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阴山幽梦——北魏几次修长城

北魏几次修长城

阎克敏

公元四世纪末期,鲜卑族拓跋部崛起于阴山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并于公元439年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开始的长达130多年的十六国大乱,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宋、齐、梁朝南北对峙,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南朝,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北魏对北境外强敌柔然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这就是在北部边疆修筑长城、设置军镇。

北魏王朝到底几次修筑长城?《武川县文物志》说:'为了防御柔然的南侵,从道武帝时起,北魏政权先后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笔者认为,上述断言值得商榷。北魏道武帝时,属开国时期,连年进行扩张、兼并战争,并未修筑长城。北魏第一次修筑长城,是在道武帝之子明元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魏书》载:'八年春,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据我区长城专家高旺实地考察,该长城呈月牙形,东起河北赤城县,绕独石口转而向西沿张北县进入内蒙古境内。其具体走向为:由化德县南,西经商都县中北部、察右后旗中部、察右中旗东北部、四子王旗南部、达茂旗东南部、武川县西北部、固阳县北部,趋向阴山,终于五原(今包头昆都仑河西岸)。长城建成后不久,'魏太武帝在长城要害处设武川、抚冥、怀朔、怀荒、柔玄、御夷六个重镇,保卫平城。六镇外,又有沃野等镇'(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北魏第二次修筑长城是在明元帝之子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间,《魏书》载:'七年(公元446年)五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九年二月,罢塞围作'。畿上,即京畿地区,指京都平城附近,塞围,是较长城低薄些的墙。畿上塞围,即保卫京都的长城。如果说明元帝时修筑的长城为第一道防线长城,那么太武帝时修筑的畿上塞围即是北魏的第二道防线长城。它是以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心,东起今北京居庸,经河北、山西两省进入内蒙古南境,经过兴和、丰镇、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等县市,抵达黄河之滨。北魏朝廷发动河北、山西四州十万劳工,苦战近二年,终于完成了这一保卫首都的千里长城。见于史书明确记载的,北魏只两次修筑了如上所述的长城。

《武川县文物志》引《通典》征南将军刁雍上表云:'六镇势分,倍众不斗,互相围通,难以制之……今宜故于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以此说明献文帝皇兴年间(公元467—471年)曾有修筑长城之事。此说尤须辩明,献文帝在位仅6年,在《魏书》《北史》有关纪传中均未见有修筑长城的记载。那位在皇兴年间给献文帝上表奏事的刁雍,《魏书》《北史》均有传,《北史·刁雍传》曰:刁雍,'后除薄骨律镇将。雍以西土乏雨,表求凿渠,溉公私田。又奉诏以高平(今宁夏南部)、安定(今甘肃东北部)、统万(今陕西北部)及薄骨律(今宁夏北部)等四镇,出车牛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以供军粮。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于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绾边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刁雍任薄骨律镇镇将,久镇边塞,洞悉边情,深谋远虑,精于筹划,故有凿渠溉田、造城储谷、水运军粮之举,以及'于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之议,这本是情理中之事。凿渠溉田、造城储谷、水运军粮几项建议,'诏皆从之',得到了皇帝批准并付诸实施。但'于六镇之北筑长城',是刁雍上表所提建议,朝廷并未批准。说北魏于皇兴年间第三次修筑长城,是对刁雍奏书的误读误解误会。

笔者在《魏书·高闾传》中看到《通典》所引刁雍奏表之全文,奏表不满千字,充分论证了在'六镇之北筑长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奏表者不是刁雍而是高闾;览表者不是献文帝,而是献文帝之子孝文帝。中华书局在为《魏书》写的关于此表的校勘记中指出:《通典》卷一九六边防十二误作刁雍表'。《魏书》成书于奏表后几十年的北齐朝;《通典》成书于几百年后的唐代。显然,《魏书》的记载是正确的。高闾奏表的处理情况是:孝文帝诏曰:'览表,具卿安边之策,比当与卿面论一二'。对于高闾所奏的安边之策,准备尽快和他讨论论证。之后,便不见下文,被长久的搁置了起来,第三次修长城之议也就寿终正寝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魏长城考辨
原创连载4:扑朔迷离的北魏长城
北魏泰常八年长城寻踪
新发现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坝顶遗址发现北魏皇家祭天遗存
全后魏文(第二册)【清·严可均 辑】
【全后魏文】   卷十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