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新课程实施中遭遇的问题,其实就是教师素质的问题。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做为职业人员,教师已经过专业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但理论上又存在不足,课程认识没有到位。做为教育群体里的一员,他们通过观课等形式与同事交流沟通,但由于认识不足,观课所起的自我提升作用非常有限。做为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时时在实践着,但缺乏先进理念的追求,成效极其有限。要促使他们专业成长,还是要根据他们自身的实际,在读书、观课、实践三个环节中寻求突破。
一、有意义地读书
1.读书才能跟上课程变化发展
提供认识课程的知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结构的支撑理念更多的是着眼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课程的内涵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早些年参加工作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还处在以往的认识之中,近几年参加工作的教师在学科课程的理解上还存在着某些不足。
如语文学科,早些年理解为工具性,注重实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整个课程的结构是建构主义的,是人本主义的;最新的前沿理论则认为,语文学科最终是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是生命存在意识的觉醒,是生命内在需求的外在表现。老语文教师是跟不上课程的发展;新教师呢?一位老语文教师坦言,很多新教师都是做选择题升上大学的,他们的语文功底普遍薄弱,积累上还不足于理解语文学科。
其它科目的情况也差不多,教师对学科课程的认识普遍存在着不足,他们在理论或知识方面较为薄弱而没有跟上课程的发展变化。
所以,教师读书是可跟上课程的发展变化,读书为教师理解课程提供足够的支撑基础。
确立课程意识 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更多的是“教教材”而不敢“用教材”,不敢对教材进行选择取舍。他们找不到取舍的标准,担心取舍会影响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因为他们对所任教的学科还没有从课程的高度去认识,对课程的目标、选择、实施、评价过程缺少系统的认识,自然的,他们不能全面地认识教材,不能进而选择教材,用好教材。
如果多读读课程理论的书,多读读学科方面的书,读书多了,掌握了足够的课程理论和学科知识,就能对所任教的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能正确地处理好教材的选择等问题。
读书与课程的关系,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读书能形成个体的较高的理论水平,以便对课程进行再认识,再建构,可以是实践中对国家课程的再认识,也可以是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开发。
2.如何有意义地读书
教师要怎样读书是个重要的课题,读了书,对教师的学科课程理论、教学实践都有实在的提升作用,才算有意义。绝不能为读书而读书。有的人读了一大堆的书,读完后实践上看不出有什么效果,理论上说出来大家又都不以为然,那不算有意义的读书。
有意义的读书应该遵照两个“自愿”的原则:自愿选题,自愿结对。两个“自愿”读书的内涵就是让教师选准读书方向,读书时能真正合作探讨,促使读书活动对教师个体实现有效的自我提升。
自愿选题 以能进行对话作为标准有选择地读书,即要实现读者与书之间能进行对话。教师是一个生命主体,在实践中有自己独特意愿,有自己的思考,应该让其所选读的书符合个体的兴趣方向、阅读水平、个性特点,或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要能结合个体知识或实践的特点选择突破的方向,确定一个主题或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教育事件有目的地读书。“把教育领域的某个‘关键事件’弄明白了,教师应有可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发生转换,也可能使自己的教育实践获得‘改进’。”[1]
大家都清楚,很多书读了不一定有什么效果,能出版的书不一定都适宜读,如表述上过于抽象,如理论陈旧,如不符合个体实际等等。如果别人在读什么书,不考虑自己的实际,勉强自己也跟着读书,终究会无所得,浪费时间,贻误时机,且说不定会产生读书恐惧症什么的。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内容切近自己,理解上也不成问题,能边读边思考。作者的阐述有意思,读者理论上自愿自觉接受了。书中理论有实践指导意义,读者能够以书中的观点观照自己平时的工作,也即是在读书中进行反思。这样的读书,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应该说,自愿选题的原则对教师是很有意义的。
自愿结对 读书是要合作的。个体读书的时候虽然需要安静的心境,但所接受的系统理论毕竟是处于抽象状态,有时是处于凝固状态的。几个同好者结成合作性群体,交流读书心得,探讨书中的问题,一是能理清思路,更好地使这些理论融进读者原有的知识之中。二是能激活处于静止状态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发挥读书的作用。
这里的“同好者”一是指对某一理论或问题同感兴趣的教师,二是可能、愿意或乐于合作的教师,因为教师的合作除了学术水平层次的可能之外,年龄、性别、性格、兴趣、生活习惯等等都可能影响结对。
就教师专业水平考虑,视其发展程度可分为五个阶段:新手(novice)教师、熟练新手(advanced)教师、胜任(competent)型教师、业务精干(proficient)型教师、专家(expert)型教师[2]。选择结对是双向的,可横向选择与自己同一类的教师同事结成对子,也可纵向与上下线的教师同事结对。横向选择是平等间的探讨,较自由,且能放得开。纵向选择时一般会选上线教师同事,也可以是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有利于得到他们的理论指导。上线选择也可能存在因差距而产生的拘束或沟通不便等障碍。如何选择结对可视个体情况采用,也可两个方向同时进行。
至于具体读哪些书,如何分类,很多人已著文罗列,这里就不再赘言。
二、在观课中实现提升
   是用“观课”还是用“听课”概念,应该采用“观课”好,“‘观课’比‘听课’内涵更丰富,更能表达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形态。‘观’还有‘观摩’的意思,更侧重于同级之间的交流、欣赏、学习。”[3]“观课”的概念好的是显示了学习交流的内涵,少了去对授课情况进行打分评等次。观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观课的几种意识。教师持正确的观课意识,在观课过程中才会有较大的收获。
援助意识 任何教师对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都有清醒的认识,即自己已具备某些优势,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向别人学习。带着援助的意识,收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去观课,在观课过程中以别人的优势观照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就使观课的效益最大化。
欣赏意识  观课要尊重授课者这个课堂主体。授课是一种劳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劳动,是艺术性的劳动。在这过程中,授课主体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能充分地感受到授课主体的优点,同时也能以积极的态度感觉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的人去观课时怀有找茬的负面态度,或是对别人的劳动满不在乎的态度,观课的结果就很难有收获。
交流意识  交流可以在观课前也可以在观课后,其实观课前交流的作用是超过观课后交流的,但其作用曾因不被认识而遭许多人忽视。观课前可了解与授课相关的情况,如学生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和勤奋程度等,也可以了解课堂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了这些基础,观课时可以有较好的切入角度、层面,也可以带着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探索进行观课,观课的收获肯定会比没有提前交流的情况好。
分享意识  观课者重视授课者的工作成效,如同自己的工作一般,观课者就能以最积极的思想参与到授课者的课堂活动之中,能分享到授课者的成功。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发挥观课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观课者处于被动听课的境地。
学习意识 学习意识是观课者最基本的观课意识。怀虔诚学习之心,认真细致地观课,感受、发掘授课者的成功之处,收获定然不菲。
(二)观课的三个环节。观课要有较好的收获,要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即观课前的准备、观课、观课后的交流探讨。
1.观课前准备的三层次 要反对匆匆忙忙不作任何准备的观课。前往观课需要做精心的准备,观课准备情况如何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性的准备。观课前了解了解情况,如翻翻教材、教案、练习册,设想一下如何上好这堂课。还可能了解一下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班风班貌等。
第二个层次是自己先上好这堂课。备好课之后,找个班级自己试着上一下,对这堂课的总体把握会较清楚。然后又做好第一个层次的工作。两个工作合起来,观课准备是较充分的。
第三个层次要以前两个层次作为基础,同时要形成探讨的问题或是主题,带着问题或是主题去观课。
   2.观课的三种角色  除了上文所提的观课应有的几种意识外,观课者还应具备三种角色:授课者角色、学习者角色和观课者角色,而且要根据情况随时实现这三种角色的转换。
授课者角色 观课者观课时,对授课者课堂的出色表现或是不足之处要客观地分析,不能不顾现实情况无限设想授课者的能力而做出不恰当的判断。要设想自己就是授课者,面临课堂的某种情况时可能的处理办法,或能达到的程度,才能使判断准确,进而充分肯定授课者的优点,使观课有收获。
学习者角色  观课者有时也可设想自己为学生,课堂上要怎样学习才能有较高的课堂效率。随着社会发展及思想的解放,学生的个别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地为学生设身处地,重视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做到真正地关怀每一个学生。因此学习者的角色也是观课者时时要扮演的。
观课者角色 既然是观课,观课者角度还是要贯穿于观课过程的。“旁观者清”,观课者角度有利于冷静地对待课堂上的一切。观课者在课堂上做的工作一是认真观察,注意搜集课堂上所捕捉到的信息。要有比较高的视角对待课堂上的一切,要能够见人之所未见,对一堂课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二是记录,观察到的细节要及时记录,以便于观课后的分析;观课过程中的一些即时的发现应马上记录,因为这些发现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三是观课者要注重分析思考,观课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3.观课后的交流反思 观课之后的交流反思是观课少不了的一个环节,交流反思应该有这样的追求:
第一是通过探讨,把这堂课推向极致 一堂课上下来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交流活动切忌变成批评会。交流时要有个明确的方向,共同探讨如何才能把这种类型的一堂课上好。特别是有了观课的感性材料和思考,通过探讨交流,集思广益,完全能达到目的。这个追求是观课后交流的最基本的目的。
第二是追求某个问题的突破 前文已说过,教师视其成长情况可分为五个层次,教师要对自己所处的层次进行突破,上升到高一层次是较不容易的。平时要勤修苦练,还要有某个机遇,才有可能实现。而观课后的交流探讨是个很好的平台,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机会,要带着自己的问题到这个平台,利用参与观课后探讨交流的各个层次的教师的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寻求真正的突破。
三、在实践中追求突破
教师与从事理论工作的高校或研究机构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他们是以实践为主的,要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实现专业成长。教师的实践可分为课内与课外,课内主要是课堂教学,课外有校内教研活动,有校外与学生、家长、社会的沟通活动。
 (一)课堂实践应有的几种意识。教师平时上课,无非是完成进度、应付考试,这样的常规工作,使教师个体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恒定、凝固的状态,工作热情、应有的灵感容易消失,课堂上往往是依照一种已有的甚至是陈旧的固定模式运行着,这种感觉是很多教师都有的。要突破这种状态,课堂上绝不能依照老习惯把课上完。要把握好几种意识:
课程意识 学科课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经常看到有的教师上的课很生动,师生间互动也很好,但一节课下来,大家都觉得若有所失。稍一分析即得出,这堂课或多或少偏离了学科,学科课程意识不强,这堂课不是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如果长期都是这种状态,那么这个教师就是一个失败的学科教师。例如,语文课的最终指向是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呈现了太多的图片资料或是其它内容,而忘了课堂要指向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学习提高。例如,数学课充塞了太多生动的资料,而忘了这些资料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迷失了学科课程意识的例子并不少见。
所以,教师在课堂实践上要有清醒的课程意识,所任教学科在学生发展上要达到什么要求,在每堂课上都要使自己的努力指向这个目标。几年时间下来,课堂教学实践上才能呈现较强的学科思想。而个人在课堂实践上的问题都能以课程思想加以观照、审视,解决,课堂实践水平自然就达到较高的学科层次。
任务意识 在平时的观课中,经常发现有这样的事,一堂课刚开始时还可以,但未到一半,学生疲倦,教师也是马马虎虎地强撑着上下去。细分析其原因,就能发现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任务意识,没有压力,没有在以一堂课为单位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的任务意识。
是要自主学习,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学习效率是要讲究的,一定的任务能使学习者具有效率意识,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做好个体的自我调整,调动学习的能动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意识对一堂课非常重要。教师有了任务意识,才能在课堂上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指导点拨学生朝着目标进发,一堂课才会紧张有序,才会有较高的效率。教师要使学生有任务意识,要求他们在以一堂课为单位的时间里完成所指定的明确任务,教师对他们的完成情况要做出评价,激励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去完成任务,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勤奋、耐劳、创新等良好品质。
超越意识 教师要有自我超越的意识。超越意识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个体明确自己现在存在的某些不足,在课堂实践中有意识地弥补这些不足。这是补缺补漏,是一种最基本的状态。
第二个层次是教师个体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同事中的同一层次或高一层次的中的课堂水平进行比较,找到别人的长处,确定自己应该努力的地方,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以实现超越。
第三个层次是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能力的预期发展有个明确的设想,做好个人发展的自我规划,然后形成一定的行动策略,在实践中有计划地实施,最终得以实现的超越。
我们的教师比较缺少的超越是第三个层次的超越。
主体意识 教师是工作于一线的,面对的是学生。教师个体的所有行为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体现最为重要。现在的课堂实践中没有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有这么的几种表现,我们要注意克服其遮蔽性。
一是“教师表现出色”。有的教师认为个人要有魅力,要能够征服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尽力表现自己,给人的印象是这个教师很卖力,很有能力的,基本功也不错,“表现很出色”。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该表现出色的应该是学生,应该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能力提高方面表现出色,是以此来彰显教师的“出色”的。
二是“满堂灌”。教师眼里只有任务没有学生,过于注重课堂任务的完成,没有注意学生主体的授受情况。“满堂灌”看起来是重视学生的学习,其实是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主体的尊重,学生往往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三是“问答式”。有的教师以为自己设计了许多问题,学生回答了,就是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而把课堂气氛搞得非常紧张。这样的做法其实还是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没有根据学生情况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要真正地体现主体意识,就要把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主体加以尊重。对这个生命主体要关怀,要与他们平等相处,要细心地呵护他们成长。
比较意识  比较可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横的比较,与其他教师比较,把自己所在班级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较。也可把自己的某堂课与相同或相类似的资料案例进行比较,如图书资料或音像资料中的某个案例。这个方向的比较既要看到区别,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产生区别的原因,才有利于找到差距,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纵向的比较是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同样也要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找到解决的办法,以促进自己在以往基础上有不断的突破。
创新意识 一是课堂教学的整体上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有新的精神面貌,采用新的教法,不断充实以新的资料。二是课堂机智,也是一种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思考状态,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活跃的各种课堂因素,要能出奇制胜,有创新的意识,处理好各种问题,显示高度的课堂机智。
课堂实践中面对的是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教师如果多年时间一成不变地使用老套的方法,就很难赢得学生,很难给他们的心灵以满足。教师要以创新的思维使学科课程充满新意,充满魅力,课堂实践中的教师就会是个魅力教师,学生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学科。
成功意识 教师个体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应该充满成功的体验,充满成功的喜悦,一堂课下来要有一定的满意度。教师也要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把握好学生的发展区,设计的问题或其它作业适合学生程度和思维特点,使学生在课堂上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满足。
  (二)课外实践的几个方面
除了课堂实践之外,课外实践实现突破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专业社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活动具有群体特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类的活动又有互相影响的特点。经常看到个别教师不注重生活圈子,结交的多是酒肉朋友、麻将赌友,一段时间下来,这个教师个体的言行举止不知不觉就有点异化,专业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退化。应该说,氛围浓厚的专业社群对教师个体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师要有自己活动的专业社群。专业社群对教师个体的作用有:
第一,教师个体能从社群中吸取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的信息。
第二,群体具备专业氛围,教师个体就能养成一种专业思维的习惯。
第三,教师个体在群体之中的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专业实践活动,其言行举止要适合于这个群体的专业特征,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第四,在这个专业群体中活动,能得到交流、启发和促进,有利于个体不断成长。
专业社群的活动方式可有多种多样:
一是每隔一段时间的一般性集中活动。最好是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或是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期初的集中,节假日的集中,或是寒暑假的集中,以使社群活动能正常维持下去。
二是有学术活动时招呼社群成员共同参与或探讨。
三是固定的联络互助方式,如电话联系。工作中遭遇困难是正常的,寻求帮助也是正常的。
四是学术成果的交流提升,如互留电子邮箱,个人有心得体会或成果形成时及时互相交流探讨。
假如没有正规的专业社群,也要有三两志趣相投的知交好友时时交流沟通。
专业社群对于教师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师积极生活的健康社区,是教师成长的促进圈子。
2.重视其它实践活动
校内教研实践活动 活动具有协作性,要使教师个体在活动中得到促进,应该处理好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要有两种态度:
一是要认真积极地对待他人的活动。很多教师以为同校的教师的能力水平如何是很清楚的,不用参与活动也能说出个大概,对待校内的教研活动就持消极态度。其实,校内的教研活动不是要摸摸什么人的底,而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探讨的平台,每个人积极参与其中,能提升当事教师活动档次,同时参与者会不断得到启发,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是认真严格地对待自己。应该有把自己承担的活动做至上档次的强烈愿望,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就能以积极的态度采纳同事的建议,吸收对自己有益的思想,在活动中真正地提升自己。
与家长、社会的沟通 教师要重视这部分实践活动。教师生活不能局限在校园的“象牙塔”之中,现代学生的思想呈多样化,需要教师有较丰富的阅历。教师个体在与家长、社会的沟通的实践活动中要注意:
一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是体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理解多元文化,促进教师个体精神的丰富;
三是沟通时持积极态度,尽力解决教育中存在问题。教育的问题不但涉及到校内的诸多因素,且会涉及到家庭、经济等多方面社会因素。只有善于整合各方面知识,才有可能顺利解决。因此,与家长的沟通也是锻炼自己、提高实践水平的绝好机会。
四是对社会问题、事件的处理积极思考,有可能的话积极介入,以提高实践水平。社会实践水平可以促进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
   活动追求 教师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实现两个追求:
   第一是理论的转换,使所学的理论内化至教师个体生命之中。教师通过实践,把所学理论社会化,变成社会行为,通过教育学生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是知识的整合。知识的整合围绕着教师任教的学科课程进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和相关信息,整合为综合实践能力,实现自我突破。
实现个体的专业成长是每个教师个体的良好愿望。读书、观课、实践三个环节中,要有新的理念,在读书中确立课程意识,在观课中实现提升,在实践中追求自我突破,才能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
[1] 阎德明 知识转换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教材•教法[J]  2005年第7期
[2]张大均主编 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第433—435页
[3]谭健文 观课:一种有效的培训形式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J] 2005年10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关键词:读书、观课、实践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体育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大三六”个性化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转载】 如何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