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哥聊书画:炒作与虎头三绝

春秋哥:炒作与虎头三绝(一)

来自南山子春秋

17:47

点击收听春秋哥亲自讲解

春秋哥聊书画:炒作与虎头三绝

(一)

赵春秋

炒作现场

     炒作,对于当今的画坛来说,绝对不陌生。那些润格动辄几万、几十万一平尺的画坛大腕们,几乎没有一个不是靠炒作起家的。多年来,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美术界越来越趋同于演艺界,书画家利用各种各样的个人或公共事件进行宣传炒作已为常态,除了诸如载人卫星上天、重大纪念活动等机会外,甚至不放过任何一次灾难事件,他们拿出一副颇有社会责任感和富有悲悯心的慈善家的嘴脸,高调地进行捐赠、义卖活动,以期吸引公众视线,炒作自己。有人说,当代几乎所有的书画出版物,都是书画家的自我宣传品;所有媒体所见书画新闻几乎都是有偿报道;所有成功的画家,都是炒作出来的。这话尽管说的绝对了点,但仔细想想却不无道理。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作为一种推广传播的手段,各式各样的炒作早已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说句毫不夸张的话,只要你早上一睁眼,打开手机、电脑或电视,你就立刻陷入到各种各样的炒作中了。什么社会热点、经济信息、新闻报导、文化资讯……无一不流露着炒作的痕迹。炒作不只是做生意搞买卖的商家喜欢用,什么文化圈、影视圈、书画圈等等等等,但凡与名利沾边的事情都离不开炒作。当然,也有人会说:书画圈拼的是实力,拼的是功夫,炒作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都是靠画画的本事一点儿一点儿熬上来的,那些名家大师都是实至名归,绝对不是什么炒作。我要很严肃很认真地告诉你:没有例外,所有的名家、大家、大师都是炒作出来的!!!趴在家里老老实实画画,你永远成不了名家、大师!!!试想:当年张大千不利用石涛假画的噱头、不用溥心畬声势,谁会知道一个四川来的无名小卒呢?   

炒作现场

我个人不反对炒作,我认为适度地炒作是一种智慧,巧妙地利用一些条件,达到推广传播的效果,让大众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有什么不好呢?但我反对过度炒作,什么东西一过度,就不好了!过度的炒作不但不能增加画家的美誉度,相反,还会令人产生一种不太舒服的生理反应——呕吐!这样过度炒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我们随手一划拉就能举出一大堆来:   

被当作垃圾运走的天价雪景

2014年保利香港春季拍卖会,某大师专场,拍品22件,成交16件,成交额3.036亿港币。拍卖结束后,发现一幅高179cm、宽381cm、成交价2875港币雪景画失踪。警方翻查闭路电视录像,发现有清洁工人清理拍卖会会场时,误将该画混在废置物品中,当垃圾搬上垃圾车后运走。连傻子都能看出来是一场拙劣的炒作,你说这画家是不是玩过头了?新闻爆出后,大家纷纷赞誉这个清洁工人好眼力,一下子就看出这是个天价垃圾,那么恶心的画就该送到垃圾场掩埋起来。那么,这个画家的画是不是真的就恶劣到一定要进垃圾场掩埋呢?平心而论,比他的画更恶心更该进垃圾场的多了去了,但是如果画家不去丑人多作怪,非得把自己的画标示出天价来在公众场合卖弄,一般人都会表现出宽容,没有人非得点名道姓指出谁谁谁画的狗屎不如。从这个角度看,书画家过度炒作价格反而有些得不偿失,不小心就变成臭名昭著了。

排队买大师天价作品的人群        

2016年12月27日,某大师迎新画展在某宝斋开幕,新闻报道说从26日晚上起,某宝斋门口就排起了预定长龙,很多人连夜排队准备抢购大师作品。27日开幕式一结束,立时抢购一空,价格高达500万/平米,开幕当天销售额就超过3亿元。看到这新闻我吓了一跳,这些人太有钱了,买画就像买土豆买白菜似的,哪来的?一看新闻图片,我又傻眼了,我怎么也看不出这些人是能拿出500万买一平米画的人啊,难道这一大群挤挤插插排队的就是传说中的隐形富豪?事后有明白人说:某大师迎新画展如此盛况,直追当年犹太人在香港炒作吴冠中的火爆场面。当年犹太人在香港开设画廊炒作吴冠中的画展,请了一批水军充当收藏家,凌晨提着现金排队号称要买空吴冠中的作品,然后犹太人请来大批媒体记者围观报道,大肆炒作,吸引吃瓜群众买画。犹太人一千元每幅买入吴冠中的画,在香港几十万一幅卖出,赚得盆满钵满。听到这个我们就明白了,套路一样,目的一样,还是一场闹剧般的炒作啊!     

其实,书画界的炒作古来有之,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一场炒作。    

1600年前,到瓦棺寺炒作的年轻人,胡子估计是后来长的,嘿嘿

公元364年,东晋的首都建康新建的瓦棺寺落成,寺里的和尚遍请当朝的官员、富豪士绅捐助,可是,募捐的效果却不理想,有些人捐是捐了,但数量很少,没有一个人捐钱超过10万的,捐款总额离他们的需求差太多了。正当他们为钱发愁的时候,有个叫顾恺之的年轻人站出来了,主动认捐100万钱。很多人以为他在吹牛,说说而已,但和尚们却很当真,原因是顾恺之尽管岁数不大,出身士族名门,捐一百万钱也不是没有可能。顾恺之在寺里选定一面墙壁,每天跑到寺院里,关上大门在墙上画画,不让外人看。忙活了一个月,好歹画完了,画的是一幅维摩诘像,别的都画的挺好,栩栩如生,唯有眼珠没画。他让和尚散布消息: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将当众为维摩诘点睛开光,想来现场观看的,必须捐十万钱才有资格,第二天想先睹为快的,必须捐五万钱才有资格,第三天来观看的,随便捐就行。消息一散布出去,引起民众极大的好奇和关注,据说点睛那天,殿门一开,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来的人拥挤不堪,不一会儿就超过了一百万钱。这次炒作最后到底募集了多少钱,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从“施者填咽”的描述上来看,其捐款人数、捐款之踊跃,场面之热烈,绝对不输于某大师的迎新展。

可能也有人会表示怀疑,说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凭什么他画个画儿别人会拿那么多钱出来看啊?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顾恺之的选题很有技巧,他画的是《维摩诘像》。维摩诘在当时的士人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佛教中的亚圣,地位仅次于佛祖,是江南士人们摹圣求道的典范人物。第二个原因,东晋的时候人们崇尚清谈,清谈是一种高级的学术社交活动,文人士大夫聚在一起,不谈国事,不言民生,只研讨经文诗赋,辩论周易庄老之学。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连王导、谢安这样的士族权贵都热衷于清谈,清谈成了一种时髦的活动,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中,维摩诘与文殊论辩的佛教故事,是魏晋名士们“清谈”效法的经典模式。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尽管画的是佛教故事,但人物形象却又不是印度形貌的维摩诘,而是如王导、谢安这样的清谈领袖形象:宽衣束带、手执麈尾(据说,麈是一种大鹿。麈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挥鹿群的行向。'麈尾'取义于此,盖有领袖群伦之义。魏晋六朝清谈家习用麈尾。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隐几忘言、示以病态,这正是士人们所熟悉的几位清谈领袖的形象和风度。所以,顾恺之的这次炒作,竟然把号称“江左风流宰相”的谢安都惊动了,谢安去观看后,情不自禁地感叹说:“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谢安的这句赞语,无疑把这场炒作推向了高潮。一向在绘画圈中并不著名的顾恺之,借助这场炒作华丽出场,以极具戏剧化的方式,取得了一鸣惊人的效果,他的画名迅速传播开来,一跃成为冠绝一时的丹青妙手了。

据说维摩诘就这个样子,不过这个不是顾恺之画的,是李公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点睛”大师涂几下收入超百万
顾恺之:大师很傻很天真
谈顾恺之维摩诘像
顾恺之系列之一
两“点”百万钱 才、画、痴三绝顾恺之轶事
历代画家 顾恺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