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气功与人类文化:第三章 古文明的巅峰和古气功的鼎盛①

上一期

青铜时期晚期,炼铁技术的发明和随之而来的铁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把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铁器时代,人类的农业文明也进入了它的盛世。这在中国就是春秋、战国时代。

说到铁器的发明或使用,我们又会面临一个老问题:人类是怎样发明炼铁术的?虽然青铜时代人类的文化和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铁的化学活性远高于铜,自然界不存在自然状态的铁。炼铁技术与炼铜技术很不一样,要复杂很多。而试验已经证明,通过偶然机会发现炼铜术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那么,通过偶然的经验的偶然积累而发现炼铁技术,在那个年代可能性就接近于零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和新石器时代之迷的答案一样,即偶然经验的触发和气功态下人的超常智能相结合,导致了炼铁技术的最初的发明,而后的演进,则是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仅仅是逻辑推理吗?不,还有一些旁证。我国考古学界曾发现一柄战国时代的剑,历时数千年,不但未生锈,且依然锋利,化验的结果表明,它的材料很象合金铜。在那个年代,炼铁术发展的历史还不长,是怎样铸出这柄剑来的?从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观点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把立足点改变一下,承认气功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另一条捷径,那么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实际上,据史书记载,铸剑(炼铁术是其基础)的水平因人而异,悬殊极大。战国时代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之所以能铸造出千载流芳的明剑来,靠的不仅是他们常规意义上的技艺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通过气功实践所具有的超常智能。不仅炼铁技术的发明和超群的铸剑技术是这样,古代很多发明创造和技艺都和创造者的修身(气功)造诣有密切关系。对此,《庄子》里有很多记载。比如,《达生》里说到有位巧将梓庆,善做鐻(jù)。“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这故事隐含着修身(气功)的道理,但也说明了气功和具体的技艺相结合,而创出“惊犹鬼神”的产品来的道理。《淮南子;齐俗训》对此作了更一般的概括,它说:

“昔者冯夷得道,以潜大川;钳且得道,以处昆仑。扁鹊以治病,造父以御马;羿以之射,倕以之斫。所为者各异,而所道者一也。”

这里的“得道”是道家修身的说法,是指气功修持达到某种高级的境界。现在看来,《庄子》和《淮南子》的说法不完全是寓言,是有其实践依据的。它说明:在科学技术水平非常低下的古代,象制陶、种植、畜牧、冶铜、炼铁等技艺和技术的发明,是以人们的气功实践和通过气功实践获得的超常智能为依据的。这些技术发明以后的进步,才和常规意义上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关。前者是质变、是飞跃,而后者是量变,是渐进。因此,在铁器时代的兴起和农业文明的飞跃过程中,气功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法,曾经起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这一认识,是气功与中华古文明的关系的基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来进一步探讨气功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关系。

自春秋至战国,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力急剧上升,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兴起,学术思想十分活跃,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中华古文明也跃上了它的历史的颠峰,雄峙于古代文明世界之中。站在那个颠峰之上的,是百家诸子。他们的学说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于今犹烈。纵观百家之言,大抵均以人和人生为中心,从各自对世界的认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认识论原则为基础,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而自身的心身修养则是能否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各种建树修为,莫不基于气功。《管子》中曾指出:“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谣(淫?)。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静无定生,圣也。仁从中出,义从外作。仁故不以天下为利,义故不以天下为名。仁故不代王,义故七十而致政。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步德而贱物。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是故身在草第之中而无摄,南面听天下而无骄色。如此可以为天下王。所以谓德者。不动而疾,不相告而知,不为而成,不召而致,是德也。”所以,作为修身与认知的统一的气功,是百家诸子的共同实践,也是他们学说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可以说诸子百家哪一家都有与自己的理论体系相适应的修身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气功)。因此,在历史的洪流(中?)把中华古文明推向其顶峰的同时,气功也达到了它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欲对这一时期气功学的进步作全面论述,在这里是不可能的。下面我们仅取道、儒、医诸家之说,略加表述,以期于杯水中观苍海。

Ⅰ、道家学说--古典气功学的理论基础

道家是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的一大学派,其学术思想影响中国文化垂数千年至今,于气功学的贡献尤为巨大。道家的创始人老聃,俗称老子,他曾是“周守藏室之史”。在远古时代,是专司观天象、定(订?)历法的,面向自然。因此,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特别重视天人关系,重视人的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因而也特别注重气功实践。老子作“道德五千言”,阐明道家的基本思想,称为《道德经》。而从气功学来看,他在这本书里以“道”为本体,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气功学的基本理论,并提出了以清净无为为主旨的修身方法。因此《道德经》不仅是道家的圣经,也是中华气功学的宝典。

老子以后,道家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关尹、宋鈃(xíng)、尹文等都是一代道家大师。先于老子的《管子》书中《心术·上》、《心术·下》、《内业》和《白心》等四篇文章,与老子的思想相一致,并对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不难看出,“心术”、“内业”和“白心”(白作明解)实际上就是气功的同义词,而集先秦道家之大成者是庄周,世称庄子。《庄子》一书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成书于汉初的《淮南鸿烈》,则是先秦道家思想的汇编。下面我们将以这些著作为主,略述先秦道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气功理论。

一、以“道”为本的自然观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自然界万物是由一种最基本的存在生成的,他称这种存在为“道”。故他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为了说明这个难于捉摸的“道”,老子化了很多笔墨,从多方面描述。他说: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可见,作为基本存在的“道”有以下特点:

①不依赖于时间和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②它生化万物,永无穷尽,而不是由其他任何东西所构成。故老子说:“道者万物之燠(yù)”、“可以为天下母”等;

③它无形、无声、不可捉摸,但确实是存在的,人在极其虚静的状态(很高级的气功态)下可以直接地感受体察到它,却无法确切地描述它,故称之为“无”;而“天地”又是它所生,是实在的,故又称谓“有”。“无”和“有”指的都是“道”,同谓之“玄”,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但天地万物也可称之谓“有”,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生于无”。

不仅如此,由“道”而有形的万物的演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老子将这一规律归纳为这样一段话,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二”和“三”都是无形的。但它们到底是什么呢?老子未作详述。《管子》在以“道”为自然界本体(最基本的存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气”的存在。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均由气化生,都是气变化的结果,而在万物变化的过程中,气本身是不变的,所谓“化不易气”(《管子;内业》)。和“道”的情形一样,气也是其大无外,其细无内,虚无无形而充满于宇宙之间。气的精粹称之谓精,或精气,所谓“精也者,气之精也。”显然,老子所说的“一”、“二”和“三”均为“气”,只不过层次不同而已。最基本的气为元气,即“一”。元气和道有什么差别呢?《管子》未作说明。但按照《淮南子;天文训》的说法,“道”和元气的差别在于,“道”的存在与时空无关,而元气则是“道”内化于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宇宙的结果。因此,对于我们这个宇宙的万物来说,最基本的存在是元气,而“元气守道”。“二”和“三”都是元气化生的不同层次的气。“二”指阴阳二气。而“三”则是阴(太阴)。阳(太阳)二气和阴阳和合之气(有少阳和少阴之别)。这和《易》关于宇宙万物演化规律的说法是一致的。

和老子、管子一样,庄子也认为“道”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在《庄子;大宗师》一文,他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而“其为物也,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因而整个宇宙里,万物无时不处于生成往来的变化运动之中,而这一切又都本源于“道”和“道”固有的运动规律。

另一方面,庄子继承了管子,发展了元气学说。他认为‘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气“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即有形的万物是“气”凝聚的结果,“气”散则形消,而这又是新的有形之物形成的开始。所以《齐物论》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这里的“一”指宇宙的元气,或者更彻底一些,是指“道”。既然自然界一切都由无所不在的“道”构成的,那么自然界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道通为一(《齐物论》)”的含义。庄子特别强调宇宙万物的这种整体性,曾从多方面做了这种论述。

总之,以“道”为本的自然观和以元气为基本存在的宇宙观,以及“道通为一”的整体观,是道家思想的基础。而对“道”和元气的认识,又是先秦道家的修身(气功)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


相关链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和庄子是怎样练功的?
形神兼养:先秦时期体育养生观涌现,这对现代体育养生有何启示?
七——你搔首弄姿的问天,我却差点摔残!
“太极”是什么?金栋按:据古籍记载,“太...
冷知识:《老子》道家与长生不死到底有什么关系?你绝对想不到
《道德经》与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