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36-40 )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36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杯弓蛇影

 

  有一個叫應彬的人在汲縣作縣令。夏至這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來訪,應彬設宴款待。朋友座位背後的牆上懸掛著一張紅色弩(nu)弓,映在酒杯中,形狀就像一條小蛇。朋友端起酒杯,正欲飲酒的那一瞬間,他瞥見了酒杯中的「蛇」,可他已經將那杯酒喝進肚裡去了。朋友當時就覺得又驚又怕,十分噁心。回到家裡,只覺得胸腹疼痛難忍,以至於飲食不進,身體漸漸消瘦下去。家裡人為他請了好多醫生,用了好多辦法,也不見治好。

  自從老朋友那次來訪後,已好長時間不見面了,應彬覺得奇怪,於是決定到朋友家去回訪。只見朋友形容憔悴,病得不輕。應彬便問是什麼原因。朋友如實相告:「自那次在你家喝酒,因酒杯裡有一條小蛇被我吞進肚裡,使我十分害怕,回家後就一病不起。」

  應彬覺得這事有些蹊蹺,酒杯中哪來的蛇呢?他回到縣衙後,還在琢磨這件事。猛一回頭,看見掛在牆上的弩弓,心裡一下子明白了。他於是專門備了車馬,把老朋友再次請到家中,重擺宴席,仍讓朋友坐在原來的位置上。當朋友拿起酒杯一看,忽然驚叫起來,原來杯中又出現了蛇影。這時,應彬也端著酒杯走到朋友的座位旁,將自己的酒杯端給朋友看,裡面同樣有一條蛇影;後來,他請朋友端著原來那杯酒離開那個位置,再看杯中,那蛇影就分明沒有了。朋友心中甚是不解,應彬叫朋友回頭看牆上掛著的那把弩弓,對朋友說:「牆上的弩弓映在酒杯中,這就是你看到的杯中的蛇,其實那只是弩弓的影子,杯中什麼也沒有。」

  朋友半信半疑,又和應彬重新演試了幾遍,這才哈哈大笑起來,心中的疑團頓時消失,精神一下子清爽了許多。回去以後,病也很快地好了。

  害疑心病的人,往往陷入庸人自擾的泥淖而難以自拔;有智慧的人則善於抓住問題的癥結,對症下藥,「心病還須心藥醫」,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歧路亡羊

 

  有一天,楊子的鄰居在牧羊的歸途中,遇到了迎面急馳而來的一行車馬,羊群因受驚嚇而四散。等車馬過後,那人把羊喚攏,急忙趕回家。他仔細清點以後發現丟失了一隻羊,於是立即召集全家老小,並邀請楊子的童僕一起去尋羊。楊子在一旁不以為然地說:「咳,才丟一隻羊,何必興師動眾,派這麼多的人去找?」鄰人說:「山野、田間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過來。」楊子覺得這話有理,沒有再往下說。他目送著這一行人出了村口。

  那鄰人帶領大家先沿趕羊回家時經過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一個人沿岔路去搜尋。沒過多久,他帶去的人被分派完畢,剩下那鄰人隻身走大路。可是沒走多遠,前面又出現了岔路。他站在岔路口左右為難。焦急中任選了一條前去的路徑。走著走著,只見前面又有岔路。那鄰人無可奈何。他看到天色已近黃昏,只好往回走。沿途碰到其他的尋羊人也說自己遇到過同樣的困難。

  正在家吃晚飯的楊子忽聽見外面有嘈雜的說話聲,知道是找羊的人回來了。他走出門去問那鄰人:「找到羊了嗎?」鄰人答道:「跑丟了。」楊子說:「你帶了這麼多的人去找,怎麼還找不到呢?」鄰人說:「我知道大路邊有岔路,所以找羊時多帶了幾個人。可是沒想到岔路上還有岔路。在只剩一個人面對岔路的時候,真令人感到不知所措。」

  楊子聽了鄰人說的這番話,有些悶悶不樂。他眉頭緊鎖、臉色灰暗、一言不發。那一天大家再也沒有見到他露出一絲笑容。楊子的門徒都覺得有點奇怪,因此不解地問:「羊並不是什麼值錢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這樣悶悶不樂,究竟是為什麼呢?」楊子說:「我並不是惋惜丟了一隻羊。我是從這件事聯想到探求真理也與這些歧路亡羊一樣,如果迷失了方向,也會無功而返啊。」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在研究一門學問時,要把握方向,注重領會其實質,而不要被各種表象所迷惑。

  

泥偶與木偶

 

  山東省境內的淄水河畔,有一個泥塑的人偶和一個木雕的人偶。在一個天旱無雨的季節甲,泥偶和木偶曾有一段朝夕相處的經歷。時間一長,木偶漸漸看不起泥偶,因此總想找機會譏笑它。

  一天,木偶帶著嘲笑的口吻對泥偶說:「你原本是淄水西岸的泥土,人們把泥土揉合起來捏成了你。別看你現在有模有樣,神氣十足,等八月一到,大雨嘩嘩而下,淄水一下子猛漲起來,你很快就會被水泡成一堆稀泥了。」

  那泥偶並不在意,它以十分嚴肅的口吻對木偶說:「謝謝您的關心。不過,事情並不像你所說的那樣可怕。既然我是用淄水西岸的泥土捏成的泥人,即使被水沖得面目全非,變成了一堆稀泥,也僅僅是還了我原來的面目,讓我回復到淄水西岸罷了。而你倒是要仔細地想一想,你本來是東方的一塊桃木,後來被雕成了人。一旦到了八月,大雨傾盆而下,引起淄水猛漲,波浪滾滾的河水將把你沖走。那時,你只能隨波逐流,不知會漂泊到什麼地方。老兄,你還是多為自己的命運操操心吧!」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那些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聰明人」,在嘲笑別人的時候,應該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之處。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謙虛謹慎,使自己進步得快一些。

  

法如深澗

 

  有一位名叫董閼(e)於的人被派往趙國的上地去任地方長官。

  董閼於初來乍到,他深入民間調查,訪探民俗民情、民心民意。這一天,他來到石邑山,只見山中有一條深澗,澗壁陡峭,像斧削,似城牆;澗深百丈,十分險要。於是董閼於找到在當地居住的人,問道:

  「這裡有沒有人掉進過這深澗?」

  那裡的人回答說:「沒有人掉進過。」

  董閼於又問:「不懂事的小孩子、白癡、聾啞、瘋癲及反常的人,有沒有掉進去過呢?」

  那裡的人回答說:「也沒有。」

  董閼於繼續問:「牛馬豬狗,有沒有掉進去過呢?」

  人們還是回答說沒有。

  董閼於想了想,說:「為什麼不曾有人畜掉進這深澗裡去呢?」

  那些人回答說:「這深澗十分陰森危險,誰要是進去了,那還能有性命嗎?因此無論誰,走到這深澗附近時,都萬分小心,要麼繞道而行,誰也不敢去碰這個危險,連牲畜看到這深澗也止步不前的。」

  董閼於豁然開朗,他深受啟發地拍手歎道:

  「好啊,我能治理好我的臣民了。如果我制定嚴格的法制,又嚴厲地執法毫不寬容,讓人們知道違法就如同掉進這萬丈深澗一樣有生命危險,那就誰也不會去觸犯法律了。這樣,我還有什麼不能治理的呢?」

  聰明人總能從身邊的小事中受到啟發,獲得智慧。掌權的人從危險的深澗聯想到執法如山,可想而知,他日後必定政績卓著。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37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治國的禍患

 

  有一次,齊景公問晏子「依你看,治理一個國家,首先要除掉的最大禍患是什麼?」晏子沉思片刻後,回答說;「我想,應該是土地廟裡的老鼠。」齊景公不解地問:「此話怎講?」於是,晏子就不緊不慢地仔細道來——

  土地廟是人們用來供奉土地神的場所。為了祈求神靈保佑人間四季平安,五穀豐登,人們在修建土地廟時十分虔誠和賣力,他們首先在四周用許多木條編成一座圍牆,並且蓋上屋頂,然後抹上黃泥,使其牢固保暖,不怕風吹雨打。誰知早已被人們追打得無處藏身的老鼠發現了這一處所之後,竟成群結伙地搬進了土地廟來安營紮寨。牠們在廟內打洞做窩,繁衍後代,還要偷吃人們用來祭祀土地神的各種供品,直鬧得四鄰八捨不得安寧。

  人們恨透了這幫害人的老鼠,總想除掉牠們,但又苦於找不到一種恰當的方法。用煙火去熏老鼠洞吧,人們害怕會因此引燃了四面築牆的木條,這將使土地廟化成一片灰燼;用水去淹灌老鼠洞吧,又怕浸脫了塗在牆上的黃泥巴,從而使廟牆坍塌。由於顧慮太多,左右為難,所以土地廟裡的老鼠不僅沒能消滅,反而越來越多,越來越猖狂。

  說到這裡,晏子打量了一下齊景公的臉色,只見他正在洗耳恭聽,若有所思。於是,晏子乘機將話鋒一轉,直言道:「其實,一個國家也會有這樣害人的老鼠,他們就是那些國君所親信的小人!這些小人對國君刻意逢迎,報喜不報憂,其目的就是為了尋求庇護;而他們對待臣民百姓的態度,則是欺壓盤剝,無惡不作,仗勢橫行,不可一世。老百姓對這幫害人蟲敢怒而不敢言,因為在他們的背後有國君這頂保護傘啊!所以,我認為,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首先就要國君下決心,親手除掉這些土地廟裡的老鼠!」

  晏子所講的這個寓言說明,有些地方的壞人壞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打擊和遏制,就需要仔細查一查他們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庇護者。

  

牧童斗狼

 

  從前,有兩個機智勇敢的牧童一起到山裡去,走啊,走啊,突然發現了一個狼窩。他倆商量說:「狼是害人的東西,經常出山去叼走村裡的豬和羊,我們應該想辦法把牠除掉。」「可是僅憑我們倆,怎麼鬥得過凶殘的狼呢?」他們正在議論著,一眼瞥見大狼並不在,窩裡只有兩隻小狼,於是計上心來。兩個牧童一人抓了一隻小狼,然後各自爬上一棵樹,相距有數十步遠。

  過了一會兒,大狼回來了。牠進到洞裡,發現小狼不見了,急得驚慌失措,嗥嗥叫著四下裡尋找。這時,一個牧童在樹上使勁地擰小狼的耳朵,小狼疼痛難忍,大聲嚎叫起來。大狼聽到小狼的叫聲,一抬頭,發現了牧童和被捉走的小狼,憤怒極了。牠狂奔過來,嚎叫著用一雙尖利的爪子在樹幹上又爬又抓,想要把小狼救下來。可是樹太高,牠爬不上去,著急得要命。這時候,另一個牧童又在另一棵樹上弄得小狼大叫。大狼停止了嚎叫,順著聲音望過去,看見了另一隻小狼。於是牠又捨棄了眼下的這隻,又焦急地快速向那棵樹奔去,一邊跑一邊嚎叫著,就像剛才一樣。牠剛跑到那棵樹下爬抓了幾下,這棵樹上的小狼又叫了起來。於是大狼再次回過頭向這棵樹跑來。就這樣,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來回奔跑,不知道到底該顧哪一頭好。來回跑了十幾趟以後,大狼漸漸地跑慢了,嚎叫聲也越來越微弱了。又跑了一會兒,大狼終於氣息奄奄了,僵直地倒在地上很長時間一動也不動。兩個牧童這才從樹上下來去試探大狼的鼻息,原來牠已經斷了氣了。

  兩個牧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戰勝了比自己強大的狼。我們在對付強大的敵人時,也應該動腦筋,想辦法,用智鬥,才能獲得成功。

  

狙公失猴

 

  從前,楚國有個老頭以飼養猴子為生,楚國人都把他叫作狙(ju)公。每天早上,狙公起床以後都在院子裡給他的猴子們分配任務。他讓老猴子帶著猴子們跳出去,採摘山裡果樹的果實。晚上,等猴子們回來了,狙公就逼著猴子們交出牠們所採果實的十分之一。光靠著這些猴子採來的果實,他就可養活自己,而且還略有盈餘。有一次幾個猴子覺得自己白白辛苦一場,狙公卻坐享其成,不願交出果實,狙公就對牠們棍棒相加,一陣毒打。猴子雖然覺得每天採摘果實是件苦活,可又怕狙公的棍棒,不敢違背狙公的命令。

  有一天,一隻不懂事的小猴子突然問這群猴子:「山裡果實纍纍,難道是狙公親手所種嗎?」大伙都說:「不是呀,誰都知道這些果樹並沒有什麼人去栽種,都是天生的。」小猴子又問:「既然這樣,我們幹嗎靠給狙公做苦力過日子呢?」小猴子話還沒說完,猴子都已經恍然大悟。

  當天晚上,猴子們趁狙公睡熟之後,悄悄地打破柵欄,弄壞籠子。然後,牠們拿上狙公積存的果實,手牽著手跑進了樹林深處,從此再也不回去了。狙公一覺醒來,才發覺猴子們都跑光了,他賴以生存的手段沒有了,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餓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企圖依賴別人,或者靠剝削別人過活,最終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樣活活餓死的下場。

  

狗猛酒酸

 

  宋國有個賣酒的人,為了招徠生意,他總是將店堂打掃得乾乾淨淨,將酒壺、酒罈、酒杯之類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門外還要高高掛起一面長長的酒幌子,上書「天下第一酒」幾個大字。遠遠看去,這裡的確像個會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卻很少有人問津,常常因賣不出去而使整壇整壇的酒擱酸了,變質了,十分可惜。

  這個賣酒的宋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他於是向左鄰右舍請教這好的酒竟然賣不出去的原因。鄰居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家養的狗太凶猛了的緣故。我們都親眼看到過,有的人高高興興地提著酒壺準備到你家去買酒,可是還沒等走到店門口,你家的狗就跳將出來狂吠不止,甚至還要撲上去撕咬人家。這樣一來,又有誰還敢到你家去買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裡等著發酸變質啊。」

  您看,一條狗看門,就能把一個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門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個國家讓壞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門,其後果必然是忠奸顛倒,社會腐敗,百姓遭殃。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38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隻老虎正在深山老林裡轉悠,突然發現了一隻狐狸,便迅速抓住了牠,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頓了。

  狐狸生性狡猾,牠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後,前景一定不妙,於是就編出一個謊言,對老虎說:「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來當百獸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會饒恕你的。」

  老虎對狐狸的話將信將疑,便問:「你當百獸之王,有何證據?」狐狸趕緊說:「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以隨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讓你親眼看看百獸對我望而生畏的樣子。」

  老虎想這倒也是個辦法,於是就讓狐狸在前面帶路,自己尾隨其後,一道向山林的深處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種獸類遠遠地看見老虎來了,一個個都嚇得魂飛魄散,紛紛奪路逃命。

  轉了一圈之後,狐狸洋洋得意地對老虎說道:「現在你該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獸,有誰敢不怕我?」

  老虎並不知道百獸害怕的正是牠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謊言。狐狸不僅躲過了被吃的厄運,而且還在百獸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風。對於那些像狐狸一樣仗勢欺人的人,我們應當學會識破他們的伎倆。

  

盲人墜橋

 

  一個瞎子過橋的時候不慎把腳踩出了橋面。他身體一傾,幾乎栽倒在橋下。幸好橋欄杆上的橫木擋了他一下,於是他用雙手抓住了欄杆,而身體卻懸在半空中。

  瞎子以前曾不止一次在這座橋上走過。尤其是在那春雨過後、山洪暴發的日子,他過橋時聽到橋下嘩嘩作響的流水聲,真有點毛骨悚然、膽戰心驚。可是這一次瞎子過橋,正值秋高氣爽、小河斷流的季節。一般的人過橋看得見橋下乾涸的河床,走在橋上有走旱路的感覺。然而瞎子卻沒法看到河中的情形,他憑以往的經驗判斷,認為橋下必定是水流湍急的深淵。因此,他失腳以後使出了渾身的力氣抓住橋欄杆不放,一邊奮力掙扎著試圖爬上橋去;一邊急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救助。

  當時從橋上經過的人,看到瞎子抓著橋欄杆有驚無險、盲目恐慌的情景,既好笑又憐憫地指點他說:「用不著害怕,你雙腳離地不遠,鬆手就可以著地。」瞎子不相信這話。他心裡想:「不肯拉我一把,卻要我鬆手掉下去,這不是存心坑人嗎?」想到這裡,他不禁絕望地大哭起來。

  不一會兒,瞎子力氣耗盡,兩手一滑,身體墜了下去。出乎瞎子想像的是,他還沒有來得及感受空中失重、喪魂落魄的投河悲哀,頃刻之間雙腳就觸到了地。以至於他落地以後身體打了一個踉蹌才站穩了腳跟。原來這橋下真如那路人說的一樣,一點水都沒有。瞎子這時才鬆了一口氣。他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早知道這橋不高,下面沒有水,我就不會吊在欄杆上吃苦頭了。」

  瞎子因看不見路而墜橋,並不是一件可笑的事。瞎子心目中關於墜橋危險和人們會扶危濟困的合理想法被橋不高、河已干的特殊環境所扭曲,這才成了虛驚一場的笑料。這一現象告訴我們,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完全信賴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事。

  

空中樓閣

 

  從前,有個有錢人,他生來愚蠢,又不願意讀書學習,卻自以為是,驕傲得很,常常幹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來。

  有一次,他到另一個有錢人家裡去做客,見到人家的府第是一座三層樓的樓房,高大威風,又寬敞壯麗,看上去很是闊氣不說,站在三層樓上,還能看見遠方美麗的景致,真是妙極了。他心下不禁十分羨慕,想道:要是我也有一幢這樣的三層樓房,那該多好啊!我也可以站在我的三層樓上,喝茶觀景,要多愜意就有多愜意!

  要蓋樓房,錢自然是不愁的。他回到家裡,馬上叫人請來泥瓦匠,吩咐道:「給我建一座三層樓房,越快越好!」

  於是泥瓦匠立刻開始動工,打地基、和泥、壘磚頭,開始修建樓房的第一層。

  有錢人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頭幾天地基打好了。又過了幾天,壘了幾層磚。再過幾天,磚壘高了一點。有錢人想樓房都快想瘋了,而今過了這麼些天,他的樓房還沒影子,實在等得不耐煩了,就跑去問泥瓦匠:「你們這是建造的什麼房子啊,怎麼一點也不像我要的樓房呢?」

  泥瓦匠答道:「不是照您的吩咐在建樓房嗎?這就是第一層了。」

  有錢人又問:「這麼說,你們還要修第二層囉?」

  泥瓦匠奇怪地回答:「當然了,有什麼問題嗎?」

  有錢人暴跳如雷,勃然變色道:「蠢東西,我看中的是第三層,叫你們修的也是第三層,第一層、第二層我都有,還修它作什麼?」

  這個有錢人真是可氣又可笑,沒有第一、第二層樓房,哪裡來第三層呢?做事情要踏踏實實,打好基礎,否則我們的理想就好像這個有錢人的空中樓閣一樣,永遠是虛幻的東西。

  

虎死撤備

  

  一個名叫若石的人在冥山北面建造了一幢房屋。這幢房屋四周山林茂密,沒有別的人家,所以若石一家住在那裡,生活過得安逸清靜。

  然而沒過多久,他發現一隻老虎總是蹲在不遠的山崖上朝他的住所張望,因此他的生活像平靜的湖面落下了一塊大石頭那樣,頓時起了波瀾。若石全家因為老虎的出現而人心惶惶、坐立不安。作為應急的措施,他一面帶領全家老小日夜監視老虎的動向;一面用日出鳴鑼、日落燃火和夜間搖鈴的方法驅趕老虎。為了增強防範能力,減少精力消耗,若石一家把籬笆改成高高的土牆;在牆的四周樹起一道用荊棘築成的屏障;在山谷裡挖掘了可供防守用的洞穴。這些周全的舉措、鞏固的設施使老虎望而卻步。整整一年過去了,老虎沒有從若石家裡得到任何好處。

  一天,若石聽山裡人說發現了一隻死老虎。他跑去一看,認出牠就是經常出沒在自己住宅周圍的那隻虎,所以非常高興。若石以為威脅自己的那隻虎死了,等於根除了心腹大患。於是,他放鬆了對野獸的監視;撤除了打虎的裝備。家裡的院牆損壞了也不去修復;荊棘圍成的籬笆破爛了也不去整補。他每天過著高枕無憂的生活。

  沒過多久,一隻貙(chu)在追逐麋鹿的時候從若石的屋後經過。牠聽見若石家裡有牛、羊、豬的叫聲就止了步。這只貙闖進院子,躲在若石的屋角邊窺視了一會兒,見四周沒有人,於是跑進牲畜棚裡亂咬亂抓起來。若石聞訊後趕去觀察,發現一個像山貓的傢伙正在咬吃一隻山羊。他不知道那就是性情凶猛的貙,所以用大聲的喝斥去趕牠。可是貙並不害怕,牠仍然咬著羊不放。若石見這個傢伙不肯走,拾起一塊石頭向牠砸去。誰知那隻貙突然丟開了羊,轉過身先舉起兩隻前腿像人一樣直立起來,接著猛然撲向若石,用利爪把他抓死了。

  一些有學問的君子議論說:「若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自然會落到這種下場。」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要掌握看問題的正確方法,善於透過現象總結具有普遍性的規律。一隻虎想吃人,飢餓的虎都吃人;一種凶猛的野獸會害人,所有凶猛的野獸都害人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39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虎與刺蝟

 

  從前,有一隻老虎,又笨又懶。有一天,牠肚子餓了,想到野外找點東西吃。找著,找著,牠看到一隻刺蝟朝天睡在前面的草地上,圓乎乎略帶鮮紅鮮紅的,以為是塊肉,便急急忙忙地走攏去,正準備張口咬住牠,冷不防被刺蝟捲住了鼻子,老虎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嚇得不得了,鼻子上的刺蝟越捲越緊,扔也扔不掉。牠又疼痛又害怕,嚇得趕快跑,趕快跑……

  老虎跑著,跑著,一直跑到大山中,又困又乏,實在是不能動彈了,便無可奈何地躺在地上,不知不覺地昏昏沉沉睡了。受驚的刺蝟見老虎不動了,對自己沒有什麼威脅了,這才放開老虎的鼻子,迫不及待地逃走了。

  老虎一覺醒來,忽然發現鼻子上的刺蝟走開了,也不再害怕了,用舌頭舔了幾下,覺得鼻子還在,很高興,肚子餓也忘記了,便到半山腰的橡樹下面去玩。老虎低頭走著、玩著。不知不覺間看見一個橡子的殼兒,圓溜溜地躺在地下,以為又是隻小刺蝟。牠心頭猛一驚,不知不覺又有點害怕起來,害怕自己的鼻子又要被這隻「小刺蝟」捲著了,趕快側著身子,提心吊膽但又不得不很客氣地對橡子的殼兒說:「我剛才遇上了您的父親,您父親真厲害呀!他的本領我已經領教過了。現在我不和您小兄弟計較了,還是希望您小兄弟讓讓路,放我走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受到驚嚇後,不要心有餘悸,如果馬馬虎虎、粗枝大葉,到頭來只能是自己恐嚇自己。

  

虎懼駮馬

 

  有一次齊桓公騎馬出遊,來到野外山林之中,忽見遠處有一隻老虎擋道。齊桓公正打算繞道前行時,不想那隻老虎倒先伏在了地上,竟然一動也不敢動。於是,齊桓公一行得以從老虎身邊飛馳而過,打獵滿載而歸。

  齊桓公回宮後,便問管仲:「今天我騎馬外出,老虎見了我竟嚇得不敢往前走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管仲答道:「我想,您可能騎的是一匹毛色駁雜的高頭大馬,迎著正在升起的太陽奔跑吧?」

  齊桓公趕緊點頭:「正是這般情景。」

  管仲於是分析說:「這種馬飛馳起來很像一種叫做『駮』(bo)的猛獸,而駮是專以虎豹為食的。那隻老虎以為您騎的是駮,牠又怎麼能不害怕呢?」

  這則寓言說明,老虎被像駮之馬的外表所迷惑,因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於是將自己給嚇住了。聰明的人類則應學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使自己的認識一步步地接近於客觀的實際。

  

金壺丹書

 

  齊景公來到已被兼併的原諸侯國紀國視察時,在其京城內發現了一隻金壺,打開一看,只見裡面藏著一幅用紅筆寫就的帛書,上書八字箴(zhen)言:「食魚無反,勿乘駑(nu)馬。」

  齊景公將丹書握在手中把玩一陣之後,不禁擊掌讚道:「對呀,為人行事的確應當如此。吃魚只應吃一面,不要翻動,因為魚腥味是能使人作嘔的呀;出門時應當不騎那種跑不快的馬,因為牠缺少耐力,走不遠啊。」

  晏子在一旁聽了,趕緊糾正道:「這八個字說的並不是您理解的這個意思。所謂『食魚無反』,是在告誡國君和大臣們不要貪得無厭,不能將民力耗盡,否則就會損傷國家的元氣;所謂『勿乘駑馬』,則是比喻國君不能將品質不好的人放在身邊,委以重任,否則他們就會誤國害民呀!」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解釋,不覺頻頻點頭,但同時又不解地問:「既然紀國有這樣好的治國箴言,它又怎麼會亡國呢?」

  晏子回答說;「這是有原因的。我聽說,凡是有道的國君,總是將一些治國安邦的至理名言公開張貼在大街小巷,廣而告之,讓全國上下共同遵守,同時發動民眾隨時監督;而紀國雖然有這樣好的治國箴言,卻將它投注到金壺之中,束之高閣,並不實行。您想,他們這樣做,能不亡國嗎?」

  這個故事說明,有法不實行,便像無法一樣。一個人如果只是將修身的格言置於座右,卻並不打算實行,他就不可能獲得長進;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將治國良策付諸實踐,那麼再好的國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金鉤桂餌

 

  在春秋時代的魯國,有個人非常喜歡釣魚,他在自己的釣具和餌料上花了不小的功夫:他用馥郁芬芳的名貴香料肉桂製成魚餌,用黃金打造出極其精緻的魚鉤,並且在魚鉤四周鑲嵌上白銀絲線和青綠色的美玉,而釣魚繩則要用極其珍貴的翡翠鳥的羽毛來裝飾一番。

  每當釣魚的時候,他總是早早地來到小河邊,找好一個位置,擺好架勢,正襟危坐。如果單從他手持釣竿的姿勢和選擇的釣魚位置來看,毫無疑問都是極其標準規範的,甚至還能顯示出釣者的某種優雅和閒適來。然而他即使這樣坐上一天,直至傍晚收竿時,別人往往都能滿載而歸,而他釣得的魚卻沒有幾條,有時甚至空手而返。

  魯國人釣魚的故事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如果只將注意力單純放在外在的形式上,而忽視了其實際的效用,過分追求搭花架子裝點門面,這是很難有所收穫的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0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阿留看樹

 

  愛做傻事的阿留有個要好的鄰居叫元素,特別喜愛柳樹。有一次,元素到市場上去,正碰上有人賣柳樹苗,綠油油水靈靈的,煞是惹人喜愛,禁不住買了幾棵帶回家去。

  元素在屋後的空地上挖了幾個洞,將買來的柳樹苗全都栽了進去。栽好了以後,元素邊擦著汗,邊喜滋滋地欣賞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忽然他想到一件事,禁不住發起愁來。原來元素還有很多事要幹,不可能成天守在樹苗旁,而鄰里那幾個頑皮的孩子太叫他不放心了,要是樹被他們弄壞了怎麼辦呢?他忽然想到了賦閒在家的阿留,對了,請阿留來幫忙看樹吧。

  阿留看起樹來也真是負責,他搬了個板凳坐在樹苗旁邊,一步也不離開。幾個孩子在附近守了好久,也不見阿留有走的意思,只好悻悻地走開了。

  阿留可得意了:哈哈,你們沒辦法了吧。我看樹就是讓人放心!阿留著著看著,不知不覺太陽快落下去了,吃飯的時候到了。阿留的肚子餓得咕咕亂叫。回家吃飯囉!阿留剛想走,轉念一想:不行,我這一走,要是孩子們再來搗亂,不就沒人管了嗎?阿留思前想後,終於有了主意,他把樹苗一棵棵都拔了出來,找了個沒人的地方藏好。「孩子們肯定找不到的。」阿留美美地想著,滿意地回去吃飯了。

  樹苗雖沒被孩子們毀壞,但卻逃脫不了乾死的厄運。

  

宓子賤掣肘

 

  魯國人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他曾有一段在魯國朝廷做官的經歷。後來,魯君派他去治理一個名叫但父(dan fu)的地方。他受命時心裡很不平靜。宓子賤擔心:到地方上做官,離國君甚遠,更容易遭到自己政治上的宿敵和官場小人的誹謗。假如魯君聽信了讒言,自己的政治抱負豈不是會落空?因此,他在臨行時想好了一個計策。宓子賤向魯君要了兩名副官,以備日後施用計謀之用。

  宓子賤風塵僕僕地剛到但父不久,該地的大小官吏都前往拜見。宓子賤叫兩個副官拿記事簿把參拜官員的名字登記下來,這兩人遵命而行。當兩個副官提筆書寫來者姓名的時候,宓子賤卻在一旁不斷地用手去拉扯他們的胳膊肘兒,使兩人寫的字一塌糊塗,不成樣子。等前來賀拜的人已經雲集殿堂,宓子賤突然舉起副官寫得亂糟糟的名冊,當眾把他們狠狠地鄙薄、訓斥了一頓。宓子賤故意滋事的做法使滿堂官員感到莫名其妙、啼笑皆非。兩個副官受了冤屈、侮辱,心裡非常惱怒。事後,他們向宓子賤遞交了辭呈。宓子賤不僅沒有挽留他們,而且火上加油地說:「你們寫不好字還不算大事,這次你們回去,一路上可要當心,如果你們走起路來也像寫字一樣不成體統,那就會出更大的亂子!」

  兩個副官回去以後,滿腹怨恨地向魯君匯報了宓子賤在但父的所為。他們以為魯君聽了這些話會向宓子賤發難,從而可以解一解自己心頭的積怨。然而這兩人沒有料想到魯君竟然負疚地歎息道:「這件事既不是你們的錯,也不能怪罪宓子賤。他是故意做給我看的。過去他在朝廷為官的時候,經常發表一些有益於國家的政見。可是我左右的近臣往往設置人為的障礙,以阻撓其政治主張的實現。你們在但父寫字時,宓子賤有意掣肘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隱喻。他在提醒我今後執政時要警惕那些專權亂諫的臣屬,不要因輕信他們而把國家的大事辦糟了。若不是你們及時回來稟報,恐怕今後我還會犯更多類似的錯誤。」

  魯君說罷,立即派其親信去但父。這個欽差大臣見了宓子賤以後,說道:「魯君讓我轉告你,從今以後,但父再不歸他管轄。這裡全權交給你。凡是有益於但父發展的事,你可以自主決斷。你每隔5年向魯君通報一次就行了。」

  宓子賤很讚賞魯君的開明許諾。在沒有強權干擾的條件下,他在但父實踐了多年夢寐以求的政治抱負。

  宓子賤用一個自編自演、一識即破的鬧劇,讓魯君意識到了奸詐隱蔽的言行對志士仁人報國之志的危害。從而告誡人們,區分廉潔和腐敗,扶正匡邪,不僅需要有一大批像宓子賤那樣忠心耿耿的人,更需要有一個頭腦清醒、品德正派的國君。

  

宓子賤與巫馬期

 

  原來,宓子賤做過單父的地方官。平日,大家只見他整天彈琴作樂,悠閒自得,根本沒見他走出過公堂。然而在他的治理之下,單父這地方生活富足,人心安定。後來,宓子賤離開了單父,接替他的是巫馬期。巫馬期每天天沒大亮,星星還沒消失就出去了,一直忙到夜裡繁星密佈才疲憊不堪地返回公堂。巫馬期為了工作,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好。大小事情無不親自處理,好不容易才將單父治理好。

  巫馬期聽說宓子賤治理簡直不費什麼氣力,可單父也一樣富足,便特意到宓子期府上求教,探討治理單父的竅門。宓子賤得知巫馬期來意後,微微一笑,說道:「我哪裡有什麼治理的竅門呀。只不過我治理單父時憑借大家的力量。而你治理單父時,你用的方法是只用你自己的力量。光依靠自己的力量治理當然辛苦不堪,而我動員了大家的力量,依靠眾人當然使我自己安逸得多了。」

  宓子賤與巫馬期同在單父做官,同樣將單父治理得很好。然而一個工作得悠閒,一個工作得辛苦,這個故事不正說明了眾人力量的重要嗎?

  

邯鄲學步

 

  戰國時候,燕國有個青年人,他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特別有風度,他們走起路來,不緊不慢,又瀟灑又優雅,那姿勢特別好看。於是這位燕國青年決定要去趙國學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帶上盤纏,跋涉千里,專程趕到邯鄲一心要學邯鄲人走路的樣子。

  他來到大街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發了呆,不知該怎樣邁開步子。這時,迎面走來一個人,年齡和這位燕國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樣子實在令人羨慕。於是等那人走過,燕國青年便跟在他後面摹仿,那人邁左腳,燕國青年也邁左腳,那人邁右腳,燕國青年也邁右腳,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亂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緊張,哪還顧得了什麼姿勢。眼看那人越走越遠,燕國青年漸漸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著他又盯住了一個年紀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別人身後一步一趨地學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腳步觀看,有的人還捂著嘴笑。幾天下來,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學去學來總是學不像。

  燕國青年心想,學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來走慣了的老姿勢和步法,於是,他下決心丟掉自己原來的習慣走法,從頭開始學習走路,一定要把邯鄲人的步法學到手。

  可是,一連過了好幾個月,燕國青年越學越差勁,不僅連邯鄲人的走法沒學會,而且還把自己原來是怎麼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帶來的盤纏已經花光,自己一無所獲,他十分沮喪,於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來是怎樣走路的,竟然邁不開步子了。無奈,燕國青年只好在地上爬著回去,那樣子好不狼狽。

  看起來,生搬硬套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沒學到別人的,反而連自己原有的也給丟了,真是大可不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37)
经典寓言-10
每天读点中國古代经典寓言(1-4)
說苑 ​卷第七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03)
德育故事:《二十四恥》【四集卷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