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四 江苏省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四

江苏省

何宗海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偏南,长江、淮河和古黄河下游,属东部沿海省份之一。系《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2州的一部分。春秋时分属吴、楚2国,末,吴国在国王阖闾时成为强国。东周敬王35年(前484年),击败了北方强国齐国;元王3年(前473年),吴国被位于浙江东部的越国所灭;显王36年(前333年),楚国灭越国。秦代置会稽、鄣诸、东海、泗水等郡。汉代属徐、扬2州。三国时,苏南属吴,苏北归魏。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汉族贵族逃亡到江南,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立都建国(史称东晋);恭帝元熙2年(420年)之后,大江以北成为南北进行拉锯战的场所,时属南朝,时属北朝。南北朝后期属陈。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分设苏州、扬州、徐州;炀帝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唐代分属江南、淮南、河南3道。宋分属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分属河南、江浙等处行中书省。金太祖天会5年(1127年),女真人征服北方后,南下江淮流域,分属金和南宋。元代先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后属河南及江浙行中书省。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定都南京,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为南直隶;境内有7府(其中江南5府,江北2府);成祖永乐19年(1421年),徙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江南应天、苏州各府直隶南京六部。此后南北两京和两直隶并立225年。清世祖顺治2年(1645年),清军南下,攻占全省,俘虏南明弘光皇帝,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设江宁巡抚驻苏州,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5府;承明制设江南省左右布政使司,驻南京;18年(1661年),右布政使徙驻苏州,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5府。左布政使仍驻江宁,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9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广德4直隶州;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复置安徽巡抚,驻安庆,翌年,置江北按察使,驻泗州,5年(1666年),割扬州、淮安2府和徐州直隶州隶江南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改称安徽布政使,治江宁,6年(1667年),由江南省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省,即江苏省和安徽省。江苏由江宁和苏州2府地名各取首字而得名;高宗乾隆25年(1760年),增设江苏江宁布政使,驻江宁,分辖江宁、淮安、扬州、徐州4府和通州、海州两直隶州;江苏苏州布政使驻苏州,分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4府和太仓直隶州;安徽布政使迁往安庆,江苏和安徽2省从此分治。后由于人口大量增加,苏南多县出现一城二治或多治的情况,比如苏州城内同时有吴、元和长洲3个县同治。省会上元、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1]

晚清的江苏省,辖区东滨黄海及东海,东南界浙江省,西邻安徽省,西北连河南省,北接山东省。所辖区域包括今江苏省大部、上海市全部及安徽省北部地区的萧县和砀山县;现属江苏省的盱眙县、泗州青阳(今江苏省泗洪县)原属安徽省。全省辖江宁、苏州、镇江、常州、松江、扬州、淮安、徐州共8府;海、通、太仓共3直隶州;海门1直隶厅;泰、邳、高邮共3散州;太湖、太平、川沙共3散厅;共辖61县。

江宁府

地处江苏省西南部。春秋战国时属吴国,置冶城。东周元王4年(前472年),越王勾践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赧王9年(前306年),楚灭越,置金陵邑。秦始皇24年(前223年),秦灭楚;36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改金陵为秣陵。汉初,秣陵先后为楚王韩信、吴王刘濞封地;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封其子刘缠为秣陵侯;献帝建安16年(211年),孙权听从谋士张之言,都城自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迁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建业。三国吴大帝8年(229年),自武昌还都建业。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建业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东晋定都建康。自三国到南北朝的350余年中,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在此建都,称六朝古都。隋代为丹阳郡。唐初,改丹阳为归化,后置升州。五代后晋高祖天福2年(937年),南唐立国,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宋太祖开宝8年(975年),复改江宁府为升州;真宗天禧2年(1018年),改升州为江宁府。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为东都,绍兴8年(1138年),正式建都临安府(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建康府为陪都。元文宗天历2年(1329年),改建康为集庆。明初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为首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为北京,为陪都;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升北平为北京,18年(1420年)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清世祖顺治2年(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6年(1649年)设两江总督于江宁;文宗咸丰3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江宁为天京,为都城;穆宗同治3年(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国亡,建置依旧。[2]

省会所在地。府治江宁、上元(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区)。辖区东界镇江府,东北与扬州府隔江相望,西邻安徽省滁、和2直隶州,南连安徽省大平、宁国2府及广德直隶州,北与安徽省泗州直隶州接壤。下辖:江宁(县治在今南京市区东南部)、上元(县治在今南京市区西北部)、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溧水(今江苏省溧水县)、高淳(今江苏省高淳县)、江浦(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六合区)共7县。

苏州府

地处江苏省南部。东周元王3年(前473年,吴王夫差23年),越灭吴,属越。周显王36年(前333年,楚威王7年),楚灭越,属楚。秦始皇25年(前222年),置会稽郡。汉高帝5年(前202年),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会稽郡属楚,翌年,废楚王,立刘贾为荆王,都于吴(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东汉顺帝永建4年(129年),析会稽郡钱塘江以西地另立吴郡,会稽郡治徙山阴,属扬州。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属扬州,2年,分吴郡置毗陵郡。南朝宋文帝元嘉30年(453年),分浙江以东5郡另置会州;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置东扬州,辖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5郡。隋文帝开皇3年(583年)11月,废郡以州治,地方行政建置改为州、县二级。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取州西姑苏山为名,得名自此;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复改苏州为吴州,3年(607年),改吴州为吴郡。唐高祖武德7年(624年),置苏州都督,9年罢;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分全国为10道,苏州领吴、嘉兴、昆山、常熟4县;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割吴县地置长洲县,与吴县分治;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苏州改为吴郡,10年(751年),割嘉兴、昆山、海盐3县地置华亭县,隶吴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吴郡为苏州。宋太祖开宝8年(975年),属江南道;太宗太平兴国3年(978年),属两浙路;神宗熙宁7年(1074年),分两浙路为东、西二路,属浙西路;徽宗政和3年(1113年),升为平江府。元始祖至元12年(1275年),设江淮行省,后移治扬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区),21年(1131年),江淮行省迁往杭州(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区),浙西宣慰司徙平江(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22年(1132年),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顺帝至正27年(1367年,明太祖吴元年),明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书省。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建南京,罢江南行中书省,以应天、苏州等府直隶中书省,翌年,降吴江、昆山、常熟、嘉定4州为县,苏州府领6县,13年(1380年),罢中书省,直隶六部;成祖永乐19年(1421年),直隶南京六部;孝宗弘治10年(1497年),析苏州府昆山、常熟、嘉定3县置太仓州,领崇明1县,隶苏州府。清圣祖康熙6年(1667年),江南右布政使改称江苏布政使,治苏州;世宗雍正2年(1724年),升苏州府属太仓州为直隶州;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太湖抚民同知移治吴县东山,名太湖厅,隶苏州府;文宗咸丰10年(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苏州,建立苏福省,为省会;穆宗同治2年(1863年),清军和外国雇佣“常胜军”攻陷苏州,恢复旧置。[3]

府治吴、长洲、元和(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区)。辖区东界松江府和太仓直隶州,西连常州府,西南滨大湖(今太湖),南抵浙江省嘉兴府,北与通州直隶州隔江相望。下辖:吴县(县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区西部)、长洲(县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区东南部)、元和(县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区北部)、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新阳(县治在今江苏省昆山市南部)、常熟(县治在今江苏省常熟市南部)、昭文(县治在今江苏省常熟市北部)、吴江(县治在今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震泽(县治在今江苏省吴江市东北)共9县;太湖(厅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一带)1散厅。

镇江府

地处江苏省南部。西周康王时(前1020年—前994年),是宜侯的封地,称为宜。汉时,在丹徒筑京口埭,又有京口之称。

春秋时称朱方,属吴。周元王3年(前473年)越灭吴,属越,名谷阳。秦始皇37年(前210年),建丹徒县,属会稽郡。汉高帝6年(前201年),属荆国,12年(前195年)属吴国,景帝3年(前154年)属江都国,武帝元狩2年(前121年)属会稽郡。东汉顺帝永建4年(129年)属吴郡。三国时,孙吴曾在此筑城,名之“京城”,又称“铁瓮”;吴大帝嘉禾3年(234年),改丹徒县为武进县,属毗陵典农校尉。西晋武帝太康3年(282年),复武进县为丹徒县,属毗陵郡;怀帝永嘉5年(311年),改毗陵郡为晋陵郡。东晋初,丹徒县治始迁京口;穆帝永和年间(345-356年),因“永嘉之乱”北方士民大批南渡, 朝廷在此安置“流民”和“衣冠之族”,境内寄治郯、朐、利城3县。 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丹徒县与延陵县合并为延陵县,属蒋州,15年置润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延陵县属江都郡。唐高祖武德3年(620年),延陵县又分为丹徒、延陵二县,属润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润州为丹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丹阳郡复改润州。宋徽宗政和3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始称镇江。元始祖至元13年(1276年),升镇江府为镇江路;顺帝至正16年(1356年),明军占领镇江,改镇江路为江淮府;同年12月复改江淮府为镇江府。清咸丰3年2月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镇江城,改府为镇江郡;7年11月 (1857年12月),清军攻入镇江城,复属镇江府。[4]

府治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辖区东界常州府,西连江宁府,南与安徽省宁国府相邻,北与扬州府隔江相望。下辖:丹徒(县治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区)、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市)共4县;太平(厅治在今江苏省扬中市长旺镇一带)1散厅。

常州府

地处江苏省南部。东周灵王25年前547年)建邑立邦,称延陵,别名龙城秦置县。汉高帝5年(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三国吴大帝嘉禾3年(234年),辖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3县。西晋武帝太康2年(281年),废屯田典农校尉,改置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惠帝永兴元年(304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由于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境内曾设有兰陵郡、兰陵县;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南朝末先后废止。隋文帝开皇3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9年(589年)置常州,移治于晋陵,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4县,常州之名由此始。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增辖武进县;武宗会昌4年(844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宋为常州。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2县和宜兴、无锡2州;惠宗至正17年(1357年),改常州路为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明成祖永乐7年(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计5县。清世宗雍正4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5]

府治阳湖、武进(在今江苏省常州市)。辖区东界苏州府,南滨大湖(今太湖),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府接壤,西连镇江府,北跨长江与通州直隶州相依。下辖:武进(县治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区北部)、阳湖(县治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区南部)、无锡(县治在今江苏省无锡市区南部)、匮县(今江苏省无锡市北部)、宜兴(县治在今江苏省宜兴市东北部)、荆溪(县治在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部)、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靖江(今江苏省靖江市)共8县。

松江府

地处江苏省东南部。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战国时属楚国, 楚考烈王时为春申君黄歇封地,有春申江贯穿境内,别称“申”。晋代,松江(现名苏州河)及滨海地区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当地人称江流入海处为“渎”,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后又改称“扈”为“沪”。

周敬王26年(前494年)前后,吴王夫差败越,属吴;周元王30年(前490年),勾践被释返国,县境复入越。周显王35年(前334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属楚。秦始皇25年(前222年),置海盐县,隶会稽郡,县治在今上海市金山区东南;秦末至汉初,陷为湖(柘湖),徒治武原乡(今浙江平湖县境内)。东汉顺帝永建4年(129年),以浙江(今钱塘江)为界,浙东为会稽郡,浙西为吴郡,海盐县隶吴郡。南朝梁武帝天监6年(507年),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前京县,隶信义郡,旋改隶吴郡,中大通6年(534年),又析海盐东北境置胥浦县;太清3年(549年),分吴郡海盐、胥浦为武原郡。陈武帝永定2年(558年),置海宁郡,属海宁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废海宁郡,前京与海盐并入盐官县,隶杭州。唐高祖武德7年(625年),海盐县并入嘉兴县,隶苏州,8年,复海盐县,隶润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海盐复入嘉兴县;玄宗天宝10年(751年),割海盐北境、嘉兴东境、昆山南境置华亭县,隶吴郡;肃宗乾元2年(759年),改吴郡为苏州,华亭属苏州。五代吴越钱宝大元年(924年),在嘉兴设开元府,华亭隶开元。后唐明宗长兴3年(932年),废开元,华亭隶吴郡。后晋高祖天福5年(940年),在嘉兴置秀州,华亭县属秀州。宋代沿袭旧制;太宗淳化2年(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在今上海市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上),始有上海之名。南宋度宗咸淳3年(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属华亭县。元始祖至元14年(1277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翌年,改华亭府为松江府,隶浙西道嘉兴路;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后又设都漕运万户府,28年(1291年),析华亭县东北的五个乡,置上海县,县治在今上海市黄浦区。明代,属南直隶省;太祖洪武19年(1386年),于华亭县南境小官镇(馆镇)筑城置卫,以海中金山命名为金山卫。清始祖顺治13年(1656年),分华亭县风泾、胥浦两乡及仙山、华亭、集贤、修竹等乡之半建娄县,隶松江府;圣祖康熙23年(1684年),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海关;世宗雍正4年(1726年),析娄县胥浦1乡,并风泾、集贤、修竹、仙山4乡一部建金山县,设县治于金山卫城,隶松江府。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英军入侵,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开埠,英、美、法等国相继设立租界。太平天国统治期间(1860~1863年),隶苏福省。穆宗同治3年(1864年),太平军败,恢复旧建置。[6]

府治华亭、娄(在今上海市松江区)。辖区东及东南濒临东海,西南与浙江省嘉兴府相邻,西连苏州府,北抵太仓直隶州,东北通吴淞口。下辖:华亭(县治在今上海市松江区东部)、娄县(县治在今上海市松江区西部)、奉贤(县治在今上海市奉贤区)、金山(县治在今上海市金山区)、上海(县治在今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171号,民国年间移北桥镇沪闵路2550号)、南汇(县治在今上海市南汇区)、青浦(县治在今上海市青浦区)共7县;川沙(厅治在今上海市浦东新区)1散厅。

扬州府

地处江苏省中部。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传说禹治水时,分天下为九州,扬州为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历史上扬州有过邗城、广陵、江都、邗江、江阳、维扬等多个地名,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始用扬州为正式地名。

春秋时属邗国,是周代的方国之一。东周敬王35年(前486年),被吴灭。后越灭吴,属越;楚灭越,属楚,慎靓王2年(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代置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称广陵、江都,是王侯封地。汉武帝时,全国设13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所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江西、浙江、福建3省、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湖北英山、黄梅和广济及河南固始、离城等地,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省和县),汉末迁至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改广陵为吴州。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治所在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唐高祖武德8年(625年),将扬州治所移至广陵,置广陵郡,后改为扬州。元置扬州路。明、清皆为扬州府。 [7]

府治江都、甘泉(今江苏省扬州市)。辖区东滨东海,西连安徽省泗州直隶州,西南与江南、镇江2府隔江相望,南邻通州直隶州,北与淮安府接壤。下辖:江都(县治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区北部)、甘泉(县治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区南部)、仪征(今江苏省仪征市)、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市)、宝应(今江苏省宝应县)、东台(今江苏省东台市)共6县;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泰(州治在今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共2散州。

淮安府

地处江苏省中部偏北。夏代以淮河为界分属徐、扬2州。商周称东夷、淮夷。春秋末,属吴。吴灭后属越。周贞定王24年(前445年)后属楚。秦始皇24年(前223年),秦灭楚,置淮阴县,因其治所位于淮河南岸(今淮阴县码头镇附近),取古语水之南为阴命名淮阴。汉初,析县西南地置富陵县,高帝6年 (前201年),为淮阴侯韩信封邑;11年(前196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被取缔,恢复淮阴县。武帝元狩6年(前117年),置临淮郡。东汉初并临淮郡入东海郡;明帝永平15年(7 2年),析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献帝建安11年(206年)废,仍为临淮郡。三国时属魏。南朝时梁改称怀恩。北朝后周改怀恩县为寿张县。隋初置淮阴郡,后废郡为县;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并淮阴于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唐高祖武德初恢复淮阴县建置,7年(624年)再并入山阳县;高宗乾封2年(667年),淮阴又从山阳析出置县。五代至北宋,置淮阴县。南宋高宗绍兴5年(113 5年),废县为镇,一年后复为县。金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求和,以淮水为界,河以北属金;宁宗嘉定7年(1214年),南宋将淮阴县治南迁。金哀宗正大8年(1231年),置镇淮府,次年(1232年)为南宋收复。南宋度宗咸淳9年(1273年),置清河县,属清河军。元初,清河、淮阴、新城3县同城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始祖至元20年(1283年),第4次并淮阴入山阳。清高宗乾隆27年(1762年),县治迁清江浦。[8]

府治山阳(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区)。辖区东滨黄海,西南隔洪泽湖与安徽省泗州直隶州相望,南邻扬州府,北连海州直隶州,西北与徐州府接壤。下辖:山阳(县治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区)、阜宁(今江苏省阜宁县)、盐城(县治在今江苏省盐城市区)、清河(县治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安东(今江苏省涟水县)、桃源(今江苏省泗阳县)共6县。

徐州府

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古时为彭祖封地,称彭城。西周时属宋国、徐国 。春秋战国时,先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置泗水郡、东海郡、彭城县。楚汉时,西楚霸王都彭城。汉代置彭城郡、和乐郡、沛郡。东汉设彭城国,都彭城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称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西晋属魏,置徐州、豫州彭城国、下邳国、沛国。东晋置北徐州彭城国、下邳国、沛国。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唐置徐州总管府、武宁军节度使、感化军节度使 。五代置武宁节度使 。北宋 属京东路、京东西路。金 代属山东西路、河南路。 元代属河南江北等行中书省。明初直隶京师,后属南京。清初,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世宗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9]

府治铜山(今江苏省徐州市)。辖区东界淮安府及海州直隶州,西连河南省归德府,南抵安徽省凤阳府及泗州直隶州,北与山东省曹州、兖州、沂州3府及济宁直隶州接壤。下辖:铜山(县治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区)、萧县(今安徽省萧县)、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宿迁(县治在今江苏省宿迁市区)、丰县(今江苏省丰县)、沛县(今江苏省沛县)、遂宁(今江苏省睢宁县)共7县;邳(州治在今江苏省邳州市邳城镇)1散州。

海州直隶州

地处江苏省北部。夏商属徐州,称“人方东夷”、“人方国”、“隅夷”。西周属青州(一说兖州),称“人方国东夷”。春秋战国时先属鲁后属楚。秦、汉称东海郡,属徐州刺史部。三国称东海国,属魏。西晋称东海郡,仍属徐州。东晋属后赵、前燕、南燕、东晋。南北朝明帝泰豫元年(472年),于郁洲岛(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部地区,时黄河南流入海;近代称云台山)侨置青州、冀州。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属冀州,名北东海郡。齐、梁时期,境内先后置东莞、琅、北东海、北海和齐等郡。北朝东魏称琅郡(又称海州朐县)。北齐北周后称海州。隋代置东海郡,辖朐山、东海、涟水、沭阳、怀仁5县。唐代属河南道,先称海州总管府,后称海州,又称东海郡;高祖武德4年(622年),置海州置总管府,领海、涟、环、东楚四州;7年(625年),改海州总管府为海州都督府,东楚州改属扬州都督,沂州来属,共辖4州17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为东海郡。五代时先后属吴、南唐、后周,称海州。宋太宗至道3年(998年),属淮南路;神宗熙宁5年(1073年),属淮南东路。元世祖至元15年(1279年),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后改为海宁府,20年(1284年),海宁府改为海宁州,属淮安府路,28年(1292年),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淮东道宣慰司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淮安路;顺帝至正27年(1367年),归吴,属江南行中书省。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复改海州,属淮安府,13年(1381年),废行中书省,淮安府归六部直辖;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仍属南京淮安府。清始祖顺治2年(1645年),设江南省,属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2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10]

州治海(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辖区东滨黄海,西与徐州府相邻,南连淮安府,北与山东省沂州府接壤。下辖:赣榆(今江苏省赣榆县)、沭阳(今江苏省沭阳县)共2县。

通州直隶州

地处江苏省中部偏南,长江北岸。晋代以前为江口海域,南北朝时始成沙州,名胡逗洲,属海陵郡。唐朝时为盐亭场,玄宗开元10年(722年)设置盐官,属扬州海陵县,隶淮南道。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吴曾设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南唐时立静海都镇制置院,置如皋县属泰州。后周世宗5年(958年),置静海军,后改名为通州,属扬州。宋天圣元年(1023年),属南东路,领静海、海门两县。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升为通州路,21年(1284年),复称通州,属扬州路。清圣祖康熙11年(1672年),海门废县为乡并入南通;世宗雍正3年(1724年),改通州为直隶州,辖泰兴、如皋2县,隶江苏布政使司;高宗乾隆26年(1761年),改隶江宁布政使司。[11]

州治通(在今江苏省南通市区)。辖区东滨黄海,西、北与扬州府相连,西南邻常州府,南与苏州府隔江相望,东南与海门直隶厅接壤。下辖:如皋(今江苏省如皋市)、泰兴(今江苏省泰兴市)共2县。

太仓直隶州

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之间。春秋时属吴地。秦属会稽郡。汉为吴郡惠安乡。三国吴建仓屯粮,渐次发展。元代于刘家港开创糟粮海运后,遂日益繁盛,成为万家之邑。元末筑太仓城。明初置镇海卫,屯兵驻防。明孝宗弘治10年(1497),割昆山、常熟、嘉定3县地建太仓州。清世宗雍正2年(1742年),升为江苏省直隶州。[12]

州治镇洋(在今江苏省太仓市)。辖区包括崇明岛及其附属岛屿,东滨东海,处在长江入海口之间,西邻苏州府,南连松江府,北与海门直隶厅隔江相望。下辖:崇明(县治在今上海市崇明县)、宝山(县治在今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县治在今上海市嘉定区)共3县。

海门直隶厅

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北岸。五代后周显德5年(958年)建海门县,后迁县治于徐涧(今江苏省通州市兴仁镇),后废县归并通州。清高宗乾隆33年(1768年),置海门直隶厅,属江苏省。[13]

厅治海门(在今江苏省海门市)。辖区东滨东海与黄海交界带,西、北与通州直隶州相邻,南与太仓直隶州隔江相望。所辖区域相当于今江苏省海门市及启东市大部分地区。

注释:

[1]据《江苏省人民政府网》、《江苏城市论坛网》等“江苏省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2]据《中国南京网》等“江宁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3]据《中国苏州网》等“苏州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4]据《中国镇江网》、镇江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志》等“镇江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5]据《龙城春秋·常州印象》、《行政区划网》等“常州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6]据《金山县志·第一编建置》等“松江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7]据《中国扬州网》、《行政区划网》、《古城史话》等“扬州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8]据《中国·淮阴网》、《中国淮安网》等“淮安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9]据《中国徐州网》等“徐州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0]据《中国连云港网》等“海州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1]据《中国南通网》等“通州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2]据《中国太仓网》等“太仓州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3]据《中国海门网》等“海门厅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苏省的成长史
一组地图,让您感受2500年来,江苏省的变迁
明朝时期,江苏共有七个州,直隶州是哪一座?
清朝时江苏省成立初仅七个府,七个首县两在江北五在江南
普安郡
盐城老地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