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沉和他的水墨论为中国水墨“寻道求变”

大鱼岛写生 宣纸 水墨设色 69.5×45.5cm 1972年



编者按:“在我国社会和艺术处在大变革的时代,卢沉是一位积极的参与者。他的水墨画论述,也充满了求索真理的勇气和推进艺术革新的热情。”多年以来,卢沉以一名美术教育家的身份备受推崇,他门下弟子众多且风格迥异。他生前出版的唯一文集《卢沉论水墨画》,由其讲稿、随笔和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摘录汇编而成,在美术界影响广泛。同时,卢沉的艺术家身份倒容易被忽视。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位极具造型能力的水墨画家,卢沉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探索,从《机车大夫》到《清明》等一系列水墨构成的创作再到写意人物画,他的脚步从未停歇。3月23日,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卢沉艺术研究展,以再版《卢沉论水墨画》为引,以“寻道求变”为名,呈现卢沉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变迁。




拿着毛笔就要考虑怎么用笔的问题


卢沉1935生于苏州,1951年就读苏州美专学习西洋绘画,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叶浅予、李可染和蒋兆和等中国画大家,继承与发展了“徐蒋体系”的写实人物画,因成绩优秀毕业后留中央美院附中任教,两年后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从事水墨人物画的教学工作。此间他以扎实的素描基础与造型能力,很快从同辈中脱颖而出。1964年,他创作写实人物画《机车大夫》,充分显示了画家结构画面、塑造形象和驾驭笔墨的能力,发表后获得了广泛好评,其经典性与时代性奠定了卢沉先生的艺术地位。


机车大夫 135×269cm 1964 宣纸 水墨设色


20世纪70年代初,卢沉先生被下放到磁县农场劳动。这一时期创作了多幅水墨人物写生作品。虽为写生作品,但他强调怎样把写生转为创作,提出写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单纯地描写对象,要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改变对象。他在《卢沉论水墨画》中写道:“你拿着毛笔一下子就要考虑到怎么用笔的问题,这个线怎么勾,勾成什么样的线,勾成方的还是圆的,粗的还是细的,有弹性的还是直的,根据你的考虑,根据你的感受,根据你的艺术理想,你的画面的要求,要有选择,这里面都有很多创造成分,不能完全照着对象去画。”这时期他的写生人物作品多成为当时写实水墨人物写生的典范之作。


1980年 卢沉和周思聪在辽源煤矿写生


在文革下放期间,卢沉坚持研习书法。虽然是以素描为基本功,卢沉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吸收,而且一直坚持对笔墨线条的探研。他一再强调,“以线造型是我们的传统,我们要坚持以线造型。”关于线与用笔的问题,卢沉在水墨论中“线与用笔”部分有非常详细的阐释:



从以线造型、书法入画,到讲究笔墨是中国画发展的主线,由于这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画,离开了这些特点就不是中国画。


以线造型这是我们的传统。以线为主,体面就要减弱。中国画的处理主观成分是很多的。


一张画中,只有线是统帅,是首要的,象建筑中的的钢架。没有线,再好的墨色、颜色都是零散的、松垮的。要有完全用线画的本事。


线是骨架,是基础。如果线立不住,再上水墨就更软弱无力了。


用笔要以中锋为主,线要遒劲,要毛,要沉着,不能草率。


清龚半千谈到用笔,曾说:线忌草,忌梗,要遒劲。草即软;梗即枯硬;遒劲是内在的,象崩着的弓。箭还没有放出去,有内在的力。要把笔作为神经的一部分去锻炼。


画线要象用犁耕田一样。追求毛、涩,沉着入纸。线和纸的关系象是有许多脚抓着纸,一种涩、沙的感觉,每一根线从头到尾力量都要贯穿,这样即使形不准也是一条具体的线 。用笔过光,感觉浮在纸上。李可染先生的用笔,即使用焦墨画树,由于毛、涩,也感到有一种松灵的空气感,所以画线是两边毛,与纸仅仅咬在一起。


讲究线本身的味道很重要,否则用不用毛笔就没有必要了。


----《线与用笔》



江上渔者 宣纸·水墨设色 33.5×34.5cm 1996年


“书法入画”是卢沉走进传统的一条门径。他从很早就开始研习书法,后来把书法作为日课,一直未曾间断。不止一位学生回忆去卢先生家看到的场景为“案头上、画板上都是书法作品”。据学生回忆,卢沉临碑帖、智永的千字文、徐渭草书,以草书入画较多。


月光如水照缁衣 宣纸·水墨设色 140×172cm 1978年


卢沉早期作品侧重于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以人物画基本功的坚实、深厚而闻名遐迩,先后创作了《月光与水照缁衣》(1978年)、《草原夜月》(与周思聪合作,1984年)、《塞上竞技图》(1985年)等作品。


中国画要具有现代感 构成是途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卢沉已享有大名。但他不满足业已取得的成就:“至今为止,我只有失败的记录,失败的经验使我不敢轻信。即使能到古稀之年,也只有十几年可供奋斗,‘书生老去,功名未就’,难免有些忧虑。”卢沉明确表示同意“国画要现代化”的趋向,并提出首先改变观念,打破旧框框,“要把中国民间的与外国现代绘画相结合”,在造型、构图、色彩上拓展中国画的主张。


卢沉开始致力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主张融合中西艺术之长、在现代的基础上创造,走水墨现代化之路,尝试把西方现代艺术的意识和中国画的笔墨意趣沟通。1987年,卢沉在学院举办水墨构成班,并聘请周思聪一起共同进行教学。那时,他专门拜访吴冠中和崔子范先生,向他们请教绘画构成原理,并与人讨论保罗.克利。


摔跤手  80年代 105×100cm 宣纸水墨设色


在《关键是思路的突破--中国画的创新问题》一文中,卢沉剖白了自己想要创新的心:试看当代凡有突出成就、独树一帜的中国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李可染、关良、叶浅予等老前辈,有几人未受西方艺术的熏陶,未得益于西方艺术的营养。相反,哪些单一、唯传统是重的画家,虽然功力很深,但并没有多大建树。“杂交优势”不仅仅是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样也体现在中外艺术发展史中。


创新中如何看待西方艺术,这也是当前国画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我并不反对潘天寿先生提出的“中西画要拉开距离”的主张,但是我不同意中西分家,河水不犯井水的狭隘观点。...传统古老的中国画,需要新的营养,新的血液来促进新陈代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赞成土洋结合,努力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在东西方艺术大交流中使中国画现代化,创作新的民族风格。


当代西方一些进步的革命的艺术家,如里维拉、西盖罗斯、万徒勒里、库图佐、富热隆,运用现代艺术手法创作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杰作,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我相信,中国画人物画,如能突破单一的创作方法的框框,吸收现代派在表现形式技巧上的有益经验,定能引起革命性的变化,发出前人所梦想不到的异彩。


破墨成象(像)34×34cm 1986年


我很羡慕一些思路敏捷善于吸收的青年,他们没有什么思想负担,脑子里的旧框框比较少,敢想敢干,画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东西。他们是中国画现代化的当然主力。相对来说,我们这一辈中年画家,多少已经定型,就原有的基础,原有的思路,想变也变不到哪儿。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又难以预料,唯一可行的是,抓住现在,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该补的补,该学的学,该闯的闯!


为了符合时代的需要,我愿意做一个小学生,从头学起,另起炉灶,重新开始!


卢沉多次表示,中国画的艺术语言要具有现代感,赋予其构成的意味是必要的途径。他开始探求用笔线和墨的块面组合来造成有构成感的画面,他认为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中国画,既不同于传统的文人画的样式,也有异于中西融合体的中国画。何为构成?卢沉在水墨论中这样介绍:


现代艺术早已进入构成时代,从塞尚到劳森伯格、形形色色的流派,尽管造型观念不同,艺术主张各不相同,但都十分注意画面的构成美。


中国传统艺术,向来注意构成,自从文人画星期,高唱水墨为上,打破了工笔重彩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不求形似、强调聊写心中逸气的艺术观支配下,非常重视形式法则、笔墨效应的研究。凡大师都有很强的构成意识。从石涛、八大、陈老莲、金冬心、罗两峰到黄宾虹、齐白石。


无题 59×48.5cm 1989年


1989年创作的《无题》,画面由墨线与色块叠合组成。卢沉在上面题了一大段文字并使之组合为一个灰色块:“线是线,面是面,重叠而又互相独立,如壁书,如儿童涂鸦。十年辛苦求索,东奔西突,年过五十仍似困兽斗。看似容易,而来之不易。1989年9月13日的顿悟之后第一幅,卢沉于尘楼面壁居夜深人静时候草此,志喜从此跳出苦海,进入圣地。”


清明 水墨设色 133×133cm 1990


顿悟之后,卢沉接连着创作了第二幅、第三幅甚至更多。而让他最为看重的是1990年创作的《清明》,被视为构成法的代表作。在这件作品中,他充分发挥了空间调度的自由,以持伞的老人为中心,画面上平置着不同远近、大小,不同角度、不同透视效果的各种人物和现代交通工具,表现了清明时节城市里的各种不同情境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心象。整幅画以淡墨为基调,勾染、拓印并施,内在的忧郁情思深沉得扣人心魂。


风雨近重阳 卢沉 136×136 宣纸水墨设色


卢沉认为,创新的关键是思路的突破。在他看来,中国画的人物画要创新,至少在认识上要突破两个框框的束缚:一个是“人物画只能写实,不能变形”,另一个是“创作方法只能是现实主义的”。《清明》所代表的,正是对旧有的情节性写实模式的突破。类似的作品还有《风雨近重阳》(1992)。这两幅作品被视为卢沉现代水墨人物画探索的高峰。


遗憾的是,卢沉沿着这条思路精心制作的作品不多。卢沉曾坦率地说:“这几年,我自己想得多,画得少。画了几张体现新思路的画,想变,变不好,有许多生硬、不协调之处。好心的同志劝我不要赶时髦、急于求变,风格是自然形成的。这意见原则上是对的,但是我不愿意重复过去。我是这样想的,宁可四不像,不能老一套。有新的追求,即使画不好,也比用老办法熟练地画几笔更合我的心意。现在我的画,许多人不喜欢,我自己也不满意。但是,作为新的思路,我依然很顽固地在探索。”


十字路口 宣纸·水墨设色 136×136cm 1998


口头是革命派,骨子里还是传统的


进入90年代以后,卢沉倾心于水墨写意人物画的艺术探索。1995年,郎绍君在出版的《卢沉水墨人物画集·序》中概括其水墨人物特点:一、多取材于古今人的休闲生活;二,追求幽默感;三,有力有韵的笔墨(尤其笔线);四,诗(文)、书、画一体。在郎绍君看来,这些都反映出画家对传统绘画的留恋和倾斜。“在理性上,他重视各类新探索;在趣味上,他留恋笔墨形式,而无论理想还是趣味,都远离了写实性描绘。”


东坡先生行吟图 宣纸·水墨设色 69×46cm 1989年


1994年被视为卢沉创作的一个节点。自此之后的10年,卢沉创作了一系列以古代文人和现代市民生活为题材的水墨小品,集诗、书、画于一体,以传统勾勒为主,十分讲究笔墨品格和趣味。田黎明曾在文章《读卢沉先生小品画有感》中回忆:“记得先生画室墙上挂满了探索试验的小品,以书法为主体的小品,以构成块面为主体的小品...从以人为中心到以画面结构为中心的探索,造型与笔法向着魏碑与二王的相互渗透等。”


鸣禽图 34×34cm 1992


更重要的是,卢沉借助小品画的兴起对造型、笔墨进行反复的锤炼与探索,常对同一主题的创作进行不同风格的尝试:“平时我画些小品,画喝酒的,画遛鸟的,比较传统,比较注意笔墨趣味,主要是应对客观要求。我不希望自己定型,不要程序化,但是有一定程序,而这种程序是在不断变化。现在有一种情况我认为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找到了一种方法,我用点,或者我用短线,或者我用什么绝招……就这么画下去了再也不变。用方法画画,不动感情,成了一个公式化套路,闭着眼睛都能画了,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感情投入,看十张画和看一张画差不多,这个我觉得是不对头的。”


官园鸟市 宣纸·水墨设色 35.5×34cm 1991年


所以,在卢沉看来,这些同类题材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卢沉的理想状态是“用一百张随意勾画的小线描打开一个新的思路,建立一个新的通道,朝自由、偶发、即兴、随意的领域猛进。就这样画,随心所欲,不论东西,乘兴画去,尽兴而止,必有迥异常态的画面。”


2001年卢沉先生在平西府画室内



“口头是革命派,骨子里还是传统的。”卢沉这样评价自己。在卢沉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仍在思考素描、构成与笔墨的问题。只是在大量描写北京市民日常幽闲生活的小品中,构成的因素越来越减弱,笔墨的成分越来越加重。2002年左右,他把平西府寓所中的画室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对人说要准备画些大的创作。可是在他正要大展艺术宏图时,2004年,病魔夺走了他的生命。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道求变——卢沉艺术研究展
鉴赏 | 卢沉,中国画史不会忘记你
坚持以线造型,看卢沉的极致探索
异域舞蹈——杨之光先生艺术作品专题(三)
三周年祭丨《尊前谈笑人依旧》“沈道鸿艺术大家谈”将举办
宋子伊|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