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条文及方剂

伤寒论条文及方剂
● 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 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燥烦者,为传也。
● 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七条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 八条「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九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 十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似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十一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 十二条「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 十三、四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 十五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针代方]
● 十六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针代方]
● 十七条「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 十八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 十九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太阳中风」,即禁大汗,误汗之变证,不外发生液干、体温减低等证,大致如下数条● 「太阳病],万不可下,误下则里气更虚
,或表邪内陷,变证大致如下数条
● 「太阳病」,亦不应用吐法,吐能伤胃,引起胃部食道充血。误吐之变证,大致如下数条
● 「太阳病」,固宜汗解,不宜用火攻使之汗解。古之温针为火针,可以劫汗,发热者则忌之。其变证大致如下数条
● 二十条「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 二十一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二十二条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 二十三条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 二十四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针代方]
● 二十五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针代方]
● 二十六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针代方]
● 二十七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针代方]
● 二十八条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针代方]
● 二十九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针代方]
● 三十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针代方]
● 三十一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烦,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针代方]
● 三十二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谵语,脚挛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得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谓胃承气汤」。[针代方]
● 三十三条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三十四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证象『桂枝』,因未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病可愈。」 ● 三十五条「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针代方]
● 三十六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针代方]
● 三十七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但下利,而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针代方]
● 三十八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针代方]
● 三十九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针代方]
● 四十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针代方]
● 四十一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针代方]
● 四十二、三条「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针代方]
● 四十四条「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 四十五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针代方]
● 四十六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 「伤寒」,包括发热恶寒无汗之表证。心下有水气,指明内饮之所在。咳而微喘,为水饮迫肺之征候,亦即本方之主证。发热不渴,为病未解之眼目。服汤已渴者,此寒饮已解也,即暗示水饮已解,「小青龙汤」之药效已达,不须再用本方。陈修园氏谓「寒邪去而水饮犹未解,仍以『小青龙汤』主之,再散其水气」者,误也。心下有「水饮」,故不渴;服汤已渴者,可见「水饮」已去,胃中已干燥,故见渴象。「寒」字乃指「水饮」。试观一百八十一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胸有寒之「寒」字,即指「水饮」。否则寒为无形之气,安可吐而出之耶!末句之「小青龙汤」主之者,倒装文笔也。[针代方]
● 四十七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针代方]
● 四十八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针代方]
● 四十九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 五十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针代方]
● 五十一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徐,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针代方]
● 五十二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 五十三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澈,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燥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澈?脉濇,故知也。[针代方]
● 五十四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针代方]
● 五十五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针代方]
● 五十六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 五十七条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 五十八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针代方]
● 五十九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针代方]
● 六十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针代方]
● 六十一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针代方]
● 六十二条「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针代方]
● 六十三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 六十四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针代方]
● 六十五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针代方]
● 六十六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针代方]
● 六十七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针代方]
● 六十八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针代方]
● 六十九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针代方]
● 七十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着,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针代方]
● 七十一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针代方]
● 七十二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针代方]
● 七十三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 七十四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燥,四逆者,「茯苓四逆汤」主之。[针代方]
● 七十五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针代方]
● 七十六、七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针代方]
● 七十八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 七十九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针代方]
● 八十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针代方]
● 八十一条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针代方]
● 八十二条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针代方]
● 八十三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针代方]
● 八十四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针代方]
● 八十五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鼓汤」主之。[针代方]
● 八十六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针代方]
● 八十七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着,「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针代方]
● 八十八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豉汤」主之。[针代方]
● 八十九条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 九十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针代方]
● 九十一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 九十二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 九十三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
● 九十四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 九十五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 九十六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本方阙)
● 九十七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 九十八、九条本先发汗,而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 一百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针代方]
● 一百零一条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若汗之不差,而脉反沉,当救其里,宜「四逆汤」。[针代方]
● 一百零二条「太阳病」,其人冒,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因冒症汗出自愈,所似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针代方]
● 一百零三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针代方]
● 一百零四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 一百零五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零六条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胸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 一百零七条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针代方]
● 一百零八、九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不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针代方]
● 一百十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十一条「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针代方]
● 一百十二条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 一百十三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 一百十四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 一百十五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十六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针代方]
● 一百十七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已而微下利,日晡所发潮热,此「柴胡证」,本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十八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微当厥,今反和者,知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十九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针代方]
● 一百二十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二十一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 一百二十二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 一百二十三条「太阳病二日,反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之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先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 一百二十四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针代方]
● 一百二十五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二十六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 一百二十七条「太阳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 一百二十八条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 一百二十九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 一百三十条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自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 一百三十一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针代方]
● 一百三十二条火逆,烧针汗之,因烦燥者,「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三十三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 太阳病之表证表脉,上篇已详示,此篇重申其脉证。表证表脉只宜汗解,如医者不察而误下,则为逆治。何谓逆治?即违反治疗规律。病必增加,而原有证象仍在者,应以原来之证状用主要药,再加减之以应急措施。例如四十八条「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因逆治后而见呼吸系型之变态,故加「厚朴」、「杏仁」以镇咳祛痰,用于气管之发炎性喘息。如为汗后而喘甚者,又非「厚朴」、「杏仁」与「桂枝汤」所能治疗,宜「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之,故四十九条谓「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如医者先发汗而病仍不解,不敢再发汗而妄用下剂,幸无变故,因此再指示脉浮,恐其再误,更指示用「桂枝汤」,亦即指示表证只宜汗解。四十七条至五十条即「桂枝汤」之主要证候。
● 若医家不细心观察,汤药杂投,如病人抵抗力强,尚可自愈,否则变端不测,如六十三、六十四两条,一则阴阳自和,一则小便若能自利可自愈,所以仲景师有应急措施的「四逆汤」、「干姜附子汤」、「新加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等等,都因抵抗力不足而变证者。总之,表证不可用里证药,如表里俱病者,宜先解表,然后攻里。尚且不知其抵抗力之强弱者,「栀子鼓汤证」之虚烦呕吐,而八十九条又有「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的禁忌。本篇禁忌的条文不少,如呕家不可用「建中汤」,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等等。在九十八、九条「本先发汗而反下之,此为逆也」,就是说应当先发汗,而不先发其汗,反用攻下,这是违反了法则。「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这是很明确的应当先下与先汗的治法,但亦不能教条主义的使用,而应该活用。所谓辨证论治,如一百条的救里和救表是清楚的。
● 一百三十四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针代方]
● 一百三十五条「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此为吐之内烦也。[针代方]
● 一百三十六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胃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针代方]
● 一百三十七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欲极吐下者,与「谓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极吐下,故知也。
● 一百三十八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三十九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 一百四十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针代方]
● 一百四十一条「太阳病」,以饮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 二百四十二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 一百四十三条「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 一百四十四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 一百四十五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针代方] ● 一百四十六条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 一百四十七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 一百四十八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烦躁,心中懊,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者,身必发黄也。[针代方]
● 一百四十九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者,「大陷胸汤」主之。
● 一百五十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五十一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 一百五十二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五十三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本有久寒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 一百五十四条「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也;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紧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心下痛;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数滑者,必下血。
● 一百五十五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针代方]
● 一百五十六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陷胸汤」不可服。[针代方]
● 一百五十七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 一百五十八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得之七八日,经水适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 一百五十九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六十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下焦,必自愈。
● 一百六十一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六十二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六十三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细,病在里也;头汗出,病在表也。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针代方]
● 一百六十四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针代方]
● 一百六十五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 一百六十六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 一百六十七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六十八条「太阳病」,发热恶寒,医发汗,无阳则阴独,因复下之,遂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着,易愈。[针代方]
● 一百六十九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七十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七十一条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 一百七十二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七十三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也,「甘草泻心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七十四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针代方]
● 一百七十五条「伤寒」八九日,吐下后,虚烦,心下痞,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复发汗,脉甚微,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 一百七十六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七十七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一百七十八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七十九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针代方]
● 一百八十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呕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 一百八十一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 一百八十二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 一百八十三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八十四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八十五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一百八十六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 一百八十七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八十八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下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八十九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溏,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九十条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九十一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 一百九十二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针代方]
● 一百九十三条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阴也。又脉来数,而中止更来,及小数中止能自还者,名曰「促」,阳也。脉来缓,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 一百九十四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发汗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利小便,胃中燥实,大便难是也。
● 一百九十五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一百九十六条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利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 一百九十七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一百九十八条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 一百九十九条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 二百条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 二百零一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 二百零二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 二百零三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者,为「阳明」也。
● 二百零四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 二百零五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 二百零六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 二百零七条「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 二百零八条「阳明病」,欲食,大便自调,小便反不利,其人骨节疼,翕翕有如热状,奄然发烦,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 二百零九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 二百十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 二百十一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 二百十二条「阳明病」,法当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 二百十三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 二百十四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着,咽不痛。
● 二百十五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 二百十六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 二百十七条「阳明病」,脉浮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 二百十八条「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 二百十九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 二百二十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 二百二十一条「阳明病」,心下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 二百二十二条「阳明病」,发热,面含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
● 二百二十三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针代方]
● 二百二十四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针代方]
● 二百二十五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已者,可与「大承气汤」。不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此但初头,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 二百二十六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 二百二十七条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 二百二十八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生。
● 二百二十九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 二百三十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再服。[针代方]
● 二百三十一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虚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濇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 二百三十二、三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耳,宜「大承气汤」下之。[针代方]
● 二百三十四条「阳明病」,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而愈。
● 二百三十五条汗出,此为风也。谵语者,以有燥矢在胃中。此表虚里实故也。须下之,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
● 二百三十六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 二百三十七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出汗,手足厥冷,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针代方]
● 二百三十八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针代方]
● 二百三十九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愦愦及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 二百四十条「阳明病」,心中懊,舌上胎者,宜「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针代方]
● 二百四十一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 二百四十二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针代方]
● 二百四十三条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 二百四十四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针代方]
● 二百四十五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针代方]
● 二百四十六条「阳明病」,胁下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针代方]
● 二百四十七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稍瘥。病过十日,外不解,脉续弦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针代方]
● 一百四十八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针代方]
● 二百四十九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针代方]
● 二百五十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针代方]
● 二百五十一条「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裹,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针代方]
● 二百五十二条「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之血,故令善忘。矢虽,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针代方]
● 二百五十三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矢者,可攻。腹微满、初头,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矢者,宜「大承气汤」。[针代方]
● 二百五十四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矢,故使不大便也。
● 二百五十五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针代方]
● 二百五十六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者,此有燥矢也。所以然者,又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针代方]
● 二百五十七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矢也,宜「大承气汤」。[针代方]
● 二百五十八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针代方]
● 二百五十九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渴,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针代方]
● 二百六十条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也。
● 二百六十一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
● 二百六十二条「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 二百六十三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针代方]
● 二百六十四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针代方]
● 二百六十五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者,与「调胃承气汤」。[针代方]
● 一百六十六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后必溏,未定成,攻之必溏。须小便利,矢定,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针代方]
● 二百六十七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针代方]
● 二十六十八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针代方]
● 二百六十九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针代方]
● 二百七十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针代方]
● 二百七十一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针代方]
● 二百七十二条病人无表里证,脉浮数者,虽发热六七日至七八日,勿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针代方]
● 二百七十三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 二百七十四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针代方]
● 二百七十五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栀子皮汤」主之。[针代方]
● 二百七十六条「伤寒」身黄发热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针代方]
● 二百七十七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二百七十八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 二百七十九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 二百八十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弦紧者,与「小柴胡汤」。[针代方]
● 二百八十一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柴胡汤证」罢者,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
● 二百八十二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 二百八十三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 二百八十四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 二百八十五条「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 二百八十六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 二百八十七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 二百八十八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 二百八十九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 二百九十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针代方]
● 二百九十一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 二百九十二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数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 二百九十三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针代方]
● 二百九十四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 一百九十五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二百九十六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 二百九十七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肠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 二百九十八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 二百九十九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 三百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濇者,复不可下之。
● 三百零一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胸暴烦,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 三百零二条「少阴病」,下利,恶寒而蜷卧,若利自止,手足温者,可治。
● 三百零三条「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 三百零四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 三百零五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 三百零六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 三百零七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若热在膀胱,必便脓血也。
● 三百零八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 三百零九条「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 三百十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 三百十一条「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 三百十二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 三百十三条「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 三百十四条「少阴病」,脉微细而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 三百十五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十六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其汗也。[针代方]
● 三百十七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十八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微恶寒者,当灸之。
● 三百十九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着,「附子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二十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二十一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二十二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 三百二十三条「少阴病」,吐剧,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二十四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二十五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针代方]
● 三百二十六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二十七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二十八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二十九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 三百三十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三十一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肠四逆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三十二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针代方]
● 三百三十三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三十四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三百三十五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三百三十六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三百三十七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 三百三十八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饮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针代方]
● 三百三十九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 三百四十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 三百四十一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也。
● 三百四十二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 三百四十三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 三百四十四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 三百四十五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 三百四十六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徐中」。食以「索饼」,微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为厥相应,故期至旦日夜半愈。又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 三百四十七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为「除中」,必死。
● 三百四十八、九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利必自止。若不止,便脓血。便脓血,其喉不痹。
● 三百五十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前厥者,必发热,前热后厥者,必厥深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 三百五十一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 三百五十二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 三百五十三、四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若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常自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蛔厥。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也。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针代方]
● 三百五十五条「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多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 三百五十六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 三百五十七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 三百五十八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 三百五十九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 三百六十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 三百六十一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 三百六十二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 三百六十三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 三百六十四条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 三百六十五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 三百六十六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六十七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六十七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六十八条大出汗,热不去,四肢痛而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六十九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七十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用「瓜蒂散」。[针代方]
● 三百七十一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针代方]
● 三百七十二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七十三条「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 三百七十四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七十五条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 三百七十六条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 三百七十七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 三百七十八条「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 三百七十九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濇者,必清脓血。
● 三百八十条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 三百八十一条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 三百八十二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 三百八十三条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 三百八十四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 三百八十五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 三百八十六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八十七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治之。[针代方]
● 三百八十八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三百八十九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 三百九十条下利,谵语者。有燥矢也,宜「小承气汤」。[针代方]
● 三百九十一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针代方]
● 三百九十二条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 三百九十三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九十四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九十五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针代方]
● 三百九十六条「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以其人外气怫郁,发其汗。复极汗出者,复与之水,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 三百九十七条「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伤寒论解读(连载十)
伤寒论重要背诵条文-百度文库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论》第二季(更新第31讲到第60讲)
胡希恕先生讲太阳伤寒病机
《伤寒论》学习笔记八之表郁轻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