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读

观察瓷器的造型主要是看器物的口沿、腹部、底足三个部位,很多不同时期的同类器物,初一看,外表极其相似,缺乏鉴定经验的人容易误断。但只要仔细观察器物的这三个部位,细细分析便能够找出不同之处,得出合乎实际情况的结论。

例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且浅,底也小;明代永乐、宣德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深,底较大。永乐窑中的圆器,盘、碗无论大小,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突起,而且足内墙多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的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纹(跳刀),而官窑瓷器中则极少见。至于康熙时期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器平底下面多有“麻布纹”;雍正官窑瓷器中大部分盘、碗器的底足都变成圆滚的泥鳅背状,这些都是当时器物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遇到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之精品,由于两者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大体相似,区分起来便要显的麻烦一些了。例如永、宣青花,时间前后相承,器型大多相类,一般人很容易将两者搞混。然后若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实际还是在器型上。如相同器物——撇口碗,永、宣纹饰、胎釉也大致相同,都是撇口圈足。差别在于碗腥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稍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特点。

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失误而造成的破绽所致。

过去的官古器(官仿官)和现在的高仿品的器型往往与真品器型不能做到完全一致,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这是因为,仿制器瓷胚在入窑前可以做到与真器完全一致,高温烧成后,其形状便会与真器在某些地方有差别。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瓷土提练的精细差别、瓷胎料的配制差别、窑温的控制差别都会造成瓷器在烧成过程中的器型变化。瓷器之种高温下烧成后的器型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成为鉴定器物真伪的主要依据。

在民国以前,官窑瓷器民间很难目睹,特别是宫廷使用的御制瓷器和精品瓷器更是难得一见,因此有些公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破绽不少,甚至以讹传讹,器型越变越离谱——早期器型尚可,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有的已不成杯而成大碗了。只要见过真器的人,遇见这类仿品,自然一目了然。

成化鸡缸杯的情况也是如此,仿到后来竟成了高足“鸡缸碗”

对于元、明、清瓷器造型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还多,某此器物除口、腹、底之外,对于柄、足、耳、颈、流、系乃至器里等许多部位都还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同时对于器体部位,尺寸大小,体重厚薄也不宜轻易放过。

比如唐代的执壶壶嘴通常较短,宋代的执壶壶嘴通常较长。又如区别永乐、宣德瓷器,相对而言,永乐瓷器器壁薄,器轻;宣德瓷器器壁厚,器重。

虽然说掌握了器型上的一些主要特征,在作瓷器鉴定时相对来说心里要有谱很多,但是还得需要通过实践去积累丰富的经验。另外也需要结合其他的鉴定要素如纹饰、胎釉、款识色料等特征来作出结论。对于套口撞底、旧胎改制器型等作伪现象,更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多看,多比,多问才不致真伪混淆,新旧模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元明清瓷器鉴定
中国青花瓷器
瓷器鉴定要领
白釉瓷
宣德瓷器
宣德青花鉴别小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