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静读一本书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自由与爱之地》。

《自由与爱之地》

作者:云也退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自由与爱之地》 来自水木文摘 00:00 22:32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2015年,一封中学老师的辞职信爆红网络。信中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从此,这名老师离开了生活了将近35年的城市,踏上了看世界的旅途。很多人在看了老师的辞职信后,都钦佩她的勇敢与决绝,因为她做了无数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

爆红之后,她曾说:“那些羡慕我的人们,你们想买大房子,想开好车,想吃好的穿好的,就不要羡慕我了。我的简单,你们做不到,还是安心工作,走自己的路吧。”

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这名老师追求的是自由随性,她可以为了省钱住便宜的青旅,没钱的时候,她也能放下身段在街头卖艺、当服务员。对她来说,旅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看陌生的风景,而是在全新的生活中感受自我、追求自由。

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所以今天给大家带来《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一书,想带你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度,感受一段别样的农庄生活,体验一段奇妙的精神之旅。

一场改变之旅,从离开此时此地开始

2012年夏天,作者云也退只身一人去到了以色列的一个小村庄,开始了一场为期30天的异国打工旅行生活。

在这之前,云也退换过七份工作,主要以写文章为生,挣得钱足够他过上舒坦的日子。可即使如此,他依旧觉得自己只是“用上班时间买来下班后的闲暇”。待在写字楼里的生活,让他有一种耻辱感,觉得自己的生活好像只剩下了金钱。因为厌倦,他时常辞职走人。

生活中的云也退,热爱阅读、热爱旅行、热爱思考,他并不空虚,可是他时常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够充实,充满了一种割裂感和琐碎感。

恰逢此时,云也退受邀采访一名以色列的老人,并以独立记者的身份去到了以色列。在这之前,云也退也来过以色列,只不过这一次他带着目的来。他在序言里写道:“我重返故地,想来寻找一些东西,说不清是什么,但一定有益于我,能把我那时时被割成碎末的生活补缀得稍微完整一些的。”

就这样,他来到了这片他曾涉足过、了解过的土地,只不过这一次,他想寻找一些不同的东西。恰逢此时,云也退的一个朋友建议他,去一个叫做内奥·茨马达的小农庄。朋友并没有对云也退解释太多,只是认为他或许会喜欢那里。

听完之后,云也退也没多想,就申请了当地的志愿者,并在一个月之后出发了。当时,云也退只知道自己去到的地方是一个农庄,但是他并不知道农业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志愿者是怎么一回事情。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是前行永远比停留要好。抱着体验生活的态度,他就此出发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也会有跟作者一样的困惑吧,比如厌倦工作,觉得生活乏味而枯燥,时常觉得空虚又迷茫。但又不像作者一样幸运,可以借助工作去尝试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如果真的厌倦了现有的生活,那为什么不鼓起勇气、做出一些改变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云也退来到内奥·茨马达这个小农庄之后,经历了哪些改变呢?

2.

体验农活,不一样的劳动价值

首先,是工作的改变。在这之前,云也退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干的都是脑力活。可是来到内奥·茨马达之后,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农民。他每天的工作都会被安排好,岗位也会随时调配。有时,他会去盖房子,有时会去摘葡萄。总之,都是一些作者之前没做过的工作,而且都是体力活。活不会太重,也不会太难,都是花点时间都能学会的简单工作。

作者是以志愿者身份来到这里的,所谓志愿者,也就是不拿工资。听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作者太闲了,才会跑来给人白干活。但是当你更具体地了解作者在这里的生活之后,你也会跟作者一样,发现劳动的价值,并爱上这样的生活。

作者到达的这个地方,是一个类似人民公社性质的集体社区。在以色列,这种社区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基布兹”,翻译过来就是团体的意思。生活在基布兹里面的人没有私有财产,工作没有工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都是免费的。

外人可以自愿加入集体社区,里面的成员也可以自愿退出,退出的时候可以领到一笔退出费以回报对社区的贡献。据统计,直到2013年,以色列还有274个基布兹,农业产值75亿美元,占全国的40%。

作者所在的基布兹比较小,整个村子只有200多个原住民,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这里所有的人都做着一些最基本的体力工作,不涉及办公室、格子间、报表和数字。有的只是土地、粮食和最原始的劳动工具。

人们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女人像男人一样强悍,不会轻易请男人帮忙。男人不会因为身体强壮,就被要求做一些分外的事情。就连小孩子,也会参与到劳动中来。

每天早晨,厨房的男女老少倾巢出动,将新到的土豆、胡萝卜、谷子等蔬菜,一麻袋一麻袋地从货车上运下来。在食品储藏间,女人和男人一样,从铲车上一箱一箱地往下搬新摘的水果。

农田里,果园中,到处都是忙碌又自在的身影。忙碌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工作,自在是因为每个人都不会在工作中感到痛苦。

作者云也退来这里之后,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虽然他在农业上是一个新手,但好在身体强壮,很多工作也不是很难,所以很容易上手。工作结束后,他会参加一些当地的聚会,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聊聊天。偶尔,他也会去当地的图书馆借几本书,坐在旷野中阅读。

这里的工作氛围也很轻松,大家相处和谐且随意。即使偶尔走错了路,到错了工作团队,也不会有人指责。相反,他们会帮忙看看,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安排。这里没有上级没有领导,也没有批判和比较。人们的工作大同小异,没有谁看不起谁。

这就是作者到这里之后的生活,不关乎挣多少钱,也不需要费多少脑子。虽然都是一些体力活,但是并不让人觉得太累。作者在农场里一共待了30天,每天做着一些最简单的工作。可就是在这种机械的、重复的劳动中,作者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当他亲自把一大麻袋蔬菜运到仓库的时候,他感受到了普通劳动者的辛酸,心中多了一份尊重;当他跟很多人一起干活的时候,他感觉到了荣耀;当他面对那些琐碎的农活时,他多了一份耐心和细心;当他把种子丢在地里的时候,他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

在劳动中,作者变得专注沉静、谦卑虚心。这是一种他在写作时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感觉,他说:“体力劳动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的:写一篇文章受阻,你可以无限延长写作的时间;推一样重物未遂,你一下子就到头了,只有放弃。要么全赢,要么一无所有。”

的确,在体力活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只有当真正投入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力量,感到劳动的价值。

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有这样的一些机会,不一定是干农活之类的体力活。有时候,一顿自己亲手做的饭,难道不比外卖更香吗?一杯淡茶,难道不比饮料更好喝吗?所谓劳动,就是自己多出一点力、也多用一点心。

3.

这里的人们,都在过一种“正常”的生活

工作形式的变化让作者感受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体悟到了劳动的力量。除此之外,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也给作者带来更多思考。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作者生活的地方是一个集体农庄,人们只需每日工作,不必考虑收支平衡、抚养子女等问题,集体为他们打理好了一切。而且这里的人们都比较自觉,也不会偷懒,所以集体运作良好。

这样的一个集体社区,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可是它真实地存在于以色列。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生活会让人丧失斗志、不思进取。可是这里的居民,有属于他们的生活节奏以及生活追求。他们的生活宁静而自然,平淡而安逸。

在农庄里,宁静是人们共同的准则。人们相信修身的第一要务就是轻手轻脚,肢体放松,内心平和。所以生活中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和缓的、温吞的态度,几乎从不大惊失色。如果偷偷把一只虫子放在女孩们身上,她们根本不会怕,甚至会直接把虫弄死。因为她们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尖叫之类的反应太过夸张了。吃饭的时候,人们也只是吃饭,不会发出很大的声音。

另外,这里的居民都有冥想的习惯。早上的时候,他们会集体坐下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只是闭上眼睛,让身体放松,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安静得坐下来,放空自己,不让心浮躁,这是当地的以色列人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对平静的追求,也塑造了当地人安于平淡、懂得知足的人生态度。在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幸福健康的家庭,就是最大的财富,其他都是次要的。他们把种地干活当作生活本身,生活简单而平静。

当别人评价他们是一群缺少野心的人,应该有更多追求时,他们却极度自信,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在他们看来,春耕秋收,采果榨汁,牧羊取奶,才是对生活的尊重。

他们安于村庄劳动,坚持冥想、过集体生活、讨论一些似乎毫无意义的问题。他们唯一在做的事情就是让一切变得正常,不是更美,更好,只要正常,在劳动、生产,那么生活于他们而言,就是正常的。

当整个世界都在高速运转的时候,内奥·茨马达的这个小村庄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它不受干扰,只是维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这样的生活真就好吗?其实,好与不好,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也根本不重要。因为农庄的人有属于他们的生活,你也有属于你的生活。

生活的面貌有很多种,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只是在如果所有人都在催促你快一点,而你自己又时常感到焦虑痛苦的时候,不妨停下来,静下心想一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一个人只有慢下来,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4.

跟不俗的人相处,才是最大的舒服

作者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做了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态度。而身处这样的一个陌生环境里,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在集体农庄工作的人,既有当地的居民,也有很多外来的志愿者。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从前的职业也不同,可是来到这里之后,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没人在乎你有多少钱,你过去是干什么的。一个人可以跟任何人都在一起劳动,那个人可以是演员,是大学教授,是教师,是百万富翁。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所有的人一起劳动、聊天、欢笑、吃饭、玩耍、开会,就像是和睦亲近的一家人。作者也喜欢跟一些陌生的人聊天,面对他们,作者可以敞开心扉,没有任何顾忌。人与人聊天的话题,不会是存款、车子房子、孩子等很世俗的话题,而是关于历史文化的话题。

他们的谈话没有固定的主题,但也不会为了杜绝冷场而东拉西扯。大家都不说话的时候,也没有人觉得尴尬,因为在这里生活,安静被视作一种最正常的现象。这种安静不是人为地消灭了噪音,它是每个人的向往。在宁静之中,人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所见、所闻。

这里的人际关系与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一样,它是沉默的,但更紧凑,更贴近内心,与集体利益之间有着更密切的互动。

由于是集体农庄,所以人与人的关系要经受很大的挑战。比如:有人在大太阳下晒着,有人还躺在屋里;有人注意细节,有人疏忽大意;有人记住,有人忘记;有人把工具还了回去,有人则不还;这个人伤心,那个人快乐。

大家都在一起生活,一个人的小失误就会影响一群人,但这种环境恰恰让人变得自觉。当一件事只跟自己有关的时候,或许你不会太在意;但是当你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集体的时候,你会让自己更加警醒。

这里的人都有着超一流的心理素质,他们自觉且负责。就算明天会发生战争,他们也不会忘了在撤走前关闭机器,挤完最后一滴羊奶。

这样的一个集体生活,让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没有争吵和怀疑,没有攀比和鄙夷,有的只是鼓励和认可。在这里,你可以感到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善意,不虚伪,不掩饰,不做作。

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能感受到这种和睦平淡的人际关系。人们都说,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利益,没有朋友。可是当一个人的世界里只剩下利益的时候,他的生活也会变得冰冷,而失去人情味。

在经历了30天的集体农庄生活之后,作者带着他的所思所得离开了那片土地,并写下了这样一本书。书名说那是一片充满爱与自由的土地,那里的人们爱自己的生活,爱劳动,爱周围的人;那里的人有属于他们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争不抢,只是努力维护自己的节奏。

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不思进取、生活平庸,可是他们内心的平静是淡然,难道不值得羡慕吗?一个人最大的幸福,难道不是能把控自己的生活,自由自在过自己想要的日子吗?

生活中的我们,或许不如农庄里的人幸运,能够偏安一隅,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可如果不能逃离车马喧嚣,那就在心中修篱筑墙,守住一片自在之地、安于一片静寂之心。爱生活,爱自由,才是有味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照片: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集体农庄劳动生活
以色列的“基布兹”
基布兹 – 以色列人的集体农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好词好句好段(赏欣)
以色列基布兹农庄的前世今生
这才是真正的“共享农庄”:除了老婆孩子,一切共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