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静读一本书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破茧法则》。

《破茧法则》

作者:理查德·泰普勒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破茧法则》 来自水木文摘 00:00 20:35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从我们每个人刚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灌输给我们的各种法则。

小的时候父母告诉我们“不能玩火”“听爸妈的准没错”“小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

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努力就得到多少回报”“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考个好大学你才能过上成功的人生”;

工作以后领导告诉我们“年轻人要多干点”“吃亏是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各种新闻社交媒体也在给我们传输各种法则,例如“忠于你的梦想”“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广交朋友”等。

这些法则构成了我们人生的雷达,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路。随着我们的年龄慢慢增长,我们可能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那个传递法则给别人的人。

可是,这些法则真的都是正确的吗?

你有没有在某些时刻里,怀疑过某个法则的正确性?

不加思索地按照既定的法则生活很省力气,可是,如果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关键法则是错误的,我们很可能因为遵循了这个错误的法则而误入歧途。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理查德·泰普勒,一起来寻找那些可能有失偏颇的法则,好好校准一下我们内心的法则雷达吧。

关于人生,这四条你熟悉的法则需要被打破

一、你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小到在一件事情上,你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大到抱怨自己出生的家庭、城市甚至国家。

可是,有谁曾经许诺过我们人生是公平的吗?并没有。

“人生是公平的”这一想法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实际情况是,人生本就是不公平的。有人出生在富豪之家,有人出生在战乱之国,有人天生美貌,有人姿色平平。你的唾手可得,可能却要花费别人一辈子的奋斗时光。

人生来就不平等。承认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立足不同的起点,去追寻更好的人生。

二、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一句“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让多少人在消费主义中越陷越深。

很多人觉得穿上华美的衣服、开上好车、住上大房,别人就会对你高看一眼。特别是很多年轻人,拿着两三千的月薪,却不惜刷爆信用卡,给自己买一个大火的万元包包,还美其名曰“包治百病”,殊不知自己早已落入了商家布下的消费主义陷阱之中。

要知道,物品并不能真正给你带来他人的认可,那些你为了炫耀而买下的东西,并不能代表你这个人。

你要相信,令人记忆深刻的,能够真正吸引他人的,是你的人格,绝不是某一个身外之物。

三、人无完人。

我们时常在自己或别人犯错的时候搬出这“人无完人”,的确,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没有人能够一直保持完美的记录,但是,如果我们把“人无完人”当作做错事的挡箭牌,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在坚持早起读书很多天以后,突然想起“人无完人”这一原则,你可能就会放纵自己睡个懒觉;

如果你在可以给路人提供帮助的时候,遵照“人无完人”这一原则,很可能会心安理得地冷漠走开;

如果你的好朋友在警察那里惹了麻烦,你告诉他和自己“人无完人”,你们可就不会从这个麻烦中吸取教训。

记住,尽管“人无完人”,但它不应该成为你放弃努力做“完人”的借口。

四、不要为一段感情而牺牲自己。

这是很多情感博主会给你讲的话,也是很多鸡汤文给独立女孩们宣扬的爱情观。

可是,很多人却误把“让步”当作了“牺牲”。

有的人会觉得结婚以后自己放弃事业照顾家庭是“牺牲”,可是如果你本就非常享受做全职妈妈,这顶多只能算是“让步”。

有的恋爱中的年轻人,觉得花费自己的时间陪恋人看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电影是“牺牲”,但这其实只是一个提升你们感悟温度的“让步”。

有的夫妻,为了该去哪里度假争执不休,结果双方都不愿意“牺牲”自己的理想旅行地,最后只能哪儿也不去。

以上这些,都是错把“让步”当作了“牺牲”。

所谓牺牲,指的是你放弃了某些东西,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在感情中,如果你的伴侣只要求你味地付出,却没有给过任何回应,这才称得上是“牺牲”。

而让步指的是找到双方都合适的折中点,各自都放弃一些东西来适应对方,它能使你们都有所收获。

如果没有让步,任何一段感情都无法维系。正是通过不断地交织磨合、妥协让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才能越来越坚固。

所以不要再拿“不要为一段感情而牺牲自己”来禁锢自己了,如果在一段感情中,你总是告诉自己“是我在牺牲”,这段感情必定很难长久地维系。

想要事业成功,就千万不要再被这四条法则误导了

一、工作成绩自己会说话。

很多人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并且把这句话应用到职场上,认为你要你工作做得好,你的工作成绩自己会说话。不用你开口,你的领导自然就会发现你的技能、才华、天赋、优点和成绩。

估且不论你认为的成绩在老板那里是否也有同样的评价,如果你不主动汇报,你的老板根本就没时间去“发现”你的成绩。

因此,如果你不想在事业上碌碌无为,就一定要确保老板知道你做了哪些工作。

泰普勒提供了两个技巧:

一是保证你做的每一份笔头工作都清楚地同你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二是如果你做出了新的系统、找到了新的方法或策略,记得主动提交一份报告,让你的领导知道你的想法,也方便他给出及时且有益的指导,帮助你进一步修正你做的东西。

当然啦,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确实做出了成绩,而不是在自我吹嘘。

二、力求完美。

泰普勒有一位作家朋友,他用了17年写一本书,在写到第15年的时候,他却不想出版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书还不够完美,他还要继续修改,直到无可挑剔。

在泰普勒看来,这样修改下去,他的这位朋友可能一辈子都出版不了这本书。一本根本就没机会出版的书,又何谈完美呢?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并没有像泰普勒的这位朋友这么执着于“完美”,可是也同样在被“完美主义”束缚着。

领导布置了一篇工作报告,我们拖到最后一刻也没能提交,就是因为觉得还够完美。

负责了一个项目,却迟迟没有动工,就因为前期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

殊不知,人生的很多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泰普勒提供了一个方法:如果我们在追求完美的时候,把质量和时间同时考虑在内,就能够很好解决“完美主义”所带来的拖延了。

要知道,完不成的完美,最终也只能是一种残缺。

三、一天只有24小时。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一个矛盾是: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待办”之间的矛盾。我们想做的事情太多,但是一天的时间却很有限,“一天只有24小时”的观念让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对时间的焦虑中。

各种时间管理的书籍也在教我们时间管理的方法,不管是四象限管理法还是蕃茄钟,都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无法在有限的24小时内完成日程本上所有的“待办事项”。

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呢?试试减少你一天的待办事项看看?

你可能会说这不可能,每件事我都必须得做。可事实却是,每天你日程表上的事件都有一些没有完成。试着把这些从你的日程本上去掉吧,慢慢地,你会发现,与其每天列一大堆事情却完不成,不如只列可以确保自己能完成的任务。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你将告别那个每天忙忙碌碌的自己,你开始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你也能够逐渐找到自己的极限,你甚至还能够找回放松自己的时间。

你会渐渐明白,不是“一天只有24小时”,而是“一天竟然有24小时”。

四、把工作摆在第一位。

你的身边一定有这样一些工作狂,他们上班最早,下班最晚,即使是周末和节假日,也24小时在线,哪怕是正和家人共享难得的周末聚餐,一个工作上的电话也能立刻把他召唤回公司。

当然,有可能你也是其中之一。

那么泰普勒可就要提醒你了:工作认真负责是好事情,可是如果时刻都把工作摆在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生活,那就不值得提倡了。

泰普勒认为,生活大于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朋友、家人、孩子,是他们赋予了我们生活以意义和价值。我们努力工作,为的不就是能够更好地生活吗?如果因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不要时时都把工作摆在第一位,千万别拿事业错当生活。

值得你用一生实践的十条法则

上面说了那么多,都是我们应该打破的法则,那么,有没有什么法则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实践的呢?当然有。在这本《破茧法则》的第五篇,泰普勒就给出了十条值得我们一生遵守的法则。

第一条,人不是一座孤岛。

这句话是17世纪的诗人约翰·多恩,在患上致死的传染病时,所得的感悟。的确,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与别人建立各种联系的过程,不论你有意还是无意,你做的每一条选择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你也每时每刻都在他人的影响之下。

认识到这一点,无论你是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还是在生活中与他人相处,都会慎重很多。

第二条,以牙还牙不可取。

尽管我们的武侠小说中都在讲“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是放到生活中,像武侠小说中那样的杀父或是夺妻之仇是不大会发生的,更多都是一些并不那么严重的“小事”。

比如和同事的口角,和家人的争吵,或是邻居家的孩子玩闹里推倒了你家的小孩,诸如此类的事情,如果一定要以牙还牙,不仅显得你为人过于小气,还会把小矛盾升级为大纠纷。我们的古语“得饶人处且饶人”,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条,入乡随俗。

不同的国家、城市甚至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不论这个风俗在外人看来是否合理、正确,在当地人眼中,这就是他们不可动摇的准则。

因此,如果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不论你觉得当地的风俗有多么不可理喻、难以理解,都要按照他们的习俗来。这显露出的不是你对规则的惧怕,而是你对当地人的尊重。

第四条,不要以貌取人。

这一条想必不用多说。

第五条,每个作用力势必会产生一个等量而反向的作用力。

这一条是牛顿力学的第三运动定律,应用在生活中,也可以完美适用。你用善意待人,别人也会投桃报李;你恶语相向,别人也一定会反唇相讥;你越限制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性,他们就会变得越叛逆。

人与人相处的法则,就像这条力学定律一样简洁明了,你只需要去遵循就可以了。

第六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尽管这一条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可是还是有非常多的人掉进诈骗、P2P的陷阱中去,在这里,泰普勒又提醒了你一遍,再遇到“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的时候,可要睁大双眼。

第七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的教导了,这里也不需要多言。

第八条,笔尖胜过干戈。

这一条的意思是,要通过言语或者文字沟通来解决矛盾,而不要通过武力。

当你想要说服别人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整合自己的论据,选择措辞,然后用逻辑和同理心来说服别人,而不是用武力逼近别人认同你的观点。当然,如果你的理由并不能说服对方,就需要好好考虑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观点需要再加三思了。

第九条,保持干燥,远离儿童。

这一条听起来很有趣是不是?其实这是火柴盒上的箴言,这里泰普勒并不真的让你保持干燥,远离儿童,而是使用了这句话的寓意,指的是要小心那些在你看来理所应当的事情。

比如我们明知道不应该过度饮酒、或者明明知道自己不应该和伴侣再因为某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吵架,但还是不知不觉地就这么做了,这个时候你就要给自己这个“保持干燥、远离儿童”的提醒,不要让自己向“习惯性错误”屈服。

第十条,给自己一点时间。

当我们遭遇重大的人生变故,例如亲人去世、失业、离婚等,我们会非常伤心、难过,甚至自我怀疑、失去信心。但是,请一定要记得换一个角度再来看当下这些过不去的坎:想象一下你在两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回看现在。

你会发现,当下你觉得无比痛苦的事情,总会在若干年后被我们所接受。虽然这些经历并不美好,但它们却是组成我们人生的重要部分,尽管当下你很痛苦,但这种状态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你会重新找到生活的热情与激情。

好啦,以上就是我们分享的《破茧法则》的精华内容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值得我们反思、琢磨的各种法则还有很多很多,这里水木君给你留一个小小的思考作业:你认为还有哪些法则是需要修正的呢?为什么要修正它?应该如何修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金法则[981]一[676]做你想做的人 一[675]做最好的自己
涵盖11个方面的100条法则,学会从活着到活好
对你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让你活得更好的10条建议
你的生活,需要一点“断舍离”
高层次的人,都有这5种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