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东:公平才是维护秩序的最佳手段

朱东:公平才是维护秩序的最佳手段


点击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免费关注 顶级传统文化美刊


(来源 东鹤书院)

在很长的时间里,老子都被认为是一个反对仁义思想的代表。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蘥(yuè)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然而,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大的误会。

刍狗”是祭祀时用的道具,祭祀没有进行的时候——当其生,人们会精心的装饰它;当祭祀进行的时候——当其用,人们会虔诚膜拜它;当祭祀完毕之后——当其死,人们会随便的践踏它,焚烧它。同样的一个物品,前后待遇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

究其根本,不过一个“时”字,当其用则用之,当其弃则弃之;当其生则生之,当其死则死之。“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苏辙)所以能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道为法,所以“以百姓为刍狗”。贵之不是出于一己爱,贱之不是出于一己之恨,一切也都是随时应用而已。

虽然,这样解释是合理的,但是终究与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有些落差,说白了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事实上,要真正理解“不仁”的合理性与价值,我们需要反思一下什么叫“仁”。

我们都知道,“仁”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同时也是老子极力贬斥的对象。其实这种说法略有所过,但是总得来说,老子确实有排斥“仁”的思想,老子推崇的是更加自然的“慈”。所谓“慈”是类似于母亲对子女的爱那样的一种,天然的没有任何做作与附加条件的爱,是一种本性的流露。而“仁”则不同,“仁”是一种有主观倾向的,或者说是有主观故意性的爱,也就是说它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即使是其中最高水平的“仁”,也就是所谓的“上仁”,虽然可能没有主观目的的,通俗的说就是没有功利性的,但终究是主观故意的痕迹在其中。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所以,“仁”一定是一种超越常理的,有偏向性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仁”必然会产生出两种结果:

第一,即使施予者没有主观的功利目的,但是被施予者仍旧会在客观上得到了超过其应得的爱,这就造成标准与规则的颠覆,造成得与失之间的失衡,进而使被施予者对自身的价值与权益产生错觉,进而滋生出更高的奢望,甚至是懒惰的心态,即如我们今天看到的,高福利给欧洲人带来的弊病。

第二,“仁”毕竟是出于主观故意的,而不是对客观事实的直接反应,所以必然会对被施与者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诱导性作用。即人们会自发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求获得这种“仁”,进而是人的思想与行为趋于同一。所以,就成全其天性,保持被施予者之间的差异性而言,“仁”才是“不仁”,“不仁”才是“仁”。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不仁”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尽人情,但却是一种最为宽松的管理尺度,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被管理者天性的自然,而这种自然,实际上就是一个群体,乃至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的根源所在。

可以想象,如果一群人,想法一致,行为相似,哪里还会有思想的火花,连火花都没有,又哪来的燎原的创新之火呢?

而更为重要的则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所谓“不仁”的本质,就是不偏不倚,其对象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更是事与时之间,人与道之间的不偏不倚。所以,只有不仁,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群体中的公正与合理。

所以,老子接下来用了一个风箱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风箱的运动,分两个过程,一是向后向外拉“蘥”,使气囊中充满空气,此时于人观之,气囊处于“虚”的状态;二是向前向内推“蘥”,使空气排出,此时因为“蘥”的进入,气囊处于“实”的状态。

充满了空气,同时又处于虚空的状态,是“虚而不屈”;使空气源源不断地排出,是“动而俞出”。

也就是说,“虚而不屈”是“动而俞出”的前提与条件。其中“虚”和“不屈”是同等重要的,绝对的“虚”,没有原则性的普遍的“仁”,是没有价值的,将不可能为“动而俞出”,提供所出之物。因为它既不能树立起正确的导向,又不能激发人们自我奋斗的热情。

绝对的“不屈”,一切都是主观的,也是没有价值的,因为那意味着这个风箱是实心的,将不能为“动而俞出”,提供出物之动。因为,它将使整个群体失去活力,而仅仅是木偶的肢体,必须要人提着、拉着、拽着才能动。

只有“虚而不屈”,既要有又要虚,既要没有或者尽量减少主观性,又要保持原则性,才能既保持“感”的敏锐性,又保证“应”的正确性。因此,所谓的“不屈”就是对原则,对大道的坚守,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随着时势的变化,“动而俞出”变化无穷,始终掌握着管理的主动权。

所以,老子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也就是与其望自己的思想里塞进无数的,看似合理的条条框框,不如持守中道。这个中是中道的意思。

守于中,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站在圆心的意思。一个管理者,只有站在圆心,持守中道,不偏不倚,才能把对群体驾驭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并不是什么权谋之术,因为能够保持站在圆心,能够守于中,实际上就是保持了与“道”的统一,就是实现了“执一”当然可以控御一切,游刃有余了。

反之,无论偏向于哪一侧,哪一点,即使是出于善意的,也必将陷自己于被动之中。一言而蔽之,只有公平才是维护秩序的最佳手段


推荐热读《原易》,《周易》解读力作,读易必备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往内,陪伴自己,依心施予。
助人者助己
道德经详注第四十一章
老子“爱”之 “大道”、“仁慈”、“正义”与“和平”四义
初解道德经41——老子说的到底是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
评《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不“想”为主,却总是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