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46-50)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6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郊遊遇艷

  

  晉朝時候,出了個名叫潘岳的才子。

  潘岳不但才學高、人品好,而且眉清目秀、鼻直口方、唇紅齒白,長得俊秀無比,再加上瀟灑的風度,猶如玉樹臨風,風流倜儻,引人愛慕。

  潘岳很喜歡打獵,常常帶著自己打獵用的彈弓到郊外去遊玩。當他走出洛陽大道,婦女們遠遠望見他,就會奔走相告:「那個英俊的才子潘岳來了,快點去看哪!」就這樣,傾慕潘岳的婦女都跑過來爭著一睹他的風采。大家越是看,越是被他漂亮的容貌和非凡的氣度所吸引,就手拉手圍成圓圈,把潘岳圍在中間,怎麼也捨不得讓他離開。一時間,潘岳受到眾人愛慕的事在當時傳為美談。

  有個叫左思的詩人,長得獐頭鼠目,十分醜陋,氣質也很猥瑣。他聽說了這件事後,很是羨慕。他不禁暗想:潘岳會打獵,我也會打獵呀,我何不模仿他也去郊外遊獵一番呢,說不定婦女們也會一樣傾心於我呢!

  打定了主意,左思收拾了一番,第二天就帶著彈弓走出洛陽大道去。婦女們遠遠望見帶彈弓的人,以為又是潘岳來了,十分高興,就都聚集攏來。等到那人走近仔細一瞧,原來是個長得奇醜無比的小老頭,等著看潘岳的婦女們失望極了。

  再說左思看到真的有這麼多婦女圍攏來,心下很是得意。誰知道婦女們一走過來都紛紛向他吐唾沫,還嫌惡地說:「呸,醜八怪,學人家又學不像,真沒臉!」左思猝不及防,被吐了個一身一臉,只得一邊擦,一邊狼狽不堪地轉身逃回家去了。

  左思不考慮潘岳受歡迎的內在因素是長相英俊,一味從形式上模仿別人,結果適得其反。可見模仿要有相同的客觀條件作基礎,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否則,難以收到預想的效果。

  

飛必沖天鳴必驚人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歷史上曾為楚國的發展建立過顯赫的功業。可是在他登基的頭3年內,卻毫無建樹,不理朝政,晝夜遊戲,猜謎作樂,不聽臣子的意見,並揚言:有敢進諫的,處以死刑。宮廷上下都十分著急,國家有這麼個愚頑的國君怎麼得了!

  看到這種狀況,有個叫成公賈的人決定冒死進宮規勸楚莊王。楚莊王對成公賈說:

  「你知道,我是不準誰提意見的,你現在為什麼不怕死來提意見呢?」

  成公賈說:「我來,不是給你提意見的,我只是想來跟大王一起湊趣解悶,猜猜謎語玩。」

  楚莊王說:「既然這樣,那你說個謎我猜。」

  成公賈說:「好哇。」於是他給楚莊王說了一個謎語:

  「有一隻大鳥,停留在南方的一座山上,整三年了,它不動、不飛、也不叫。大工您說,這是隻什麼鳥呢?」

  楚莊王稍作思考,便胸有成竹地說:

  「這隻大鳥停在南方的大山上,整整3年沒有動,目的是在堅定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它3年不飛,是在積蓄力量使自己羽翼豐滿;它3年不叫,是在靜觀勢態、體察民情,醞釀聲威。這隻鳥儘管三年來一直沒飛,可是一旦展翅騰飛必將沖天直上;儘管它三年來一直不叫,可是一旦鳴叫起來,必定會聲振四方,驚世駭俗。成公賈先生,你放心吧,你的用意,我已經猜中了。」

  成公賈驚喜地點點頭,欣然離去。

  第二天,楚莊王上朝處理國事。他根據三年來的明察暗訪、調查研究和對大臣們政績的考察情況,提拔了5位忠誠能幹的大臣,罷免了10個奸狡無能的大臣。楚莊王的決定和處事的魄力,使文武百官大為佩服,因此大家都十分高興。楚國的老百姓也都奔走相告,慶幸有了一位賢君。

  有大智慧的人並不急著表現自己,他們往往先蓄足了底蘊,成竹在胸,一旦時機成熟,便會一鳴驚人。

  

飛蛾投火

 

  一天夜裡,林子和客人一起坐在院子裡乘涼,天很黑,四周十分安靜,只有一支蠟燭在閃著亮,林子同客人一起談古論今,大家都對人生感歎不已。

  這時,一隻蛾蟲撲打著粉紅的翅膀,繞著燭光飛來飛去,還發出細小的嘶嘶聲,林子用扇子驅趕飛蛾,牠便飛走了。可是剛過一會兒,牠又飛過來了,林子又用扇子趕走蛾蟲,牠飛走不一會又飛回來,而且一個勁地朝蠟燭火不顧一切地撲過去,這樣趕走又飛來,趕走又飛來,反覆七八次了。終於,蛾蟲的翅膀被燭火燎焦了,牠再也飛不動了,落在地上,焦頭爛額,還在不甘心地掙扎著那已經烤得殘破的翅膀,直到沒有了一絲氣息為止。

  看了飛蛾的這般情景,林子感慨地對客人說:「你看這飛蛾撲火該多愚蠢啊!火本來是燒身的,可是牠偏偏要不顧死活地去撲火,落得這般下場!」

  客人也有同感地歎道:「誰說不是呢?可是,人比飛蛾更甚啊!」

  林子說:「是的,世上的聲色利慾,引得人們拚命去爭奪追逐,何止像這飛蛾撲火?那些循此道路而不懷疑、毀滅了身軀而不後悔的人,豈不是也像這蛾蟲一樣可悲可憐又落人譏笑嗎?」

  人們追名逐利,正如飛蛾投火一般。飛蛾投火被人們笑其愚蠢;而那些追名逐利以至於身敗名裂的人,不是更加可笑嗎?

  

邾君為甲

 

  古時候,在現今山東省鄒縣一帶曾有一個國名為邾(zhu)的小國。這個國家的將士所穿的戰袍,一直用帛為原料。

  因為用帛縫製的戰袍不結實,所以邾國有個名叫公息忌的臣屬向邪君建議說:「做戰袍還是以絲繩作原料為好,戰袍耐用的關鍵之一在於縫製必須嚴實。雖然用帛縫製的戰袍從外觀上看也很嚴實,但是由於帛本身不大結實,我們只需一半的力氣就可以把它撕開。如果我們先把絲繩織成布,再用絲繩布製作戰袍,即使你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撕它,也不能把它撕破。」

  邾君覺得公息忌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擔心一時找不到這種原料,因此對公息忌說:「縫製戰袍的人上哪兒去弄那麼多的絲繩布呢?」公息忌回答說:「只要說是國君想用絲繩布,老百姓還有生產不出來的道理嗎?」邾君看到改變卻國多年沿用的以帛做戰袍的傳統並不困難,於是說了一聲:「好,就按你的想法去辦吧!」隨後邾君下令全國各地的官府立即督促工匠改用絲繩布做戰袍。

  公息忌知道邾君的政令很快就要在各地施行起來,所以叫自己家裡的人動手去搓絲繩。那些因為公息忌在君王面前露了臉而妒忌他的人,看到公息忌家裡的人又走在別人前面搓起絲繩來了,於是藉故到處中傷他說:「公息忌之所以要大家用絲繩布製作戰袍,原來是因為他家裡的人都擅長製作絲繩的緣故!」

  邾君聽了這種說法以後很不高興。他馬上又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地立即停止絲繩布的生產,還是按老規矩用帛做戰袍。

  邾君不注意搓絲繩和提高戰袍質量在目標上的一致性,僅以一些流言蜚語來決定政策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通過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判斷一個人的言行是否正確,不能以某個人的好惡為標準,而應該看一看它是否符合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7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乘涼避露

 

  盛夏時節,酷暑難耐。太陽像個大火爐般掛在天上,無情地炙烤著大地,人們的衣衫都汗濕了一遍又一遍。樹上的知了扯開嗓子拚命叫著:「熱啊、熱啊!」讓本來就熱得不行的人們心中更添了幾許煩躁。

  有個鄭國人,他家的院子裡有一棵大樹。於是他就捲了草蓆帶著蒲扇到樹陰下面去乘涼。從早到晚太陽慢慢地移動,樹影也跟著移動。鄭國人發現了這個現象,就也跟著樹影不停地挪動他的席子,好總是處在樹影中,以免被太陽曬到。隨著太陽漸漸居中、偏西,樹影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到了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樹影又重新到了樹底下,那個鄭國人也就跟著回到了樹底下。

  夜幕降臨了,月亮升上了天空,又在樹下投下了一片陰影。鄭國人又出來乘涼了。他想,晚上有露水,要是被露水沾濕了衣服可怎麼辦呢?接著又轉念道:不怕,還是用白天的老辦法,肯定不會有問題的。

  於是,樹影緊隨著月亮的移動而移動,鄭國人則緊隨著樹影的移動來挪動他的席子,滿以為這個可以用來躲避太陽的妙法子也一樣可以用來躲避露水。可是卻沒料到,他和樹影一起移動得越來越遠了。一夜下來,他的衣服和席子都被露水濕透了。

  這個愚蠢的鄭國人,沒有想到太陽和月亮運行的方向是相反的,就生搬硬套白天的老經驗。我們可不能學他,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才能真正解決好問題。

  

借火治狗

 

  有一戶人家住著婆媳兩人,兒子經常外出,很長時間才能回家一次。

  這個婆婆在家專橫跋扈,經常對媳婦橫挑鼻子豎挑眼,媳婦不能申辯,更不敢反抗,總是偷偷地傷心。幸虧隔壁有位好心的大媽,十分同情這位媳婦,常常安慰這位媳婦並暗中幫助她。

  一次,婆婆外出走親戚,下午回到家裡,忽然發現家裡的肉少了。婆婆心裡頓時來了氣,她怎麼想也覺得是媳婦偷吃了。於是不問青紅皂白就劈頭蓋腦地罵起來:「你這個好吃懶做的賤女人,我不在家你就無法無天了,竟敢在家偷吃東西!」

  媳婦覺得實在冤枉,忍不住說:「老天爺在上,我偷沒偷吃東西,他看得最清楚。」

  還沒等媳婦說完,婆婆早就氣得要跳起來,她指著媳婦大聲喊道:「這還了得,敢頂撞我!算是我冤枉了你,我瞎了眼睛!我家養不起你這個媳婦了,你馬上給我滾回你娘家去,我家不要你了!」就這樣,婆婆把媳婦給休棄了。

  媳婦無可奈何,只得服從婆婆的命令。她在回娘家之前,去向隔壁的大媽告別,哭著向大媽講了這件事。大媽聽了,很替這位媳婦難過,但大媽也知道那位婆婆的為人,如果現在馬上去替媳婦解釋,恐怕婆婆是不會聽的。於是大媽安慰了媳婦一陣後,對她說:「你先慢慢地走,我這就去想辦法讓你婆婆把你叫回來。」媳婦擦了擦眼淚,慢慢朝村外走去。

  大媽待媳婦一走,馬上在家裡搜尋了一把亂麻,她將亂麻紮在一個小棍上做了一個火引子,然後到這個媳婦家裡去找婆婆借火。

  婆婆問:「現在不是做飯的時候,借火做什麼?」大媽對婆婆說:「我家的狗不知從哪裡叼來一塊肉,幾條狗為爭這塊肉,互相咬得很凶,我想借個火回去治治牠們。」

  婆婆一聽,恍然大悟,肉原來是被狗叼走了。她心裡感到有幾分愧疚。因此趕緊找來一個人,讓他馬上去追趕媳婦,把她接回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有心計的人,在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糾紛時,必須講究策略。要想弄明真相、息事寧人,既要抓住問題的癥結,又不可急於求成。

  

修路與架橋

 

  景差是鄭國的相國。

  一次,景差坐著馬車帶著隨從外出,出都城走了一段路,發現前面車馬擁擠,道路堵塞,景差讓隨從上前察看,原來前面很長一段路淤泥堆積,坑坑窪窪,車、馬每行到此便難以前進,馬摔倒路邊,車陷進泥裡,人只好下車去拚命推拉那些車、馬,搞得十分狼狽。堵在後面的行人十分焦急。見此狀況,景差忙命自己的隨從都下去幫忙推車拉馬,自己也親自下車前去指揮,使混亂的局面慢慢變得有秩序起來。

  又有一次,景差坐車經過一條河邊,只見一個老百姓捲起褲腳走過河,因為時值隆冬,那人上得岸來,兩條腿已經凍僵,全身也哆嗦成一團。景差看到這個情況,趕緊叫隨行的人把那凍得渾身發紫的百姓扶到後面的車上,拿過一件棉衣蓋在他身上。好半天那人才緩過氣來,對景差真是千恩萬謝,感激不盡。

  景差關懷老百姓疾苦的事情傳開了,大家都稱讚景差是個了不起的人。可是晉國大夫叔向卻與眾人持相反的態度。叔向說:「作為一個相國,景差並不稱職,只不過是個庸才罷了。假如他真正勝任本職工作,就該對交通情況、橋樑道路瞭如指掌。對泥濘的路面及時加以維修而不致於到了走不通時去指揮疏通。至於橋樑,他該在春季就動員百姓把河溝渠道清理好,在秋季就組織人力物力將渡口橋樑修復、架好。到了寒冷的冬季,連牲畜都不能走過河了,何況人呢?可見景差胸無全局,不會深謀遠慮,算不得稱職的相國。」

  看來,叔向的評價是有道理的,作為一國之相,關心老百姓就必須從大事抓起,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唇亡齒寒

 

  晉獻公要出兵攻打虢(gun)國,首先必須經過虞國,但是他擔心虞國不肯答應借路。這時,晉國大臣荀息對獻公說:「您如果肯將垂棘(地名)所產的名貴玉石與屈產(地名,均屬晉國領土)所出的良馬奉送給虞國的國君,然後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會答應的。」

  晉獻公有些猶豫地說:「垂棘玉石是我祖傳的寶貝,屈產寶馬是我心愛的坐騎啊。如果虞國國君收下了我的這兩件珍貴禮物,卻仍然不肯借路給我,那怎麼辦?」

  荀息於是對獻公分析道:「虞國的國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寶馬,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至於這兩件寶貝,您有些捨不得,這也不要緊,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罷了,遲早還是要歸還給您的。打個比方,我們將垂棘玉石放在虞國,就好比從內室移到了外室;而將屈產寶馬放到虞國,也就好比是從內馬圈牽到了外馬圈一樣。到時候,您如果要把這兩件寶貝取回來,那還不容易嗎?」

  一番話說得晉獻公如釋重負,於是決定按荀息的計謀行事。

  虞國的國君見到這兩件稀世寶物後,有些動心,打算給晉國借路。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出面勸阻說:「國君可不能這樣做呀!虢國是我們的鄰邦,他們與我國恰似一種唇齒相依的親密關係,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是會挨凍的呀!長期以來,我們兩國在危難之際互相救助,這並不是什麼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戰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給晉國借路,讓其攻打虢國。如果晉國在今天消滅了虢國,我們虞國在明天就會被晉國吃掉,這該是多麼危險的事啊。」

  可是,虞國國君一心貪戀晉國的寶玉和良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阻,給晉國軍隊讓出了一條攻打虢國的必經之路。

  晉國憑借自己的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很快就消滅了弱小的虢國。在班師回朝之際,又順便剿滅了毫無準備的虞國。為此,荀息專門去虞國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

  晉獻公望著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虞國國君為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結果招致亡國的巨大災難,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8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害怕影子的人

 

  有一個人突然得了疑心病似的,走在路上發現總有一個黑影跟著自己,再瞧瞧地上,自己每走一步,還留下一個腳印,於是他心裡十分惶恐。他走幾步就朝後看看,一串腳印一直連到他的腳下,一個黑影與腳印連在一起,他害怕極了,總想擺脫這個黑影和這些腳印。他緊走慢走,影子也緊跟慢跟,他怎麼也擺脫不了它們。

  這個人走呀走呀,心煩意亂、誠惶誠恐。當他路過朋友家門口時,他實在累得很,便進到朋友家裡去歇會兒,喘息一下。待他進了朋友家門,發現影子不見,他才算長長噓了一口氣,說:「這下好了,這下好了。」

  朋友見他這般模樣,很是奇怪,問他出了什麼事,他又不好意思開口說實話,便支吾著說:「沒什麼沒什麼,我只是走累了,想在你這裡坐會兒。」

  跟朋友聊了會兒天,休息了好半天,又見影子、腳印都沒有了,這個人準備起身回家。於是他向朋友告辭,出門回家。當他一走在路上,發現影子、腳印又出現了,依然是一步不落地緊跟著自己。這一下他可更加害怕了,他使勁地奔跑起來,企圖甩掉影子和腳印。可是他跑得越快影子也跟得越快,他跑的步子越多腳印也越多。他想,可能是自己跑得不快才甩不掉影子的,於是他更加拚命地跑,一下也不敢停,甚至路過家門口時也不敢回去,他害怕把影子和腳印帶回家去。他就這樣拚命地奔跑不停,最後終於跑得筋疲力竭、心力交瘁而死去了。

  這個人實在是太愚蠢了,只要有光亮就會有影子,沒必要產生恐懼更沒必要擺脫它。即使實在不願看到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的腳印,那也只需要往陰處一站就得了,靠跑是不可能擺脫影子和腳印的。

  

家龍和野龍

 

  從前有一個專門飼養龍的人,他研究龍的嗜好和願望,僥倖地成功了。他得到了兩條龍,就將牠們飼養起來。

  龍安心呆在院中的小水塘裡,以為江河湖海不足以供牠遊玩,覺得人餵牠的食物很香甜,以為大海中巨大的鯨魚也提不起牠的胃口。龍高興躺著就躺在那兒,喜歡活動就活動一下,很喜歡這個環境,不願意到別的地方去。

  這一天,有條野龍正好路過這裡,被飼養的家龍高興地和同類打招呼:「你往哪兒去啊?冬天就要到了,還在無邊的天地間到處遨遊什麼,快到洞穴中躲起來吧!你到處飄遊不覺得很勞累嗎?相比之下,還是我倆呆在這兒清靜安逸些。」

  野龍笑著回答:「你怎麼狹隘到這種程度呢?大自然賦予我們健美的軀體,頭頂崢嶸的龍角,身披閃閃的鱗甲,既能潛入深深的水底,又能飛騰於高高的天空,可以召喚漫天彩雲,驅使萬里長風,抑制如火的驕陽,滋潤乾枯的大地。我的視野能達到無邊的宇宙之外,棲息在洪荒的曠野之中,走遍天涯海角,閱盡一切變化。這,不正是我最大的快樂嗎?可是,現在你們這樣窩囊地呆在像馬蹄印子一樣大的水塘中,泥沙限制了行動自由,只有螞蟥、蚯蚓之類的東西與你們作伴,求得一些殘湯剩菜。這樣,你們和我的形體雖然完全相同,樂趣卻完全不一樣!受人愚弄,被人豢養的你們呀,遲早會被人家掐住喉管,割食身上的肉。我準備向你們伸出救援之手,可你們怎麼反來引誘我,想把我也引入到陷阱中去呢?看來,執迷不悟的你們是難逃這本來可以避免的災難了。」

  於是,那條野龍離開了。隔了不久,被豢養的家龍果然被人逮住,剁成塊,成了餐桌上的佳餚。

  家龍和野龍的不同價值觀導致了不同的生存狀態。家龍貪圖安逸、仰人鼻息、不求進取,結果不僅喪失了本性,而且還被屠殺,歸於毀滅。野龍雖飄浮不定、飽經艱辛,卻無拘無束、揮灑自如,擁有廣闊的天地,在奔波中獲得了自由的樂趣和價值的擴張。

  

射箭和倒油

 

  宋朝有個叫陳康肅的人,十分擅長射箭。他能夠在百步開外射中楊樹的葉子,這樣的射技舉世無雙,再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比得上,陳康肅對自己的本領很是自負。

  有一次,陳康肅在自家後花園的場地上練習射箭,引來很多人圍觀。有一位賣油的老頭兒挑著擔子經過,也停下來,放下擔子,斜著眼睛看陳康肅射箭,很久都沒有離開。

  陳康肅的箭術果然名不虛傳,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邊圍觀的人們大聲喝彩,手心都拍紅了,只有那位賣油的老頭兒,仍用斜眼瞅著,只稍微點了下頭。

  陳康肅見老頭兒似乎有點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藝,又生氣又不服氣,就放下弓箭走過去問老頭兒說:「你也懂得射箭嗎?難道你認為我射箭的技術還不夠精嗎?」

  老頭兒平靜地回答說:「我覺得這也沒啥了不起的,只不過你練的多了,手熟而已。」

  陳康肅終於發怒了,質問道:「你怎麼敢如此貶低我的絕技!」

  老頭兒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說:「我是從我多年來倒油的技巧中懂得這個道理的。我就演示給你看一看吧。」

  說完以後,老頭兒把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圓形方孔的銅錢蓋在葫蘆嘴上,然後他用一把油瓢從油桶裡舀了一滿瓢的油,再將瓢裡的油向蓋著銅錢的葫蘆嘴裡倒。只見那油成細細的一線流向葫蘆嘴,均勻不斷。等油倒完了,把銅錢拿下來細細驗看,竟然連一點油星子都沒有沾上。在人們一片嘖嘖稱奇聲中,賣油翁笑了笑,說道:「我這點彫蟲小技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過是手熟而已。」

  陳康肅看完了表演以後笑了起來,客客氣氣地把賣油翁送走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再難的事,只要我們反覆地不間斷地練習、實踐,日久天長,必定會熟能生巧。

  

師文學琴

 

  古時候有個善於彈琴的樂師名叫瓠(hu)巴,據說在他彈琴的時候,鳥兒能踏著節拍飛舞,魚兒也會隨著韻律跳躍。鄭國的師文聽說了這件事後,十分嚮往,於是離家出走,來到魯國拜師襄為師。師襄手把手地教他調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學了3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無法可想,只好說:「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難學會彈琴,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琴後,歎了口氣,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只是調弦,我所嚮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津。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來渲洩我內心複雜而難以表達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準確地把握情感,並且用琴聲與之相呼應的時候,我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果然,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師文又去拜見他的老師師襄。師襄問:「你的琴現在彈得怎樣啦?」

  師文胸有成竹地說:「稍微摸到了一點門道,請讓我試彈一曲吧。」

  於是,師文開始撥弄琴弦。他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8月的南呂樂律,只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

  面對這金黃收穫的秋色,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2月的夾鐘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迴盪,頓時引來花紅柳綠,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著,師文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11月的黃鐘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征(zhi)弦,使之發出代表5月的蕤(rui)賓樂律,又使人彷彿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

  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征、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祥雲繚繞,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噴湧。

  這時,早已聽得如癡如醉的師襄忍不住雙手撫胸,興奮異常,當面稱讚師文說:「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晉國的師曠彈奏的清角之曲,齊國的鄒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無法與你這令人著迷的琴聲相媲美呀!他們如果能來此地,我想他們一定會帶上自己的琴瑟管簫,跟在你的後面當學生哩!」

  師文學琴的故事說明:學習任何技藝,都不能滿足於表面上的簡單操作,而要像師文那樣花氣力,下苦功,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得心應手的自由境界,從而取得常人難及的業績。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9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晏子責燭雛

 

  齊景公非常喜歡捕鳥,他常常將捕獲的各種各樣的鳥養起來賞玩,還專門指派了一個名叫燭雛的人主管捕鳥的事。

  有一天,燭雛不小心,讓捕獲的鳥飛走了。於是齊景公十分生氣,他大發雷霆,准備殺掉燭雛。晏子知道這件事後,趕緊跑來見齊景公。他對齊景公說:

  「燭雛犯了罪,請讓我來一一列舉他的罪狀,然後大王按他的罪過來處死他吧。」

  景公同意了晏子的請求。

  於是晏子派人把燭雛叫來,當著齊景公的面歷數燭雛的罪狀,說:

  「大王派你專門看管鳥,你卻粗心大意讓鳥飛掉,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大王因為鳥飛掉的緣故而殺人,讓大王背上殺人的名聲,這是第二條罪狀;如果讓別的諸侯王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大王把鳥看得比人命還重,從此壞了大王威望,這是第三條罪狀。」

  晏子一口氣列舉了燭雛三大罪狀後,請齊景公處決燭雛。

  齊景公在晏子斥責燭雛罪狀的時候早已醒悟過來,他擺擺手說:

  「不要殺了,不要殺了,寡人盛怒之下差點做了錯事。多虧愛卿指點。」

  就這樣,齊景公不但沒有殺燭雛,還向他表示歉意。同時又向晏子表示感謝。

  足智多謀的人在正面批評可能無濟於事的情況下,往往採取側面迂迴的辦法取得成功。

  

晏嬰兩度使楚

 

  春秋時代,齊國的晏嬰是一位很有才幹的國相。他第一次出使楚國的消息傳出後,楚王對身旁的謀士們說:「晏嬰在齊國是有名的能言善辯之人。現在要來楚國,我想當眾羞辱他一番,你們看有什麼好辦法呢?」於是他們商議出了一個壞主意。

  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設宴款待。當酒興正濃時,忽見兩個差役押著一個被縛之人來見楚王,楚王假裝不知地問道:「這人犯了什麼罪?」差役趕緊回答:「他是齊國人,到我們楚國來偷東西。」楚王於是回過頭去看著晏嬰,故作驚訝地說:「你們齊國人都喜歡偷東西嗎?」

  晏嬰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戲,這時便站了起來,極其鄭重而嚴肅地對楚王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時就結橘,如果將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結的果實就變成又酸又苦的枳(zhi)了。它們只是葉子長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結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是水土不同的緣故啊!眼下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後卻學會了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成盜賊麼?」一席話噎得楚王尷尬極了,只好賠笑收場。

  時隔不久,晏嬰又被派往楚國公幹。楚王沒有忘記上次宴會上的難堪,總想伺機報復。他知道晏嬰的身材十分矮小,於是就吩咐在城門旁邊另外鑿開一扇小門。當晏嬰到來之後,侍衛便讓他從小門進去,晏嬰見狀,立刻正色道:「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會從狗洞中爬進爬去。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國,難道也要從這狗洞中進去嗎?」侍衛們理屈詞窮,只好眼睜睜看著晏嬰從大門正中昂首闊步地進了城。

  接著,晏嬰在拜見楚王時,楚王又用嘲諷的語調說:「齊國大概沒有多少人吧?」

  晏嬰聞言,迅速予以糾正:「我們齊國僅都城臨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戶,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揮袖就可遮住太陽,個個灑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麼能說齊國無人呢?」

  楚王聽罷,進一步用挑釁的口吻發問:「既然齊國人多,為什麼總是派遣你這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

  晏嬰對楚王的無禮早有思想準備,他冷笑了一下應道:「我們齊國派遣使臣的原則是視出使國的情況而定,對友好的國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國的國王粗野無禮,就派醜陋無才的人去。我在齊國是最醜陋無才的人,所以總是被派作出使楚國的使臣。」一席話再次使楚王無言以對,從此他再也不敢小看晏嬰和齊國了。

  晏子使楚的故事說明:許多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愚蠢透頂;一心想侮慢他人的人,到頭來必然會使自己的尊嚴掃地。

  

書生丟官

 

  有個南昌人,住在京城裡,做著國子監的助教。一天,他偶而路過延壽街,看見一個年輕人正在點錢買《呂氏春秋》。剛好有一枚錢掉在地上,這個人就走過去用腳踩住錢。等年輕人走後,他就彎下腰把錢撿起來。旁邊坐著個老頭子,看了半天,忽然站起來問這人的名字,冷笑兩聲就走了。

  後來這個人以上捨生的名義,進了謄錄館,求見選官,得到了江蘇常熟縣尉的職位。他正打點好行裝,準備上任,遞了一張名片給上司。當時,湯潛庵正擔任江蘇巡撫,這人求見了十多次,巡撫都不見他。官府裡的巡捕傳下湯潛庵的命令,叫這人不必去赴任,原因是他的名字已經掛進了被檢舉彈劾的公文裡了。這人大惑不解,便問是為什麼事情而被彈劾的。人家回答說:「是因貪污。」這人想,自己還沒到任,哪裡會貪污呢。肯定是搞錯了,就想進去當面解釋一下。巡捕將此事稟報了湯潛庵後,再次出來傳達道:「你難道不記得當年在書舖裡的事了嗎?你當秀才的時候,尚且愛那一文錢如命。現在你運氣好,當上了地方官,那你還不把手伸進人家的口袋裡去偷,成了戴著烏紗的小偷?請你馬上解下大印走吧,別一路上哭個不停。」這人才知道,當年問他姓名的老頭,竟是這位湯老爺。他於是慚愧地辭官而去。

  當官還沒上任就被彈劾,也算是一件出人意外的事。這個故事可以給那些貪圖小利、行為不檢的人作個勸誡吧。

  

書獃子趕雞

 

  有個書獃子一天到晚只會呆在家裡看書,什麼事也不會幹,整天依賴妻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這天黃昏,妻子在地裡幹完活回家,只見自家的雞子還沒有歸窩。她自己要忙著做飯,沒工夫去張羅趕雞,就對丈夫說:「我做飯,你去幫我把雞都趕進窩去。」

  丈夫答應了。他放下書本跑到外面,去將自家的雞趕回家。

  書獃子看到自家那幾隻雞,連忙上去一陣使勁猛趕,結果那幾隻雞嚇得驚慌失措,亂飛亂竄;書獃子只好停下來朝雞揚起手慢慢示意,於是那雞又停在那裡東瞧西望。等那幾隻雞剛剛安定下來,要向北面走去,書獃子趕忙上前將雞攔住,雞嚇得一掉頭又朝南邊跑去,書獃子急了,又趕到雞前將雞攔住,雞又重新掉頭朝北跑去。就這樣,他靠近雞時,雞嚇得到處撲騰,他遠離雞時,雞又停住不走。折騰到天都黑下來了,還有3隻雞依然沒趕回窩。

  妻子做好了飯,還不見丈夫趕雞回家。她出屋一看,書獃子站在那裡正顯出無可奈何的樣子,額上還淌著汗。妻子很是生氣,教他說:「應該這樣趕雞:在雞安閒的時候慢慢靠近牠;如果牠驚恐不安,你就扔點食物去引誘牠。不能像你這樣簡單粗暴地亂趕一氣,要慢慢引誘著趕。你盡量把雞趕到熟悉的路上,讓牠慢慢安定下來,牠自然而然就會直奔回窩了。這才是最好的趕雞方法。」

  書獃子恍然有所悟,說:「想不到趕雞也有學問,怎麼書本上就見不到呢?」

  這個書獃子只會讀死書,書本以外的東西一無所知。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方法和規律,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只憑想像蠻幹,那就難以把事情做好。趕雞也是一樣的道理。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50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桑中李樹

 

  從前有一個人出門,帶了一些李子路上吃。他一路走一路津津有味地嚼著李子,一會兒就吃完了,只剩下幾個李子核。把李子核扔到哪裡去呢?這人一抬頭,見旁邊幾步路遠的地方有一棵桑樹,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樹幹上有一個大洞,裡面已經空了。於是他就把核順手扔進了樹洞裡。想了想,又弄來些泥土填進樹洞將李子核種上。他這樣做倒也並不是為了種出李子來,只是一時好玩罷了,種完就走了,也沒有當成一回事。日子一長,他也慢慢地把這回事給忘了。

  再說那被種下的李子核,天下雨時便得到雨水的滋潤,在樹上棲息的鳥兒拉的糞便成了天然的肥料,時間長了,竟真的發出芽來,長成了一棵李樹。有人見到桑樹里長出了李樹,覺得很神奇,就把這怪事告訴了周圍的人。

  有個害眼病的人聽說了,認為這棵李樹可能是一棵神樹,就拄著拐杖探索著來到李樹下,向它許願說:「李樹啊,您如果能保佑我的眼疾消除,我就獻給您一頭小豬。」他一說完,就覺得眼睛疼得沒那麼厲害了。又過了些天,他的眼睛竟慢慢變好了。他高興極了,逢人就說:「桑樹里長出的那棵李樹治好了我的眼睛,果真是一棵神樹啊!」然後又準備了小豬,叫人敲鑼打鼓地抬到李樹下去還願,附近的人都來看熱鬧,大家都知道了這棵李樹是神樹。

  就這樣,「神樹」的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遠近的人就都知道了,而且越傳越神:「那棵李樹能讓瞎子重見光明呢!」「那棵李樹可以醫好百病呢……」人們都帶著祭品慕名而來,祭拜這棵「神樹」,希望它保佑自己。

  過了一年多,當年那個種李樹的人又經過這裡,聽說了「神樹」的事,又見到大家爭相祭拜它的盛況,就到樹邊去看個究竟。這一看不要緊,他不禁啞然失笑:「這棵樹是我一年前種下的呀,有什麼神奇的呢?」

  種樹人一語中的,「神樹」不神,不過是大家捧出來的罷了。那個害眼病的人病好了只是偶然的,或者根本就只是他自己的心理作用幫他醫好了病,哪裡又是李樹保佑的呢?我們遇到非同一般的現象,不要盲從輕信,要以冷靜的頭腦仔細分析推測,做出科學的解釋。

  

浴屎避「鬼」

 

  燕國人李季有一妻一妾,卻不知道憐惜她們。李季常常讓妻妾在家守著空帷,自己卻獨自遠出、雲遊四方。時間一久,他的妻子和一個男人私通起來,李季的妾也捲進了這樁桃色漩渦。

  有一天,李季突然從外地歸來。當時他的妻妾正在屋裡與那個男人尋歡作樂。她們聽到李季敲門的聲音都嚇了一跳。李季的妻子害怕事情敗露以後丈夫不會饒恕自己,急得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李季的妾心想自己本來只是一個賤配,因此不像李季的妻子那樣顧慮重重。她在一旁給李季的妻子出主意說:「等一會兒我們把門打開時,就讓這個公子赤身裸體、披頭散髮地衝出去。自家的男人要是問起這件事來,我們就說什麼都沒有看見。」那個到李季家通姦的男人照著這話做了。他光著身子從李季的臥室中衝出去,與李季迎面相遇、擦肩而過。李季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搞懵了。大白天裡怎麼會突然冒出這麼一個一絲不掛、不知羞恥的人呢?李季急忙進屋裡去問妻妾:「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哪來的這麼一個不穿衣服的男人?」他的妻妾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怎麼什麼都沒有看見呀!」李季說:「假使你們剛才真的都沒有看見那個男人,莫非是我碰見鬼了吧?」她的妻子隨聲附和地說:「如果你剛才真的看到了一個光身子的男人是從這間屋子跑出去的,那麼這個人肯定是鬼。」

  李季相信了那個光身子的男人是鬼的說法以後,心裡頓時惶恐不安起來。他對自己的妻妾說:「我碰到了鬼該怎麼辦呢?」她的妻子說:「你快去把牛、羊、豬、雞、狗的糞便收集起來,用這五牲的屎尿洗一洗身子就可以避鬼去邪、求得平安了。」李季說:「這個辦法很好!」於是,他真的在五牲的屎尿堆裡洗起澡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一個相信虛妄形象的人眼裡,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將被扭曲和否定。由此看來,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有人們解釋不清的各種笑話,恐怕都與忘記了科學的基本原理,盲目迷信某些偶像有關。

  

烏鴉訴冤

 

  唐朝時候,溫璋在京城任兆尹。他剛直不阿,執法如山,疾惡如仇,誰要為非作歹,只要撞到溫璋手上,便休想逃脫。溫璋用嚴刑酷法毫不手軟地處死了一批不法之徒,使得京城治安良好,那些流氓地痞無賴,沒有一個不畏懼溫璋的。為了方便老百姓告狀、訴冤,溫璋還派人在衙門外掛上一隻懸鈴,好讓告狀者隨時撞響鈴鐺。

  一天,溫璋忽聽堂外懸鈴一陣疾響,便馬上派人出去查看。那差人在鈴下四處張望,卻未見到有人前來撞鈴。正奇怪間,那鈴鐺又響了。差人不知何故,那鈴鐺卻連響了三次,差人這才發現撞鈴的原來是隻烏鴉。

  差人立即向溫璋報告了烏鴉撞鈴之事。溫璋想了片刻,說:「這隻烏鴉定遭了什麼傷心事,牠才前來訴冤的。我估計,一定是有人掏走了牠的小烏鴉,母子連心。烏鴉的愛子之心,實在感人。」

  於是,溫璋派人隨烏鴉去找那個掏鳥窩的人,一旦找到,定要拘捕歸案。那隻烏鴉在前面盤旋飛翔,替差役引路,差役一路上緊緊跟隨,終於來到城外一片樹林子裡,烏鴉盤旋在一棵樹旁不再前進,還「嘎嘎」地叫個不停。差役一看,樹上一個鳥窩果然被人掏空了,而那個掏走小烏鴉的人還沒有走,正在樹下休息,手裡還在玩弄著小烏鴉,小烏鴉可憐巴巴地「嚶嚶」哀鳴著。見此情景,差役立即將那人捉回了官府。

  溫璋親自審理此案。他認為,烏鴉雖不是人,但母子親情,與人同理,烏鴉被人迫害,前來官府伸訴,求助於官,此事本來就有些異乎尋常。那掏走小烏鴉的人,拆散烏鴉母子,殘害弱小,行為惡劣,不能寬容。於是,溫璋下令將那人處死,為烏鴉伸了冤,報了仇。

  後來,此事傳開,那些為非作歹之徒更是小心翼翼,收斂了許多,再也不敢輕易干壞事。

  溫璋明察秋毫,體察民間疾苦,對哪怕是再細小的事都執法如山,毫不留情,因此才能真正扼制住社會的惡勢力,保一方平安。

  

真假《聖教序》

 

  宋代有位學者名叫石才叔,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在平時博覽群書,見多識廣,且收藏著許多圖書的古跡珍品。

  其時,文彥博在長安做統兵官,他聽說石才叔家收藏有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的親筆字帖《聖教序》,於是親自到石才叔家請求借回一閱。石才叔欣然允諾,將那份珍貴的字帖借給了文彥博。

  文彥博將字帖拿回家中,反覆欣賞揣摩,看了又看,愛不釋手,便索性叫家裡的弟子臨摹了一本。

  這一天,文彥博設宴招待幕僚、部下和幾個朋友,大家飲酒聊天,高談闊論,興致頗濃。文彥博叫家裡人拿出兩本《聖教序》字帖,上面都有作者姓名,文彥博讓客人們都來辨認這兩本《聖教序》的真假。那些客人們個個伸出大拇指,極力吹捧文彥博的臨摹本是真的,是如何如何的珍貴,反而指著石才叔的收藏本說是假的。

  當時,石才叔也在座,見此情景,他不說一句爭辯的話,只是笑著對文彥博說:「今天,我才認識到自己地位的低下。」

  文彥博哈哈大笑起來,席上的客人們個個滿面通紅,羞愧不已。

  石才叔委婉地諷刺了那些勢利的客人們,主人文彥博從心底與石才叔有同感,所以他也哈哈笑了起來,這也是對那些趨炎附勢之人的一種嘲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49)
賢能與機智兼備──晏子的故事
经典寓言-10
德育故事:《二十四恥》【四集卷八】
論語鄭注講義之三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10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