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社会灭亡之谜_

古代社会灭亡之谜

 

 

   古代社会的灭亡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几千年中,全球有一些社会从未显示出灭亡的迹象,比如日本、爪哇、汤加和玻利尼西亚群岛中的提科皮亚人社会。人们自然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社会衰落了,另一些社会却没有?事实上,导致一个社会灭亡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那么,其中究竟包括哪些因素呢?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环境破坏
  环境破坏是指由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和过度捕猎等原因而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气候改变
  当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时,只要这种破坏还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气候会继续保持温暖、湿润,所以人们很难意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当环境破坏最终导致气候剧变,变得过冷或过热、连年大旱或连年洪水泛滥之时,人类社会就必然遭殃。所以,气候改变和环境破坏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邻里不和
  许多社会都与自己的一些邻居关系长期不和,但是只要能在长时间内不让怀有敌意的邻居入侵,这些社会或许就能存活至今。可问题是,一旦某个社会由于环境因素或其他原因而实力减弱,它就很可能无力御敌,西罗马帝国和柬埔寨吴哥王朝灭亡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连锁效应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与邻居关系友好有时也同一个社会的灭亡有关。几乎一切社会的生存都需要部分依赖同友好的邻居进行贸易,所以,一旦邻居因环境因素或其他原因而崩溃,这个社会就会受到牵连,甚至因为这种牵连最后也崩溃。即使是在今天,这一点照样有着现实意义。比如,有些国家的经济运行完全依靠从他国进口石油来维持,一旦这些石油出口国因政治动荡或环境因素而不再出口石油,那些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就面临崩溃。
  
  文化因素
  为什么有一些社会的人们意识不到自己周围潜藏着的巨大危机,或者就算意识到了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难逃灭亡的厄运?为什么有一些社会的人们则不仅能意识到危机,而且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消除危机,最终成功拯救自己?文化因素或许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简单而言,文化越先进的社会越能避免危机的大爆发。


案例:  

 

 
  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社会的灭亡原因或许是最单一的,就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复活节岛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偏远的一块人类栖息地。这个太平洋岛屿位于智利海岸以西3200千米,距离最近的玻利尼西亚岛屿大约2100千米。公元800年前后,来自西边的玻利尼西亚人在复活节岛上定居下来。由于复活节岛的位置过于偏远,所以在这些玻利尼西亚人登上此岛之后再无别的人来到这里,而且上岛者中似乎没有一个人后来曾离开此岛。因此,复活节岛社会最终消亡就与外部的敌人或朋友毫不相干,而只与他们自己直接相关。


  复活节岛上的环境相对脆弱,年降雨量只有1000毫米左右。该岛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岛上的巨型石像。这些各自重达80吨的石像是在火山石采石场里雕刻、打造出来的,然后被沿着采石场的边缘向上拖,再向下拖21千米到达海岸上,最后被竖立在平台上,这一过程完全靠人力完成,因为岛上当时没有牲口,也没有滑轮,没有其他任何机械。然而,当欧洲人于1722年来到复活节岛时,岛民正在推倒自己辛辛苦苦竖立起来的石像,复活节岛社会正处于灭亡状态。人们自然要问:复活节岛人是怎样竖立起这些巨型石像的?他们为什么要竖立这些石像?为什么又要推倒这些石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奥秘已经被考古学家破解。复活节岛人是典型的玻利尼西亚人,复活节岛社会的灭亡原因也已在过去20年的考古发掘中找到,尤其是通过古植物学和动物骨骼学研究找到了确切的答案。


  今天的复活节岛十分贫瘠,全是草地,不见树木,这样的环境看上去根本不可能是任何文明社会的发祥地。可是通过分析岛上的花粉和湖芯可以看出,当初玻利尼西亚人上岛时,岛上密布热带雨林,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树和树一般高的蒲公英。另外,岛上还生活着至少6种陆地鸟和37种来此繁殖后代的海鸟,当时该岛是太平洋中海鸟数量最多的岛屿。


  玻利尼西亚人来到复活节岛上以后,为了开辟花园、寻找柴禾、制作用以提升巨型石像所需的辊子和杠杆而大肆砍伐森林。不仅如此,他们还用木料制作独木舟,以便自己乘独木舟出海捕猎海豚和金枪鱼。另外,他们也吃各种鸟类,吃棕榈树的果实。在岛上丰富的资源支撑下,到了1600年时,复活节岛上的人口数量估计达到1万,但与此同时岛上的所有树木和所有的陆生鸟都已绝迹,海鸟种类也只剩下可怜巴巴的1种,而且这些海鸟被迫在浮于海面的草垛上繁殖后代。


  岛上森林的消失和鸟类的绝迹让复活节岛人自食其果。没有树木,他们无法再搬运和竖立巨大的石像,于是他们不再雕刻石像;没有树木,他们不再有柴禾;没有树木,岛上的水土严重流失,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没有树木,岛民就再也造不成独木舟,再也不能出海捉海豚;而没有了鸟类,岛民又缺少了一种主要的食物来源。


  当再也找不到食物时,人就成为了食物。于是,复活节岛上的玻利尼西亚人社会就在人吃人的癫狂状态下灭亡了。来自这一时期的杀人矛尖至今散落在复活节岛的地面上。当时,岛上人口数量从1万猛降至2000左右,加上森林和鸟类的消失,水土的大量流失,复活节岛社会再也无望恢复往日的昌盛。

 
  科学家认为,复活节岛社会的灭亡对当今的世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复活节岛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岛屿,正因为如此,当初岛民遭遇万劫不复的巨大危机时,他们无处可逃,而岛外也无人知道这座孤岛上正在发生严重灾难,更不用说伸手相助。而在今天,假如我们把地球看作是茫茫银河系中的复活节岛,一旦地球像复活节岛一样深陷危机,我们也将无处可逃,至少现在看来,银河系中似乎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向我们施以援手。


  过去和现在的环境问题当然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现在的一些环境危机比过去的更加可怕。比如,以当今伐木业的技术水平计算,与当初不到1万人用石斧在复活节岛上砍树相比,现在的伐木能力相当于当时有60亿人在砍树。专家郑重提醒人们:只有吸取古人的教训,现代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阿纳萨基
  

  从阿纳萨基社会的灭亡中,清晰可见环境破坏和气候剧变的双重影响。
  直到今天,在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科罗拉多和犹他四州交接地区,仍能见到由美洲土著人——阿纳萨基人建立的“高楼大厦”的遗迹。这些高大建筑有6层楼高,其中包含多达600个房间。


  阿纳萨基人是在公元600年左右开始建造这些“高楼大厦”的,当时玉米、南瓜和青豆的种植刚刚从墨西哥传人这片相对干燥的地区。今天已经无人在这一地区生活。更无人在这里从事农业,所以很难想像这里曾经是人口稠密的农业区。

 
  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说明当时的阿纳萨基人是多么坚韧而聪明。这片地区不仅降雨量少,降雨时节极不稳定,而且土壤贫瘠,可是当时生活在此的阿纳萨基人数量却不断增加。他们以农业尤其是灌溉农业为生,他们当初挖掘的水道至今遗迹尚存。为了建房和找柴禾,他们也砍伐树木。乱砍滥伐自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于是阿纳萨基人每过几十年就不得不另觅定居点。

 
  考古学家现在之所以能在细节上重建阿纳萨基人社会的历史,基于两个理由。首先是树木的年轮,比如,从房梁木的年轮可以确定这根木头(即这棵树)具体是在哪一年被砍下的。第二个理由呢?你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竟然是一种小小的、也许算得上可爱的啮齿动物——狐尾林鼠,因为狐尾林鼠会跑来跑去寻找植物并带回窝巢,虽然每次只带回那么一点点,但是当狐尾林鼠在50年之后遗弃这些窝巢时,这50年中累积在窝巢里的垃圾就反映了这期间的植被生长情况。


  一位科学家在一处阿纳萨基人遗址附近进行探察时,偶然发现了一堆狐尾林鼠留下的垃圾。令他惊讶的是,其中竟然包含着齿松和刺柏的刺尖,而如今这处遗址所在地却根本不见这些树木的踪影。于是,这位科学家立即想到这堆狐尾林鼠的垃圾所属的年代并非是现代。他把这堆垃圾带回实验室,对它进行了放射性碳时间测定,结果表明其年代在公元800年前后。于是,狐尾林鼠的垃圾就成为了一部时间机器,它能让我们了解古代的植被情况。

 
  那么,阿纳萨基人社会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在砍光了定居点附近的树木后,为了寻找新的建筑木料和柴禾,他们不得不迁往越来越远的地方,最终,他们的木料竟然是取自90公里以外的山巅,这里的海拔高出阿纳萨基人的定居点1200米以上。由于阿纳萨基人没有交通工具或马、骆驼等可以驮东西的家畜,所以从山上砍伐的圆木只能靠人工搬下山。在砍伐山顶树木之前,他们显然已经砍光了除山顶以外的全部树木,可见他们毁林的规模有多么巨大。这是第一个严重的环境危机。


  另一个环境问题是水沟的加深。阿纳萨基人挖掘了很原始的灌溉渠,但是一旦遇到大雨,渠中水量暴增,就会将灌溉渠冲刷得越来越深,有些渠段的深度最终竟然达到了10米以上。假如渠中的水位也如此之低,对现代人来说也许不是问题,因为现在可以用水泵抽水,但是对阿纳萨基人来说就不同了,因为他们没有水泵,一旦渠中的水位大大下降,他们就只有望水兴叹了。
  在一段时间之内,这些环境问题并未对阿纳萨基人造成致命的打击。比如,公元1040年前后和1090年前后,阿纳萨基人生活的地区都遭遇过大旱,但他们及时迁往自然资源尚未遭破坏的其他地区,并且利用这些新的资源,因而他们的人口数量继续增加。


  公元1117年,严重的干旱袭击了查科峡谷——阿纳萨基社会最后的政治中心,至此,在阿纳萨基人生活的区域内再也没有资源可供利用。查科峡谷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这个社会所需的几乎一切东西包括石器、陶器、宝石和食品等都需要从峡谷外“进口”,而峡谷中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出口”,这样的社会必然会失控。


  从公元1117年开始的干旱持续了好几十年才结束。在干旱结束前20年之前,位于查科峡谷中的那座6层楼高的“巨厦”周围一直没有城墙,可见“巨厦”内外的人们相处和睦,起码看起来是和睦的。“巨厦”中住的是一些什么人呢?是阿纳萨基社会中的政治和宗教领袖,也就是说,“巨厦”实际上是阿纳萨基社会的政治和宗教中心。但是,就在干旱结束前20年之时,“巨厦”周围却出现了高大的城墙。考古学家推测,到了旱季快要结束之时,也就是阿纳萨基人饱受大旱之苦之际,逃往阿纳萨基人社会的最后宝地——查科峡谷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几乎填满整个峡谷。但与此同时,“巨厦”之外人们的怨气也与日俱增,因为“巨厦”中的统治者再也不能向人们分发救济物;另外,无论人们怎样祈求,老天爷却照样滴水不漏。可以推测,当时阿纳萨基人社会一定出现了严重的内乱,而且由于资源的严重匮乏,恐怕就连阿纳萨基人社会的统治者最后也很难自保。就这样,一个曾经复杂而精细的社会陨落了,而要想重建它毫无可能,因为该地区原有的自然资源已被消耗殆尽。
  


  格陵兰海盗
  
  格陵兰海盗的消亡是五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格陵兰海盗(也叫北欧海盗)在公元984年定居于格陵兰(岛名,位于北美洲的东北部,属丹麦),并在那里建立了挪威式的田园经济,即主要以养殖牛羊为生,同时也捕猎驯鹿和海豹。贸易对海盗们来说也很重要。他们捕杀海象。把海象牙卖给挪威,因为欧洲人需要大量海象牙来雕刻,而在阿拉伯人征服欧洲时期,象牙是无法进入欧洲的。


  可是,到公元1400年前后,海盗却从格陵兰岛神秘失踪。岛上原有两个海盗定居点,一个在公元1360年左右消失,一个在公元1440年之后不久消失。何谓“消失”?这里指的是每个人都死了。


  考古学研究已经证明,格陵兰海盗的消亡是环境破坏、气候改变、邻里不和、连锁效应和文化因素五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挪威人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冰岛人对此有部分的记载,而格陵兰定居者们自己对此也有零星的记载,这些定居者主要记载了自己的所作和所想。因此,和复活节岛人及阿纳萨基人不同的是,考古学家至今虽然仍不清楚前两者的动机,却至少知道格陵兰定居者的想法。


  在上面五个因素中,首先是砍伐森林所造成的生态性影响。格陵兰气候寒冷,植物的生长期很短。乱砍滥伐对海盗们来说代价尤其高昂,因为他们需要煤炭以便从泥沼中炼铁。虽然海盗们也从挪威进口铁,但数量很少,如果他们不自己炼铁,就根本无法满足制作镰刀等工具所需的用铁量。在因纽特人也登陆格陵兰并同海盗发生冲突之后,海盗们的用铁量就更大了,这是因为他们需要用铁制武器来对抗因纽特人。与因纽特人相比,海盗们在军事上根本没有优势,因为他们没有枪,没有多少铁,也没有什么能对因纽特人造成致命性感染的病菌。换言之,海盗和因纽特人是在平等的意义上作战,双方的作战武器主要是石制和木制武器。

 


  第二个因素是气候改变。在公元1300年前后和1400年前后,格陵兰的气候曾经变得更为寒冷,这是所谓“小冰期”的一部分。由于格陵兰海拔高,植物生长期本来就短,再加上气候越冷生长期越短,所以岛上的草量也越来越少,而草是海盗们的生存基础——因为他们特别爱吃牛肉。


  第三,海盗和因纽特人发生了军事冲突。这方面的惟一详细记载见于1397年的冰岛编年史,其中写到“就在这一年,卑鄙之人(指因纽特人,因为海盗们憎恨因纽特人,”所以称后者为“卑鄙之人”或“不幸之人”)袭击了格陵兰人,杀死了18个成年男子,还将几个男女抓去做奴隶。乍一看,18个大男人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是当时格陵兰岛上的海盗人口只有大约4000人。几乎可以肯定,当时因纽特人对海盗的袭击并非只有这一次。在历次遇袭和对敌作战的过程中,谁知道海盗损失了多少大男人和正值生育期的女人,损失了多少老人和小孩。因此,因纽特人在格陵兰海盗社会的灭亡中很可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随着小冰期的到来,北大西洋气候日益严寒,海上浮冰和冰山越来越多,来自挪威的海船越来越少,最终格陵兰岛上的海盗社会同欧洲的贸易被浮冰彻底阻断。与此同时,随着地中海口岸的重新开放,象牙再次进入欧洲,欧洲人对海象牙的兴趣日益减弱,所以前往格陵兰的海船也日益减少。


  最后一个就是文化因素。海盗们来自挪威,所以他们崇尚挪威式的田园生活,尤其喜欢吃小牛。在格陵兰,养羊比养牛容易得多,但是由于海盗们更喜欢牛,所以海盗厨师在推出牛肉美食方面下的功夫也大得多,这样牛便越加珍贵。另一方面,海盗因痛恨因纽特人,完全拒绝向后者学习在严酷环境中的生存技巧,完全拒绝改良自己的经济运转方式,继续不计代价地养牛。事实上,假如海盗们想办法和因纽特人化解仇恨,并且虚心向后者学习,海盗社会生存下来的机会本来应该是很大的。因纽特人以鱼叉捕鲸,鲸鱼肉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与之相反,海盗们则根本不吃鱼。另外,海盗们没有狗拉的雪橇,没有皮船,也不懂在冬季的海豹巢穴中捕杀海豹。从这个意义上说,海盗们当初实在是太保守了。本来,他们可以用更多的铁和因纽特人交易,从后者那里换取海豹和鲸鱼,靠这些动物维生,但他们实际上却把更多的钱财花在了进口玻璃窗和铜钟等非生存必需品上面。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到了公元1440年之后,海盗们全都死了,而因纽特人却存活至今。格陵兰海盗的故事之所以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就是因为它向我们显示,环境剧变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肯定会灭亡,能否免遭灭亡的厄运,关键是看你如何行动。海盗和因纽特人面临的是相同的天灾,但是海盗消失了,因纽特人却挺过了难关,这不是很说明问题吗?


  一系列的因素让人们难于意识到自己周围的环境危机正在深化,其中一个因素是错误解读以往的经验,海盗们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他们来自挪威,而挪威的植物生长期相对较长,所以海盗们以为格陵兰也是如此,殊不知格陵兰的林地和整个环境竟然是那么脆弱。


  海盗们也很难从纷繁的变化中找出总体上的变化趋势。现在已经知道,当时的气候出现了总体上长期变冷的趋势,不过格陵兰的气候却每年都在变化,比如先是两个寒冷之年,然后是一个相对暖和的年份,接着又是一个寒冷之年,所以海盗们当时自然难以把握气候的长期变化趋势。与此相似,今天的人们同样难以认识到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这一长期性的趋势,甚至需要再过几年,一些科学家也才会确信全球气候确实一直在变暖,届时恐怕还有许多一般的公众仍未意识到这种变暖趋势。


  海盗们在格陵兰的短暂经历对他们来说同样是一大劣势。在阿纳萨基人定居点,大旱每50年就会出现一次,而在格陵兰,每次天气趋寒的大周期却长达500年左右,一个人在其寿命期中是根本不可能直觉到这一点的,除非拥有现代的先进观测手段,可惜海盗们当初显然不具有这样的手段。


  此外,格陵兰海盗的传统文化也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比如,他们当初过于看重养牛,可实际上这在格陵兰是行不通的,因为格陵兰的环境同海盗们的故土——挪威很不相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丹麦为什么在3000公里外的地方,有一块比自身大50倍的领土?
格陵兰岛,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为何只有7.83万人?
远古战斗民族:古代维京人的迁徙简史
戴蒙德人类大历史三部曲之三——《崩溃》读书笔记
正在消失的格陵兰
国土面积狭小的丹麦为什么能够占领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