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庞老师《中华心学沿革简述》之一

原创    沽月

从昨天起读庞鹤鸣教授《中华心学沿革简述》,这本书对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心学做了简要梳理,揭示了儒释道心学之形成、发展、各自特点及其兴衰过程。略读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心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心与心学》),下篇是中华心学的沿革(包括心学的雏形、扩展、隆盛、沉滞、复苏共五章),旨在阐明心学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以及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意义,宣示中华心学源远流长。庞鹤鸣作了题为《中华文化的坚韧性、长期性、融合性》的主旨演讲。

心学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心学沿革简述》是新时代的一部巨作,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既得之,手不释卷,值得反复读诵,终生为宝。

第13页,《管子》中提出的一种唯物论命题。《管子·内业篇》载:“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行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沓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已。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为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意思是说:精气流动不息,弃塞于天空,深渊,高山,大海之间;精气的结合,产生宇宙万物,也产生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是什么呢?“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就是一种精细的物质,与之相对是“形气”,即是一种粗糙之气。在该文看来,有精气然后才有人的生命。有生命然后有思想和智慧,精神不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精神本身也是一种物质。

第16页,《礼记·礼运》中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孟子·尽心下》中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论语·学而》中说,“泛爱众,而亲仁”,人与人相处要宽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汉代,大一统的儒家文化将“德治”“仁政”的思想化为治国方针,希望使“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

第20页,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屈原《楚辞·远游》

这句话的意思是:惟有通过内省的方式,才能端正操行,求得正气。

党员干部要履行好职责,不仅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吸引人、凝聚人,而且要正确地用拥有的权力去扶持正气、祛除邪气,创造良好的风气。

第22页,“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文化是生命体,这16个字就是中国文化至关重要的基因片段。

16字文字虽精简,但如果从心传角度来讲,要领悟其精髓相当不容易。各个人和学派都有自己的解读和运用,而且还可能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一”在轩辕黄帝是“守一”,在唐尧是“惟精惟一”,在管子叫做“专一”,在老子叫“贞一”,在孔子叫“精一”,等等。而这个“一”,既包含了对天道智慧的领悟,也需要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和特定的人自身的运用才有意义。


第169页,朱熹关于人心道心的完整而经典的论述表现在《尚书大禹谟注》的诠释中:
  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指其生于形气之私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之公者而言,则谓之道心。人心易动而难反,故危而不安;义理难明而易昧,故微而不显。惟能省察于二者公私之间以致其精,而不使其有毫厘之杂;持守于道心微妙之本以致其一,而不使其有顷刻之杂,则其日用之间思虑动作自无过不及之差,而信能执其中矣。 

第20页,程颢语,

学莫贵于自得,非在外也,故曰自得。学而不可得,则至老而益衰。解义理若一向靠书册,何由得居之安,资之深,不惟自失,兼亦误人。……得者须默识心通。

第149页《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还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第57页,王阳明语

夫惟有道之士,真有已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

第32页,李二曲语

知及’者,识己心,悟己性,良知本体炯炯不昧是也。知及此,便是本领,便是得。守者,守此而已,若理欲混淆,仁不能守,则得者复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悟气功与神话、音乐、甲骨文及中医等人类文化的关系(中国河北人与无锡人的两篇奇文,几十年后梦幻成真)
来,体会虚豁灵融、清澈通透的混元气——张心梅 《中华心学沿革简述》读书、课后感悟
从心学证悟的意义谈新冠疫情下身心的调控——赵吉超 《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心学沿革简述》课后体会
老师谈正心诚意
横渠易说与乾坤两卦精神 张世敏
张子抄释卷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