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气功与人类文化:第八章 从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②

上一期

(续接)

二、大同说

礼、乐是儒家修身的经络,而礼、乐之所本,则是“道”。故孔子曰:“夫礼,先王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这里的“道”的内涵是什么呢?《礼记·礼运》里说得很清楚,它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显然,孔子所谓的“天之道”,即后世所崇尚的的“天理”;而“天理”的核心在于一个“公”字。“礼”以“道”治情,关键是以“公”制私;“乐”以“道”制欲,其要旨仍然是以“公”制“私”。故以礼、乐修身,根本在于“公”,在于以“公”制私。怎样才算是“公”呢?回答是两个字:“大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礼记·礼运》对“大同”作了具体的描述,他说: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所分,女有所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固然是古人对已经消逝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化的怀缅,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此即儒家修身的目标。反过来,如果人能在自身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处处以“公”制私,那么,他在练气功时的精神境界必然很容易进入高级的气功态。所以,从气功学来看,“大同”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理想,更重要的是它既是气功实践所追求的一种高级的精神境界(与道大同而为一),又是气功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练功方法(以“公”制私)。在这一点上,儒、释、道三家是有共同之处的。大乘佛教的“普渡众生”(渡尽众生而后己得渡),先秦道家的“以百姓之心为心”等等,和儒家的“大同”说从气功学来看是相通的。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开放型气功,正是以“大同”思想为其功理、功法的第一要义的。

Ⅱ、儒学的宗教化

为了适应封建王朝的政治需要,从西汉董仲舒开始,对先秦儒家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使之神秘化、宗教化。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把先秦儒家的天人整体观改造为目的论的天人感应说。董仲舒说:“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春秋繁露·郊义》)自然的天被人格化为有意志的“百神之君”的天了,而天地万物都是按“天意”、“天志”而生成的,故曰:“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而“天地之生万物也”,目的在于“以养人”(《天副人数》)。这样,本来是宇宙万物中平等一员的“人”,根据天的意志,成了宇宙万物的“中心”了。既然天地万物是分等级的,人为至贵,那么,人分等级,王者至尊,也是天的意志的体现。故“人为万物之灵”是宾,君权神(天)授才是天人感应论的主旨之所在。实际上,对于“天”的神化和膜拜,只不过是夏、商、西周时代对于“天帝”和祖宗神的迷信、崇拜的继续。随着天人整体观蜕化为以君权神授为其中心的目的论的天人感应论,以天人整体观为基础、以礼乐为径路的先秦儒家的修身之道,也失去了他的活的本质而成为徒具躯壳的僵尸,礼乐也沦为一种宗教仪式。如前所述,自然的人格化是一切宗教的共性,故“天”的神化,和以“天人感应论”取代“天人整体观”是作为一个学派的先秦儒家异化而沦为宗教儒学(神学)的标志。这也是先秦儒家和后世儒家的根本不同之处。

两汉宗教儒学的另一特色:谶记和纬书的流行。“谶”是“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和两汉的神仙方术一起流行,又称“符命”;而纬书则是用宗教神学的观点对儒家经典如《易》、《书》、《诗》、《礼》、《春秋》等进行解释,假托神意,穿凿附会,把经学神学化。由东汉章帝主持并由班固整理编写的《白虎通德论》,是两汉宗教儒学的集大成者。它不仅将谶记和纬书融入儒家经典之中,在经学神学化的同时,使神学经学化;而且以君权和神权(君权神授)为核心,把先秦儒学的学说绝对化、封建化,比如,作为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准则的“三纲”之说,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不见于先秦儒家经典,而是由《白虎通德论》明确提出的。

总之,儒学的宗教化、神学化始于董仲舒而成于《白虎通德论》。不同于佛教、道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儒学(两汉儒学)完全是为封建君权服务的,是君权和神权两位一体的奴婢。在宗教儒学里,修身蜕化为宗教礼拜,蜕化为登龙术,完全失去了它的本旨。从气功学的观点来看,把“天人整体观”和宗教儒学的目的论的“天人感应论”区别开来,是极其必要的,这实质上就是要把科学(气功科学)和迷信(封建迷信)区分开来。这正是我们讨论这一段历史的目的。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代的儒学简介:董仲舒的新儒学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论
今古文经学的演变
儒家
家风家训在家庭家族和国家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脉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