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互动百科:五河民歌导航:全国民歌大全资料等
简介

  五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下段,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的发现,证实了在六-七万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文明。 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五河民歌孕育的土壤。

  现有的史料记载中,在明代从、、内容和上都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五河民歌已经盛行,并以五河为核心,在五河周边地区广为流传,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远及山东部分地区。 [1]

  分布区域

  五河民歌集中分布在、及周边地区。

  由于五河自古水路通畅,南北文化交流的频繁,流行区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五河民歌在淮河中、下游两省十几个县、市广泛流传,远及山东省部分县、市。

  历史

  五河,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3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文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是五河民歌蕴孕的土壤。

  五河民歌在明代3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曲目,产生了马流柱、、张红曼、等一批著名民歌手,鼎盛时期“姐在南园摘石榴,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的优美旋律随风飘荡,不绝于耳,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原汁原味的五河民歌已濒临消亡。

  类型五河民歌有、(田歌)、等类型,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较多,也最具五河特色。

  艺术特点


五河民歌

  五河地处、、苏北交界之处,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渗透,其民歌风格、旋律,既包含着淮北那种侉腔侉调、粗犷豪迈的元素,又有着节奏平稳、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带有很强的抒情性,成为淮河中下游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

  但因其地处淮北边缘,旋律中又包含着淮北那种侉腔侉调的原素。七度音程的大跳、在《送郎》、《长谈》、《十二月调情》等很多小调中,不时的出现,因而形成了五河民歌在旋律上柔中有刚,刚柔兼济的独特风格。

  在调式上,五河民歌多为徵调式。如:《摘石榴》、《四季探妹》、《五更疼郎》等。但其中不少小调的调式,在旋律进行中相互交替。如:《四季颂淮北》开始是宫调式,后来转入徵调式,但最后一句结束在羽音上,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新鲜感。使人觉得意犹未尽、意味深长。这种丰富的调式色彩,在五河民歌中也形成了其独特风格。

  五河民歌中,很多音乐主题,从上、线条上看都有着共同特点,如:《摘石榴》、《四季颂淮北》、《打菜苔》等。但由于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和产生出来的旋律,使各自又独具特色,分别有着不同的风味。这些歌曲应该视为地地道道的五河本土民歌。也有一些民歌是从外地流传而来,如《八段景》、《虞美人》等。这些歌曲经过长期在五河地区流传、演唱,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目,注入了本土的一些音平特色,被异化为具有五河特色的民歌。

  主要器具

  五河民歌演唱原以为主,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有伴奏的演唱,其相关器具可分为拉弹、吹奏、打击3类。

  1、拉弹类,主要是,二胡多用蛇皮、黑鱼皮自制而成,俗称二蒙子(土语),个别也有使用自制的柳琴为伴奏工具。

  2、吹奏类,主要是、、。

  3、打击类,主要以自制的梆子,简单的就以木棒、碟子代替。

  作品目前统计有70余首。

  基本特征


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归纳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五河民歌在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吴、楚文化的交流中产生和发展,它的形成具有文化的多源性;

  2、在民歌的类型和内容上,五河民歌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并存发展、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五河民歌特有的艺术形式,带有明显共存性的特征;

  3、五河民歌在生产劳动和民俗活动中不断发展完善,它的形成源于生活,显示了与生产生活依存发展的依存性的特征;

  4、在艺术表演上,五河民歌既有即兴随意的一面,也有随着生产劳动、民俗活动的不同阶段形成固定曲目的程序性的特征;

  5、五河民歌的旋律和,融合南北风格形成了自己特色,旋律行进中柔中有刚、刚柔兼济,调式色彩上巧妙转承意味深长、意犹未尽,充分体现了艺术的兼容性;

  6、五河民歌源于民间生活,在劳动生活中拉着胡琴、手敲瓷碟抒发着丰收的喜悦和情感。而后逐步发展成为节日、春会、红白喜事和其它礼俗活动不可缺少的活动方式,它真正的成为民众的生活寄托和精神支柱,是群众形式和群众性的歌唱活动。

  7、五河民歌的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逐步“职业化”的特点。使其成为民间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

  赏析


五河民歌

  从现有的史料中,不难看出,五河民歌在从题材、体裁、内容和形式上都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专门的祭祀歌已经存在,民间的、遍及村市。

  五河,在丰厚众多的宝贵中。五河民歌,以其独特风格所体现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示了典型的五河风情。世代流传的民歌中,都充分体现了五河特有的语言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比如:典型代表曲目《摘石榴》中的方言“呀儿呦”以及与五河地区语调相呼应的旋律的逐缓下滑,在所有的五河民歌中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方色彩,即便是源于其他地区的民歌,一经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在这里也完全成为了纯粹的五河民歌。五河民歌在充分展示本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再现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发展进程。

  有史以来,五河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纷乱的历史环境始终难以安定。明初洪武年间改旧制、大移民的实施,南至苏吴、北达山东,大批移民的涌入和原居民形成了有机的融合、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文化空间的全新构成,五河民歌在不同文化基因中不断汲取倔强地生长、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日趋成熟丰满。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水路,五河民歌得以传播和发扬。五河民歌的最终形成,虽然深深打上了文化碰撞烙印,但始终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得到了人们的热爱,它有着本地区独特的韵味,既有别于苏吴侬语,也不同于淮北平原侉腔侉调的粗犷豪放。它是五河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它是五河风俗民情的再现,它是五河民间文化传承的桥梁。

  优美的五河民歌的形成,既是环境的造就更是文化交融的体现。在历史的长河里,五河民歌成为沿淮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五河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在淮河中、下游两省十几个县、市广泛传播,远及山东省部分县、市。“五河民歌”的命名和提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摘石榴》参加华东地区会演获奖的影响而得名。

  五河民歌的流传,以其水乡特有的风韵,以其民俗风情的饱满,唱响了淮河沿岸,也同时不断的汲取着养分。从它的艺术特征上,我们不难找到“花鼓之乡”凤阳的影子,也可以感受侉腔侉调的语言环境。但它的融合、它的升华已经成为真正的五河民众的心声。 [2]

  艺术价值

  五河民歌是五河及周边地区,乃至沿淮及淮北地区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主要价值为:

  1、文化价值。五河民歌是流域苏皖交错地区产生发展起来的较为典型的音乐文化,是沿淮人民天才创作性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既体现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文化交融的历史脉搏,作为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民间音乐文化的遗产,所蕴储的文化空间、历史风韵、民间民俗文化构成对的产生发展以及文化构成的研究无疑是难得的宝贵财富。

  2、学术价值:五河民歌是本地区汉民族较完整系统的、具有典型艺术形式的民间歌曲,是用演唱方式表达复杂情绪和人物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五河民歌作为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典型代表之一,是浩瀚中国民歌大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进一步保护、抢救和发掘五河民歌,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民歌宝库和我国音乐史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3、实用价值。在县域经济建设中,树立区域形象、打造文化品牌,五河民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抢救、发掘五河民歌,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沿淮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2]

  传承意义

  作为地域性民间音乐文化,五河民歌是五河及周边地区,乃至淮河中下游地区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传承着五河周边地区乃至淮河中下游地区口头的历史,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是浩瀚中国民歌大系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点击加载更多

  加载中...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 展开收起

  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最易网络创建,蜗居卧龙、唯一☆波波、兔吉祥、春秋孤狼、筑_梦等参与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淮北|走读淮北(上篇)
凤阳歌系视域下五河民歌形成探究
中国最“尴尬”的省份,究竟属于南方还是北方,当地人也搞不清楚
淮河历史人文概要
蚌埠名胜联·五河
品味“活鱼锅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