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连载(296)《颜渊篇》第3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原文朗读】

【注释】

司马牛:孔子的学生,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他的哥哥叫桓魋(tuí),做过宋国的司马,后来造反作乱。司马牛的脾气性格就和他的名字一样,像牛一样犟,且多言而浮躁,孔子针对其缺点告诫之。

讱(rèn):“”字左“”右“”,话语像刀子一样能伤人。所以言语要谨慎。

【白话翻译】

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说话要谨慎,语气平和,不怒不怨,少发牢骚,也不要出口伤人。”

司马牛接着问:“说话谨慎不伤人,就说是仁吗?”孔子说:“不论什么事,做起来都是很难的,说话能不谨慎吗?”

【解读】
1、孔子针对司马牛的个性缺陷告诉他什么是“仁”。

”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很多人也觉得仁的境界高不可攀,所以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对仁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本篇的前两章分别是颜回和仲弓问仁,颜回是孔门悟性最高的弟子,所以孔子从根本上全面告诉颜回如何行仁。仲弓虽然也很优秀,但比颜回还差一些,所以孔子没有跟他讲大道理,而是侧重于为政方面告诉他如何行仁。

孔子教书育人历来是因材施教,在《雍也篇第六》中,孔子曾经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大概司马牛属于“中人以下”这类人,所以孔子对他的要求就又降低了一个档次,只是从具体的言行上对他提出要求。

司马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司马牛本来是宋国人,他的哥哥叫桓魋,在宋国做过司马,位高权重不可一世。在《述而篇第七》中,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因为桓魋德行不好,孔子曾骂过他,所以桓魋怀恨在心。当孔子师徒周游列国路过宋国时,桓魋便派人恐吓,并扬言要杀掉孔子,吓得孔子师徒匆匆忙忙逃出了宋国。司马牛的个性和他的名字很契合,犟的和牛一样,并且话多且容易伤人。所以当司马牛也来问仁时,孔子就针对司马牛的个性缺陷解释什么是“”。

在接下来的两章中,还是以司马牛为主角。在下一章,司马牛问君子。在下下章中,司马牛忧愁地叹息“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2、为了更好地理解司马牛的“讱”,我们用后世宋朝苏东坡和王安石、司马光的典故作参考,就更清楚了。

 

在本章中,孔子告诫司马牛“其言也讱”,一下子指出了司马牛最大的缺陷。由于其它典籍中对司马牛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对这段话的理解不会太深刻。为了更好地理解司马牛的“”,我们用后世宋朝苏东坡和王安石司马光的典故作参考,就更清楚了。

在北宋时期,有这么大名鼎鼎的三个人,王安石、司马光和苏东坡。他们三个同朝为官,王安石官至宰相,苏东坡和司马光都是大臣,私下里苏东坡和司马光的关系好一些。为了国家的复兴,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极力主张改革变法,司马光却反对这种太过激的改革,两个人常常针锋相对争执不下,性格都偏执倔强。王安石一心把他的变法实施到底,不允许任何人反对他,所以大家送给他一个外号“拗相公”。而司马光的外号叫“司马牛”,是苏东坡起的,怎么回事?有一次在朝堂上,司马光提出要彻底废除王安石之前制定的一个法,苏东坡认为没必要彻底废弃,只需要去除弊端即可,可是司马光根本听不进苏东坡的进言,两个人在朝堂之上争论不止,一时也没有一个结果。在苏东坡的眼中,这个司马光太过固执,简直是愚顽不化,回到家中,只气得他连声呼曰:“司马牛!司马牛!

那么,苏东坡口中的“司马牛”是何许人也?就是本章中提到的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因为这两个人都姓司马,脾气都像犟牛一样,所以苏东坡给司马光起了个外号叫“司马牛”。

3、对本章整段话的几种不同解读。

千百年来,对本章整段话的解读有好几种,听起来都有道理,也都存在不足。

下面我把这几种解读列出来,同时参考以下几点依据和思路。一是对“”字的理解,二是根据后面“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这句话,三是参考接下来的两章内容。

第一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注释。钱穆先生把“”字注解成“迟钝”,整段话翻译如下,司马牛问仁,先生说:“仁者说话常迟钝。”司马牛说:“说话迟钝,就说是仁吗?”先生说:“因知做来难,说来哪得不迟钝?”可以看出来,这样解读的依据是后面孔子所说的“为之难”。

第二种,把“”注释成“谨慎”,言语容易伤人,所以要谨慎。但这种解读却与下面孔子的“为之难”衔接不上。

 

第三种,把“”字注释成“不要出口伤人”,有两个依据。其一,是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释“”字,左“”右“”,言语像刀刃一样锋利。其二,与上一章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相互衔接。但这种解读同样存在问题,那就是与下面孔子的“为之难”衔接不上。

第四种,依据苏东坡给司马光起的外号“司马牛”,把“”字注释成“倔强认死理”。

以上到底那种解读比较合理,请大家集思广益吧。我之所以抛出这个话题,主要是觉得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把古人的话弄得清楚一些。这不是钻牛角尖,而是一种治学态度。

4、本章这段话到底要讲什么?

言归正传,其实不管“”字的本义是什么,都不影响我们对这段话的中心思想的把握。

本篇的前三章分别是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和司马牛问仁,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素质和境界的人。论语的编撰者之所以这样安排章节,就是要告诉我们,孔子儒家所提倡的仁道仁德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和高不可攀,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追求仁道也是循序渐进的。

5、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对我们普通人修身养德来说,即使达不到颜渊那样的高度,达不到仲弓那样的水平,但如果我们能像司马牛那样,克服掉自身的一些缺点和毛病,这同样是追求仁德仁道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论语·颜渊篇(4)孔子不支持大义灭亲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12.4】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如果问心无愧,便会无忧无惧(12—4,讲于2022年5月27日)
《论语》智慧:言寡尤,行寡悔
一起学《论语》12.3颜渊篇——司马牛问仁
【舞雩】《论语·颜渊》12.4-12.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