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61-65)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61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被困的水怪

 

  老人們說,在那遙遠的大海的海岸上,曾經有一個水怪被困在那裡。

  這個水怪平時生活在水中,身軀巨大,長著一對鼓眼睛,一口牙齒閃著鋒利的白光,渾身披著鱗片,一天可以游好幾千里路。這還不說,牠還可以興風作雨,當風雨大作的時候,牠就可以飛騰起來,直上九霄,非一般的魚蝦可比。

  可是水怪現在被潮汐衝上岸,困在沙灘裡。水怪在陸地上是半步也挪動不了的,再加上牠身體過於龐大,儘管牠用盡全身的力氣掙扎,而且前面又沒有高山峻嶺、關隘峭壁的阻隔,路也並不遠,但牠仍然是沒有辦法回到水中去。可憐這個水怪空有一身本領,卻無法施展,連自己都救不了。

  這時,幾隻水獺(ta)圍攏來,見是水怪被困在那裡動彈不得,就你一言我一語地嘲笑起它來。有的說:「喂,大水怪,你為什麼上這裡呆著來了?你平日的威風都上哪裡去了呢?」有的說:「水怪啊,原來你也有這種落魄的時候啊,真還不如我們水獺,陸地和水裡都能自由往來呢。你真是白白浪費了一身好本事啊!」

  要是在平時,水怪才不把這群微不足道的水獺放在眼裡呢,可是現在,牠被困住了,無計可施,只好任憑水獺們戲謔嘲弄,心裡十分窩火。

  最後,一隻頗有威信的老水獺開了口:「水怪啊,你平日裡總是看不起我們,完全不考慮我們也有尊嚴。現在你被困,知道是什麼滋味了吧。只要你開口請求我們一句,我們就幫你回到水中,你要不肯開口,我們可就不管你啦!」水怪自恃清高,不願丟這個臉,就扭過頭去不理牠們。

  過了很久,水獺們又來了,對水怪說:「水怪啊,我們就要離開這裡了,這是你最後的機會,你願意我們幫助你嗎?」

  這時候,其實只要稍稍借助一點外力,水怪的困境就能夠解除,可是牠怎麼也放不下身份,說什麼也不要幫助,還打腫臉充胖子說:「就算爛死在泥沙裡,死得也像個英雄,我自己情願這樣。我可沒有乞求別人幫助的習慣,你們用不著管我,愛上哪兒就上哪兒去吧。」於是,水獺們走了,其他可以幫牠的動物見到這種情形也不來理睬牠了,免得自討沒趣。

  水怪就這樣一直堅持著牠可憐的自尊而被困在沙灘裡,誰也不知道牠最終是死是活。

  其實,接受幫助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如果像水怪那樣過於清高而又不願依靠群眾,就會孤掌難鳴,就算有本事也無法施展,豈不是反而浪費了一身本領嗎?

  

規與矩

 

  凡是做車輪的師傅,手邊總離不了一個圓規,他習慣於用這樣一件工具去測量普天下的物件,到底是圓還是不圓。他一邊測量,還要一邊對人解釋:「只要符合我這個圓規的標準,就可以稱作圓,如果不符合我這個圓規的標準,就應該視為不圓。所以,你如果想判斷任何一個物件是圓還是不圓,只要用我這個圓規去測量一下,就明白了。」

  這是個什麼道理呢?原來,確定圓與不圓的標準和方法都十分明確,因此是不容置疑的。

  而做房屋傢具的木匠師傅,手邊也總離不開一把矩尺,他經常用這樣一件工具去測量普天下的物件,到底是方還是不方。他也是一邊測量,一邊對人說:「凡是符合我這把矩尺的標準的,就是方的;如果不符合我這把矩尺的標準,就是不方。所以,你要想知道一件東西是方還是不方,只要用我這把矩尺去測量一下,就清楚了。」

  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原來,判定方與不方的標準和手段早就確定,因此已無需爭議了。

  這個故事說明:判斷是非應當有一定的客觀標準,有了規矩,就可以定方圓。對世間的任何人或事,只要規定出明確的評價標準,其是非曲直就會一目瞭然,從而避免許多無意義的爭論。

  

許綰的智慧

 

  魏王決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閣,它的高度恰好是天與地之間距離的一半,並將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這個決定後,都覺得很荒唐,於是紛紛前來勸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氣,他傳下命令說:「誰要再來反對我的決定,一律殺頭!」這樣,大家都不敢再說什麼了,只是在心裡著急。

  一天,有個叫許綰(wan)的人背著筐,拿著鐵鍬到王宮來求見魏王。他對魏王說:「聽說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願前來助大王一臂之力。」

  見到這個前來幫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興。魏王問他:「你有什麼力量能夠幫助我呢?」

  許綰說:「我沒什麼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幫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計劃。」

  魏王連忙高興地問他說:「你有什麼高見?快講來我聽。」

  許綰不慌不忙地說:「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魏王很不理解地說:「你這是什麼意思?」

  許綰說:「請大王聽我分析。我聽說天地間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麼台基就得方圓8000里。現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遠遠不夠做台基的。古時堯、舜建立的諸侯國,土地一共才方圓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討伐各諸侯國,將各諸侯國的土地全部佔領。這還不夠,還得再去攻打四面邊遠的國家,得到方圓8000里的土地之後,才算湊齊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糧食,這些都要以億萬為單位才能計算;同時,在方圓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種莊稼,要供應數目龐大的建台人吃飯,不知道還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夠用呢。所有這些,都必須先準備好了,才能動工造高台。所以,您應該先去大規模地打仗。」

  許綰說到這裡,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魏王當然是放棄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許綰勸說魏王,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過是毫無客觀基礎的盲目蠻幹,它當然不可能實現。

  

造父學駕車

  

  造父是古代的駕車能手,他在剛開始向泰豆氏學習駕車時,對老師十分謙恭有禮貌。可是3年過去了,泰豆氏卻連什麼技術也沒教給他,造父仍然執弟子禮,絲毫不怠。這時,泰豆氏才對造父說:「古詩中說過:擅長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學會編織簸箕;擅長冶金煉鐵的能人,一定要先學會縫接皮襖。你要學駕車的技術,首先要跟我學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這樣快了,你才可以手執6根韁繩,駕馭6匹馬拉的大車。」

  造父趕緊說:「我保證一切按老師的教導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豎起了一根根的木樁,舖成了一條窄窄的僅可立足的道路。老師首先踩在這些木樁上,來回疾走,快步如飛,從不失足跌下。造父照著老師的示範去刻苦練習,僅用了3天時間,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領。

  泰豆氏檢查了造父的學習成績後,不禁讚歎道:「你是多麼機敏靈活啊,竟能這樣快地掌握快行技巧!凡是想學習駕車的人都應當像你這樣。從前你走路是得力於腳,同時受著心的支配;現在你要用這個原理去駕車,為了使6匹馬走得整齊劃一,就必須掌握好韁繩和嚼口,使馬走得緩急適度,互相配合,恰到好處。你只有在內心真正領會和掌握了這個原理,同時通過調試適應了馬的脾性,才能做到在駕車時進退合乎標準,轉彎合乎規矩,即使跑很遠的路也尚有餘力。真正掌握了駕車技術的人,應當是雙手熟練地握緊韁繩,全靠心的指揮,上路後既不用眼睛看,也不用鞭子趕;內心悠閒放鬆,身體端坐正直,6根韁繩不亂,24隻馬蹄落地不差分毫,進退旋轉樣樣合於節拍,如果駕車達到了這樣的境界,車道的寬窄只要能容下車輪和馬蹄也就夠了,無論道路險峻與平坦,對駕車人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這些,就是我的全部駕車技術,你可要好好地記住它!」

  泰豆氏在這裡強調了苦練基本功的極端重要性。要學會一門高超的技術,必須掌握過硬的基本功,然後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學習駕車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也都應當這樣。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62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造劍的人

 

  大司馬是楚國的官員,有一位專為他造劍的工匠,儘管有80來歲,但打出的劍依然鋒利無比,光芒照人。

  「您老人家年事已高,劍仍舊造得這麼好,是不是有什麼竅門?」大司馬讚歎老匠人高超的技藝。

  老工匠聽了主人的誇獎,心中有些不自在,他告訴大司馬:「我造了一輩子劍,我在20歲時就喜歡造劍。除了劍,我對其他東西全然不顧,不是劍就從不去細看,一晃就過了60餘年。」

  大司馬聽了老工匠的自白,更是欽佩他的獻身精神。雖然他沒有談造劍的竅門,但他揭示了一條通向成功的道理。他專注於造劍技藝,幾十年如一日,執著的追求使他掌握了造劍工藝,進而達到一種高妙的境界。有了這樣的精神,哪有造劍不是又鋒利又光亮的道理!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精湛的技藝,豐碩的收穫,事業的成功,都是靠專心致志終身追求而取得的。

  

屙金子的石牛

 

  從前,四川的西部有個叫作蜀國的國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很是富庶。離它不遠的秦國早就對這塊富饒的土地垂涎三尺,想要把它劃歸自己所有。可是通往蜀國的道路非常險峻,有陡峭的懸崖絕壁和萬丈深谷隔在路途上,一跌下去就會摔個粉身碎骨,進軍的路線無法暢通,任憑秦國虎視眈眈,可一時也無可奈何。

  蜀國的國君生性貪婪,總是大肆搜刮民間財富來滿足自己對金錢的貪慾,有時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秦國的國王秦惠王從派去探聽消息的人口中得知了蜀王的性情,覺得有機可乘。苦苦思索了很久以後,秦惠王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

  秦惠王命令工匠打造雕刻了一頭巨大的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後面放了好多金銀綢緞,放出消息說這頭石牛會屙金子。

  蜀國的探子把關於這頭屙金子的名牛的奇聞告訴了蜀王,蜀王聽了羨慕得不得了,暗道:要是我有這麼一頭石牛,天天給我屙金子,那該有多好啊!正在這時候,秦國的使者來了,他向蜀王說,秦惠王為了表示秦蜀友好的誠意,決定把會屙金子的石牛送給蜀王。

  蜀王大喜過望,他聽使者說石牛的身形巨大,要從秦國運到蜀國來恐怕很不方便,急忙保證說:「這個不成問題,貴國國君既然肯把石牛迭給我,我哪裡有不想辦法把它運到我國來的道理呢,就請你們的國君放心好了。」

  蜀王也不顧大臣們的極力反對,在國內徵調了大量民工,把懸崖挖開了,把深谷也填平了,為了能讓石牛順利到達,把通向蜀國的險徑都修成了平坦大道。然後他派了五個大力士到秦國去迎接石牛。

  貪心的蜀王哪裡料得到,秦惠王早已派遣軍隊悄悄跟在石牛後面,隨著石牛蜂擁而入,一舉滅掉了蜀國。

  蜀王為貪一點小便宜反而吃了大虧,失掉了整個國家,被天下人恥笑。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把眼光放得長遠些,以免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而利令智昏,損害了整體的利益。

  

割肉自啖

 

  戰國時代,在齊國有一個無名小鎮,鎮上住著兩個自命不凡、愛說大話、喜歡自誇為全世界最勇敢、最頑強、最不怕死的人。他們一個住在城東,一個住在城西。

  有一天,這兩個自詡為最勇敢的人碰巧同時來到一家酒樓喝酒。他們一先一後進了酒樓後才互相看見對方。兩人相互寒暄了一番後,便選中靠窗的一張又乾淨、又明亮的餐桌相對而坐。不一會兒,酒保送上來了一罈陳年老酒。店小二又替他們剝去壇口上的封口泥,打開了酒罈蓋子,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店小二替他們各自斟滿了一碗酒後,把酒罈子放到桌子上,很客氣地退了下去。

  這兩個「最勇敢」的人喝了一會酒,聊了一會天,邊喝邊談,漸漸覺得有酒無肉實在是有點乏味。其中一個「最勇敢」者提議說:「老兄,稍等一會再喝。這樣光喝酒不吃肉也不是味,我到菜市場去買幾斤肉來,叫這酒店廚師加工後端上桌子供我們下酒。咱倆難得在一起,今天喝個痛快。」另一個「最勇敢」者答道:「老兄,不必到菜市場去買肉了。你我身上不都長著有肉嗎?聽人說腿肚子上的肉是精肉,我們將自己隨身帶的刀在自己身上割下肉來下酒,又新鮮、又乾淨,不是更好嗎?只叫店小二端盆醬來蘸著吃就行了」。第一個「最勇敢」者為了表現自己的「勇敢」,只好同意了對方的提議。不一會兒,店小二將一盆醬端來了,放在桌子上面。他們每人喝了一碗酒後,各自抽出自己的腰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大塊肉來,血淋淋的放在醬盆裡蘸了一下,然後送到自己嘴裡嚥了下去。就這樣,他們每喝一大碗酒,就在各自大腿上割下一大塊肉來吃。當時在場的人看到後又驚訝,又害怕,但誰也不敢上前干預。這兩個「最勇敢」者在酒樓裡一邊喝酒,一邊吃著從自己身上割下的肉。他們兩個人都自稱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誰也不肯在對方面前認輸。就這樣,酒一大碗一大碗地喝下去,他們身上的肉也一大塊一大塊地被割下來;鮮血不斷地從他們身上流出,流到地上,流了一大片……不多久,這兩個自詡為最勇敢的人都由於失血過多而死去。

  「割肉自啖(dan)」的故事告訴我們:勇敢本來是很好的品質,它能幫助我們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危險和困難。但盲目的逞勇鬥狠卻是無聊的行為,是愚蠢而可悲的。

  

割席斷交

 

  管寧和華歆(xin)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很和諧。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裡鋤草。兩個人努力幹著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就鋤好了一大片。

  只見管寧抬起鋤頭,一鋤下去,「噹」一下,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麼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著,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他的草。

  「什麼?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裡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裡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一邊揮舞著手裡的鋤頭幹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

  華歆聽了,口裡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裡卻還捧著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麼也捨不得放下。後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可是他心裡還在惦記金子,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歎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於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裡經過。一大隊隨從佩帶著武器、穿著統一的服裝前呼後擁地保衛著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著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對於這些很不以為然,又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對外面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裡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著人群尾隨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歎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佈:「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蓆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鬥目標上,一起追求、一起進步。如果沒有內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親熱,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了。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63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魏國派軍隊進攻趙國。魏國的軍隊很快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趙國眼看抵擋不住魏的攻勢,趕緊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國大將田忌受齊王派遣,準備率兵前去解救邯鄲。這時,他的軍師孫臏趕緊勸他說:「要想解開一團亂麻,不能用強扯硬拉的辦法;要想制止正打鬥得難分難解的雙方,不宜用刀槍對他們一陣亂砍亂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進犯者的要害,搗毀它空虛的地方。眼下魏軍全力以赴攻趙,精兵銳將勢必已傾巢出動,國內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魏國此時顧了外頭,國內勢必空虛。如果我們此時抓住時機,直接進軍魏國,攻打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必定會回師來救,這樣,他們撤走圍趙的軍隊來顧及首都的緊急情況,我們不是就可以替趙國解圍了嗎?」

  一席話說得田忌茅塞頓開,他十分讚賞地說:「先生真是英明高見,令人佩服。」

  孫臏接著又補充說:「還有一點,魏軍從趙國撤回,長途往返行軍,必定疲憊不堪。而我軍則趁此時機,以逸待勞,只需在魏軍經過的險要之處布好埋伏,一舉打敗他們不在話下。」

  田忌歎服孫臏的精闢分析,立即下令按孫臏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國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聲勢造得很大,一邊卻在魏軍回師途中設下埋伏。

  果然,魏軍得知都城被圍,慌忙撤了攻趙的軍隊回國。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馬行至桂陵一帶,不防齊軍擂鼓鳴金,衝殺出來。魏軍始料不及,倉皇抵禦,哪裡戰得過有著充分準備的齊軍。魏軍被殺得丟盔棄甲,還沒來得及解救都城,便幾乎全軍覆沒。這次戰爭,齊軍大獲全勝,趙國也得到了解救。

  其實,事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的,看問題不能就事論事或只注意比較顯露的因素,而要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要害,避實就虛,這樣來解決問題可能更為見效。

  

寒號鳥

  

  傳說有一種小鳥,叫寒號鳥。這種鳥與眾鳥不同,牠長著四隻腳,兩隻光禿禿的肉翅膀,不會像一般的鳥那樣飛行。

  夏天的時候,寒號鳥全身長滿了絢麗的羽毛,樣子十分美麗。寒號鳥驕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鳥了,連鳳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於是牠整天搖晃著羽毛,到處走來走去,還洋洋得意地唱著:「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鳥們都各自忙開了,牠們有的開始結伴飛到南邊,準備在那裡度過溫暖的冬天;有的留下來,就整天辛勤忙碌,積聚食物啦,修理窩巢啦,做好過冬的準備工作。只有寒號鳥,既沒有飛到南方去的本領,又不願辛勤勞動,仍然是整日東遊西蕩的,還在一個勁地到處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終於來了,天氣寒冷極了,鳥們都歸到自己溫暖的窩巢裡。這時的寒號鳥,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脫落光了。夜間,牠躲在石縫裡,凍得渾身直哆嗦,牠不停地叫著:「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個窩啊!」等到天亮後,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於是牠又不停地唱著:「得過且過!得過且過!太陽下面暖和!太陽下面暖和!」

  寒號鳥就這樣一天天地混著,過一天是一天,一直沒能給自己造個窩。最後,牠沒能混過寒冷的冬天,終於凍死在岩石縫裡了。

  那些只顧眼前,得過且過,不作長遠打算,不顧辛勤勞動去創造生活的人,跟寒號鳥也沒多大區別。

  

尋找千里馬

 

  伯樂善於辨認千里馬,他想把自己的兒子也培養成相馬的能手。於是他給了兒子一本《馬經》,要兒子按照《馬經》上畫的圖樣去尋找千里馬。

  兒子找啊,找啊,他每遇到一匹馬,都拿《馬經》上的圖樣來仔細核對,看看與書上畫的特徵是否相符。可是每次總有些細節對不上號。就這樣找了一年,還是沒找到一匹和書上畫的一模一樣的馬。他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告訴父親。伯樂勸他不要灰心,叫他出去接著找。

  無奈,兒子又踏上了尋找千里馬的征程。上哪兒去找呢?他撫摸著《馬經》,歎了口氣,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兒子漫無目的地走啊走啊,心裡不停地問:「千里馬啊,你到底在哪裡呢?」

  正在發愁間,一隻大蛤蟆一邊「咕咕」地叫著,一邊一蹦一跳地過來了。兒子看了半天,心下忽然「咯登」一下:「咦,這不就是……」他大喜過望,掉頭就往家跑。

  還沒邁進家門,兒子便大嚷起來:「我找到千里馬了!我找到千里馬了!」伯樂聽了,忙奔出來問:「快說說,你找到什麼樣的千里馬了?」兒子上氣不接下氣地回答:「我見過許許多多的馬,只有這一匹和書上畫的最像了。牠也是頭顱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縮著。只是有一樣——牠的蹄子卻不像。」聽完了兒子的話,伯樂心裡明白了大半,他只得苦笑著說:「孩子啊,這匹『馬』雖好,可是牠蹦蹦跳跳的,人騎上去怎麼受得了呢?」話音剛落,兒子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

  伯樂的兒子錯就錯在把書本作為一成不變的教條,而不善於從實際出發來分析問題,這樣怎麼能找得到千里馬呢?

  

尋找珠寶

 

  從前,有一個很窮的村子,由於土地貧瘠,長不出什麼莊稼來,村民們都感到很苦惱,不知道該用什麼法子才能多掙些錢。

  村邊有一條赤水河,環繞著村子流過。誰也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裡,它要流到哪裡去,也不知道它這樣流淌了多少年。村裡有個長著長長白鬍子的老頭,是村裡年歲最長的人了。他常常講:「聽前輩的人說,赤水河是當年媳娥奔月時因不捨人間而流的淚水形成的,裡面還有她留下的一串項鏈。年深月久,項鏈散了,成了一粒粒閃著黑光價值連城的珠寶;誰要能撈到它,就會發大財了。」

  村裡有幾個水性好的青年,聽信了這話,都決心去赤水河找珠寶。這一天,張三、李四、王五約好了,一同來到赤水河,跳下去就摸了起來。張三深吸了一口氣,東摸摸,西探探,忽然手觸到一樣硬東西。他心裡一陣高興,想:這一定就是珠寶了。他腳踩著水浮到水面上來一看,這東西圓圓的,閃著黑光。其實這只是一顆螺絲,可是他一心一意想著珠寶,就根本不往別的東西上去考慮。於是他狂喜地舉著螺絲往家跑,一路高喊:「我找到珠寶了!我找到珠寶了!」李四和王五一個摸到了蚌殼,一個摸到了鵝卵石和碎瓦片,也和張三一樣,他們都認為自己得到的就是珠寶,興高采烈地拿回家去了。

  村民們聞訊趕去觀看,大家都交口讚歎道:「總算撈到珠寶了,這下我們該發財了!」其中只有一個叫象罔的人看出那不過是些不值錢的破爛,用袖子掩住口笑了。村民們見他笑,都憤怒極了:「像罔實在不知好歹,居然敢嘲笑我們想發財!」於是大家群起而攻之,把象罔趕出了村子。

  村民們的確很愚蠢,竟然把破爛當作子虛烏有的珠寶。但是有時候,財迷心竅的人就會做出這樣的蠢事來。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64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尋找隱身葉

 

  從前,楚地有個人,財迷心竅,非常貪心,卻又不願意好好做事,自己養活自己,總想很容易地發大財。於是他找了一大堆講歪門邪道的書回來研究,還成天念叨:「怎麼才能輕而易舉弄到一大筆錢呢?」指望能從這些書中找到不勞而獲的竅門。

  一天,他正在看一本叫《淮南子》的書,已經看了很久了,還是一無所獲,不禁失望得很,準備乾脆睡覺去算了。忽然,他的眼睛落在隨便翻到的一頁上,定住了。只見書上有這麼一句話:「人如果能得到螳螂捕蟬時用來隱蔽自己的那片樹葉,就可以隱形。」

  這個人信以為真,大喜過望,扔下書就急急忙忙地跑到山上樹林裡去找隱身葉。他仰著脖子到處仔細地看啊、找啊,幾個時辰下來,脖子酸痛酸痛的,難受極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找到了。在一片樹葉後面,一隻螳螂潛伏著,伺機撲向身前即將到口的蟬兒。這個人忙爬到樹上,把這片葉子摘下來,如獲至寶般地捧在手裡。忽然一陣風吹過來,葉子飄走了,落到地上,和早已落了厚厚一層的落葉混在了一起。這人跑過去,瞪大眼睛看了又看,怎麼也分辨不出究竟哪一片才是他剛才摘到的樹葉。無奈,他只得把這一大堆樹葉全都掃到背簍裡帶回去。

  回到家裡,他把帶回來的樹葉全都倒在地上,順手拿了一片擋在臉前問妻子:「喂,你看得見我嗎?」妻子正忙著做家務,隨便瞟了他一眼,漫不經意地回答:「看得見!」這人就又拿了一片葉子遮住臉問:「你看得見我嗎?」妻子還是回答說:「看得見!」

  這樣反反覆覆問了幾百遍,妻子每次都回答「看得見」。到最後,妻子實在是不耐煩了,就隨口敷衍地說:「看不見了,看不見了!」這人聽了,以為終於找到隱身葉子了,欣喜若狂。他將葉子小心地藏在身上,手舞足蹈地對妻子說:「你在家裡等著吧,我們馬上就要發大財,過好日子了!」說完,也不顧妻子一臉的驚詫,就自個兒跑到集市上去了。

  集市上做生意、買東西的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大大小小的舖子裡各色貨物應有盡有:衣服、鞋子、首飾……真是琳琅滿目,這個人眼都看花了。終於,他選中了一件貴重的頭飾,取出葉子遮住臉,伸手就往櫃台裡去拿。店裡的夥計先是吃驚地看著他,不明白他為什麼這麼猖狂,一會兒終於回過神來,一把抓住他的手大叫道:「來人哪,快來抓強盜啊!」附近的人們聞聲趕來,把這個人扭送到了縣衙門。

  這個貪財的人利慾熏心,直至喪失了理智,可見貪心有多麼可怕。像他這樣被物質利益迷住了心竅,不惜去做損害別人的事,必然會得到一個被繩之以法的下場。

  

惠施與船家

 

  惠施的學問很淵博,那是沒得說的了,魏王經常聽惠施講學,十分讚賞惠施的博學。而且,惠施對魏王也很忠誠。

  那一年,魏國的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惠施接到詔令,立即起身,日夜兼程直奔魏國都城大梁,準備接替宰相的職務。惠施一個隨從也不曾帶上,他走了一程又一程,途中,一條大河擋住去路。惠施心裡記掛著魏王和魏國的事情,心急火燎,結果,過河時,他一失腳跌落水中。由於惠施水性不好,他一個勁地在水裡撲騰著,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情況十分危急。正在這時,幸虧有個船家趕來,將惠施從水中救起,才保住了惠施的性命。船家請惠施上了船,問道:「既然你不會水,為什麼不等船來呢?」

  惠施回答說:「時間緊迫,我等不及。」

  船家又問:「什麼事這麼急,讓你連安全也來不及考慮呀?」

  惠施說:「我要去做魏國的宰相。」

  船家一聽,覺得十分好笑,再瞧瞧惠施落湯雞似的失魂落魄的樣子,臉上露出了鄙視的神情。他恥笑惠施說:「看你剛才落水的樣子,可憐巴巴的只會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趕來,恐怕連性命都保不住。像你這樣連鳧(fu)水都不會的人,還能去做宰相嗎?真是太可笑了。」

  惠施聽了船家這番話,十分氣惱,他很不客氣地對船家說:「要說划船、鳧水,我當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論治理國家、安定社會,你同我比起來,大概只能算個連眼睛都沒睜開的小狗。鳧水能與治國相提並論嗎?」

  一番話,說得船家目瞪口呆。

  船家哪裡懂得,這世間萬事萬物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辦法與學問,這鳧水與治國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繫,怎麼可以用不會鳧水就判斷人家不會治國呢?

  

揮斧如風

 

  戰國時,有一個叫惠施的人,他是當時一位有名的哲學家。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學上他們又是一對觀點不同的對手。莊子與惠施經常在一起討論切磋學問。他們在互相爭論研討中不斷深化、提高各自的學識。特別是莊子,從惠施那裡受到很多啟發。後來惠施死了,莊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才智過人、博古通今,能與自己交心、駁難、使自己受益匪淺的朋友了。因此,莊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莊子給一個朋友送葬,路過惠施的墓地,傷感之情油然而生。為了緬懷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響的朋友,他回過頭去給同行的人講了一個故事:在楚國的都城郢地,有這樣一個泥水匠。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塗抹了一層像蒼蠅翅膀一樣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後請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將鼻尖上的白灰砍下來。石木匠點頭答應了。只見他毫不猶豫地飛快掄起斧頭,一陣風似地向前揮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看起來,石木匠揮斧好像十分隨意,但他卻絲毫沒有傷著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揮來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卻穩穩當當地站在那裡,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倒是旁邊的人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

  後來,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宋元君十分佩服這位木匠的高超技藝,便派人把他找了去。宋元君對姓石的木匠說:「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給我看看?」

  木匠搖搖頭說:「小人的確曾經為朋友用斧頭砍削過鼻尖上的白灰。但是現在不行了,因為我的這位好朋友現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莊子講完了故事,十分傷感地看著惠施的墳墓,長歎了一口氣,然後自言自語地說:「自從惠施先生去世以後,我也失去了與我配合的人,直到現在,我再也沒有能夠找到一位與我進行辯論的人了!」

  莊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們表明,高深的學問和精湛技藝的產生,依賴於一定的外界環境;紅花雖好,還要靠綠葉扶持。一個人如果不注意從周圍的人和事中吸取營養,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難以得到發揮和施展的。

  

暑天戴氈帽

 

  從前有個人,辦事情很糊塗,從不動腦筋想一想,常做出些可笑的事情來。

  有一次在暑天裡,天氣熱得厲害,太陽掛在天上,毒毒地炙烤著大地,一刻也不肯停息。知了扯開嗓子拚命地叫喚:「熱啊!熱啊!」給人們心中又添一分燥熱。這個糊塗人出門去辦事,這麼熱的天,他卻在頭上扣了一頂氈帽。

  走在半道上,這個人熱得簡直不行了。渾身上下的衣服讓汗給浸了個透濕,頭上更是不停地往下滾豆大的汗珠,連眼睛都睜不開。這人一邊擦汗,一邊四下裡看,看有沒有可以坐下來歇歇腳、乘乘涼的地方。忽然他遇到一棵大樹,趕忙過去在樹陰下乘涼。他想找樣東西扇扇風,摘了片樹葉,太小,不行;又抖抖衣服,衣服早濕透了,扇不起來。他一下子想起了什麼,一把摘下頭上的氈帽扇了起來,風果然大多了。

  一個過路人問他說:「大熱天的,你戴頂氈帽,難道不覺得熱嗎?」他聽了,跟人家翻了一個白眼說道:「你懂什麼!今天如果沒有這頂帽子,我一定會熱死了!」

  戴著氈帽才是感到熱的原因,這個人只知道氈帽可以當扇子扇風解暑,卻沒想到不戴氈帽就用不著要扇子了。我們可不能學他弄不清事物的因果關係,否則就會顛倒對於利弊的判斷,做出蠢事。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65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智斗小偷

 

  濠州定遠縣有一個弓箭手,他是使用長矛的能手。一桿長矛到了他手裡舞起來,就像一條銀蛇般上下翻飛,讓人眼花繚亂,遠近少有對手,大家都很佩服他。有個小偷也非常善於使長矛,普通的官軍都打不過他,捉拿了幾次都讓他逃掉。於是小偷很看不起官軍,不過對那位弓箭手他還是有所顧忌,認為還能與自己爭個高下。他常常跟人家說:「如果我見到這位弓箭手,一定要和他決一死戰,看看我倆到底誰的本領好。」

  湊巧,有一天,弓箭手到一個村子裡去辦事,路過集市,正遇到小偷在集市上喝酒。兩人這一見面,就好比炸彈碰到了火苗,一點就爆,就是想躲開也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兩人就在集市上挺起長矛決鬥起來。附近的人們聽說這兩大使矛高手決鬥,紛紛趕來觀看,圍成了一堵厚厚的人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有的說只怕這次小偷還是能跑掉,有的說弓箭手應該可以勝過小偷,一時間大夥兒都瞧不出個輸贏來。

  弓箭手和小偷你來我往地大戰了幾百回合,真的是不相上下,誰也贏不了誰。幾個時辰過去了,雙方還在鏖戰,體力都已漸漸不支,使矛的速度、力量大大不如剛開始決斗時。

  弓箭手滿臉是汗,他一邊隔開小偷刺過來的長矛一邊暗暗焦急:這樣下去,誰都不佔優勢,到最後只會兩敗俱傷,弄不好自己萬一有點閃失,就會讓小偷又逃掉。可是要戰勝他,又不是馬上就可以辦到的事,怎麼辦呢?難道就這樣拖下去嗎?

  在這緊要關頭,弓箭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條計策。他高聲對小偷叫道:「喂,武官來了,你和我都是身強力壯的人,你敢跟我在武官的馬前決一死戰嗎?」小偷聽了愣了一下神,隨口答道:「行。」可是刀槍對決,哪裡容得半分疏忽!就在小偷略一分神的工夫,弓箭手挺矛直向他刺去,一下子就結果了他的性命。

  弓箭手鑽了小偷的空子,保全了自己的安全,也贏得了決鬥的勝利。所以我們做事情單靠勇猛和力量不能達到目的時,不要一味蠻幹,要開動腦筋想辦法,用智慧取勝。

  

智誨小偷

 

  東漢時期,有個叫作陳寔(shi)的人,是個飽學之士,品行端正、道德高潔,遠鄉近鄰的人因此都非常敬重他。陳寔不僅自己自覺自律,對兒孫們的要求也相當嚴格,常常抓住各種場合和機會教育他們,而且很注意方法,所以總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有一年洪水氾濫,淹沒了大片村莊和良田,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到處逃荒。為此盜賊四處橫行,天下很不太平。

  一天夜裡,有個小偷溜進了陳寔家裡。他剛準備動手偷東西,忽然聽得幾聲咳嗽,不好,有人來了。慌亂間,小偷一時找不到妥善的藏身之處,急中生智,順著屋內的柱子爬到大樑上伏下身子,大氣也不敢喘。

  陳寔提著燈從裡屋出來拿點東西,偶然間一抬頭,瞥見了樑上的一片衣襟,他馬上心知家裡進了賊了。他一點都不驚慌,也不趕緊抓小偷,而是從容不迫地把晚輩們全都叫起來,將他們召集到外屋,然後十分嚴肅地說道:

  「孩子們啊,品德高尚是我們為人的根本,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該對自己高標准、嚴要求,不能夠因為任何借口而放縱自己、走上邪路。有些壞人,並不是一出娘胎就是天生的壞人,而是因為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慢慢地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後來想改都改不過來了,這才淪為了壞人。比如我家樑上的那位君子,就是這種情況。我們可不能因為一時的貧困而丟掉志氣、自甘墮落啊!」

  聽了陳寔的一番教誨,樑上的小偷吃了一驚:原來自己早就被發現了。同時他又很為陳寔的話所感動:他不但沒抓自己反而耐心教育自己。小偷羞愧難當,就翻身爬下梁來,向陳寔磕頭請罪說:「您說得太好了,我錯了,以後再也不幹這種勾當,求您寬恕我吧。」陳寔和藹地回答道:「看你的樣子,也並不像個壞人,也是被貧窮所逼的吧。以後要好好反省一下,要改還來得及。」說完,他又吩咐家人取來幾匹白絹送給小偷。小偷感激涕零,千恩萬謝地走了。

  從這以後,這一帶就幾乎再沒有偷盜之類的事情發生了。

  陳寔不失時機地給小偷和晚輩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德育課,也啟發了我們,做工作時方法不要太簡單粗暴,要分析事物的本質,對犯了錯誤的人立足於挽救,往往能夠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智擒魚鷹

 

  有一個人的家裡有一片魚塘,他每年都要靠這片魚塘賺些錢,來養活自己和家人。可是魚塘附近有好多魚鷹,常常一群群地來抓魚吃,趕也不好趕,抓又抓不住,養魚人為此很是發愁。

  有一天,魚鷹又來吃魚,養魚人跑過去沖牠們揮揮手,魚鷹便受驚跑了。養魚人忽然靈機一動,想出個好辦法。他紮了一個稻草人,讓它伸開兩臂,穿著蓑衣,戴著斗笠,還拿了一根竹竿,就像一個養魚人的樣子。養魚人把稻草人插在魚塘裡嚇唬魚鷹。起初,魚鷹以為是真人,因此很害怕,只敢在草人的上空盤旋,一點都不敢接近它。

  這樣過了幾天,魚鷹果然沒再來吃魚。可是漸漸地,牠們見魚塘裡的人總是一動不動,就起了疑心,不斷地大著膽子飛下來看。這樣一來,牠們很快就發現這是個假人了,就又飛下來啄魚吃。魚鷹吃了一條條的魚,肚子吃飽了,就站在草人的斗笠上,邊曬太陽邊休息,很是悠閒,還不停地發出「假假、假假」的叫聲,好像是在嘲笑養魚人說:「假的,假的,這個人是假的啊!」

  養魚人生氣極了,他恨恨地盯著得意洋洋的魚鷹,良久,他忽然心生一計。

  趁著魚鷹不在的時候,養魚人悄悄把草人從魚塘裡拔出來拿走了,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手裡拿根竹竿,像草人一樣伸開雙臂站在魚塘裡面。  過了一會兒,魚鷹又來了,牠們以為魚塘裡還是原先的假人,就又放心大膽地下來吃魚。吃得飽飽的,魚鷹又飛到養魚人的斗笠上休息,「假假、假假」地叫喚著。養魚人趁著牠不注意,一伸手就抓住了魚鷹的爪子。魚鷹使勁地鼓動著翅膀,可是怎麼也掙不脫。養魚人笑呵呵地說:「原先是假的,可是這一回是真的啊!」

  事物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果一成不變地憑老經驗辦事,不注意發現新情況,就免不了會吃大虧。

  

智辨盜賊

 

  陳述古是樞密院直學士。那一年,他走馬上任到建州浦城縣擔任縣令。

  陳述古剛到任沒幾天,便遇到審理一宗盜竊案。根據案子線索,他派人將好幾個盜竊嫌疑犯抓捕歸案。可是這些人都拒不承認自己偷了東西,都說自己冤枉。陳述古先讓衙役把這些嫌疑犯帶下去,再作計較。

  第二天,陳述古將這些嫌疑犯全都帶上來,他對這些人說:「你們中誰是真正的罪犯,本官自能查個水落石出。後院廟裡有一口鐘,它能分辨誰是盜賊,極為靈驗。」他讓下屬將這些嫌疑犯一行人帶到官署後院,陳述古嚴肅地對他們說:「你們進去走到鐘邊,每人用手摸一下鐘。沒有偷東西的人,摸這口鐘時,悄無聲息;偷東西的人摸這口鐘時,鐘會發出洪亮的響聲。」

  接著,陳述古親自率同僚們先站在鐘前圍成一圈,閉目祈禱,十分肅敬。祭祀完畢,又用帷帳將鐘罩起來。然後,命抓來的嫌疑犯每人伸手去帷帳裡摸鐘。都摸完了,卻沒聽到鐘發出半點聲響。那真正的盜賊心中竊喜,他混在這些嫌疑犯中慶幸自己聰明,躲過了大鐘的檢驗。可是,在出廟門時,陳述古命這些嫌疑犯一個個伸出手來檢查,發現手上都有墨汁,唯獨一個人手上沒有墨汁。陳述古厲聲喝道:「將此盜賊拿下!休得蒙混過關!」盜賊冷不防嚇得心驚肉跳,自知已是逃脫不過,只得從實招認自己便是那個偷東西的盜賊。

  原來,陳述古用帷帳將鐘罩起來之前,已先命人將墨汁塗在了鐘上。他判斷那些人的心理,沒偷東西的不怕摸鐘會發出聲響,而偷了東西的賊定然不敢摸鐘,因為他唯恐鐘會發出聲響而暴露了自己,因此他的手上沒有墨汁。那個盜賊自以為聰明,他伸出手去假裝摸鐘卻並未摸,正好中了陳述古的妙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64)
经典寓言-13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102)
“杠精”之祖跑去魏国当“总理”
天蚨园之惠子——名家巨子惠施的相对论,你能读完我佩服你
惠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