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41-45)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1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南海人贈蛇

 

  南海中有一個島,島上的人以打魚為生。島民們對付蛇很有辦法,因此遇到蛇並不驚慌失措。打死了蛇以後,島民們看看扔掉可惜,便把蛇肉烹調了來吃。這一吃,大家發現蛇肉鮮美嫩滑,特別可口,於是,蛇肉成了島民們普遍喜愛的美味佳餚。

  有一次,一個從沒有出過遠門的南海人帶著家人到遙遠的北方去旅遊。他們一家人都愛吃蛇肉,怕到了別處吃不到這樣的美味了,就帶了不少臘制的蛇肉當乾糧。

  這個南海人帶著家人走了很遠很遠,來到了齊國。他找了一家還算整潔的旅店安頓了下來。齊國人都十分好客,主人見他們從很遠的南方來,就熱情地招待他們。每天做好飯好菜給他們吃,舖床、清掃房間、洗衣服,把這個南海人一家照顧得十分周到,房錢也收得很便宜,還常常主動向他們介紹齊國的風土人情。

  南海人受到這樣的款待,心裡很是高興,同時也挺感動,於是便跟家裡人商量著要送些什麼禮物給主人,以表達感激之情。想來想去,他覺得蛇肉最合適。北方沒有這類佳餚,主人一定會喜歡的。

  打定了主意,他便在帶來的臘蛇肉裡挑開了,最後選中了一條長滿花紋的大蛇。他高興地拿著蛇去見主人,想像著主人開心的樣子。

  齊國在北方,很少產蛇。齊國人一見到毒蛇,嚇得逃命都來不及,更別提去吃了。所以見到南海人送來的大花蛇,害怕得臉色都變了,吐著舌頭轉身就跑。南海人大惑不解:主人這是怎麼了?他想了好一會,對了,一定是主人嫌禮物輕了。他趕緊叫過僕人,叫他再去挑一條最大的臘蛇來送給主人。

  像這個南海人一樣,遇事不瞭解情況,也不加以調查,就胡亂依自己的猜想來作主觀臆斷,是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的。

  

南轅北轍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伕,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難的,我的車伕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鬆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伕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麼,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宣王之弓

 

  齊宣王有個特點,喜歡聽別人對他說恭維話。齊宣王愛好射箭,他喜歡聽別人說他不論多強硬的弓都能夠拉開。其實,齊宣王自己拉的弓,拉開時所用的力氣還不到三石。

  齊宣王射箭時,常常向身邊的大臣們表演拉弓。他身邊的近臣們為了奉承自己的國君,一個個都是先拿起宣王的弓,站好姿勢,故意拉起來試試。這些近臣們在試弓時有意地做出很認真的神情,裝出拚命地使出全身之力的樣子:閉住嘴,鼓滿兩腮幫,將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站在那裡,再慢慢地將弓拉到半滿時故意停一下子就鬆開手。他們都說統一調子的話:「這張弓好厲害!真是強勁極了。如果沒有九石的力氣是別想將它拉開的。」「那還用說,這麼強的弓,除了大王您以外,是沒有人能夠拉開的。」「世界上像大王這樣能拉這麼強硬的弓的人是很少有的。」……聽了這些特別順耳中聽的話後,齊宣王的心裡感到特別舒服,心裡樂滋滋的,甜甜的,比蜜還要甜。

  這樣,齊宣王所拉的弓雖然只需用不超過三石的力,但是他一輩子都認為他拉的弓,沒有使出九石的力是拉不開的。拉開這張弓只用三石的力就可以了,這是實際;而用九石的力,則是徒有虛名的啊!齊宣王只喜歡虛名,卻不知道他的實際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喜歡聽奉承話。聽到奉承話、恭維話就沾沾自喜的人必被人恥笑。

  

建築師的特長

 

  從前有一位建築師,遠近的人都聽說過他的大名。於是有一天,有一個人問他說:「先生您究竟有些什麼特長呢?」建築師頗為自豪地回答這個人道:「我呀,最擅長於衡量木材,按照要建造的房屋的情況,根據木材的具體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木料。我對整幢要建的房子的細節都瞭然於心,懂得什麼地方應該分派什麼人去做。只有在我的指揮下,工匠們才能有條有理地勞動,如果沒有我,房子就建不成了。所以,官府請我去,付給我的工錢是普通工匠的三倍;在私人那裡,工錢的一大半也歸我。」

  有一天,這個人到建築師家裡去拜訪他,他家裡的床正好壞了一條腿,他就叫過僕人說:「一會兒去請個工匠來修理一下吧。」這個人吃驚地問他說:「您天天都和木料打交道,難道您連區區一個床腿都不會修嗎?」建築師回答:「這是工匠做的事,我怎麼會呢。」這個人當著建築師的面不好再說什麼了,心裡卻暗暗想道:原來這個建築師什麼本領都沒有,只會到處吹牛、騙人錢財呀!

  後來,京兆尹要修官衙,請的就是這位建築師,這個人就趕去看熱鬧。

  到了工地上,他看到地上放著成堆的木料,工匠們把建築師圍在中問。建築師根據房子的需要,在木料上敲打了幾下,就知道了木材的承受能力。他揮舞著手杖指著右邊說道:「砍!」那些拿斧頭的工匠就都跑到右邊的木料旁砍起來;他又用手杖指著左邊命令:「鋸!」那些拿鋸子的工匠都到左邊鋸開了。在他的指揮下,不一會兒大家全都各司其職,按照建築師的吩咐忙活起來,沒有一個人敢自作主張、不聽命令。對於那些不稱職的人,建築師就將其撤下以保證工程的進度,大家也都沒有一句埋怨的話。就這樣,整個工程被安排得井井有條。建築師將要建造的房子的圖紙掛在牆上,才一尺見方大小的圖,詳盡地標出了房子的規格和要求,小到連一分一毫的地方都算出來了,用它來修建高大的房子,竟然一點出入都沒有。

  這個人這才明白了建築師的能耐。

  建築師的特長,不在於對建築工程中不起眼的細節進行雕琢,而在於對整體作宏觀的把握。對於一個人只能要求他擅長於某個單項,硬要提出些苛刻的要求,對他求全責備是不對的。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2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後來居上

 

  漢武帝時,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別叫作汲黯、公孫弘和張湯。這3個人雖然同時在漢武帝手下為臣,但他們的情況卻很不一樣。

  汲黯進京供職時,資歷已經很深且官職也已經很高了,而當時的公孫弘和張湯兩個人還只不過是個小官,職位低得很。可是由於他們為人處事恰到好處,加上政績顯著,因此,公孫弘和張湯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來,直到公孫弘封了侯又拜為相國,張湯也升到了御史大夫,兩人官職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這個人原本就業績不及公孫弘、張湯,可他又偏偏心胸狹窄,眼看那兩位過去遠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裡很不服氣,總想要找個機會跟皇帝評評這個理。

  有一天散朝後,文武大臣們陸續退去,漢武帝慢步踱出宮,正朝著通往御花園的花徑走去。汲黯趕緊趨步上前,對漢武帝說:「陛下,有句話想說給您聽,不知是否感興趣?」

  漢武帝回過身停下,說:「不知是何事,不妨說來聽聽。」

  汲黯說:「皇上您見過農人堆積柴草嗎?他們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舖在底層,後搬來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覺得那先搬來的柴草太委屈了嗎?」

  漢武帝有些不解地看著汲黯說:「你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汲黯說:「你看,公孫弘、張湯那些小官,論資歷論基礎都在我之後,可現在他們卻一個個後來居上,職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農人一樣嗎?」

  幾句話說得漢武帝很不高興,他覺得汲黯如此簡單、片面地看問題,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貶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壓住火氣,什麼也沒說,拂袖而去。此後,漢武帝對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職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後來者居上,原本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就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汲黯認為提拔人才一定要論資排輩,反對後來居上,是不可取的。

  

扁鵲施換心術

 

  魯國的公扈、趙國的齊嬰兩人生病之後,一道去請神醫扁鵲為其診治。在扁鵲的精心調理之下,他倆的病沒用多少時間就痊癒了。可是,扁鵲卻對公扈和齊嬰說:「你們倆以往所求治的病,都是病邪從體外侵入到體內的五臟六腑所致,因此只需用藥物和針灸治療便能解決問題。這幾天我發現你們身上還潛伏著一種病,那是從娘胎裡帶出來,並隨同你們身體的發育而一道生長的。這種病很危險,我願意再給你們治一下,怎麼樣?」

  公扈和齊嬰回答道:「我們想聽聽這種病有些什麼症狀,然後再作決定。」

  於是,扁鵲先對公扈說:「你有遠大的抱負,又善於思考問題,遇事能有很多的辦法,但遺憾的是氣質較為柔弱,在關鍵時刻往往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坐失良機。」接著,他又轉向齊嬰:「那麼你呢?則正好與公扈相反。你對未來缺乏長遠的打算,思想比較簡單,然而氣質卻很剛強,為人處事少用心計,卻喜歡獨斷專行。」最後,扁鵲對他倆說:「現在如果讓我將你們的心來個互換,你們就都可以變得完美無缺了。」

  公扈和齊嬰聽了扁鵲的分析之後,都願意接受換心手術。於是,扁鵲讓他們二人分別喝下一種麻醉藥酒,致使昏迷三天不醒。在這其間,扁鵲便將二人的胸腔打開,取出心來,交換安放。手術完畢之後,又在傷口處敷上神藥,等他們甦醒轉來後,仍如術前一樣健康強壯。他們一同辭謝了扁鵲之後,就各自回家了。

  可是,由於心已互換,結果公扈就回到了齊嬰的家,而齊嬰則回到了公扈的家。這兩家的老婆孩子都不認識回家的人,於是都發生了爭吵。公扈、齊嬰無法可想,只好請扁鵲出面解釋。扁鵲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這兩家人,這樣才使爭吵得以平息。

  這則寓言故事是借用神醫扁鵲的名義,用換心術來打比方,說明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一個人只要善於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他就會逐漸趨向完美。

  

扁鵲說病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於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後說道:「我發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著什麼治療。」扁鵲走後,桓公不高興地說:「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

  10天以後,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後說:「您的病到肌肉裡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桓公不信這話。扁鵲走了以後,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說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裡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說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塗了。他心想:「怎麼這次扁鵲不說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一開始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藥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癒;稍後他的病到了肌肉裡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後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藥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術就無能為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說自己精通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

  5天過後,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後說:「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桓公這時後悔莫及。他掙扎著在痛苦中死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於自身的疾病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壞事,都不能諱疾忌醫,而應防微杜漸,正視問題,及早採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決。否則,等到病入膏肓,釀成大禍之後,將會無藥可救。

  

挖掉馬肝

 

  從前有個叫迂公的人,遇事不愛動腦子,總是做些傻事。有一次,迂公去一個朋友家吃飯。席間,大家都說些軼聞趣事來解悶。有一個客人說:「馬的肝臟有毒,能毒死人。所以漢武帝曾經說過:『文成將軍吃馬肝而死』。」迂公聽了便笑起來,反駁這位客人說:「您恐怕在說謊哩,馬肝長在馬的肚子裡,要是有毒的話,馬為什麼不死呢?」這個客人知道迂公一向有點糊塗,有心跟他開個玩笑,就說:「那您見過有一匹馬活過100歲嗎?這就是因為牠們肝臟有毒的緣故啊!」迂公恍然大悟,一拍腦袋:「對呀,我怎麼就沒想到這一點呢?」迂公突然想起家裡也有一匹馬,是他從小養大的,感情遠超過一般的坐騎。牠也長有馬肝,不是也要早死嗎?想到這裡,迂公眼前不由出現了將來某天愛馬倒斃的情景,「不行,我必須回去救牠!」迂公酒也不喝了,菜也不吃了,急匆匆往家趕去。

  一回到家裡,迂公顧不得休息,趕緊去馬廄把心愛的馬牽了出來,拴在院裡的樹上。又去廚房取了一把刀,坐在馬旁邊磨了起來。馬看見主人用力磨刀,彷彿知道他想幹什麼,就用悲傷的眼光看著主人,發出一聲聲哀鳴。迂公不忍看馬,背過臉去說:「你別怪我,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啊。雖說有些疼,但挖掉了有毒的肝臟,你就可以活得長久些了。」迂公把刀磨得鋒利無比,抓住馬韁,咬了咬牙,一刀刺了下去,把馬肝挖了出來。馬長嘶一聲,倒在地上死了。迂公扔掉刀,大哭不止,邊哭邊說:「馬肝果然是有毒啊,挖掉了它,馬都還是活不成,更何況是留在肚子裡面呢!」

  迂公不懂得動物的器官是不能隨便摘除的,所以害死了愛馬還不醒悟。如果我們遇事不弄懂原委,胡亂聽信別人的話,就會像迂公一樣遭到慘重的損失。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3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施家和孟家

 

  魯國有一戶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愛學儒家的仁義之術,小兒子愛學軍事。大兒子用他所學的儒家仁義思想去遊說齊王,得到齊王的賞識,聘請他為太子的老師。二兒子到楚國去,用他所學的法家軍事思想遊說楚王,在向楚王講述自己的思想、觀點時講道理、舉例子,有條有理,楚王聽了很高興,覺得他是個軍事人才,就封他為楚國的軍事長官。這樣,兄弟兩人一個在齊國任職,一個在楚國作官,他們賺的錢多,使家裡很快富裕了起來。兄弟兩人都有顯赫的爵位,讓他們家的親戚朋友也感覺到非常榮耀。

  施家鄰居中有一戶姓孟的人家,家庭情況與施家以前相仿:家境並不富裕,也是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與施家大兒子一樣,好學儒家仁義之術;二兒子也是愛學兵法之術;兩家的兒子還曾經在一道討論學問,研究兵法。孟家為貧窮所困擾,生活很艱難。孟家看到施家這兩年很快富裕起來,門口的馬呀、車呀經常有來的,來的人員中有當兵的,也有當官的,真夠榮耀,很有點羨慕施家。由於這兩家一直都很友好,孟家就向施家請教如何讓兒子取得官職的方法。施家的兩個兒子就把自己怎樣去齊國,怎樣向齊王遊說及如何到楚國,又如何對楚王遊說和當官的經過如實地告訴了他們。

  孟家兩個兒子聽到後,覺得這是個門路,於是大兒子準備到秦國去,二兒子準備到衛國去。

  孟家大兒子到秦國去後用儒家學說遊說秦王。他向秦王講得頭頭是道,真是口若懸河,口才不錯。秦王說:「當前啦,各國諸侯都要靠實力進行鬥爭,要使國家富強的,無非是兵力、糧食。如果光靠仁義治理國家,就只有死路一條。」秦王心想:這個人固然有才能,他要我用仁義之術治國就是想要我國不練兵打仗,不積糧食不富裕,這能行嗎?於是,命令軍士對他施行了最殘酷的宮刑,然後又將他趕出了秦國。孟家的二兒子到了衛國以後,用主張發展軍事的學說遊說衛王。他為了能讓衛王採納他的意見,能在衛國授爵當官,向衛王進言時有條不紊他講述自己用兵的道理。衛王聽後說:「我們衛國是弱小國家,又夾在大國之問。對於比我們強的大國,我們的政策是要恭敬地侍奉他;對於同我們一樣或比我們還要弱的小國,我們的方針是要好好地安撫他們,只有這樣才是我們求得安全的好方法。你提的軍事治國固然不錯,但如果我依靠兵力和權謀,周圍的大國就會聯手攻打我國,我們的國家很快就要滅亡。假若我好生生地放你回去,你必定會到別國去宣傳你的主張,別的國家發展了軍事力量再對外擴張起來,會對我國造成很大的威脅。」衛王感到這個人既放不得,又留不得,於是派人砍斷了他的雙腳,然後把他押送問魯國。

  孟家的兩個兒子回到家裡,已是殘廢人了,全家人感到又悲又恨,他家父子三人找到姓施的人家裡,悲痛地拍著胸脯責備施家。施家的人回答說:「不論辦什麼事,凡是適應時勢的就會成功、昌盛,違背時勢的就會失敗、滅亡。你們學的東西與我們相同,但是取得的效果卻完全不同,為什麼呢?這是由於你們選擇的對象不同,同時又違背了時勢啊。我們的做法和行為又有什麼錯誤呢?」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不論辦任何事情,都必須考慮條件是否適合,對像選擇得是否正確,要適應形勢。對別人的經驗不能死搬硬套,不然的話,必定會把事情辦糟。

  

染絲的聯想

 

  墨子在經過一家染坊時,看見工匠們將雪白的絲織品分別放進熱氣騰騰的染缸裡,浸泡良久後取出,在晾曬時就變成不同顏色的織物了。工匠們工作得十分辛苦而認真。

  墨子仔細地觀察了染絲的全過程後,頓有所悟,不覺長歎一聲,自言自語地說:「本來都是雪白的絲織品,而今放到青色顏料的染缸裡浸泡後就變成了青色,放到黃色顏料的染缸裡浸泡後就變成了黃色。所用的顏料不同,染出來的顏色也隨之不同。如果我們將白絲先後放到五種不同顏色的染缸裡各染一遍,它就會改變五次顏色了。如此看來,染絲的時候,人們就不能不謹慎從事啊。」

  接著,墨子又從染絲的原理引伸開去,進一步產生聯想,從而深深地感到,其實在人世間,不僅是染絲與染缸的顏料有關,即使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不也存在著一個會染上什麼顏色的問題嗎?

  這則寓言提醒人們,對於一個涉世未深、純潔無瑕的青少年,當他身處五顏六色的社會大染缸之中時,一定要牢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理,擇善而從,以促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長。

  

活到老學到老

  晉平公作為一位國君,政績不平,學問也不錯。在他70歲的時候,他依然還希望多讀點書,多長點知識,總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實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歲的人再去學習,困難是很多的,晉平公對自己的想法總還是不自信,於是他去詢問他的一位賢明的臣子師曠。

  師曠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學多智,雖眼睛看不見,但心裡亮堂著呢。晉平公問師曠說:「你看,我已經70歲了,年紀的確老了,可是我還很希望再讀些書,長些學問,又總是沒有信心,總覺得是否太晚了呢?」

  師曠回答說:「您說太晚了,那為什麼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不明白師曠在說什麼,便說:「我在跟你說正經話,你跟我瞎扯什麼?哪有做臣子的隨便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一聽,樂了,連忙說:「大王,您誤會了,我這個雙目失明的臣子,怎麼敢隨便戲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認真地跟您談學習的事呢。」

  晉平公說:「此話怎麼講?」

  師曠回答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好學,就如同獲得了早晨溫暖的陽光一樣,那太陽越照越亮,時間也久長。人在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好比獲得了中午明亮的陽光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強、時間也還有許多。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雖然已日暮,沒有了陽光,可他還可以借助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怎麼明亮,可是只要獲得了這點燭光,儘管有限,也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好了,的確如此!我有信心了。」

  誠然,不愛學習,即使大白天睜著眼,也只能兩眼一抹黑;只有經常學習,不論年少年長,學問越多心裡越亮堂,才不至於盲目處事、糊塗做人。

  

為虎作倀

 

  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作「倀」(chang),倀會死心塌地地為老虎奔走效勞。

  有個叫馬拯的讀書人,愛好遊歷山水。這一天,他來到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衡山風景秀麗,馬拯忘情山水,在松林間轉悠,不知不覺到了黃昏,看來這個晚上他是走不出去了。

  馬拯正著急,忽然看到前面大樹上搭著一個窩棚,上面一個獵人正朝他示意。馬拯一低頭,看見原來就在前面不遠是獵人設的一個陷阱,馬拯嚇了一跳說:「好險!」

  獵人從樹上跳下來,問道:「你是什麼人?怎麼天黑了還在林子裡轉悠?」

  馬拯把自己貪戀山水而忘了時間的事說給獵人聽了。獵人說:「這裡老虎很多,十分危險,你一個人不要再走了,就在我這裡過一夜吧。」獵人邊說,邊走到陷阱邊,架好捕虎用的機關,然後帶馬拯登上大樹的窩棚。馬拯一個勁道謝。

  半夜裡,馬拯從睡夢中醒來,忽聽得樹下嘰嘰喳喳有許多人在講話,聲音越來越近。馬拯警覺起來,藉著月光,看見前面走來一大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總共怕有幾十人。這些人走到馬拯和獵人棲身的大樹近旁時,忽然走在前面的那人發現了陷阱,十分生氣地叫起來:「你們看!是誰在這裡暗設了機關陷阱,想謀害我們大王!真是太可惡了!是誰竟敢如此大膽!」說著,和另外兩個人一起將獵人設在陷阱上的機關給拆卸下來,然後才前呼後擁互相招呼著走過去了。

  待這夥人走後,馬拯趕緊叫醒獵人,把剛才的一幕告訴了獵人。獵人說:「那些家伙叫做倀,他們原本都是被老虎吃掉的人,可是他們變作倀鬼後,反而死心塌地為老虎服務,晚間老虎出來之前,他們便替老虎開路。」馬拯聽後明白了,他對獵人說:「那他們剛才所說的大王一定是老虎了。老虎可能不多久就要來了,你趕快再去把機關架好。」

  獵人敏捷地從樹上下來,把陷阱上的機關重新架好,剛登上大樹,只聽一陣狂叫,一隻凶猛的老虎從山上直竄過來,一下撲到陷阱的機關上,只聽「嗖」的一聲,一支弩箭彈出,正中老虎心窩。只見老虎狂暴地跳起,大聲吼叫,叫聲直震得松林發抖,老虎掙扎了一陣,倒在地上死了。

  老虎巨大的哀叫聲,驚動了已走了很遠的倀鬼們,他們紛紛跑回來,爬在胸口還流著血的死老虎身上大哭起來,邊哭還邊傷心地哀號著:「是誰殺死了我們大王呀!是誰殺死了我們大王呀!」

  馬拯在樹上聽得明白,不由得大怒,他厲聲罵道:「你們這些倀鬼!自己是怎麼做的鬼還一點不知道,你們原本就死在老虎嘴裡,至今還執迷不悟,還為老虎痛哭!真令人氣憤!」

這些倀鬼,自己明明被壞蛋害死,可是死後還要做壞蛋的幫兇,實是可恨。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4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狡生夢金

 

  以前有一個非常狡猾的書生,經常耍點小聰明用些詭計騙人。他的老師為人十分嚴厲,只要學生有一點過錯,就捉來一頓毒打,決不寬恕。

  有一天,這個書生恰巧犯了學規。老師格外生氣,趕緊派人捉拿他,自己則一臉盛怒坐著等他。過了一會,書生被帶來了。他跪在地上,其他什麼話也不說,只是說:「學生我剛才得到了一千金,正在處理,所以來晚了一些。」老師一聽書生得了這麼多金子,怒氣頓消,關切地問:「你的金子是從哪裡來的?」書生回答:「是從地裡挖出來的。」老師接著問:「你打算怎樣處理這些金子呢?」書生答道:「我家中原先很窮,沒有什麼資產。我就和老婆算計,用五百金買田買地,二百金買房子,二百金買傢具買僕人奴婢。還有一百金,其中一半用來買書,從此發憤讀書;另外一半要送給先生您,用來感謝您平日裡對我的教育,這樣就把一千金全都安排完了。」

  老師聽了大喜過望:「你果真有這樣的想法嗎?那我怎麼擔當得起。」說著就叫僕人擺上豐盛的酒宴。老師請書生坐下來,還主動給他敬酒。酒席之間兩人說說笑笑,十分親切融洽,與平日裡大為不同。正喝得半醉之時,老師突然問道:「你剛剛火急火燎地跑來,金子放好沒有,是不是已經放進箱子,上好鎖了?」

  書生起身答道:「學生剛把金子的用途計劃好,就被我老婆一轉身給撞醒了。醒來哪裡還找得到什麼金子,還用得著箱子裝嗎?」

  老師驚奇地問:「你剛才說的金子,是在做夢呀?」

  書生回答說:「的確是在做夢。」

  老師沒得到金子有些不高興,可與書生的感情已經融洽了,不好再發怒,只好慢慢地說:「你倒是有高尚的感情,就連夢裡得了金子也不忘記老師。何況真正得到金子呢!」於是,他接著又給書生勸酒,酒足飯飽之後還把他送出門去。

  這個狡猾的書生,就憑著夢中的金子,來對付老師的怒火,不但免了一頓毒打,還得到一頓豐厚宴席。可見以一點點金錢做幌子就可以讓人受騙,若是實實在在的金子,人們怎麼能不被金子拉下水呢?

  

疥瘡的美德

 

  從前,有個叫陳大卿的人得了疥瘡病,整天癢得他坐臥不安,別人也不大敢接近他。

  一天,他的上司碰到了他,見他那副模樣,便笑話他說:「你可真舒服呀!」

  陳大卿正兒八經地說:「你別譏笑我。我這病可有五種美德,是其他的病所遠遠趕不上的呢。」

  上司說:「哪五種美德?」

  陳大卿說:「仁、義、禮、智、信,它都具備。」

  上司問:「此話怎講?」

  陳大卿不緊不慢地說道:「你看,這疥瘡不生在臉上,它為我保全了面子,這是仁;誰只要一接觸到它,它便毫不吝嗇地給予別人,傳染迅速,這是義呀;它常常奇癢難耐,引得人叉開手指去抓、去撓,這是講禮呀;它不生在別處,專揀關節縫里長,撲朔迷離,不大好捉摸,這可是它的智;每隔一段時間,它便定時發癢,總在那幾個時間來,不偏不離,這便是信。您說,這不正是它的五種美德嗎?」

  上司所了陳大卿這些後,也哈哈大笑起來。

  陳大卿與上司的對話,其實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所鼓吹的「仁、義、禮、智、信」的諷刺,認為那不過是像疥瘡一樣的病症!

  

穿井得一人

 

  春秋時代的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澤,而且乾旱少雨。農民種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澆灌。

  當時有一戶姓丁的農家,種了一些旱地。因為他家的地裡沒有水井,澆起地來全靠馬拉驢馱,從很遠的河汊取水,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住在地頭用茅草搭的窩棚裡,一天到晚專門幹這種提水、運水和澆地的農活。日子一久,凡是在這家住過莊稼地、成天取水澆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勞累和厭倦。

  丁氏與家人商議之後,決定打一口水井來解決這個困擾他們多年的灌溉難題。雖然只是開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徑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進行井壁加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幹了半個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過節一樣。當丁氏從井裡提起第一桶水時,他全家人歡天喜地,高興得合不上嘴。從此以後,他們家再也用不著總是派一個人風餐露宿、為運水澆地而勞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說:「我家裡打了一口井,還得了一個人哩!」

  村裡的人聽了丁氏的話以後,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無關其痛癢並不在意的。然而誰也沒有留意是誰把丁氏打井的事掐頭去尾地傳了出去,說:「丁家在打井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了一個人!」以致一個小小的宋國被這聳人聽聞的謠傳搞得沸沸揚揚,連宋王也被驚動了。宋王想:「假如真是從地底下挖出來了一個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聽個水落石出才行。」為了查明事實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我家打的那口井給澆地帶來了很大方便。過去總要派一個人常年在外搞農田灌溉,現在可以不用了,從此家裡多了一個幹活的人手,但這個人並不是從井裡挖出來的。」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說明,凡事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輕信流言,以訛傳訛,造成視聽混亂。

  

紀昌學射箭

 

  甘蠅是古時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將箭射向野獸,野獸就應聲而倒;將箭射向天空飛翔著的飛鳥,飛鳥就會頃刻間從空中墜落下來。只要看到過甘蠅射箭的人,沒有哪一個不稱讚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無虛發,百發百中。甘蠅的學生叫飛衛,他跟著甘蠅學射箭非常刻苦,幾年以後,飛衛射箭的本領趕上了他的老師甘蠅,真是名師出高徒。後來,又有一個名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衛為師,跟著飛衛學射箭。

  飛衛收下紀昌作徒弟後,對紀昌學習射箭可真叫嚴啦!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衛對紀昌說:「你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紀昌表示:只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願聽老師指教。於是,飛衛很嚴肅地對紀昌說:「你要先學會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後才可以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裡,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裡想著飛衛老師對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飛衛表示過的決心。要想學到真功夫,成為一名箭無虛發的神箭手,就要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這樣堅持練了兩年,從不間斷;即使錐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邊,他的雙眼也一眨不眨。紀昌於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衛那裡去了。飛衛聽完紀昌的匯報後卻對紀昌說:「還沒有學到家哩。要學好射箭,你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一樣,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明顯的東西一樣。你還要繼續練,練到了那個時候,你再來告訴我。」

  紀昌又一次回到家裡,選一根最細的犛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繫上一個小虱子,另一端懸掛在自家的窗口上,兩眼注視著吊在窗口犛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漸漸地變大了。紀昌仍然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他繼續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三年過去了,眼中看著那個繫在犛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漸漸地變大了,大得彷彿像車輪一樣大小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全都變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於是,紀昌馬上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彷彿車輪大小的虱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虱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虱子的犛牛毛卻沒有被射斷。這時,紀昌才深深體會到要學到真實本領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這一成績告訴飛衛。

  飛衛聽了很為紀昌高興,甚至高興得跳了起來,並還用手拍著胸脯,走過去向紀昌表示祝賀說:「你成功了。對射箭的奧妙,你已經掌握了啊!」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要學好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必須持之以恆。只有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精通。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5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致富的訣竅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讀書人,家境貧苦,缺吃缺穿,而鄰居家是個富翁,吃得好穿得好,常常讓這個窮讀書人羨慕不已。

  一天,讀書人找出自己平時捨不得穿的一件只打了一塊補丁的衣服,去拜見他的富翁鄰居,向他請教致富的方法。他先是彬彬有禮地打躬作揖,向富翁行禮問好,然後面有愧色地向富翁說明來意和希望。富翁聽了他的一番話,見他一副虔誠的模樣,就對他說:「想富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啊!你得回去先齋戒三天,然後再來,那時我方能告訴你致富的方法。」讀書人沒說什麼,回到了家裡。

  回家後,讀書人按富翁的說法,齋戒三日,他家原來就少有魚肉吃,這三日,他連粗茶淡飯幾乎都戒掉了,一心閉目打坐,清除雜念,修身養性。

  到第四天,讀書人買好了禮物,再去拜見鄰家的富翁。富翁收下了他的禮物,叫他在屏風外面等著。富翁在裡邊讓人擺好桌子,整了整衣冠,然後請讀書人進去。富翁朝他作了個揖,十分嚴肅、神秘地對讀書人說:「要想致富,首先應革除五大禍根。這五大禍根不去掉,要想致富,那是辦不到的。」

  讀書人疑惑不解地問道:「請問那五大禍根到底是些什麼呢?」

  富翁不緊不慢地說道:「那就是人們常說的仁、義、禮、智、信啊!這五種禍根不除,怎麼能談致富呢!」

  讀書人一聽,臉色由紅變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個富翁道出了剝削者致富的醜惡本質,他們的致富訣竅,原來就是不擇手段,坑、蒙、拐、騙、詐,巧取豪奪,哪管什麼天理人倫!

  

苛政猛於虎

 

  春秋時期,朝廷政令殘酷,苛捐雜稅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極其貧困,有些人沒有辦法,只好舉家逃離,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澤去住,那裡雖同樣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遠」,官府管不著,興許還能活下來。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腳下,一家三代從早到晚,四處勞碌奔波,總算能勉強生活下來。

  這泰山周圍,經常有野獸出沒,這家人總是提心吊膽。一天,這家裡的爺爺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沒有回來了。這家人十分悲傷,可是又無可奈何。過了一年,這家裡的父親上山採藥,又一次命喪虎口。這家人的命運真是悲慘,剩下兒子和母親相依為命。母子倆商量著是不是搬個地方呢?可是思來想去,實在是走投無路,天下烏鴉一般黑,沒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樣沒有活路,這裡雖有老虎,但未必天天碰上,只要小心,還能僥倖活下來。於是母子倆依舊只有在這裡艱難度日。

  又過了一年,兒子進山打獵,又被老虎吃掉,剩下這個母親一天到晚坐在墳墓邊痛哭。

  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經過泰山腳下,看到正在墳墓邊痛哭的這個母親,哭聲是那樣的淒慘。孔子在車上坐不住了,他關切地站起來,讓學生子路上前去打聽,他在一旁仔細傾聽。

  子路問:「聽您哭得這樣的悲傷,您一定有十分傷心的事,能說給我們聽聽嗎?」

  這個母親邊哭邊回答說:「我們是從別處逃到這裡來的,住在這裡好多年了。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去年,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裡,如今,我兒子又被老虎吃了,還有什麼比這更痛心的事呢?」說完又大哭起來。

  孔子在一旁忍不住問道:「那你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地方呢?」

  這個母親忍住哭聲說:「我們無路可走啊。這裡雖有老虎,可是沒有殘暴的政令呀,這裡有很多人家都和我們一樣是躲避暴政才來的。」

  孔子聽後,十分感慨。他對弟子們說:「學生們,你們可要記住:殘暴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凶猛啊!」

  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使窮苦人走投無路,他們寧可生活在猛虎威脅的環境中,也不願生活在暴政的統治下。

  

要錢不要命

 

  永州這個地方河多江多,所以永州人大都善於游泳。五六歲的小孩便能在河裡嬉水抓魚,大人們的水性更是了得。

  有一天,幾個永州人同乘一條小船過江去。一路上,大家談笑風生地聊著天。其中的一個人說自己出門去做生意幾年了,現在回來看看家人。他帶了一個包袱在身邊,時刻不離左右。

  船到江心,麻煩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前些時一連下了好幾天的暴雨,使得江水猛漲,現在忽然起了風,江面上掀起了巨浪。一個浪頭打過來,小船承受不了,船尾破了一個大洞,江水猛地灌了進來,小船很快就沉了。

  船上的人見勢不妙,紛紛跳下水,游泳逃命,奮力地向前劃去。

  那個先前一直帶著包袱的人喘著氣,兩手上上下下地拚命划水,可是儘管他累得夠嗆,還是游得特別慢。

  他的同伴覺得很奇怪,就問他說:「咦,你一向非常擅長游水,怎麼這一次用盡全力,卻還是落在後頭呢?」

  那人氣喘吁吁地回答說:「我跳下水之前把包袱裡的一千枚大錢取出來纏在腰裡,特別沉重,所以游起來分外吃力。」

  又過了一會兒,這個人越來越划不動了,眼看有沉底的危險了。他的同伴為他著急,提醒他說:「你把錢解下來扔掉吧!」那人累得話也說不出來,只是拚命地搖了搖頭。

  工夫不大,那人實在游不動了,就快要沉下去了,而其他的人都已經游到了對岸,看著他乾著急,又蹦又跳地對他大聲喊道:「你怎麼這麼糊塗哇,眼看命都快保不住了,要錢還有什麼用呢?現在丟掉錢還來得及,快扔掉錢,快扔掉錢呀!」

  那人還是一個勁地拚命搖頭,怎麼也不肯把他的錢丟掉。最後,他終於精疲力竭了,和他的錢一起沉到了江底。

  錢是身外之物,怎麼會比命還重要呢?再說,命都丟了,拿什麼去享受錢呢?把金錢看得高於一切,實在是要不得啊!

  

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幾次出使秦國,又隨同趙王會見秦王,每次都憑著自己的大智大勇,挫敗驕橫的秦王,因此趙王很是器重藺相如,一下子將他提拔為上卿,位在老將軍廉頗之上。

  戰功卓著的將軍廉頗見藺相如官位比自己還高,很不服氣,他到處揚言說:「我為趙國出生入死,有攻城奪地的大功。而這個藺相如,出身低微,只是憑著鼓動三寸不爛之舌,就能位在我之上,這實在是讓我難堪!以後我再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他。」

  藺相如聽說後,就總是處處躲開廉頗。有一次,藺相如坐車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見廉頗的馬車正迎面馳來,便趕緊命人將自己的車拐進一條小巷,待廉頗的車馬走過,才從小巷出來繼續前行。

  藺相如的隨從們見主人對廉頗一讓再讓,好像十分懼怕廉頗似的,他們都覺得很丟面子,便議論紛紛,還商量著要離開藺相如而去。

  藺相如知道後,把他們找來,問他們道:「你們看,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厲害?」

  隨從們齊聲說:「廉頗哪能跟秦王相比!」

  藺相如說:「這就是了。人們都知道秦王厲害,可是我連威震天下的秦王都不怕,怎麼會怕廉將軍呢?我之所以不跟廉將軍發生衝突,是以國家利益為重啊!你們想,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不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嗎?如果我們兩個人互相爭鬥,那就好比兩虎相鬥,結果必有一傷,趙國的力量被削弱,趙國就危險了。所以我不計較廉將軍,是為了趙國啊!」

  後來這些話傳到廉頗那裡,廉頗大受感動。他想到自己對藺相如不恭的言語和行為,深感自己錯了,真是又羞又愧。好一個襟懷坦白的廉頗老將軍,脫光了上身,背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請罪。藺相如趕緊挽起老將軍。從此後,廉頗和藺相如兩個人,將相團結,一心為國,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當時一些諸侯國聽說了以後,都不敢侵犯趙國。

  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風亮節和廉頗知錯即改的坦誠襟懷,都在啟發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要顧全大局,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4)
经典寓言-10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03)
每天读点中國古代经典寓言(1-4)
风靡office的管理寓言[zt]
獅子顯為人知的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