,駿馬就隨主人回家了。說來奇怪,駿馬回家以後,也不知是被什麼所困擾,一直都驚恐不安,有兩天的時間,不管主人怎麼哄牠、打牠,用盡了各種辦法,牠都既不吃東西,也不肯喝一口水,成天站在馬廄裡,兩腿索索發抖,像是很恐懼的樣子。

  駿馬的主人對此感到十分迷惑不解,就去找國馬的主人問道:「我那匹駿馬,也不知是不是得了什麼病,我用最好的草料餵牠,牠一口也不嘗,我用鞭子逼著牠吃,牠也還是無動於衷,這可怎麼辦哪!」

  國馬的主人一聽就明白了,解釋說:「那一定是駿馬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和後悔了。這樣吧,我帶國馬去看看牠,讓牠明白就好了。」

  於是,國馬的主人就牽著國馬去看駿馬。國馬一見到駿馬,就迎上去用鼻子圍著牠嗅來嗅去,一副親密的樣子。駿馬見國馬一點嫌隙的意思都沒有,也就用鼻子嗅著國馬,表示歡迎,兩匹馬開始一塊兒有滋有味地吃起草來。

  國馬被咬了一口,卻非常寬宏大量,一點都不記仇,並用自己的寬容感動了駿馬。而駿馬知道自己做了錯事也毫不縱容自己,懂得羞愧和悔改。我們做人也要有這兩匹馬的精神:寬以待人,知錯就改。

  

  

兩個青年學棋

 

  有兩個青年人想學下棋。他們聽說奕秋是全國最有名的棋手,就邀著一起來到奕秋這裡,拜奕秋為師學下棋。

  由於這兩個學下棋的青年人學習時用心程度不一樣,最後學習的結果也就不一樣。其中一個人學下棋時全神貫注地聽奕秋講解下棋的技藝。因為他聽講時思想集中,學得快,懂得深,下棋的技巧也掌握得熟練多了,後來也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另一個學下棋的青年人則不同,每次當奕秋講下棋的時候,他雖然也坐在那裡聽,可是思想卻開了小差,總覺得有大天鵝快要飛過來了。待天鵝快要飛到眼前時該要準備好弓和箭了。他一心想著當天鵝飛近後該如何拿弓,如何搭箭,又要如何瞄準,然後再怎樣放箭,向最大的天鵝射去,等等。這個青年人雖然和前一個青年人同在一道學習下棋,但由於他老是思想不集中,而是沉思在遐想之中。結果學習的效果卻遠遠不如前一個全神貫注、用心學習下棋的青年人

  難道說是後一個青年人在才智上不如前一個青年人嗎?當然不是的!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學習必須專心。只有全神貫注、用心學習的人才會學好本領,在學習上三心二意、極不專心的人是學而無成的。

  

其父善游

 

  一天,有個人走到江邊,老遠就看到一個漢子抱著一個嬰兒,正要把他拋到江裡去。嬰兒大聲哭著、叫著,嚇得用雙手緊抓著漢子的衣襟掙扎著不放。

  這時,圍上來一群人。有人指著那漢子問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漢子說:「我要把他放到水裡去讓他自己游水。」

  那些人都感到十分詫異。其中一個人指著漢子說:「這麼小的嬰兒怎麼會游水呢?把他一丟進水裡不就會沒命了嗎?」那漢子滿不在乎地說:「這個孩子的父親十分擅長游泳,水性很好,因此孩子的水性肯定也好。把他扔到江裡去,我們正好可以欣賞小孩子游泳。」

  聽了那漢子的話,人們都搖頭。其中有個人斥責漢子說:「你這人也太混賬了!他父親擅長游泳,這孩子難道也肯定擅長游泳嗎?我問,你父親擅長什麼?」

  漢子回答說:「木匠。」

  那人又問:「你也會木匠嗎?」漢子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我也擅長木匠。」那人問:「你生下來就擅長木匠嗎?」漢子說:「是長大後跟隨父親學的。」

  那人說:「這就是了。你父親擅長木匠,你不可能生下來就會木匠,而是後來學的。你怎麼能要求這個嬰兒生下來就像他父親一樣會水呢?像你這樣辦事情,也真是太荒謬了!」

  故事告訴我們,知識與技能是無法遺傳的。一個人單純強調先天智力和體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視後天刻苦學習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经典寓言-06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106)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102)
“二百五”的由來
秀才奇遇記
《你騙人》by桃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