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好想法“难”实现,坏念头“易”成真?



“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这是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的一句台词。

此言一出,立刻在“鸡汤界”引起了广泛共鸣。

的确,有很多道理听上去很美,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却难以落实到生活中。


想好的、说好的、做好的,生命就会变得更好。这道理再清楚不过了,谁还能不知道呢?可一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就是另一种状态了。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不经意间冒出的负面念头可能很快就变成了真事;可是,自己努力想要达成的想法却迟迟不能实现,甚至还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尤其是在健康领域,这种情况更是让修炼者倍感困惑。有的人因此开始疑虑修行这条路还要不要走下去?是不是应该这样走?有的人甚至心生报怨,中途放弃。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善这样的状况呢?


1


有人在外面活动时感觉有点凉,又没带御寒的衣物,心里就冒出个念头:“完了,可能会感冒吧!”结果当天就出现感冒症状。

可是一旦得了感冒,你要想:“现在就好吧!”那可不一定能立刻实现;有时要重复很长时间“好了,好了,好了……”的意念,然后才有一些改善。到头来,到底是这个“好了”的意念发挥了作用,还是身体的自然康复,或是其他因素带来的变化呢?自己也说不清楚。


有人会说:“不对,这两个念头没有可比性。因为天气凉是客观条件,在这种环境中,人就是容易感冒。而感冒之后想‘现在就好’,这只是自己主观上的凭空想像,当然不易实现。”

是的,环境状况的确是致病的一个因素,但是别忘了,感冒后你的环境已不存在“凉”的状态了,已经是正常环境了。此时,在这种正常的环境中,为什么不能马上就恢复正常呢?

“那…………那不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嘛。”

可那讲的是多年沉积造成的慢性病,急性病症为什么也要“抽丝”呢?


2

现在让我们来反求自己的念头。

如果问你一个问题:感冒是什么样子?感冒会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我相信,正常的成人都能清楚地描述出来,什么头痛、发烧、流涕、呼吸不畅、昏沉无力、食欲不振等等。


可是如果问你:正常是什么样子?正常会给你带来有什么感觉?

相信很多人会无言以对,或者只能说:“没有什么不舒服就是正常。”


一种状态,你清清楚楚、印象深刻;一种状态,你模模糊糊、无知无觉。哪一种更容易实现已是不言自明了。


一个虽是一闪念,但却是真念,因为从小到大我们接收的信息就是寒凉的环境会导致感冒,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意识当中,并且通过切身实践反复确认了它的“真实性”。这样的念头一动,怎么可能不成真?

一个虽是反复在想,但在意识的深层却没有那个自信,因为从小到大就没有接收过能瞬间自愈疾病的信息,脑子里在想“好了”,但在意识的底层却没有支持这种想法的坚定信念(或者说没有这样的“参照系”)。以这样的念头引导生命,当然效果有限。

由此我们也可知道,由内而外满心而发的真念,可以说是无事不成。


人最缺少的就是自信。修炼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正向实践和信息的强化,改变那些不利于生命的观念,建立起新的利于优化生命的信念系统,把过去因人类认识局限而未能发现的规律揭示出来,将世界的真相还给人本身。这无疑是一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所以,自身实践和集体的分享交流很关键,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对他人正向信息的接收与反馈,就是在不断打破旧信念、建立新信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仅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如果再有“理”的系统学习和领悟,那就更好了。造福人类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践行中。


3


人在正常的时候,往往认为生命本该如此,所以完全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我们关心着所有自认为应该关心的事,工作、学习、家庭、娱乐、旅行等等,唯独不关心自己的身心,似乎自己是不存在的。只有当身心出现不正常的症状时,才开始关照自己。


对于正常状态的无知无常,即使是从病痛中康复的人亦是如此。

一开始重回健康状态的时候很兴奋,对什么是“正常”终于有了点切身的感受,可是一段时间以后,又慢慢淡忘了。所以才会有“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现象。


这样看来,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感谢疾病给我们创造了内求自我的机会,让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主动地优化自己。


病痛与我们没有什么感觉的正常状态不一样,一旦生病,就会给我们造成强烈的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病的信息会在我们的意识当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只要一有机会,它就会被提取出来并发挥作用。


得病之后的治疗是应对疾病的被动策略,实属无奈之举;而康复之后的防病,如果不从意识层面改变,其实也是“防不胜防”的。


4


那怎么办?

现在有了两种策略:


一种是让我们强化对“正常”的印象。

所以常有养生课会讲到,让我们回忆自己健康的状态,不断回忆、想像自己已经是一个健康的人,甚至要回忆孩童时的那种活力状态。


这种思路是没问题的,但少数人可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对“正常”状态的感觉很淡、很浅,不好想像。尤其是正处于病痛中的人,仅凭这样的回忆和想像去改变身心状态,是远远不够的。


病人现在腿疼,你让他想“腿不疼,腿是正常的”,说这是用健康的意识引导生命发生变化。道理上他会认同吗?会,可是真正这样做的时候,有些人心里还是会想:我正疼得厉害呢,你让我想不疼了,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吗?这么强烈的疼痛刺激,我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疼在我身上,又不是在你身上,换成你,你给我想个正常试试!

其实换成养生大师们,一样也大都做不到。

但极少数人可以。对于这一部分极少数人来讲,事情就没这么复杂,知行合一,一说就是了。如果我们不属于此类,那就需要实实在在地修。


这就需要有第二种更先进的策略——


5


病痛为什么会给人印象深刻,因为它跟正常状态不一样,它把人们从无知无觉的“正常”状态中拉出来,强制引导你感觉到了身体的痛苦状态。所以说,人对“非正常”的状态有自然的感知能力。只不过,疾病状态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痛苦的“非正常”状态。


按照人的这种功能,我们是不是可以创造出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愉悦的“非正常”状态,也给人以深刻印象呢?

答案是肯定的。

于是,第二种策略就产生了:

即,强化人的各项功能,提升生命的状态,使之达到比正常或现状更优的层面。这种正面、积极、愉悦的“非正常”状态同样会对人的意识产生强烈的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感受,就能有效“对抗”病痛给人的负面感受。


从病痛中康复的人,对正常的健康状态有更切实的感受,但是因为不知道持续强化和维持这种感受,所以没几天就淡化了。而现在,我们不仅是强化正常的感受,而且更多的是持续将人的状态提升到更优的水平,不给负面感受存活的空间。即使有了负面感受,也能很快用正面的感受去替代掉。


6


如何才能创造出比正常或现状更优的生命状态呢?

显然,常态的理法体系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这些理法体系是基于对“正常”状态的认知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其作用最多也就只能是无限接近“正常”,却无法超越正常框架。

要想实现“更优”这个目标,必须要:

1. 使形体(包括内脏)的功能更强大(强化士兵的素质);

2. 使意识与形体的联系更紧密(建立高效的通信指挥系统);

3. 使意识的状态更优、更强(提升指挥官的水平)。


要想使形体的功能更强大,就需要给形体以超出正常水平的物质(气)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

1. 精神内守(神返身中气自回);

2. 打通内外物质(气)交流的通道(开合,即开合贯气法的核心),使内守的效率更高。


此外,我们说养生、修行要从形上入手,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可以强化形体的功能,还因为形体的运动,尤其是需要专注、内守的,有时甚至是有一定痛苦感受的形体运动,可以有力地牵动意识的关注方向,使我们原本只停滞于病痛感受中的意识强行转换到自身形体运动的感受中。而内求式的形体运动,即使有痛苦,也是正向、积极、有益健康的。关键是,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意识里很清楚它就是会有这样的正向作用,于是形体便会跟随这种意识自然地发生正向变化。

知道与不知道是大不一样的(又见此言了)。


7


要想使意识与形体的联系更紧密,就需要强化“神与形合(气亦在其中)”的能力。而要这做到这一点,对绝大部分人来讲,动功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形体的运动中,始终都在锻炼以神意驾驭形体的能力,也就是在不断强化意识与形体的联系。而且形体运动有迹可循,易于落实,不易落空。同时,形体运动本身就有利于气血的畅通。

这也就是为什么动功比静功的健身效果更好、更快的原因之一。如果仅是默运精神,一方面无迹可循,易于落空;另一方面对形体的直接影响力也十分有限的,尤其是在初期。


建立神与形的紧密联系,关键是要启动第二套生命系统,即不通过神经系统传导而直接影响形体运动的联系,意识一动,形体就变。能做到这一点,人的自由度就大大提高了。


内家拳的高手能做到周身处处是丹田,任何时候打击周身任何部位,都会做出自动的整体反应,根本不需要准备。因为他们长期的锻炼已经使意识的感知和反应功能与形体的运动形成整体了,而意识的感知和反应功能是超时空的自然功能,从意识的感知和反应到形体运动,根本没有时间差(即使有,也是难以计算的极小值)。如果不启动另一套生命系统,仅通过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苦练一辈子恐怕也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所以在锻炼动功的过程中,最忌“死于形下”,即只知道运动形体,而不知道以神意觉知和主导形体的运动,将内求锻炼变成了形体操,那就太可惜了。

所谓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差异恐怕亦由此而来。


在养生界、修行界中,多有重神意之静、轻形体之动的倾向,实际上这是过去时代发展的局限性在养生、修行领域的反映。纵观过去很多已明心见性的大德,亦无法摆脱形体疾病的困扰,甚至因病早亡,其最主要的原因,即是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未能完成神意对形体的完整统帅而造成的历史悲剧。今之养生,需以史为鉴,从整体练,练整体性。


8


加强了神意与形体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剑越利,越是要求提高它的指挥者——意识的修养水平。


要使意识的状态更优、更强,就需要提高神意的纯净度和强度。意识的纯净度取决于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强度则来自于一个人的意志力,但二者又是互为促进的整体。


对于意识的修养,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修炼道场。

修养意识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少出或不出坏念头,出必为善。只有到了这里,标题中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而要实现念念向善的状态,不仅需要有普通的伦理层面的修养,还需要从常人四分五裂的意识状态中,恢复(或者说认知和运用)意识的整体性,直接对意识的本体完成改造和提升。这是内求锻炼的重要内容,也是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意识的纯净、有力又是重要基础。


对于意识的整体性,并不是什么神秘而高不可攀的状态,在内求养生课程的体验活动中,很多人已有短暂的体现,只不过有的人觉知了这种状态,有的人则只注意了实验结果,而没有内向觉知当时的状态。但只要多练多做,人人皆可,因为人人本具。


9


对于什么是好坏、善恶,内求养生的判断标准是,有利于生命的即是好、善,不利于生命的就是坏、恶。当然,这个生命应该从与自然、社会是一整体的角度来定义,而不是某个孤立的个体。


在真正的养生、修行过程中,更优的状态不是去纠结于如何不起坏念头、如何排除坏念头,而是直接去起正念、运正念、践正行。这是引导思维与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纠结于问题的思维本身就是问题;只有超越了问题本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尽管不同的人所炼的重点和方式会有所不同,但不论何时,对于内求养生而言,只要使那些正向的(甚至突破常规的)感受在意识当中打上烙印,并不断强化,在养生(修行)之路上就会自然地对生命发挥引导作用,那些满心而发的善念便会更容易实现。


专注于更高、更优的生命状态,才能真正化解不正常的“病态”现状


人要想优化生命,非内求,无他途。

即使你的目标只是想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亦是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帅医生:中医为什么能治病?(把复杂和烧脑的问题讲明白)
混元整体理论讲解(学习理解) / 悟虚至道 / 第23页-[凯迪]
150903一个中医眼中的精神健康(三)04
无我。
生命,不可能不丰盛
讨论神返身中(意识在体内)气就内收了(气自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