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水行雲》:「句句雙」型傑作
邵鐵鴻以乙反調音階寫成的《流水行雲》,聲名之響亮,早已不須多說。筆者且立刻入正題,專心賞析這闋佳構!

  說來,往日奏《流水行雲》,努力地背了譜,隔些時日不奏,便無法再全首背出,得重新背誦。另一乙反名曲《禪院鐘聲》卻無此虞,相隔多久再去玩奏,整首曲譜都仍能記得住。為甚麼《流水行雲》這麼動聽,曲調卻特別難於牢記?現在細細把它分析了一下,像是明白奧秘之所在了,也怪以前不肯多花些工夫琢磨琢磨曲子的結構,這肯定有助記憶。

  為了方便分析,這兒把《流水行雲》斷開成「引子」及十七個(組)樂句(見附圖)。這時會發現,十七個樂句,有對偶性質的達十三個,僅有四個樂句是單性的,不成對不成偶。因此,《流水行雲》是以「句句雙」的手法建構而成的,其中甚多靈巧變化,絕不死板。這些巧變,有時儼如神來之筆,就像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一文中說的:「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其實,邵鐵鴻當初也是把這首作品的名字稱為《行雲流水》的,而曲意則借取自蘇曼殊的一首七言詩:「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無端狂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似冰。」也許,以曲名來說,末字為平聲會較平實穩重,所以後來改稱《流水行雲》。對於成雙成對的樂句,演奏者通常首遍奏得稍弱,再現時力度會增強,形成對比與變化,聽覺上則是一浪高於一浪。《流水行雲》這麼多對偶型樂句,因而也容易在奏(唱)起來時形成不斷起伏的情感波浪。

  全曲的引子:合六尺反,四個音兩次大跳,先八度後四度,音雖悠長,但大跳所形成的激動感,非常明顯,預示着整首歌不時有很激越之處。這短小的引子停在「反」這個很不穩定的音階上,如無所依傍,也像心靈的無可依靠。乙反調利於表現哀怨,但《流水行雲》卻遠不止此。

  《流水行雲》其後的十七句可分成四段及最後的結束句。但那結束句是完全跟第一句一樣的。這是首尾相顧,屬自身的「魚咬尾」,亦是遙遙的重合,所以上文說僅有四個樂句是單性的,基於這遙遙的重合,實際僅有兩個樂句是單性的。

  那四段,可定為「起」、「承」、「轉」、「合」。「起」段長十六拍,「承」段長二十七拍,「轉」段長四十六拍,「合」段長二十三拍。長短不一,純是順其自然發展。當中「承」、「轉」、「合」三段都有相同的結束音:「上尺(或「尺上」)乙士合」,這是「合尾」手法,讓作品的統一感強些。再者,「乙士合」是下行回落至乙反調的主音,頗深沉,作為共用的結束音群,像是一次又一次的嘆息對世事的無力感。然而,《流水行雲》的核心樂思其實是「尺反六」或是其縮略了的「尺六」,象徵的是求上進。

  「起」段是四段中最短的,有三個樂句。第一樂句從「尺」音開始,經過兩個傘型小波浪,又回到「尺」音上,形成半終止的狀態,這樂句蘊含的是奮力追求,卻又難有結果的感覺。第二樂句是一對帶變化的對稱句,共同音是「乙上尺反上乙士合」,但拍位不同,先是中叮起音,第二次則在頭叮起音,變化頗微妙。由於所在的音區低了,這第二樂句雖也具兩個傘型小波浪,情感自然低徊了些。可是第三樂句立刻跳進中高音區,有力地結束在主音「六」之上,留意第一樂句開始的三個音就是核心樂思「尺反六」,第三樂句末處也帶有「尺反六」三個音,這彷彿象徵心底的不屈,奮戰不懈。不過有些版本,這第三樂句是低了八度的,變成深沉的嘆息,含意頗不同。

  「承」段是指第四樂句至第七樂句。第四樂句是一對疊句,音符都是「上乙尺反上,上尺反工尺」,其節奏也完全一樣。這些音符,材料都全來自「起段」,「上乙尺反上」取自第二樂句,但次序略異,「上尺反工尺」取自第一樂句。這樣承接,有點奇妙。在樂意上,雖只是「一而再」,卻像感到往後的「再而三」、「三而四」,不言休不言止。第五樂句是帶對偶性質的,而材料更全是來自第一樂句:核心樂思「尺反六」連珠而出,「六反工尺上」仍屬第一樂句的音群,只是稍換了次序。還須注意,第四第五樂句是初次使用頂真手法,讓這兩個樂句魚貫而下,有一鼓作氣之勢,由於核心樂思「尺反六」總是獲強調,這兩個連貫的樂句所表現的仍是不懈不屈及奮戰的意象。第五句的長音停在「上」音,感覺新鮮,也像有更多希望(以「上」音作主音的曲子一般較具正面情感)。只有四拍的第六樂句是另一番新鮮感:出現了切分節奏,鬥志更覺頑強,何況第六樂句這對短對稱句都是強調「上」音的。可是這「承」段的最後一句,即第七樂句卻又回復低徊,它其實是第二樂句的變化再現,只是句頭部份增添了半拍休止、切分音加延音等新元素,故此低徊中別具鍥而不捨的意味。

  「轉」段是第八至第十二樂句。這一段甫開始便剛猛地在高音區起音,是情感的大爆發,也是全曲的高潮處。這同樣是對偶型的第八樂句,前截的尾音是「反尺反六」,後截的尾音是「反六工尺」,溯其源都是第一樂句的材料,其中再次見到核心樂思「尺反六」!

  第九樂句是全曲中最長的對偶型樂句,這樣的大「轉」,煞是奇崛。它陡然從歌曲低處起音,大起後形成大落,不過開始兩個音「士乙」與第八樂句的起音「五彳乙」是暗暗綰合。再說,這第九樂句,開始時幾乎一拍一音,慢慢爬升,富堅毅感,其後卻不乏大跳音型,像是內心強烈掙扎的投影。更重要的是核心樂思「尺反六」(或「尺六」)仍獲強調。

  第十樂句是以低跌八度的頂真手法引入的,而它的節拍形態在曲中是空前的,真是越轉越奇!不過它重疊而出的音群:「上乙上尺」卻是源自第九樂句的。無論如何,那短促的附點音型,賦予的是更沉著更堅韌的感覺。

  第十一樂句又跳往高音區起音,並再次使用切分節奏,卻比第一次寬廣了,這樣結合的結果,是情感再次激盪和決堤。這「轉」段的最後一個樂句(第十二樂句),開始時延續了第九樂句的堅毅感(但變了在頭叮起音),然後接以「乙士合」的結束音群,似是在多番心潮激盪起跌後,輕嘆一口氣。

  回顧這個龐大的「轉」段,高處起音→情感大爆發→低處堅毅爬升→屢次大跳→低跌→更沉著→情感再次激盪決堤→再次堅毅邁進→輕嘆一口氣,那情感變化的大開大闔,富於戲劇衝突意味。

  最後的「合」段,由第十三至第十六這四個俱是對偶型的樂句組成。但這四個樂句,前兩句和後兩句也構成對偶,而且連頂真手法也在相應位置中使用。由於是總合的一段,音樂材料多是「舊相識」,比如第十三及第十五樂句俱是源自第六樂句,「上上反尺尺」則應是由「上尺反工尺」演化過來。第十六樂句這個鍥而不捨中卻低徊的結束句,基本上就是第七樂句的重出,但拍位後移了,由閃板起音變成閃頭叮起音。餘下的第十四樂句,則是變化自第十一樂句,也是情感爆發式的,但更多地強調核心樂思「尺六」,可謂世路雖崎嶇,卻壯心不已。

  歌曲的結束句,即第十七樂句,如前所說,是第一樂句的重出。寓意看來是縱難有結果,還是奮力追求!其實這個樂句結束在「尺」音而不是結束於主音「合」或「六」,是欠圓滿的,但餘味由是變得無窮。

  經過以上的賞析,可知《流水行雲》這乙反調曲子在哀怨的基調中,帶有很多向命運奮力搏擊的意緒,不徒是一味的傷懷失意。而這樣分析過後,旋律看似漫無規律,實際是有千絲萬縷的暗暗呼應,曲子因而是易記得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曲中第八、第十一及第十四樂句都是情感爆發型的對偶句子,演繹處理時宜先強奏後弱奏,以配合「爆發」的需要。此外,關於乙反調音階的特點,可參閱本刊第一四九期「《禪院鐘聲》旋律細意賞(上)」一文,本篇文字不再贅言。

按:本文原刊於二零一三年九月號第一五四期《戲曲品味》「曲小情深」專欄。現在貼出的版本略有增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昏如鸿,远音低徊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填词浅说 [清] 谢元淮撰
《填词浅说》 (清 谢元淮)
《碎金词谱》凡例(下)
詩的抒情特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