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鼓响震南天:石鼓书院有哪“三绝”?

石鼓书院坐落在衡阳城北有“湖南第一之胜地”美誉的石鼓山。石鼓得名有几种说法,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击石,其声如鼓。

三国时期,建安20年(公元215年)武侯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军赋。因此,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改名为“武侯祠”。唐德宗贞元3年(公元787),宰相齐映贬到衡州任刺史,在山之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合江亭”。顺宗永贞元年(805)大文豪韩愈由广东至湖北,途径衡州,齐映请韩愈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这首诗很长,有二百言,写得气势磅礴,动人心魄。后人建“绿净阁”以此纪念韩愈。石鼓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朝圣”之地。

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衡阳隐士李宽被韩愈的《合江亭序》诗中描写的“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的美景打动了他。于是李宽在衡阳城北蒸水与湘水交汇处的这座小山上筑庐读书,即为现在的石鼓山书院的雏形。宋至道3年(公元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宋仁宗景祐2年(公元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石鼓书院独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因此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当时全国许多名流都至此讲学;如文学家苏轼、理学鼻祖周敦颐等……。孝宗淳熙14年(公元1187)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在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张栻在亭中立碑,亲书韩愈《合江亭》诗和《石鼓书院记》,后人将此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名曰“三绝碑”。

著名地理学家徐弘祖在其《徐霞客游记》中对石鼓的景色有详细描述;万历四十的(公元1612)巡抚记事,观察邓云霄大修书院,以“铸士陶昆”、建有讲堂、敬义堂、回澜堂、大规模、仰高楼、砥柱中流坊、棂星门、风雩、沦浪、禹碑、合江诸亭、其他“殿祠号舍,罔不完葺”,规模极一时之盛,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提学高世泰修葺。青年时的王船山更是多次写诗词颂扬石鼓书院。明朝末年,书院再次毁于兵火。

石鼓书院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

据书院志记载,石鼓书院遭兵火大面积摧毁和大规模的兴复工程就有八次。历史上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同治十年,也就是1871年。石鼓书院最终毁于日寇的炮火。那场劫难发生在1944年6月,长沙陷落,日军调集了十几万兵力,长驱南下,直逼衡阳。衡阳守军奋起抵抗,打响了中国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最多、破坏最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为了保卫衡阳城,国民政府军和日军激战了四十七个昼夜。日军不间断狂轰滥炸,城内军民死伤无数,整座城市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石鼓书院的楼、阁、亭、祠等摧毁,文物被毁,藏书被烧,宋仁宗钦赐的匾额也不见了踪迹。千年湖湘文脉,从此断绝。

2004年,衡阳人拆除了石鼓书院前面的破旧民房,修建了一个文化休闲广场。书院终于洗尽尘污,重新显露在世人面前。随后,荒废了六十余年的石鼓书院得到彻底重修。朱熹的《石鼓书院题记》被书法家镌刻在一本巨型石书上。青铜塑成的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周敦颐、张栻、黄斡七贤群像矗立在广场中央。合江亭、武侯祠、山门、书舍、碑廊等古代建筑一一得以仿建。唐代至清代的近30处石刻也被整理出来供游人参观。

重修后的石鼓书院于2007年9月对外开放。整个建筑群为仿清亭式建筑,白墙、黛瓦、深色柱,古朴端庄。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再现了中国古书院的风貌。充分展示了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景点。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石鼓书院“三绝”声名远播,“三绝”是指重建后的石鼓书院“有书翻不动,有字认不出,有鼓敲不响”。有书翻不动,是指石鼓广场上一本镌刻了朱熹《石鼓书院记》的石雕大书,有字认不得说的是书院入口处的禹王碑,上面的蝌蚪文无人能识,而有鼓擂不响,是指安放在书院内安放的一面石鼓。

沿着一座石拱桥,进入正门,迎面是禹王亭,亭内石碑就是著名的“蝌蚪文”。接着拾级而上,别有洞天,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滋味。到达石鼓书院的二道门,只见门上刻有篆书对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以儒家思想为灵魂的石鼓书院名符其实。继续往上,左右两边出现两个祠堂,左为李忠节公祠,右为武侯祠,再次烘托出这里历史的厚重。接往上行,举目仰望,孔圣人的雕像巍然屹立于眼前,他的背后是大观楼,楼内“书院七贤”的画像依次排列,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诗词点缀其间,一种大雅之感油然而生,透过岁月的沉淀,仿佛看到书院曾经的辉煌。参观完大观楼,即是登高望远的合江亭,合江亭门柱上有一对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便是其得名的真实写照。亭内二楼大厅悬挂韩愈先生的《合江亭》木刻诗文。

站在二楼透过亭窗远眺,蒸水湘江汇流处便在眼前,江风拂面,渔船三两艘打渔作业,江边码头繁忙、高楼耸立,好一派湘南名城欣欣向荣的景致。

石鼓书院历经一千二百多年,就像一位历史老人,历经人间沧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弦歌不绝、翰墨流香的昌盛年代,也报偿过满目疮痍的艰难岁月。石鼓书院在孕育的教化育人的优良传统,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以及敢为人先、经世济用的精神特征永远铭刻在文化历史长河之中。

(图文来源:凤凰博报 黄胜友博客 原标题:石鼓书院,延续着厚重的湖湘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游记
湘风楚韵文学畅享之旅——衡阳篇
参观衡阳石鼓书院
书院(14)石鼓书院
书院的历史地图|衡阳,书院的巅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