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81-85)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葉公好龍

  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麼地渴望人才,多麼喜歡有知識才幹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麼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僕僕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伕講了一個故事,並讓車伕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然後,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於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備叫自己的車伕去把子張請來。車伕對魯哀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伕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麼又走掉了呢?」

  於是,車伕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臥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裡,它把頭伸進窗戶裡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

  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我們現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麼兩樣呢?

蜀雞遇難

  蜀雞是一種體魄健壯的大種雞。牠身上的羽毛別具一格,形成自然美麗的花紋,而脖子上的羽毛則是一派紅色。蜀雞既具有觀賞價值,又可以肉用,因此豚(tun)澤地方的人很喜歡飼養這種雞。

  豚澤一家農戶養的蜀雞在初春時節孵出了一窩可愛的小雞。春分過後,天氣逐漸轉暖。眼看著這群小雞一天一個樣地長大起來。只要是風和日麗的天氣,大蜀雞就領著小蜀雞到庭院裡活動。大蜀雞咯、咯、咯地叫著走在前面帶路;小蜀雞啾、啾、啾地叫著,連蹦帶跳地跟在後面學步。雖然小蜀雞嘰嘰喳喳的嘈雜叫聲不絕於耳,但是大蜀雞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雞媽媽既是雞寶寶的好老師,又是牠們的守護神。

  有一天,大蜀雞正領著一群小蜀雞在院子裡散步,一隻鷂(yao)鷹忽然從空中盤旋而下。大蜀雞一見長著凶狠的爪子和長鉤似利嘴的鷂鷹在頭頂上盤旋,就知道來者不善。牠迅速用翅膀把小雞遮護起來,同時高昂起頭頸,大聲地吼叫,一眼不眨地死死盯住鷂鷹,準備與牠進行一場殊死的搏鬥。鷂鷹看到大蜀雞已有戒備,不敢輕易進犯。牠在空中兜了幾個圈子就沒趣地飛走了。

  過了一會兒,天上飛來一隻烏鴉。大蜀雞知道烏鴉平素只以樹上的野果、田裡的谷物和昆蟲為食,性情不像鷂鷹那般凶猛,所以絲毫沒有防範。牠讓烏鴉飛落到院子裡和自己做伴,與小雞一塊啄食、玩耍。大約有一頓飯的工夫,大蜀雞與烏鴉和睦相處,簡直像親兄弟一樣。然而好景不長,當大蜀雞完全喪失警惕、癡心陶醉在這天倫之樂中的時候,烏鴉猛然間用長長的大嘴巴叼了一隻小雞。然後,牠用雙腳使勁往地上一蹬,狠狠地扇了扇翅膀,一陣風似地飛走了。

  大蜀雞驚魂未定地站在塵土飛揚的院子裡,呆呆地望著烏鴉漸漸遠去的身影,感到心痛萬分。牠對於自己因判斷錯誤而受烏鴉欺騙,從而導致親生骨肉轉瞬間慘遭橫禍的嚴重過失懊喪不已。

  這則寓言通過大蜀雞喪子的失誤告訴人們,狡猾隱蔽的敵人不僅像凶殘露骨的敵人一樣可恨,而且更難防範。

誠心所致

  熊渠子是楚國人,從小決心要練就過硬的射箭本領。15歲那年,熊渠子辭別父母外出,拜名師學射。開始時,老師既不給他弓,又不給他箭,而是讓他舉石鎖,熊渠子盡管不理解老師的用意,但是他想,既然老師讓他這麼做,那總是有道理的。於是他十分認真地用兩隻手輪換著將50斤重的大石鎖一次又一次舉起來。起初手還發抖,一年後,便舉重若輕,50斤重的石鎖在熊渠子手裡已不算什麼,老師便給他換成100斤的石鎖繼續苦練臂力。5年後,當熊渠子能舉起300斤重的大石鎖時,老師交給他一把大硬弓,還是沒給他箭,老師讓他每天對著目標瞄準,拉開弦和放開弦時雙手不能有絲毫的顫動。熊渠子按照老師的教導又練了3年空弦,老師終於拿出箭來。這時候的熊渠子除了有強大的臂力外,還練就了一副敏銳精細的眼力,他在老師的指導下,抬弓搭箭,對準目標,百發百中,不論是空中的飛禽還是地上的走獸,就連敏捷的野兔子,只要被熊渠子的弓箭瞄準,便都是箭飛靶落,飛禽走獸都不在話下。更為精彩的是,熊渠子百步開外舉箭穿楊的本領,使他成為遠近聞名的神射手。

  25歲那年,熊渠子告別師父回家鄉,一路上曉行夜宿。這一天走在路上,行至一片荒郊時已是夜問。突然,他看見前面正有一隻老虎伏在路邊,熊渠子冷不防嚇出一身汗,他立刻下意識地抽出箭來,拉開硬弓,奮力朝老虎射去,不偏不斜正好射中。熊渠子趕緊爬下等待老虎作垂死掙扎。好一會過去了,老虎一點聲響也沒有,熊渠子想,老虎怎麼就這麼無聲無息地死了呢?待他走近一看,哎呀,哪裡是什麼老虎,原來射中的竟是躺在路邊的巨石,而且射出的箭有大半截已深深扎進石頭中了。

  熊渠子不禁心中奇怪:我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力氣,竟將箭幾乎全射進了巨石之中?於是他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使足力氣,朝巨石再射出一箭,只聽光噹一聲,箭未中石。熊渠子不服氣,連發幾箭,儘管使出全身力量,眼前除了箭與巨石相擊火星飛迸,卻再也一箭未中,箭都不知彈飛到哪裡去了。

  所以說,只有在真正全神貫注、意念專一時,才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誠心」所產生的力量。

詹何釣魚

  楚國有位釣魚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釣魚與眾不同:釣魚線只是一根單股的蠶絲繩,釣魚鉤是用如芒的細針彎曲而成,而釣魚竿則是楚地出產的一種細竹。憑著這一套釣具,再用破成兩半的小米粒作釣餌,用不了多少時間,詹何從湍急的百丈深淵激流之中釣出的魚便能裝滿一輛大車!回頭您再去看他的釣具:釣魚線沒有斷,釣魚鉤也沒有直,甚至連釣魚竿也沒有彎!

  楚王聽說了詹何竟有如此高超的釣技後,十分稱奇,便派人將他召進宮來,詢問其垂釣的訣竅。

  詹何答道:「我聽已經去世的父親說過,楚國過去有個射鳥能手,名叫蒲且(ju)子,他只需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將系有細繩的箭矢順著風勢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兩隻正在高空翱翔的黃鵬鳥。父親說,這是由於他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結果。於是,我學著用他的這個辦法來釣魚,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終於完全精通了這門技術。每當我來到河邊持竿釣魚時,總是全身心地只關注釣魚這一件事,其他什麼都不想,全神貫注,排除雜念,在拋出釣魚線、沉下釣魚鉤時,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輕不重,絲毫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這樣,魚兒見到我魚鉤上的釣餌,便以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於是毫不猶豫地吞食下去。因此,我在釣魚時就能做到以弱制強、以輕取重了。」

  蒲且子射鳥和詹何釣魚的故事說明了同一個道理,那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專心致志,一絲不苟,用心去發現和運用其客觀的規律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顯著的成效。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82)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賈人重財

  濟陰的一個商人在過河時翻了船,他只好抓住水中漂浮的一堆枯枝亂草拚命掙扎。一個打魚的人聽到呼救的喊聲,立即把船划過去救他。

  商人看到了緩緩駛來的小船,頓時產生了獲救的希望。然而洶湧的河水無情地告訴他,隨時都有被淹沒的危險。為了抓緊時間死裡逃生,商人對著漁夫大聲喊道:「我是濟陰的名門富豪,只要你能救我,我就送給你100金!」

  漁夫使出渾身的力氣,搶在商人沉沒之前把他救到岸上。可是商人上岸後只給了漁夫10金。漁夫對商人說:「你不是答應給我100金的嗎?現在你得救了就只給10金,這樣做對不對呢?」商人一聽變了臉色。他惡狠狠地說道:「像你這樣的一個漁夫,往常一天能掙幾個錢?剛才一眨眼工夫你就得到了10金,難道還不滿意嗎?」漁夫不好跟他爭辯,低著頭、悶悶不樂地走了。

  過了些日子,那個商人從呂梁坐船而下。他的船在半路上又觸礁翻沉了。從前的那個漁夫碰巧正在附近。有人對漁夫說:「你為什麼不把岸邊的小船划過去救他呢?」漁夫答道:「他就是那個答應給我酬金,過後卻翻臉不認人的吝嗇鬼!」說完,漁夫一動不動地站在岸上袖手旁觀。不一會兒,那個商人就被河水吞沒了。

  在這個故事中,商人愛財如命、言行不一和漁夫見死不救的作為,反映出他們缺乏誠信和人道主義精神,都是不可取的。

路邊的李樹

  古時候有一個叫王戎的人,他小的時候就聰明伶俐、智慧過人,遇事愛開動腦筋,仔細分析,先思考好了再動手做事。

  有一次,小王戎和一群同村的小孩子們一起出去玩。大家打打鬧鬧的,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村外。

  孩子們越跑越遠,一直到了郊外的路邊。一個眼尖的孩子忽然發現了什麼,抬起手臂指著不遠處說道:「喂,你們看哪,那邊好像是一棵李子樹,上面還結有果實呢?」

  大家順著他指的方向跑過去一看,呀,真的是一棵又高又大的李子樹,而且上面結滿了熟透的李子,壓得樹枝都彎了,一個個李子鮮紅鮮紅的,好像就要滴出汁水一樣,十分誘人。

  孩子們見了滿樹的熟李子,想起李子那又甜又酸的味道,饞極了,一個個直往肚裡嚥口水,巴不得馬上吃到它。

  領頭的孩子招呼了一聲:「喂,快上樹去摘李子吃啊,還等什麼呀!」

  大家歡呼了一聲,挽起袖子和褲腿,往手心裡吐了兩口唾沫,爭先恐後地向樹上爬去,摘了好多的李子,用衣襟兜住。

  可是王戎卻仍然站在原地沒動,他轉動著那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好像在想些什麼。

  小孩子們都覺得很是奇怪,大聲地問他說:「王戎,你還呆在那裡幹什麼,李子這麼多,我們根本就摘不完,你快點過來呀!」

  王戎開口說道:「你們不覺得有點奇怪嗎?這棵李子樹就長在路邊,果實都熟透了,來來往往過路的人那麼多,卻沒有多少人去摘,到現在,果實還掛滿枝頭,所以依我看,這棵李樹上結的果子一定是苦的。」

  小孩們將信將疑地拿起剛摘下的李子放到嘴裡去嘗了嘗,馬上就都「呸呸」地吐了出來,這李子果真又苦又澀,難吃到了極點。於是,大家都對王戎的善思佩服得五體投地。

  可見,我們在面對新鮮的誘惑時,千萬不要盲目地相信似乎唾手可得的利益,而應該多長几個心眼,冷靜地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農夫敬畏鬼神

  從前,甌、粵地方的農夫們,非常迷信,尤具信奉鬼神。為了表現自己的虔誠,農夫們為鬼神修造了許多廟宇。山頂上、河岸邊到處都是。他們又親自為鬼神塑像。農夫們用自己勤勞的巧手和精湛的技藝把將軍雕刻得高大威猛、相貌凶惡可怕;郎君則和藹一些,面孔白皙、青春年少;面容慈祥、端莊高貴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仙婆;想像中的仙姑容貌艷麗、姿態優美。所有這些雕塑都經過精雕細刻,連一絲皺紋都刻得清清楚楚,衣袂(mei)飄飄好像在風中飛舞,栩栩如生,逼真極了。

  農夫們為了給鬼神修建這些廟宇,費盡了心思,用自己的全部本領把廟宇造得雄偉巍峨,十分寬敞。通向廟宇的路上,還建造了長長的石階,石階兩旁有樹木蔭庇,樹上纏滿了籐蘿,還招來了數不清的鳥兒在這裡做窩定居。農夫們還在廟宇的庭院裡雕塑了神鬼的車馬隨從,並用彩繪描過,將廟宇的氣氛弄得不同尋常,卻又讓人感到陰森恐怖。

  農夫們非常敬畏這些泥塑木刻的神像,每到祭祀的時候,都不忘獻上供品。家裡寬裕的要宰牛;條件沒那麼好的要拿豬做祭品;就是窮得最厲害的也要把雞、狗之類的東西獻給鬼神。那些酒菜魚肉等等,人們往往是自己捨不得吃,卻拿到廟裡去給鬼神上供。就是這樣,人們在獻祭的時候還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禮節稍有不周,大家就都害怕得不得了,生怕鬼神因此而動怒,把災禍降臨到他們頭上。一旦有誰得病或者誰去世了,人們也不問究竟,一概將其歸結為是鬼神安排的結果。

  農夫們自己想像出鬼神,又親手製作了它們的偶像,卻又去崇拜自己一手炮製出來的東西,真是又可笑又可悲。我們只有努力擺脫觀念上的束縛和精神桎梏,才能以科學的態度辦事情,不再像農夫們那樣愚弄自己。

農夫獻曝

  從前,宋國有個農夫,家裡很窮,一年到頭、從早到晚在田地裡忙忙碌碌地勞動,從來不曾出過遠門。他既不知道世上的富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也從未見過本鄉以外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

  因為家裡十分貧窮,這個農夫經常穿著亂麻編織的衣服,艱難地熬過嚴寒的冬天。好不容易春天來了。冰雪融化了,太陽溫暖地照著大地,農夫也因此而像田地裡的禾苗一樣煥發了生機。

  有一天,天氣格外晴朗,沒有一絲風。農夫在田地裡干了半晌,覺得有些勞累,便坐在田埂上休息曬太陽。暖融融的陽光照在農夫身上,他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的溫暖和舒服,簡直像到了雲裡霧裡一樣,他覺得曬太陽取暖簡直是世間獨一無二的享受。他全然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暖和的高樓大廈、華宅深院,也不知道有溫軟的絲棉袍子和貴重的狐皮大衣。

  可憐的農夫回過頭對妻子說:「曬太陽的暖和,真是舒服極了,世上只怕還沒有什麼人知道這種好處。我們如果把曬太陽取暖的舒服享受獻給國君,一定會得到一筆重賞。你看怎麼樣?」

  農夫的妻子覺得丈夫說的有道理,也同意去向國君敬獻曬太陽的辦法。於是夫妻倆拋下田間的農活回家,打算去獻計領賞。可惜的是,這夫妻二人不但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甚至連出門進城的路怎麼走都不知道。

  有些人被見識所局限,常常以為自己覺得了不起的事情,別人也都會認為了不起,其實他們自以為了不起的事,可能往往都是盡人皆知的微不足道的小事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83)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逼鴨捕兔

  從前,有一個好吃懶做的人,一天到晚除了吃飯就是睡覺,什麼也不願幹卻總是異想天開,一會兒想著要吃這,一會兒又想著要吃那,又不想費力氣。

  一天,他躺在床上忽然想到要能吃上野兔子做的佳餚該多好呀。他曾聽人說鶻(hu)烏可以捕捉野兔,於是他勤快了一次,起床出門到市場上去買鶻烏。他在街上轉來轉去,不知鶻烏是什麼模樣。七買八買竟把一隻鴨子買回家了,反正他還是不知道。

  第二天,這個人把鴨子帶到野地裡,等著野兔跑來。等呀等,果然有野兔子跑過來了。這人立即將鴨子拋擲出去,讓鴨子去抓野兔。可是,這隻鴨子飛不起來,一拋出去牠就撲打著翅膀落在地上了。這人急了,又抓起鴨子再拋擲出去,鴨子又重重地落到地上。這個人煩死了,他接連三四次把鴨子拋擲出去,鴨子始終是飛不起來。

  這時,只見鴨子摔倒了又從地上站立起來,哀哀地對他說:「我只是隻鴨子呀!你殺了我,吃我的肉,這是我應盡的本分。可是你要我去抓兔子,我哪能做得到呢?你為什麼偏偏要把拋擲的苦處強加到我頭上呢?」

  這個人卻皺著眉頭說:「你怎麼會是隻鴨子呢?我只當你是隻飛得快、善於捕捉野兔的鶻烏呢。」

  鴨子沒辦法,為了讓這個人相信自己的確是隻鴨子,牠伸出自己的腳蹼給他看,說:「你看我這連在一起的腳丫子,看我這笨手笨腳的樣子,是會捕捉野兔的鶻烏嗎?」

  這個人無可奈何地看看鴨子,再看看四周,那隻野兔子早已不知跑到哪裡去了。這個人只好沮喪地返回家去。

所以說,不顧客觀實際,單憑自己的主觀想像,強人所難,終究是達不到應有效果的。

貓頭鷹的疑惑

  西邊的樹林裡住著貓頭鷹,這種鳥是夜間最為活躍的鳥,牠們捕食鼠類及其他小動物。按說,貓頭鷹應該是人類的朋友,應該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可是住在樹林旁邊的那些人卻並不歡迎貓頭鷹做他們的鄰居,因為貓頭鷹的叫聲實在難聽。特別是到了晚上,你偶爾有事外出,經過那片樹林時,冷不防幾聲怪叫,真能嚇得你渾身起雞皮疙瘩,冷汗直冒。於是人們總是想方設法要趕走貓頭鷹。

  貓頭鷹感到十分苦惱,牠從這個窩挪到那個窩,可挪到哪個地方也依然不受歡迎,總聽到人們責怪和斥罵的聲音。貓頭鷹想:這裡的人實在太刻薄了,我一定要搬得遠遠的。

  貓頭鷹這回可是下了大決心了,牠竭盡全力向東方飛呀飛呀,飛了3天3夜,已經筋疲力盡,再也飛不動了,才肯停在途中的林子裡休息。

  一隻斑鳩看見貓頭鷹那副又沮喪又疲憊的樣子,很是奇怪。斑鳩問貓頭鷹說:「你累成這個樣子,你要去幹什麼呢?」

  貓頭鷹說:「我想搬到很遠很遠的東方去住。」

  斑鳩不解地看著牠,說:「為什麼呢?」

  貓頭鷹歎了口氣說:「西邊的人太難相處了,他們都討厭我,說我的聲音難聽,我在西邊實在住不下去了,非搬家不可了!這次我下決心搬到遙遠的東邊去,離西邊越遠越好!」

  斑鳩像個小姐姐似的笑了笑說:「搬家就解決問題了嗎?依我看,不管你搬到哪裡去,都是一樣的結果。」

  貓頭鷹不理解斑鳩的意思,皺起眉頭問:「那為什麼呢?我離開他們還不成嗎?」

  斑鳩語重心長地說:「道理不是明明白白的嗎?如果你不能改變你那難聽的聲音,你即使搬到最遠的東邊,也同樣不會受東邊人的歡迎。」

  看來,貓頭鷹那難聽的聲音是沒辦法改了,所以牠難以得到鄰居的喜歡。問題是牠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只是一味埋怨環境不利,是別人的態度不友好,從而把改變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換換環境上面,這實在是徒勞無益的。

鉤魚的訣竅

  一天,林子在橫水邊散步。這河水平靜如鏡,清澈見底,有兩位老漢在河邊釣魚,他們一人蹲在一塊石頭上,神情十分專注。

  這時,林子看到其中一老漢一次又一次地起竿,不斷地將釣上來的魚放進魚簍裡;而另一位老漢的魚簍裡卻空空的,他一條魚也沒釣到。這位沒釣到魚的老漢有些沉不住氣了,他跑到那位釣魚多的老漢身邊,對他說:「老哥,您已釣了這麼多的魚了,而我,從一早到現在連一條魚也還不曾釣到。咱倆用的魚食一樣多,釣鉤下去一樣深,可是結果卻完全不一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那位釣魚多的老漢說:「您是問我釣魚的方法嗎?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只不過我有這樣一些體會:比如說,在我開始放下釣鉤時,我心裡想的並不是釣魚這件事,因此,我不急不躁,我的眼睛也很平和而不是四下搜索張望,我的神情也不變,魚就放鬆了戒備,忘記了我是釣魚人,牠們在我的釣鉤旁游來游去,因此很容易上鉤,我也就容易釣到魚。我看你呀,就不像我這樣,而是心裡老想著魚,心情十分急切,眼睛老看著游來游去的魚,這樣你的神情變化太多太明顯,魚看到你這副神態,牠們會十分緊張,自然都被嚇跑了,那又如何釣得到魚呢?」

  經這麼一開導,這位老漢才恍然大悟。於是他按那位老漢說的去做,靜下心來,全神貫注。果然不大一會兒工夫,他也接連釣上來好幾條魚。

  林子始終在一旁觀察。他聽到那位老漢的一番話,深有同感地歎道:「他說得好啊!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一定得認真專注地按規律辦事啊!」

  兩個老漢釣魚,外部條件一樣,可是方法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所以,無論做什麼事,都得排除干擾,專心致志地按規律辦事,才能有好的效果。

頑固的蹶叔

  從前有一個叫做蹶叔的人,性格很是倔強,又常常自以為是,愛跟別人唱反調。

  蹶叔在龜山的北面種糧食,又想與人家倒著來。他在高而平的地方種水稻,卻在又低又潮濕的地方種高粱。他有個很忠誠的朋友,見他這樣做不會有什麼好處,就好言勸說他道:「高粱適合種在旱的地方,水稻宜於種在低濕的地方,可是你現在正好相反,違反了水稻和高粱生長的習性,那怎麼能獲得豐收呢?」蹶叔聽了朋友的話,一點都沒放在心上,還是我行我素。結果他辛辛苦苦地種了10年地,每年都歉收,糧倉裡一點儲備也沒有。眼看就快沒飯吃了,他這才去看朋友的地,發現朋友正是像他勸說自己的那樣種地,所以獲得了豐收,不由得懊悔萬分,就向朋友道歉說:「您說得對啊,我知道改悔了,不再不聽勸告了。」

  後來,蹶叔到汶上這個地方去做買賣。他做生意完全不加考慮,看到別人搶購什麼貨物,他也一定進什麼貨,處處都硬要和人家競爭。這樣一來,他的貨一到手,積壓得厲害,使他手上的貨總是賣不出去,價錢被壓得極低。蹶叔的朋友擔心他吃虧,就又教他說:「善於做買賣的人要進別人暫時不爭不搶的貨物,這樣,一旦等到機會來了,就可以獲得好幾倍的利潤,這正是古代大商人白圭致富的原因啊!」蹶叔又不聽。過了10年,蹶叔常常虧本,終於入不敷出,到了非常困窘的境地。這時,蹶叔才又回想起了朋友的話,意識到朋友是正確的,又去找到他的朋友道歉:「我現在知道自己錯了,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敢不改悔。」

  有一天,蹶叔要駕船出海,邀請了他的朋友一起去海邊。他的朋友將他送上船,告誡他說:「等你到了海水歸聚之處,一定要返航回來,不然船一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蹶叔表示自己記住了,會聽朋友的話。蹶叔駕著船隨著波濤向東駛去,航行了些日子,到了海水歸聚的深淵邊上。這時候,他又犯了那頑固的老毛病,不相信朋友的告誡,還是繼續前進,結果船捲入深深的大壑中。蹶叔就在這黑暗的地方,忍受著顛簸和孤獨,非常艱難地過了9年。直到一次趕上大鯤化為大鵬時激起的巨浪,才總算被衝出了大壑,可以回家了。

  蹶叔回到家裡,頭髮全白了,形體枯瘦得就像根蠟燭,親朋好友沒有一個人能認得出他來。蹶叔再次找到他的朋友,深深地拜了兩拜,還對天發誓說:「我如再不改悔,請太陽作證懲罰我。」他的朋友笑著說;「改悔是改悔了,但還有什麼用呢?」人們都說蹶叔三次改悔就度過了一生。

  蹶叔直到碰得頭破血流,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知道改悔,白白浪費了大好青春。我們做事情,應該吸取這個教訓,不要一意孤行,遇事多聽聽大家的意見,才能獲得成功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84)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馴化獐子

  有一位客人去侯子家訪問,送了他一隻獐子。侯子問:「獐子可以馴化嗎?」客人回答他說:「在太平盛世裡,野獸都可以成群地出遊,你難道不相信嗎?為什麼獐子不可以馴養呢?」侯子說:「對呀,我試試看吧。」

  侯子為獐子造了間房子,開始馴養牠。獐子的情緒很不穩定。牠一會兒低聲呦呦地叫,叫過之後,就靜靜地呆在那裡,一動不動,好像在思念什麼;一會兒又嗥嗥地大叫,顯得很是悲涼。到了晚上,獐子不願被囚禁在房子裡,常常用頭去撞門。如果有人走近去看牠,牠就驚恐萬狀地在角落裡縮成一團,一動不動地盯著來人。獐子雖然在這些方面表現得與人很相似,但還是難以將牠的野性馴化。

  仲鳧王子聽說了這件事,就去對侯子說:「你顯然不善於馴養獐子,為什麼你不把牠交給我馴養呢?」侯子回答說:「你的院子裡面有兩條狗,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狗,小的也是韓之盧的後代,十分勇猛。如果獐子被這兩條惡狗吃掉了,那可怎麼辦呢?」王子聽了哈哈大笑,說道:「你不但不善於馴養獐子,而且也不瞭解我的兩條狗。我將會引著獐子去見那兩條狗,然後逐漸讓牠們在一起吃食,逐漸讓牠們晚上同住一個地方,逐漸使牠們成為好友,而且還要讓它們的關係日益親善。我既然馴養獐子,當然只會使牠的生活更安定,怎麼會去傷害牠呢?」侯子聽了這話,覺得有點道理,但還是囑咐說:「儘管如此,你還是派小童子看著點,用繩子把獐子拴起來,別讓狗太接近牠。」王子聽罷沉思了一會沒有說話。就這樣,獐子就讓這位王子帶回去了。

  過了三天,王子派人過來帶話給侯子說:「我已經不讓童子看獐子了。我的那兩條狗,看上去也很平靜、安寧,不像是想侵犯獐子的樣子。」又過了三天,王子又派人告訴侯子說:「現在我已經把繩子解開了,我的那兩條狗,也能與獐子和睦相處,很是親熱。雖然獐子還是存有戒心,但我相信很快就會好起來的。」又過了三天,王子再次派人送來消息:「獐子已經消除了戒心,與我的兩條狗真的是親密無間了。」又過了三天,西旅氏狗卻趁獐子熟睡的時候,咬住了牠的喉嚨,韓之盧狗也上去咬住牠的兩肋,獐子就這樣被咬死了。

  愚蠢的仲鳧王子不顧獐子和狗本是天敵,硬要逼牠們相親相愛,當然會造成可怕的後果。我們做事也是一樣,不要違背規律蠻幹,否則後果是不堪想像的。

馴養鬥雞

  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盛行鬥雞。舉國上下不乏鬥雞愛好者。其中最酷愛此項活動的莫過於齊王。王宮內養了不少鬥雞,他為了取得勝利,專門派人到紀國僱請出生於馴養鬥雞世家的紀渻(sheng)子。

  紀渻子是馴養鬥雞的高手,有一套祖傳的方法,齊王是鬥雞迷,把紀渻子雇來10天後便召見他,詢問鬥雞的搏鬥功夫馴出來沒有。  紀渻子稟告齊王說:「還沒有。牠近期表現為內心空虛而神態高傲,模樣盛氣凌人。」齊王知道這種精神狀態是浮躁的表現。還沒到火候。

  又過了10天,齊王心裡憋得不耐煩了,傳旨紀渻子匯報馴養情況。誰知紀渻子說仍沒馴成熟。眼下鬥雞聽到其他雞的啼聲,看到雞的影子僅只有反應。他勸齊王再等段時間,如果急於求成,會前功盡棄。

  齊王聽了他的勸,又熬過了10天,不見馴雞的消息,心中十分窩火,派人把紀渻子抓進宮殿。不等齊王發問,紀渻子說:「差不多了,馴養已到關鍵階段,鬥雞目前的目光過於敏銳,雖有鬥志,但心中充滿著傲氣和怒氣……」齊王打斷他的匯報,問他現在能不能參戰。

  紀渻子果斷地否定說:「不行!」

  齊王發怒地喝道:「我宰了你,我不能再等待了!」

  「大王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同意去參戰,鬥雞此時參鬥,難操勝券。」

  聽紀渻子如此回答,齊王認為馴養師是個誠實而又勇敢的人,遂收回成令,讓他繼續馴養。

  紀渻子走後,齊王在期盼中又苦苦的熬了10天。齊王不等紀渻子進宮,帶領一班隨從徑直到馴養場。此次齊王作好了要麼交鬥雞,要麼交人頭的決定。

  在雞場,紀渻子迎見齊王:「差不多了!」

  皇上聽畢問他:「可以參鬥?」

  「完全可以。」紀渻子肯定地回答,「現今鬥雞雖遇挑戰者向牠鳴叫,仍神色自若,視而無見,毫無反應。看上去像一隻木雞。」

  齊王轉怒為喜,親自看見鬥雞,只見牠昂首挺胸,精神安定專一,不驚不動。連連叫絕:「好雞,好雞!」喜不自勝。他令人把挑戰雞引到鬥雞面前,這些雞一看見紀渻子馴養的鬥雞望而卻步,腿都嚇軟了,轉身便逃。膽大的與牠鬥不了幾個回合,紛紛狼狽逃竄。

  真正有本領和才能者,都能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馴養鬥雞的大師重視精神品質的修煉,反映出他的德才觀。這個寓言啟示人們只有德才兼備,才能成大器。

嘔心瀝血譜華章

  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天賦極好,7歲時就能寫出很精彩的詩歌、文章,受到當時一些有名望的人的讚賞,被認為是小神童。儘管李賀聰穎過人,可他依然十分努力,從無絲毫的懈怠,作文、寫詩都非常嚴肅認真,從不馬虎草率。

  李賀寫詩、作文,有與眾不同的習慣,他不是閉門造車冥思苦想,而是十分注重搜集材料、積累心得、捕捉靈感,他特別注意觀察生活、實地考察。他習慣於每天早上騎著家裡那匹瘦馬外出遊覽,每每有了什麼見聞或心得體會,便當即記錄下來,裝進隨身帶的繡花錦囊之中。當太陽落山的時候,李賀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常常已是掌燈時分,家裡人早已吃過晚飯了。

  李賀回到家,他母親趕緊叫僕人端上熱過的飯菜,可是李賀依然沒有慌著去吃飯,而是將白天寫的那些草稿從錦囊中取出來,及時修改、整理,然後謄寫清楚,集中放入另一繡花錦囊之中,這才吃飯、休息。李賀天天如此堅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裡辦重大的紅白喜事,他都從不停止這樣做。

  一天晚上,待李賀回家做完這一切躺下睡著後,他的母親來到他的房間,取過錦囊將裡面的東西全倒出來,一看,竟都是些詩稿、筆記,除此以外,別無他物。他母親想到這孩子一向體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的疲憊不堪的樣子,十分心疼又擔憂地歎息道:「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

  李賀雖然很年輕時就去世了,可他的很多詩作卻成為人們喜愛的傳世佳作,為了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嘔心瀝血的地步。

  李賀的故事告訴我們,天賦再好也一樣需要後天的勤奮努力,做文章不能憑主觀想象,而是要仔細觀察生活、體會生活。

團結的力量

  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後,兒子們怎麼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麼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

  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難。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85)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夢中受辱

  齊莊公的時候,有個勇士名叫賓卑聚。一天夜裡,他夢見一個壯士,身材魁梧,頭戴白色絹帽,外穿耀眼的紅色麻布盛裝,內穿棉布做的衣服;帽上墜著紅色的絲穗,腳穿一雙嶄新的白色緞鞋,身上掛著一個黑色的劍囊。這個威武的大漢走到賓卑聚面前,大聲地呵斥他,還朝他臉上吐唾沫。

  賓卑聚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凶狠漢子驚醒了,他發現原來是個夢。儘管這樣,他依然因此而一夜沒睡,心中非常氣憤。

  第二天大一亮,賓卑聚就把他的朋友們都請來,向他們講述了前一天晚上做的夢。然後他對朋友們說:「我自幼崇尚勇敢,60年來從沒受過任何欺凌侮辱。可是昨天夜裡,我在夢中受到如此的侮辱,心裡實在嚥不下這口氣。我一定要找到哪個敢於在夢中罵我,並向我吐唾沫的人。假若在三天之內找到他,我就要報這個仇;如果三天之內找不到他,我就沒臉面活在世上了。」

  於是,每天一早,賓卑聚就帶著他的朋友們一起站在行人過往頻繁的交通要道上,尋找著跟夢中打扮、長像一樣的人。可是,三天過去了,他們始終沒有看到一個如夢中一般打扮的壯士。賓卑聚氣餒地回到家中,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然後拔出劍自刎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僅憑夢中的一點不快便耿耿於懷,甚至含恨自盡、自暴自棄的做法是十分愚昧的。

對牛操琴

  從前,有個叫公孫儀的人,非常善於彈琴。從他的琴聲中能聽得出泉水涓涓,也能聽得出大海的怒濤,能聽得出秋蟲唧唧的低鳴,也能聽得出小鳥婉轉的歌唱。曲調歡樂的時候,會讓人禁不住眉開眼笑,曲調悲哀的時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著琴聲嗚咽。凡是聽過他彈琴的人,沒有不被他的琴聲打動的。

  一次,公孫儀彈琴的時候,看到有幾頭牛在不遠處吃草,不由得突發奇想:「我的琴聲,聽了的人都說好,牛會不會也覺得好呢?且讓我來試一試。」

  這樣想著,公孫儀就坐到牛旁邊,使出渾身的解數,彈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這琴聲果然美妙極了,任何人聽了都會發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感慨。可是那些牛還是靜靜地低著頭吃牠們的草,絲毫沒有反應,就好像牠們從來不曾聽到過什麼一樣。

  公孫儀想了想,又重新彈起琴來。這一次曲調變了,音不成音、調不成調,聽上去實在糟糕,很像是一群蚊虹扇動翅膀發出的「嗡嗡」聲,中間似乎還間雜有一頭小牛「哞(mou)哞」的叫聲。

  這回牛總算有了反應了,紛紛豎起耳朵、甩著尾巴,邁著細密的小步子走來走去地傾聽著琴聲。

  牛終於聽懂了公孫儀的琴聲,那是因為這聲音接近於牠所熟悉的東西。所以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根據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對症下藥地研究解決方法。

滿奮畏寒

  晉朝初年,有個名叫滿奮的人,長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體格十分健壯。其實滿奮非常怕冷,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他總是穿得多多的,還縮著脖子籠著雙手,恨不得整個人都縮到衣服裡面去。他家裡從深秋時候便生起爐子來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爐火邊,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一個深秋的早晨,夜裡剛下過霜,屋頂的瓦片上,樹的枝幹上,都舖了厚厚的一層霜。狂風呼嘯,黃葉在風中旋轉、飛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晉武帝派人來宣召滿奮馬上入宮去議事。滿奮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門就趕緊一頭鑽進了蒙著厚厚的轎簾的轎子中去了。

  到了宮中,晉武帝讓滿奮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後就開始和他商談朝政。說了一會兒話,晉武帝忽然發現滿奮緊皺雙眉,渾身打顫,嘴唇更是篩糠般抖得厲害,臉色也很不好看,就很關切地問他說:「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如果有什麼病的話,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滿奮哆哆嗦嗦地指著北窗說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風,臣覺得十分寒冷。」

  晉武帝回過頭來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裝的是玻璃屏,透過玻璃屏可以看見外面的樹枝被風吹得搖晃得厲害,黃葉漫天飄飛,但是風卻沒有辦法透進來。晉武帝不禁笑了起來,對滿奮說;「那裡裝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風再大,也根本吹不進來,你怎麼會覺得冷呢?」

  滿奮聽了很不好意思,紅著臉解釋道:「臣聽說南方一帶的牛怕熱,看到月亮也以為是太陽,於是就熱得喘起氣來。臣一向怕冷,看見樹枝在寒風裡搖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見到月亮也會喘氣一樣感到寒冷無比,以至於會發起抖來,請陛下恕臣失禮。」

  晉武帝聽了這話,想了想覺得挺有道理,就沒有怪罪滿奮,又和他稍稍談了一會兒話以後就讓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見月亮熱得喘氣和滿奮見樹枝搖晃冷得發抖都是一個道理:見到與某些印象極深的東西相關的事物就會產生條件反射,作出與見到前者相同的反應。可見我們在看到相似的現象時,不要只考慮表面現象就輕易下結論,而應該仔細地調查分析一番,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來。

疑病亂投醫

  有個人偶感風寒,咳嗽不止,他覺得渾身都不舒服,就去請醫生看病。醫生看了看他那個無精打采的樣子,又摸了摸脈,說他是得了蠱(gu)病,如果不抓緊治療恐怕會丟命。這個人一聽嚇壞了,連忙拿出許多金子,求醫生一定要治好他的病。

  這個醫生給他開了治蠱病的藥吃,說是這種藥可以攻擊他的腎臟和腸胃,又會炙燒他的身體和皮膚,因此,吃這種藥必須注意禁美味佳餚,否則藥物難以奏效。一個月過去了,這個人病情不見好轉,反而加重了,除了咳嗽,還有內熱外寒,百病發作。加上他一個月的禁食,營養不良,身體瘦弱疲憊,真的像一個患蠱病的人了。

  無奈,他又請來另一個醫生為他治病。這個醫生檢查了他的各種症狀,診斷他患的是內熱病,於是又給他寒藥吃。這次,他又花去許多金子。

  他吃過醫生給他開的寒藥,結果搞得他每天早晨嘔吐,晚上腹瀉,痛苦不堪。休談禁食美味佳餚,這次連飯都不能吃了。他心裡非常害怕,這樣下去恐怕真的保不住命了。於是,他又反過來改服熱藥,誰知這樣一來,他又出現全身浮腫,到處長癰長癤生瘡,搞得他頭暈目眩,真個渾身是病,一天到晚叫苦不迭。

  他又拿出錢財,第三次請來一個醫生。這個醫生見他滿身是病,真不知從何醫起,結果是越醫病越重了。

  後來,鄰居的長輩們見他形容憔悴,病症奇特雜亂,於是開導他說:「這都是庸醫害人、你胡亂吃藥的結果。其實你本沒什麼大不了的病。人的生命,本以元氣為主,再輔之以一日三餐正常的飲食。而你呢,天天吃這藥喝那藥,千百種藥毒攪亂了你的體內正常秩序,結果既損害了你的身體,又阻斷了飲食的營養供給,所以肯定會百病齊出。我看你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安定思想,首先休息好身體,再辭謝醫生,放棄藥物,恢復營養,多吃你喜愛的食物,這樣,你的元氣就會慢慢在體內恢復,身體一天天強壯起來,自然而然吃東西便覺有滋味了。一天三餐飯,便是最好的藥,你不妨照我說的去做,保證有效。」

  這個人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按照老人所說的去做了,僅僅只一個月,果然身上的各種病症就消除了,身體又恢復了原樣。

  其實生活中往往就是這樣,越疑心自己有這病那病,就越覺得果真有病,結果亂投醫、瞎吃藥,把個沒病的身體搞得到處是病。處理問題也是一樣,如不從實際出發,僅憑想當然就去東一鎯頭西一棒子地瞎來一氣,結果問題必然會越來越嚴重,事情越辦越糟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50)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99)
當了十次寡婦的古代"紅顏禍水"是誰?
经典寓言-06
每天读点中國古代经典寓言(1-4)
五隻猴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