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主创新形势和未来战略重点
自主创新形势和未来战略重点

 
图片
 
■郭铁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自主创新的实质和关键,分析自主创新形势,明确未来战略重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推进到新阶段。
 
自主创新的实质和关键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2008年十七大,党中央进一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自主创新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为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而采取的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上世纪,发展中国家采取两种发展战略。一是所谓传统战略。主要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集中式工业化,大规模投资,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
 
另一种发展战略,是变通发展战略,其基点是满足全体人民基本需要,采取分散劳动密集的生产方式,反对片面追求引进高级技术,重点发展适用技术,鼓励进口替代,保护民族工业。
 
自主创新是中国独创的第三种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国民经济的高端化。具体地说,自主创新就是主权国家通过创新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竞争力,从而把国民经济提升到国际分工高端的国家战略。
 
自主创新的立足点不是GDP的规模,而是GDP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发展驱动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智能型增长。所谓智能型增长,就是依靠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本的投入,依靠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依靠生态化、智能化的技术体系,而实现的可持续增长。
 
(二)自主创新关键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所谓科技与经济结合,实际是科技体系与经济体系相结合。创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过程,而实现转化关键是科技体系与经济体系的结合。
 
要做到科技体系与经济体系相结合,政府的创新政策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用、产、学、研相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同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必须公平、普惠,建立创新活动的动利机制和利益机制,引导企业依靠科技体系。
 
自主创新面临全新的形势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自主创新的国内条件、国际条件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自主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集中表现为中国自主创新正在进入全面加速期、国际整合期、向上竞争期。
 
(一)自主创新正在进入全面加速期
 
科技人力资源红利开始显现,规模化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市场化研发体系已建立,这深刻改变了我国的资源禀赋。自主创新由此获得巨大的加速度。
 
1.科技人力资源红利开始显现。所谓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增长速度都比较大,而且结构年轻、成本较低,从而使经济发展获得研发密集、知识密集和创新驱动的条件。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将长期居世界之首,且与发达国家拉开较大距离;随着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人员增加和适龄人口减少,科技人力资源就业源密度将不断增大;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年轻化,30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比重高达62%;成本比较低廉,比发达国家要低几倍至十几倍。
 
2.规模化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已形成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而且里程居世界前列;已建成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和公用邮政网络,拥有世界最大的互联网系统和用户群;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体系,正在建设和即将启动的重大科学工程项目超过40项。
 
3.市场化研发体系已建立。建成多元化、社会化的创新投入体系,目前来自社会的研发经费接近80%;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来自企业的研发经费超过全社会研发经费的70%;创办了大量研发服务类企业,进行专业化、市场化的研发;高校也开展大量市场化研发活动。
 
(二)自主创新正在进入国际整合期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升级趋势,创新型中小国家合作创新活跃,后发国家发展需求迫切。这扩大了我国发展的国际空间,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多元整合资源的机会。
 
1.国际产业转移出现升级趋势。当前进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内容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据统计,服务业跨国投资已接近全球跨国投资的2/3。
 
转移的途径主要是三种。一是研发产业转移,即研发型企业或企业研发业务包括研发外包,从高成本国家流向低成本国家;二是研发产权转移,即出售或收购研发型企业的所有权或企业研发机构的所有权;三是研发人才转移,即研发人才从经济衰退国家向经济繁荣国家流动。
 
2.创新型中小国家合作创新活跃。世界研发活动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国的局面改变,创新型中小国家创新活跃,出现了全球创新“1+N”的格局。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战略性增强,与创新型中小国家创新互补性增强,创新主体之间跨国合作密度增强。这使我国不仅可以同创新型大国合作,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他创新型中小国家合作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整合国际资源自主创新的机会。
 
3.后发国家发展迫切。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渴望发展,需要低成本创新。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国已经与这些国家拉开一定距离。这大大减少了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竞争性,增强了经济和创新的互补性,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新的国际整合空间。我国不仅可以同发达国家合作,还可以同后发国家合作,帮助后发国家提高本土创新能力。
 
(三)自主创新正在进入向上竞争期
 
我国科技实力的迅速增长和创新崛起,创新市场的逐渐扩大,对国际创新活动影响的增强,缓解了我国同下游国家的竞争,但使我国面临来自上游国家的竞争,围绕创新的摩擦将不断增加。创新全球化总的趋势不可改变,但少数上游国家有可能采取反全球化的策略。
 
1.中国自主创新政策面临上游国家质疑。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意味着中国产业链高端化,而产业链高端化意味着价值链的高端化,而价值链的高端化必将改变污染留在中国、利润流向西方的利润分配机制。因此有的上游国家不断质疑中国自主创新政策,要求自主创新政策与中国本土创新脱钩,变成符合上游国家利益的政策架框。
 
2.我国创新市场的扩大遭到上游国家的限制。随着我国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化,创新市场会越来越大,少数跨国公司作为市场的既得利益者,极力维护现行的利益格局,提请本国政府对中国创新产品设置准入障碍,包括强化投资安全审查、技术出口管制、技术贸易壁垒、人员流动审查等。值得重视的是增加名目繁多的“软壁垒”、“隐壁垒”。
 
3.中国产业链将继续面临上游国家的低端锁定。外资在华的若干重要领域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而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和重大装备,大多数来自国外。由此跨国公司在华一直获取高额利润。面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有的上游国家政府配合跨国公司,控制研发、设计等环节,采取垄断措施扼制我国企业创新竞争,继续对我国产业链低端进行锁定。
 
自主创新未来战略重点
 
自主创新面临新形势,必须适应最新形势变化和未来趋势,确定自主创新战略的未来重点。
 
(一)内需牵引。内需牵引是“发展驱动创新”,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大规模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需求,调动科研体系,按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形成重大创新。
 
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开展创新,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大规模城镇化必然带来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进步,这就要求围绕新型城镇化开展创新,着重解决经济结构和消费水平大规模升级遇到的问题;我国已经度过了温饱阶段,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就要求不仅在生产资料领域开展创新,而且要大幅度加强生活资料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创新。
 
(二)超前布局。超前布局则是“创新驱动发展”,即围绕新的产业革命开展研发布局,建立新兴技术体系。虽然关于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革命发生的时间仍然争论不休,但以生态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新兴技术体系已初露端倪。对于新兴的技术体系,不仅要有项目布局,更要加强科研体系布局、科技人才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发展新兴产业,第一位的任务不是扩大规模,而是按照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体系的需求开展组织化的研发。
 
(三)增值服务。增值服务就是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聚集,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密集性服务。途径是大力发展创新服务业。重点是调整结构、深化服务、规模发展、加强创业。创新服务业是通过市场机制为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创新服务的产业,不仅包括传统的技术转移服务业,还包括新兴的研发设计服务业、创新能力服务业。
 
创新服务业在扶持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辐射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性产业。
 
(四)全员创新。由于技术创新的外部化,智能创新的普遍化,技能创新的全程化,使我们正在走入一个人人可以创新的时代。技术创新仍然是主要的创新形式,需要大力支持;智能创新、技能创新是大众创新时代的重要的创新形式,也需要大力支持。激励全员创新,充分释放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是未来的战略重点之一。
 
坚持自主创新需要深化改革
 
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当前改革重点,已经由微观科研体制改革进入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改革政府对科研体系的管理。方向是:以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体,以自由探索为导向,建立公共科研机构的治理体系,培育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内容是:1.政府对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2.政府对科研机构的投资体制;3.科研机构人事和薪酬制度;4.科学共同体治理机制;5.科学普及体制。
 
科研体系的产出是高质量的科学。科学的繁荣虽然不与任何市场目标直接相关,但它的结果却能够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改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资源禀赋,极大提升国家创新量级。因此建设高质量的科研体系可以获得长远的社会利益,决定未来自主创新的后劲,它的战略意义可能在2020年以后突出显现。
 
(二)改革政府对技术创新体系的管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用、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是说政府以企业用户的需求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是说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要以企业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所谓以企业为主体就是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以企业用户的需求为优先序配置创新资源,而不是说所有创新活动都由企业来完成,政、学、研可以置身事外。
 
以企业为主体,具体包括四项内容:1.以企业用户需求为优先序安排创新计划项目。区分科研计划与创新计划。对创新计划项目,要改革先研发、后产业化的模式,在研发的起点就引入最终用户,把企业用户需求作为创新计划项目的来源,采取项目法人机制运作研发项目,研发、生产、经营一体化。2.按照产业需求、采取企业法人机制开展科研体系布局。3.资助项目法人开展合同研发。4.支持面向企业用户开展技术经营。
 
(三)改革公共服务体系。方向是:公共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内容是:政府只提供科技公共服务,而把市场化的创新服务交由企业完成;政府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务应尽可能向创新服务企业购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应尽可能建在创新服务企业。
 
同时要增加公共服务品种。重点是科技公共信息服务,公共政策咨询服务,人才公共信息服务,企业科技信用服务,公共技术推广服务,资源共享服务,科学普及服务,国际合作服务等。
 
(四)改革公共政策管理体系。方向是:从特殊性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转变,解决政策工具成本大、运作方式落后的问题。内容是:1.改革创新政策工具。增强工具的间接性、联系性、需求性、包容性。2.改革创新政策形成机制。对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制定的程序和方式作出制度安排。3.改革创新政策评估机制。建立政策评估制度。
 
作者简介:
 
郭铁成,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3-12-30 第8版 智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基础科学优势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2》解读:创新能力何以超常规跃升
我国创新能力排名升至第十二位
芬兰的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深圳加快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研究】雷小苗,李正风: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比较:理论与实践双维视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