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沙龙回顾 | 郭建斌-民族志与多点民族志:十余年研究的反思
沙龙回顾 | 郭建斌-民族志与多点民族志:十余年研究的反思
10月31日中午,国际新闻界学术前沿沙龙第一期活动开展,云南大学教授郭建斌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进行了题目名为《民族志与多点民族志:十余年研究的反思》的讲座。郭建斌老师基于其十余年的研究经验围绕“民族志”这一方法进行了分享,快来看看他都讲了什么吧!


民族志

郭建斌老师首先提到,民族志可以以三种视角看待:作为文本的民族志,作为方法的民族志和作为研究取向的民族志。其中他主要就作为方法的民族志和师生进行探讨。


郭建斌老师区分了民族志(ethnography)与田野调查( field work)的差异,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民族志往往要求调研时间为一年,并对自己过去在“独乡”和“大三角”地区的调研进行了反思。郭老师认为,一年的时间虽然是人类学家过去基于传统农业社会对季节轮回的依赖提出的,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时间要求仍然存在。他生动形象的提到“民族志的很多资料不是你去问来的,而是你呆在那里,资料自己撞上来的。”这正是“熬时间”带来的成果。

作为方法的民族志的核心内容是参与观察,即同吃、同住、同劳动。郭老师进一步描述,民族志的资料采集工作就是要“鬼子进村,一网打尽”,尽可能参与到观察对象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动中,多做观察,事无巨细。如何参与?如何观察?郭老师举了自己在进行“独乡”研究时的实例为同学们进行了详细说明(想知道郭老师举了什么样子的例子,快戳“阅读原文”看讲座直播回放吧!),并格外提出身体感知在参与观察中的重要作用。摄像机可以捕捉形象,却不可以捕捉味道等在观看环境和特殊情境下的感官感受,而这些都是参与观察完整性的一部分。


2016年8月 郭建斌老师在田野工作


民族志的三个要点是“融入”、“遍查”与“深描”。而郭建斌老师认为,其中最难做到的是“融入”。做好“融入”才能持有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来看问题,即文化人类学中所说的“主位” (Emic);做不到“融入”,就难以进入当地人的生活和内心,研究会产生相应问题。郭老师提到,为当地人做事会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外来者的闯入,这些事情包括方方面面,从帮当地孩子理发、做玩具,到帮村民小组写申请、修房子等等,都会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


多点民族志

“多点民族志”(Multi-sited Ethnography)是交叉学科新领域中的产物,由乔治·马库斯(George E. Marcus)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而来,强调民族志研究中的流动性。这些新领域,包括了媒介研究(media studies)、科学和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以及广义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等,而郭建斌老师特别认为,“多点民族志”的方法似乎是为“媒介研究”(或传播研究)量身定制的。”在研究时,不同于过去只在村落进行研究,而是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等不同的点进行研究,从而对媒介有一个比较严谨的认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建斌: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
殷志斌:他们读书,铁树开花
第3期《新营销实战沙龙》圆满落幕,又出智慧新零售新杀器!
【写民族志】知识谱系:西方传媒人类学研究的演变、进路与取向
【写民族志】人·媒介·关系:打车软件在县城应用的民族志研究
文本解码、客厅战争和家园认同——戴维·莫利的受众民族志透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