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六 江西省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六

江西省

何宗海

江西省是中国长江流域之南的内陆省份。因唐玄宗开元21年(733年)设江南西道相沿而得江西省名,又因江西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春秋时为楚、吴、越3国地。战国时为楚地。秦代属九江郡。汉高帝初年(前202年),置豫章郡,郡治南昌。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属扬州部。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改设江州。隋朝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境内设有7郡24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后属江南西道监察区;玄宗开元21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2道,属江南西道。五代时属南唐,交泰元年(958年,后周显德5年),建南都于洪州,升洪州为南昌府。宋代改江南西道为江西路,领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元代置江西行省,辖区除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今广东省大部。明代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先后有三位藩王(宁王、淮王和益王)分封在江西的南昌府、饶州府(鄱阳)和建昌府(南城);将广东地区另置,又将鄱阳湖以东地区并入。清朝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共3个散厅,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1]

晚清的江西省辖区,东界浙江、福建2省,南连广东省,西邻湖南省,西北接湖北省,东北与安徽省接壤。全省辖南昌、南康、九江、饶州、广信、建昌、抚州、瑞州、临江、袁州、吉安、南安、赣州共13府;宁都1直隶州;义宁1散州;莲花、定南共2散厅;共辖75县。省会南昌、新建(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区)。

南昌府

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及西北部。唐、虞、夏、商、周时属古扬州。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吴、越、楚势力范围。秦代九江郡。汉高帝6年(前201年),析九江郡置豫章郡,并设南昌县为附郭县,属扬州,南昌之名始此。取吉祥之意“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为县名。从西汉至三国归晋,前后历500余年,一直为豫章郡治。三国时属吴,吴国先后在豫章郡内分立庐陵、鄱阳、安成、临川等郡。南朝梁称豫章王国,陈复为豫章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罢郡置洪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复为豫章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又改为洪州;太宗贞观初属江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复改洪州为豫章郡;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豫章郡更名为章郡,乾元元年(758年)再称洪州。五代南唐中主交泰2年(959年)升洪州为南昌府。宋太祖开宝8年(975年)复名洪州;真宗天禧4年(1020年)属江南西路。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为隆兴府。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置隆兴路,21年(1284年)更名龙兴路;顺帝至正22年(1362年)改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明代先后称南昌为洪都府、南昌府,太祖洪武3年(1370年)起,南昌、新建2县同城而治。清因明制。[2]

省会所在地。府治南昌、新建(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区)。辖区东界饶州、抚州2府,西连湖南省长沙、岳州2府,南邻瑞州、临江、袁州3府,北毗南康、九江2府,西北与湖北省武昌府接壤,东北滨鄱阳湖。下辖:南昌(县治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区东部)、新建(县治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区西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进贤(今江西省进贤县)、奉新(今江西省奉新县)、靖安(今江西省靖安县)、武宁(县治在今江西省武宁县修水石渡乡北岸新华村)共7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县)1散州。

南康府

地处江西省北部。商周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先属越国;周敬王10年(前509年),归属吴国;周元王4年(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又属越国。战国时代,周显王36年(前333年),属楚国。秦代属九江郡。汉高帝6年(前201年),设淮南国豫章郡,属豫章郡。三国时为东吴之地,属武昌郡。晋永兴元年(304年),划武昌的柴桑,庐州的浔阳,置浔阳郡。隋初废浔阳郡置江洲,废汝南、柴桑2县,置浔阳县;炀帝大业3年(607年),废江洲改为九江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复设江洲。宋太宗太平兴国7年(982年),置南康军,隶属江南东道,把江洲的都昌、洪州的建昌(明析安义县)、江洲的星子,统一管辖,以星子县为军治,隶江南路;真宗天禧4年(1020年),江南路分东西两路,南康军属江南东路。元顺帝至正14年(1354年),改军为路,设总管府,隶江西行中书省,21年(1361年)年,明军西征进入江西,改南康路为西宁府。明太祖洪武9年(1376年),改为南康府,隶江西布政司。清世宗雍正9年(1731年),属广饶南九道。[3]

府治星子(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城),因境内有石浮于水面如星而得名,为南康军、路、府治。辖区东界绕州府,西及南连南昌府,北与九江府接壤,鄱阳湖自东南向北将本府分为东西两个板块。下辖:星子(今江西省星子县)、都昌(今江西省都昌县)、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安义(今江西省安义县)共4县。

九江府

地处江西省北部。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夏、商时期,属荆、扬2州,春秋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俗称“吴头楚尾”。秦始皇24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九江郡,境域包括今江西全省、安徽省淮南及河南省的一部分,治寿春(今安徽寿县)。汉时析秦九江郡为九江、庐江、衡江、豫章4郡,分属豫章和庐江2郡;高帝初年置寻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境内。三国时属东吴,隶武昌郡。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属江州。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年),迁治于江南的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县境内)。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547~549年),寻阳郡治迁入湓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区)。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废寻阳郡,并柴桑、汝南为寻阳县,县治湓城,18年(598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炀帝大业2年(606年),废江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县为湓城县。唐代,改九江郡为江洲,高祖武德4年(621年),分湓城置浔阳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河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洲。五代升元3年(939年),废江洲,改浔阳县为德化县。宋代复置江洲。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置江州路;顺帝至正20年(1360年),陈友谅称帝,国号汉,建都江州。翌年(1361年),明军攻入,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明代,仍为九江府,清沿明制。[4]

府治德化(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区)。辖区东界安徽省池州府,西连南昌府及湖北省兴国直隶州,南邻南康府,北隔大江与安徽省安庆府、湖北省武昌、黄州2府相望,东南与绕州府接壤,鄱阳湖自府地南北通江,将本府分为东西两个板块。下辖:德化(县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区)、德安(今江西省德安县)、瑞昌(今江西省瑞昌市)、湖口(今江西省湖口县)、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共5县。

饶州府

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因“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而得州名。春秋为楚番邑。《汉书·地理志》记载:“鄱水西入湖汉是也,鄱阳湖在县西,即古彭蠡。”秦始皇26年 (前221年) ,置番阳县,以处番水之北得名,属九江郡。西汉属豫章郡。东汉献帝建安15年 (210年),属鄱阳郡,改名为鄱阳县,郡、县治均在今古县渡。梁元帝承圣2年(553年),分江州立吴州,领鄱阳郡,州郡同治鄱阳县。隋平陈后置饶州,治所在鄱阳(今江西鄱阳县);炀帝大业初复为鄱阳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置饶州;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置鄱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饶州。元置饶州路。明、清置饶州府。[5]

府治鄱阳(在今江西省鄱阳县)。辖区东界浙江省衢州府,东南连广信府,南邻抚州府,西南毗南昌府,西滨鄱阳湖,北通安徽省徽州、池州2府,西北与九江、南康2府接壤。下辖: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余干(今江西省余干县)、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浮梁(今江西省浮梁县)、德兴(今江西省德兴市)、安仁(县治在今江西省余干县黄金埠镇)、万年(县治在今江西省万年县老城厢镇)共7县。

广信府

地处江西省东部偏北。周朝属扬州。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分别属吴、越、楚国,境内大部分为番邑。秦初,大部分属九江郡番阳、余汗县,小部分分属鄣郡歙县、闽中郡东治县、会稽郡太末县。汉高祖4年(前203年),改九江郡为豫章郡,后改番阳县为鄱阳县,属鄱阳县。东汉献帝建安15年(210年),吴国析豫章郡地设置鄱阳郡,属鄱阳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炀帝大业初复为鄱阳郡。唐代改郡为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始设信州,隶江南东道。宋代改州为郡,隶江南东路。元代大部属信州路,隶江浙行中书省。明太祖洪武9年(1377年),将信州析出,归江南西道湖东道,改信州置广信府。清沿明制。[6]

府治上饶(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区)。辖区东界浙江省衢州府,南及东南连福建省建宁、邵武2府,西南邻建昌、抚州2府,西北与绕州府接壤。下辖:上饶(县治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区)、玉山(县治在今江西省玉山县古城镇)、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贵溪(今江西省贵溪市)、铅山(今江西省铅山县)、广丰(今江西省广丰县)、兴安(今江西省横峰县)共7县。

建昌府

地处江西省东部。夏商西周属扬州。东周及春秋战国时属吴。周元王3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属越。周显王46年(前323年),楚怀王尽取越地,属楚。秦始皇24年(前223年),秦灭楚,属秦,26年(前221年),属九江郡。汉高祖2年(前205年),属汉,4年(前203年),属淮南国,5年(前202年)置南城县,属豫章郡,因地处豫章郡南部而得名;景帝3年(前154年),直属朝廷。东汉和帝永元8年(96年),分南城西北境置临汝县。三国时南城属吴,会稽王太平2年(257年),分出豫章郡东部建临川郡,又由南城分出南丰、东兴、永城3县,均隶临川郡。西晋武帝灭吴,南城属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县治由硝石迁至现北门外榻埠街,改县名为新南城,仍属临川郡。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改新南城为南城,仍属临川郡。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刘裕灭晋,属宋。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临川郡治迁至南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灭齐,属梁。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灭梁,属陈。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改临川郡为抚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抚州为临川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改临川郡为抚州,从南城分出东兴、永城另立两县,南城、东兴、永城隶属抚州,7年(624年),复将东兴、永城两县并入南城;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从抚州,属江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从抚州,属江南西道;肃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抚州为临川郡,属临川郡;僖宗乾符3年(876年),因榻埠街常患洪水,将县治迁至罗城。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昭武军、抚州、建武军。南唐升南城为建武军。宋太祖开宝2年(969年),东兴、永城并入南城,8年(975年),南唐灭,归宋;太宗太平兴国3年(978年),设建昌军,军治在南城。南宋高宗绍兴8年(1138年),分南城东南五乡设新城县,分南丰南部三乡设广昌县,仍归建昌军辖。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改建昌军为建昌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建昌路为肇昌府,后改肇昌府为建昌府;神宗万历6年(1578年),分南城东北境18都设沪溪县。清世祖顺治2年(1645年),仍为建昌府。[7]

府治南城(在今江西省南城县)。辖区东界福建省邵武、长汀2府,西连抚州府,南邻宁都直隶州,北与广信府接壤。下辖: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泸溪(今江西省资溪县)、新城(今江西省黎川县)、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广昌(今解江西省广昌县)共5县。

抚州府

地处江西省中部。夏禹时地属扬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5年(前202年),建南城县,属豫章郡。东汉和帝永元8年(96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县治设在今抚州市临川区,属豫章郡。三国时为吴地,会稽王太平2年(257年),建临川郡,郡治在临汝县。两晋、南朝相沿。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废郡置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原辖区设为临川、南城、崇仁、邵武4县。南朝梁陈时,以今之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初属江州,陈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唐代属江南西道。宋代分为抚州和建昌军,属江南西路。元代改为抚州路、建昌路,另置南丰州,同属江西行中书省;元顺帝至正23年(1363年),改抚州路为临川府,后改抚州府。明太祖洪武初,仍设抚州府,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清代属南抚建道。[8]

府治临川(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辖区东界建昌府,西连南昌、临江、吉安3府,南邻宁都直隶州,北通绕州府,西北与广信府接壤。下辖:临川(县治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金谿(今江西省金溪县)、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宜黄(今江西省宜黄县)、乐安(今江西省乐安县)、东乡(今江西省东乡县)共6县。

瑞州府

地处江西省中部偏西北。春秋时先属吴,越灭吴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始皇24年(前223年),属九江郡。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属淮南国豫章郡。高祖6年(前201年),置建成县;平帝元始4年(公元4年),改建成县为多聚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恢复名建成县;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析建成县一部置上蔡县(今江西省上高县)。三国时属吴;大帝黄武年间(222~228年),析建成、上蔡2县各一部置宜丰、阳乐(今江西省万载县)2县。晋及南朝时仍属豫章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属洪州;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废州复置郡,仍属豫章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地形似高而安,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同时在高安设置靖州,8年(625年)废靖州,属洪州。五代时,先属吴,后属南唐,保大10年(925年),置筠州,治高安,领高安、上高、万载、清江4县。宋太宗太平兴国6年(981年),析高安、上高各一部置新昌县(今江西省宜丰县)。南宋高宗绍兴13年(1143年),改筠州为高安郡,后复名筠州;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筠州为瑞州,州治高安。元朝改州为路,归瑞州路治。明清两朝改路为瑞州府。[9]

府治高安(在今江西省高安市)。辖区东及北界南昌府,南连临江府,西南与袁州府接壤。下辖: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新昌(县治在今江西省宜丰县新昌镇)、上高(今江西省上高县)共3县。

临江府

地处江西省部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置新淦县。自汉高祖6年(前201年),分属新淦、建成、宜春3县。东汉灵帝中平2年(185年),析宜春置汉平县,分属新淦、建成、汉平。三国时属吴,改汉平为吴平。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省新渝县入吴平,11年(591年),省吴平入宜春,18年(598年),复分宜春置新渝县。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改建成为高安,同年析西南境置始平县,7年(624年)废,入新渝县。五代南唐升元2年(938年),析高安、新淦部分地区置清江县,县治在萧滩镇(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直属镇南军节度使。南唐保大10年(952年),改隶筠州。宋淳化3年(992年),析清江、新淦、新喻3县置临江军。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改临江军为临江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辖清江、新淦、新喻3县。清承明制。[10]

府治清江(在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辖区东界抚州府,西连袁州府,南邻吉安府,北毗瑞州府,西北与南昌府接壤。下辖:清江(县治在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新淦(今江西省新干县)、新喻(县治在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峡江(今江西省峡江县)共4县。

袁州府

地处江西省西部。秦属九江郡。两汉时属豫章郡。三国属吴,乌程侯宝鼎2年(267年),置安成郡,分属豫章、安成2郡。南朝武帝梁大同2年(536年),设巴山郡。梁末分属豫章、安成、巴山、豫宁4郡。隋文帝开皇11年(591年),置袁州,治宜春;炀帝大业初,改袁州改为宜春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曾设靖州(治所在高安)。辖高安、宜丰、上高、万载及清江一部分,7年(624年),改靖州为米州,旋又改米州为筠州,8年(625年) 废筠州;肃宗乾元初,又改郡为州,仍分属洪、袁、吉3州;直到五代吴扬时,仍分属洪州、袁州、吉州。五代南唐保大10年(952年),复设筠州。后周太祖显德元年(954),改洪州为南昌府。分属袁州、筠州、吉州及南昌府。北宋初,南昌府复名洪州。宋太宗淳化3年(992年),增设临江军(治所在今樟树市临江镇),分属袁州、洪州、筠州和临江军。南宋高宗绍兴13年(1143年),改筠州为高安郡,18年(1148年),复改为筠州;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改洪州为隆兴府;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筠州为瑞州,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军和隆兴府。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改隆兴府、临江军、瑞州为隆兴路、临江路、瑞州路,隶属江西行省。于袁州设总管府,隶属湖南行省,17年(1280年),并隆兴路入福建行省,19年(1282年),复属江西行省,同年升袁州总管府为袁州路,隶属江西行省,21年(1284年),改隆兴路为龙兴路。明代,袁州府属江西13府之一。清初沿明制。康熙之后,江西省置4道,瑞州、袁州、临江3府隶瑞袁临道(道尹驻高安)。[11]

府治宜春(在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辖区东界临江府,西连湖南省长沙府,南邻吉安府,北毗瑞州府,西北与南昌府接壤。下辖:宜春(县治在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分宜(今江西省分宜县)、萍乡(县治在今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万载(今江西省万载县)共4县。

吉安府

地处江西省西部。春秋属吴。周元王3年(前473年)属越;周显王35年(前334年)属楚。秦始皇36年(前211年),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故称庐陵。汉代属豫章郡;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郡治在今泰和县城西北。三国时属吴。隋文帝开皇10年(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复改吉州为庐陵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再改庐陵郡为吉州。宋太祖开宝8年(975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置吉州庐陵郡,领庐陵、吉水、安福、太和、龙泉、永新、永丰、万安8县。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置吉州路总管府;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泰和、永新4州、5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吉安府。清初沿明制;高宗乾隆8年(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莲花厅。[12]

府治庐陵(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区)。辖区东界抚州府,西连湖南省长沙、衡州2府及郴州直隶州,南邻赣州、南安2府,北毗临江、袁州2府,东南与宁都直隶州接壤。下辖:庐陵(县治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区)、泰和(今江西省泰和县)、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龙泉(今江西省遂川县)、万安(县治在今江西省万安县韶口乡附近)、永新(今江西省永新县)、永宁(县治在今江西省井冈山市古城镇)共9县;莲花(今江西省莲花县)1散厅。

南安府

地处江西省西南部。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域。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秦代属九江郡,秦始皇33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南朝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南野县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宣帝太建13年(581年),属始兴郡分置安远郡。隋文帝开皇10年(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16年(596年),废始兴郡,复入虔州南康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大庾县,隶属江南西道虔州。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置南安军。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顺帝至正25年(1365),改南安路为南安府,府治大庾。明武宗正德12年(1517年),析上犹县的崇义、上堡、雁湖3里,南康县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3里建置崇义县,属南安府。清沿明制。[13]

府治大庾(在今江西省大余县)。辖区东界赣州府,西连湖南省郴州直隶州及韶州府,北与吉安府接壤。下辖:大庾(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康(今江西省南康市)、上犹(今江西省上犹县)、崇义(今江西省崇义县)共4县。

赣州府

地处江西省南部。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国。秦代属九江郡,秦始皇33年(前214年),置南县,隶九江郡,为建置政权之始。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属楚国九江郡,4年(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5年(前202年),汉灭楚,始属汉,6年(前201),属豫章郡。西汉末年(9-23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复名豫章郡,改南

何宗海

江西省是中国长江流域之南的内陆省份。因唐玄宗开元21年(733年)设江南西道相沿而得江西省名,又因江西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春秋时为楚、吴、越3国地。战国时为楚地。秦代属九江郡。汉高帝初年(前202年),置豫章郡,郡治南昌。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属扬州部。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改设江州。隋朝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境内设有7郡24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后属江南西道监察区;玄宗开元21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2道,属江南西道。五代时属南唐,交泰元年(958年,后周显德5年),建南都于洪州,升洪州为南昌府。宋代改江南西道为江西路,领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元代置江西行省,辖区除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今广东省大部。明代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先后有三位藩王(宁王、淮王和益王)分封在江西的南昌府、饶州府(鄱阳)和建昌府(南城);将广东地区另置,又将鄱阳湖以东地区并入。清朝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共3个散厅,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1]

晚清的江西省辖区,东界浙江、福建2省,南连广东省,西邻湖南省,西北接湖北省,东北与安徽省接壤。全省辖南昌、南康、九江、饶州、广信、建昌、抚州、瑞州、临江、袁州、吉安、南安、赣州共13府;宁都1直隶州;义宁1散州;莲花、定南共2散厅;共辖75县。省会南昌、新建(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区)。

南昌府

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及西北部。唐、虞、夏、商、周时属古扬州。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吴、越、楚势力范围。秦代九江郡。汉高帝6年(前201年),析九江郡置豫章郡,并设南昌县为附郭县,属扬州,南昌之名始此。取吉祥之意“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为县名。从西汉至三国归晋,前后历500余年,一直为豫章郡治。三国时属吴,吴国先后在豫章郡内分立庐陵、鄱阳、安成、临川等郡。南朝梁称豫章王国,陈复为豫章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罢郡置洪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复为豫章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又改为洪州;太宗贞观初属江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复改洪州为豫章郡;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豫章郡更名为章郡,乾元元年(758年)再称洪州。五代南唐中主交泰2年(959年)升洪州为南昌府。宋太祖开宝8年(975年)复名洪州;真宗天禧4年(1020年)属江南西路。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为隆兴府。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置隆兴路,21年(1284年)更名龙兴路;顺帝至正22年(1362年)改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明代先后称南昌为洪都府、南昌府,太祖洪武3年(1370年)起,南昌、新建2县同城而治。清因明制。[2]

省会所在地。府治南昌、新建(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区)。辖区东界饶州、抚州2府,西连湖南省长沙、岳州2府,南邻瑞州、临江、袁州3府,北毗南康、九江2府,西北与湖北省武昌府接壤,东北滨鄱阳湖。下辖:南昌(县治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区东部)、新建(县治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区西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进贤(今江西省进贤县)、奉新(今江西省奉新县)、靖安(今江西省靖安县)、武宁(县治在今江西省武宁县修水石渡乡北岸新华村)共7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县)1散州。

南康府

地处江西省北部。商周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先属越国;周敬王10年(前509年),归属吴国;周元王4年(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又属越国。战国时代,周显王36年(前333年),属楚国。秦代属九江郡。汉高帝6年(前201年),设淮南国豫章郡,属豫章郡。三国时为东吴之地,属武昌郡。晋永兴元年(304年),划武昌的柴桑,庐州的浔阳,置浔阳郡。隋初废浔阳郡置江洲,废汝南、柴桑2县,置浔阳县;炀帝大业3年(607年),废江洲改为九江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复设江洲。宋太宗太平兴国7年(982年),置南康军,隶属江南东道,把江洲的都昌、洪州的建昌(明析安义县)、江洲的星子,统一管辖,以星子县为军治,隶江南路;真宗天禧4年(1020年),江南路分东西两路,南康军属江南东路。元顺帝至正14年(1354年),改军为路,设总管府,隶江西行中书省,21年(1361年)年,明军西征进入江西,改南康路为西宁府。明太祖洪武9年(1376年),改为南康府,隶江西布政司。清世宗雍正9年(1731年),属广饶南九道。[3]

府治星子(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城),因境内有石浮于水面如星而得名,为南康军、路、府治。辖区东界绕州府,西及南连南昌府,北与九江府接壤,鄱阳湖自东南向北将本府分为东西两个板块。下辖:星子(今江西省星子县)、都昌(今江西省都昌县)、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安义(今江西省安义县)共4县。

九江府

地处江西省北部。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夏、商时期,属荆、扬2州,春秋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俗称“吴头楚尾”。秦始皇24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九江郡,境域包括今江西全省、安徽省淮南及河南省的一部分,治寿春(今安徽寿县)。汉时析秦九江郡为九江、庐江、衡江、豫章4郡,分属豫章和庐江2郡;高帝初年置寻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境内。三国时属东吴,隶武昌郡。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属江州。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年),迁治于江南的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县境内)。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547~549年),寻阳郡治迁入湓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区)。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废寻阳郡,并柴桑、汝南为寻阳县,县治湓城,18年(598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炀帝大业2年(606年),废江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县为湓城县。唐代,改九江郡为江洲,高祖武德4年(621年),分湓城置浔阳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河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洲。五代升元3年(939年),废江洲,改浔阳县为德化县。宋代复置江洲。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置江州路;顺帝至正20年(1360年),陈友谅称帝,国号汉,建都江州。翌年(1361年),明军攻入,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明代,仍为九江府,清沿明制。[4]

府治德化(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区)。辖区东界安徽省池州府,西连南昌府及湖北省兴国直隶州,南邻南康府,北隔大江与安徽省安庆府、湖北省武昌、黄州2府相望,东南与绕州府接壤,鄱阳湖自府地南北通江,将本府分为东西两个板块。下辖:德化(县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区)、德安(今江西省德安县)、瑞昌(今江西省瑞昌市)、湖口(今江西省湖口县)、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共5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江西下辖的地市,都改回古代的名字,你觉得哪个最好听?
中国城市no.40--南昌
丰城
说说弋阳县的来历
南昌是得名于“南昌山”吗?
明一统志卷五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