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就是孤独的天才。

叔本华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父亲留给他的,不光是令他衣食无忧的遗产,还有伴随他一生的“悲观主义”气质;他的母亲是当时有名的作家,倍受大作家歌德的青睐,然而,她却从未给过叔本华温暖的母爱。

在叔本华的青年时代,他父亲因悲观主义的性格而自杀。这件事,对叔本华打击很大。从未体验过亲情温暖的叔本华,开始走上向内求索的道路。叔本华为“孤独”二字,给出了最佳的注解:“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他才能完全做自己。”

而叔本华的一生也正践行了这种“独处”的智慧,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一个人孤独地吃完早餐,静静地离开世界。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他的仁爱。”命运在他人生的底板上涂抹了“悲观主义”的色彩,这是叔本华无法选择的出身,但他在最后一次的家庭环球旅行中,触摸到了“哲学”带给他的快乐。

此后,他紧紧抓住“哲学”这根救命稻草,不断地向内求索,寻找人类生存的精神内核。如果说他童年的孤独是命运附加的,而他遇见哲学这个“佳侣”后,孤独就成了一种内在的自我选择。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叔本华却刚好相反,直到他62岁高龄时,写完了《附录和补遗》这本书后,他才真正成名,红遍整个欧洲。后来,有人从那本书中提取精华,编纂成《人生的智慧》这本书。

《人生的智慧》里,叔本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就人类的财富、爱好、生命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本书虽然是哲学书,却非常接地气,它以箴言的形式,告诫世人,远离外界的干扰,回归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人的命运,在一撇一捺之间就有了千差万别的际遇。叔本华采用三分法,将决定人不同命运的根本差异分为三类:

第一,人的自身: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质等;

第二,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第三,在他人眼中呈现出的形象:名誉、地位等。

这三种决定因素中,一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是他能否获得幸福的主因,而财产、名誉和地位都只是身外之物,可以锦上添花,更多的时候会带来烦恼。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叔本华的思想步伐,一起来倾听哲学家眼中关于幸福的真谛。

幸福生活的画卷,

从“自我”二字起笔

幸福生存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个性。

叔本华说:“一个内在丰富不需要从外部获取乐趣的人则是最幸运的人。”

在叔本华的心中,他自己就是一个内在极其丰富的幸运儿。然而实际上,他的生活中没有父母、妻儿的关爱,在自己的大半生里也常常得到的是众人的误解,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所作出的贡献才被世人认可。即便如此,叔本华也从未觉得自己人生悲惨,他内心充实丰盈,即使孑然一身,也依然能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中,“自我”和“独处”这两个词频频出现,不容忽视。

适当的独处,是一个人丰富内在自我的捷径。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一个不喜欢独处的人,是对自由缺乏热爱的人。叔本华一生善于独处,向内求索,悟出了幸福的真谛。

正如黑塞的作品《悉达多》中的贵族青年悉达多一样,他为了追求内心的富足,放弃世俗的生活,踏上了寻找自我的孤独旅程。在生命的长河中,悉达多似乎只做了一件事:不断寻找和丰富内在的自我,却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成了让人顶礼膜拜的圣人。

悉达多在求道的过程中,和同伴歌文达做的是同样的事:听老师讲道、外出替自己和老师乞讨食物,歌文达更像是悉达多的影子,俩人形影不离。

但在听了圣人讲道之后,悉达多和歌文达的面前,分出了歧路,悉达多认为:人必须在自己的“我”中找到泉源,从别人那里听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所以他选择了继续求索。

最终,悉达多成了虔诚的圣徒们膜拜的老师,学生中就有歌文达。如果一个人总是人云亦云,希望通过外物来超度自我,那他就会像歌文达一样,永远在求索的路上徒劳地奔波。

悉达多之所以能够成为觉悟者,是因为他懂得独处和向内求索的重要性,在经历了短暂的纸醉金迷的世俗生活后,他回到了河边,听着哗哗的流水声,更像是倾听自我和万物的声音。他的痛苦消散,眼中绽放出智慧的光芒,从一个普通的求道者,变成了一位开悟的人。

同样的,叔本华也主张我们以独处的方式,倾听内心的声音,以圣徒般的虔诚去丰富内在,寻求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

而人的自身,主体的优良素质,包括高尚的品格、出色的智力、快乐的性格和健康的身体。

“幸福是由愉悦的心情决定的,而愉悦的心情又是由身体的健康决定的。”我们可以从运动开始,练就健康的体魄。毕竟,健康的乞丐要比生病的国王更加幸运。

心情愉悦才有幸福感,而痛苦和无聊就不会带来好心情,所以,叔本华说:“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内在空虚,是产生无聊情绪的根源,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思想越强大,给无聊留下的空间就越少。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呢?不要看他有多少房、多贵的车、或是多少存款,而要看他缺乏痛苦的程度。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痛苦,也并不无聊的话,他就拥有世上真正的幸福,其他一切都是虚假的。

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的一生中,虽然外在事物在不断地变化,但人的性格却从未改变,这就好像一首曲子中有很多变奏,但主旋律却始终如一。”

外在的财富,

只是幸福的表象

财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只能间接地影响人的幸福,但普通人往往对金钱趋之若鹜。追逐金钱所造成的压力,就像西西弗斯头顶的巨石一样,你越是追逐,越是永无止境地负重前行,对我们短暂的一生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严厉的惩罚了。

“财富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觉得口渴。”外在财富,只是幸福的表象而已。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角盖茨比以百万富翁的身份出场,他拥有无尽的财富,每晚在豪宅中举办极尽奢华的宴会,但他直到死前,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

盖茨比表现出来的所有的外在财富,都只为了得到一个女人的青睐,最终却招致黛西的背叛,轻如鸿毛地死去。

菲茨杰拉德说:“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黛西对盖茨比的毁灭,是一个虚荣的女人,对钟情男人的毁灭;是金钱对爱情的毁灭;也是欲望对人性的毁灭。

神秘富豪盖茨比以及他的财富,都在一瞬间消失殆尽,黛西仍然回到了她原来的生活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夫妻之间继续同床异梦地活着。

黛西以财富为标准来选择结婚对象,不论他是否真的爱自己,某种意义上她是为“钱”而活的,可以为钱结婚,也可以为钱背弃,她是一个没有原则和自我的人。她的生活,只能说是在光鲜亮丽的外衣下活着,无所谓内心的幸福与否。

英俊富有的盖茨比,视黛西为心中的“月亮”,黛西对钱的欲望,导致了他对财富的追逐和挥霍,但他没有丢失本心,每晚他站在海边遥望黛西的家,那孤独而深情的背影,是最让人动容的一幕。

曲终人散,我们不仅怀疑,富豪盖茨比真的存在过吗?我们唯一能肯定的是,财富并没有让他获得想要的幸福。

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但人们首要的愿望仍是金钱,对金钱的狂热是很自然的,也无法避免。

金钱,不像粮食只能充饥,也不像药物只能治病,它不是单一的、只能满足一种需要。金钱,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包括具体的物质需求和抽象的精神需求。

对普通人来说,掌握一门手艺,就等于有了一个金饭碗;而对于艺人或艺术家而言,他们能够得到丰厚的报酬,但要记住一点:把赚来的钱当作本金,而不是利息肆意挥霍,这样才不会很快陷入贫困。

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遗产,自小父亲就希望他子承父业去经商,而他所从事的事业,与赚钱毫无关系。他认为,自己继承的这笔财富,发挥出了最高的价值。

这笔财富对他来说,是命运的双重恩赐,他可以尽情地为自己的天赋而活,做真正的自己。以自己的智慧和天赋,给世人创造百倍的价值。但前提是,财富的继承者必须是一个拥有卓越精神禀赋的人。

所以,财富是海水抑或甘泉,关键在于人的自身。取用得当,金钱才能帮你实现自我价值。而“越有钱,越幸福”只是我们对金钱的误解,外在的财富,仅仅只是幸福的表象而已。

从他人眼中照见的名誉和地位,

只是幸福的泡影

古罗马作家彼德尼斯曾说:“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价值是由他所拥有的财产决定的。”而他人的良好评价,则会反过来促进一个人财产的增加。

我们在他人眼中照见的名誉、地位,与财富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互促进,也会彼此毁灭。名誉和地位,也只是幸福的泡影,一个瑕疵或污点,就可以让它们瞬间破灭。《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冉阿让小时候因为忍受不了饥饿,偷了商店里的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牢狱之灾。出狱后,再次偷窃,因为主教的仁慈,给了他二次重生的机会。

从此,他洗心革面,改掉了以前偷窃的恶习,通过自己的辛苦劳作和管理才能,做了市长,拥有自己的工厂,有无尽的财富和下属、市民的拥戴。

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仁爱之心,宽恕仇敌、善待弱者。除了相貌没怎么改变,冉阿让已经完全是另一个全新的自我了。

当警长沙威认出他就是当年狱中的冉阿让,并向上级举报时,没有人相信沙威,因为冉阿让的新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建立了威信,他带来的财富造就了他高尚的名誉和地位。

仁慈,是冉阿让人性中的闪光点,也是他的软肋。当法庭在审判一个无辜的人,一个假的“冉阿让”时,他再也无法保持沉默了,他当庭承认自己就是当年的罪犯冉阿让。

他将自己曾经的一个污点,公之于众的那一刻,所有荣耀都化为泡影。当沙威警长带着通缉令,四处追捕他时,是他曾经帮助过的一个工人救了他。

故事的最后,警长沙威终于抓住了他,却选择给他自由,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当沙威面对冉阿让,躺进背后的河流中自杀时,冉阿让内在的光辉一瞬间得到了升华。不是沙威放过了冉阿让,而是冉阿让救赎了沙威的灵魂。

与自己的名誉、地位相比,冉阿让更看重自己的内在品质,给予众生同等的仁慈,才能终得善果。

我们任何人,首先都是寄居于自己的皮囊之中,并非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不要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看得过于重要”,它于幸福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

一位法国伯爵因试图谋害国王而被判处死刑,在接受审判时,他担心的不是审判结果,而是自己出现在元老面前时,能不能衣着体面;而在执行死刑时,担心的却是允不允许刮胡子。

这位伯爵把名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临死前不是在忏悔,而是担心自己临死都没有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伯爵对他人看法的重视和担忧程度,早已经超过了合理的范围。

一个好的评价,会让人感觉开心,虚荣心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一只被爱抚的猫,会高兴地叫唤;一个被赞美的婴儿,也会露出喜悦的笑容。

想让他人眼中的自我增加幸福感,最好的方法,是把追逐名誉和地位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特殊的时候,还需要我们适当地放弃外在的名誉和地位,像冉阿让所做的那样,坚守本心和内在的自我。

从别人眼中照见的自己,并不都是高大的形象,如果遭受了别人的侮辱和轻视,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呢?

要知道,一个人发出的言论和作出的行为,只能使他自己的荣誉受损,而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他人的荣誉。

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将“幸福”视为一门生活的艺术。懂得享受独处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因为他在独处的时候,只能求诸自身,他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就会完全地暴露出来。

外在财富和名誉、地位,都只是幸福的表象和泡影,而内在的自我,才是幸福的关键。内在是充盈或是匮乏,也同样作用于身外之物的富足抑或匮乏。从而,又回到了幸福的起点:丰富内在的自我。

一个人内在的自我足够丰富,外在的财富、名誉和地位,都将为我所用;相反,如果内在的自我空空如也,那即便拥有再多财富、名誉和地位,也终究是无用的。

活出内在的丰盈,才是人生的幸福之道,这就是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这本书带给世人的最大启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活出智慧的人生
人生智慧
哲学家:人出生就决定了这辈子,后天努力与幸福无关
40岁中年危机!你的财富、名誉和健康真的平衡了吗?
也谈人生的智慧003:最大的满足感、获得感要从内在寻找
【叔本华哲学】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你是哪一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