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辍·隶书教程(华夏班)第一讲
userphoto

2023.02.23 广东

关注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开始为期一年的书法学习。本讲是第一讲,分为基础知识讲解和控笔练习两部分。基础知识内容较多,而且是理论讲解为主,因此第一讲教材最终以图文教程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以便多次、反复阅读和做笔记(建议大家做思维导图),后续的实践教学则以30分钟左右的视频演示为主。
在正式开讲之前,我们首先谈一谈关于书法的几个基本问题。对于“书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如果我们站在艺术的立场,一定要给书法一个定义的话,我想大概应该这样的:

“书法”与“写字”的关系,经常被相互混淆。实际上,二者虽有重合,但范畴、性质均有不同。

写字,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同样都是写字,有些书写则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并不关注字的好坏,这种情况下的产物,我们可以称之为“书迹”;而书法则明确指向的是艺术(当然,它也并不排斥一定的实用性)。

此时,又有另外一个问题——学习书法都讲究临摹古帖,那是否就意味着古人写的字都是书法?其实不然,古代同样存在着“书法”与“书迹”的分野。

上边一组图片,左边笔画飘逸,结构优美的《朝侯小子残碑》,可以称之为东汉优秀的书法作品;而右侧笔画类似火柴棒,结构散乱的《刑徒墓砖》,则只是当时人们为了记录亡故刑徒的信息,随手刊刻,只能称之为书迹。当然,书迹虽然目的不指向艺术,但其中也不乏饶有趣味之处,可以作为书法学习的一种参考,不过这是具有一定书法基础之后再考虑的事情了。
接下来进入正题,简单地讲一讲与隶书相关的基础知识。

隶书,顾名思义,一开始是依附于正体文字——篆书,书写更简便、草率,流行于奴隶、狱卒等群体中的文字。它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便于信息传播。很多人误以为隶书是汉代才产生的,实际上,隶书早在战国中晚期就开始萌芽,只是在汉代被整理、美化而变成正体文字。

相传秦代官吏程邈对隶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很多人习惯将隶书的产生归功于程邈一人。事实上,任何一种书体的产生,都是集体智慧、长期实践的产物。
隶书的结构、笔画、章法均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出于实用。在秦汉时期,人们最主要的书写载体是竹、木削成的窄长简牍。很多竹简,每片只能容纳一列字。为了在这样窄长的空间上尽可能放下更多的字,人们肯定会考虑把字形压扁。但是,如果字与字排叠得密密麻麻,肯定会影响阅读,所以隶书的字距会上下适当拉开(我们之后在临摹时,会让大家把格子折成长方形,每个字接近把格子左右撑满,上下留出空白)。在实用的同时,人们也自然会追求书写的美观性。宽扁的字形,自然更适合把笔画左右舒展,进而衍生出具有装饰意味的波磔笔画(例如撇的上挑,捺的雁尾)。汉代人的审美,追求充实、浪漫之美,所以在一些摩崖石刻、帛书上,隶书的字形会更加左右舒展。


隶书是汉代的正体文字,但它萌芽、发展、成熟、延续的时期则相当漫长。总的来说,战国中晚期到汉代早期,是隶书萌芽、初步发展的时期,此时的隶书作为一种简便的书写形式,算是一种俗体。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末年,隶书成为正体文字,得到了高度发展,百花齐放,风格多样。汉末三国,西晋东晋时,隶书依旧占据着正体文字的位置,但一方面显得比较刻板,另外又受到新生书体楷书的冲击,技法不再纯粹。此后,隶书正体文字的地位逐渐被楷书代替,成为一种古体文字,退出了日常实用的领域。

篆书的笔画多为粗细相对均匀的直线、弧线构成,字形比较复杂,而为了书写简便,就出现了笔画由弧线居多变成直线为主,字形由繁趋简的发展趋势。这一过程就叫做“隶变”。

下列图片比较直接地展示了隶变阶段文字的大致情况。左边、中间的图片,是秦国、秦代的简牍书,字形较方,笔画相对平直、简捷,字法呈现出篆隶夹杂的特点。这种书体,被称为古隶。而最右的图片则是西汉时期的竹简,字形宽扁,笔画左右舒展,并且出现比较明显的波磔,已经属于比较成熟的隶书,亦称“八分书”。

简单来说,“八分书”就是成熟的隶书,也就是我们一般印象中的隶书形态。相传这种书体由汉朝人王次仲创造,实际也非其一人之力。

隶书正式跻身正体文字行列,正是在它发展成“八分书”这一成熟形态之时。下列图片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隶”到“八分”的演进。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还存有较多的篆书意味;而西汉晚期的海昏侯墓漆器文字,笔画和字形则已经比较接近典型的八分书。至于我们现在见到的东汉诸多著名碑刻,则是高度成熟的八分书。我们经常说的“汉隶”所指的往往也正是东汉时期高度成熟的隶书。

然而,月盈则亏,经历过东汉的黄金时期,隶书到了三国、西晋时期,逐渐变得刻板、僵化。到了东晋,则受到楷书的影响,演变为“非隶非楷,似隶似楷”的隶楷书。

唐代以后,书法的大部分疆域都属于楷、行、草书,隶书只存在于个别情境之下。唐代,由于社会安定,文人、书家能有余力研究古代书体,再加上唐玄宗对隶书的喜爱,唐代出现了一大批善于隶书的书家,留下了不少隶书碑刻。平心而论,唐隶技法精熟,笔画饱满华丽,结体严谨精巧,是隶书短暂的复兴,但与汉隶相比,缺乏古朴、自然之气,面目也略显单一。

宋代金石学兴盛,很多文人热衷于研究古代碑刻,因而也引发了对隶书的学习。但毕竟去古已远,宋人隶书要么缺乏生趣,要么技法不纯。远逊色于当时高峰迭起的行书。

元代,书坛大兴复古之风。这种复古风气,一方面主张学习古代名家,另一方面则广泛研究古体。在短短九十余年间,善于隶书者甚众。元代书家作隶,往往功力深厚,技法精熟,但取法多局限于汉末三国时期,已是“强弩之末”,渐趋僵化的隶书(因为当时诸碑,相传是著名书家钟繇、梁鹄等书家所作),因而未臻上乘。

明代书家主要擅长楷、行、草书,习隶者较少。一些书法大家虽然也会尝试隶书,但因为技法不熟,仅是偶一为之,往往是带着他们擅长书体的惯性去书写(例如文征明的隶书有很多楷化笔触、黄道周的隶书笔法、章法都很像他的行草书)。明清之际的王铎,也有一些隶书作品存世,虽然远比不上他的行草书,但字形舒展,格调不俗。当时的书家已经开始从书法角度了解、研习《曹全碑》等汉代碑刻,这也成为清代隶书复兴的前奏。

清代是另一个足以与汉代相颉颃的隶书高峰期。随着书法的艺术属性越发增强,人们不仅只关注日常实用的楷、行、草书,也将目光投向其他的古体文字。同时由于清代的政治高压,很多文人转向了文字学、金石学等“小学”,寻访古代碑刻,收藏古碑拓片成为文人之间的流行风尚,自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书者研习汉隶。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清代书家往往诸体兼能,同时又旁通篆刻、绘画,各体、诸艺相互陶染,使得清代隶书风格各异,推陈出新。

郑簠是清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隶书书家,他的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史晨碑,飘逸飞动而不失稳重质朴。他力倡学习、寻访汉碑,开一代风气。金农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隶书一开始取法工稳的东汉名碑,尤其钟爱《华山碑》,后期则结合个人性情,强调横向笔画,使得横画粗重极其粗重,又搭配浓黑如漆的墨色,故被称为“漆书”。

桂馥是既是书家,也是学者,他的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史晨碑》、《华山碑》等东汉碑刻,稳重端庄,富有庙堂之气。邓石如是清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法大家,既在篆书、篆刻上开启一代新风,隶书也是遍学汉魏名碑,笔画厚重,结体精严,又不乏自然之趣。伊秉绶的隶书主要取法《张迁碑》,笔画极其粗壮,结体宏阔,但在很多细节又着意经营,别具巧思。


何绍基以富有金石气息的楷书、行草著称,隶书虽然一开始是他增强笔力,体味碑版古厚之意的手段,但也逐渐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结体平中见奇,笔画似不断冲破层层阻碍,具有力量感与金石斑驳古朴之象。赵之谦同样广泛研习秦篆汉隶,北魏碑版,但他擅长以流畅、飞动的笔意灌注其中,因而他的隶书笔画粗重,结体舒展,但笔画飘逸,具有动感。吴昌硕以石鼓文书风名重当时,他的隶书,结体偏长,笔画弱化了波磔,具有一定的篆书意态。线条非常老辣沉稳,富有金石气息。

在历代的隶书中,汉隶成就高、风格多样,影响深远,因而也是我们学习隶书的首选。汉隶存在于各种载体中,既有石刻,又有墨迹、器物铭文。其中,碑版、摩崖是最能代表汉代隶书成就的类型。

两汉碑刻摩崖数量甚多,风格也极其丰富。大体上,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五大风格,并以五种隶书碑刻作为每类的代表。

曹全碑的字形精巧,笔画精致,起笔、转折多以原笔为主,波磔变化多样,但都比较柔和,属于汉代隶书中秀美、光洁一类的“标准器”。

张迁碑字形较方,笔画粗重,起笔、转折多以方笔为主,波磔不算张扬,但非常方、厚,属于汉代隶书古拙、方峻一类的代表作。

礼器碑结构收放对比鲜明,笔画粗细对比强烈,细笔画细劲如铁,粗笔画硬朗峻利。此碑笔法丰富,变化多端,被不少人称为“汉隶第一品”,属于汉碑中刚劲挺拔,变化丰富一类的典型。


石门颂刻于天然的崖壁之上,字径较大,结体宽绰而极其舒展,富有奇趣,笔画富有篆书意味,提按、波磔不甚明显。属于汉隶放逸一路的经典。

在汉代隶书中,也零星有一些夹杂篆书笔法、部件的情况,其中,夏承碑最为突出。一方面,它保留了隶书方扁的字形,标志性的波磔笔画;另一方面,作者又在其中融入了很多篆书的偏旁部首甚至笔画,且能将之与隶书融合的比较自然,在汉隶中别具一格。
上述五种碑刻,代表了汉代隶书主要的几类风格取向,但其中也有很多碑刻风格不是那么鲜明。这些碑刻,虽然没有特别强烈的个性特征,但结体工稳,笔法丰富,适合作为隶书入门学习,掌握一般规律的优良范本。本年度学习的《乙瑛碑》《史晨碑》便是其中代表。

此二碑都是典型的“八分书”,均存于山东曲阜孔庙旁的“汉魏碑刻陈列馆”,大家旅游至此,一定别忘了实地观看一番。这两块碑刻,工稳平正,在前述五大类风格中虽然不是哪一类的典型,但细查之下,也可以发现它们包含着朝任何一种风格延伸的可能性。在我们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慢慢体会到这一点。

隶书既具有相当的规范性,同时其技法门槛又比法度严谨的秦小篆、唐楷低,是非常适合初学的一种字体。隶书虽然比篆书多了些许波磔之笔,但同样非常强调线条质量,其笔法能够上接篆书,下通楷书,既能为初学者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为继续深入学习的进阶之梯。
隶书舒展的笔画与结体,古朴自然的气息,也有助于增强书法厚重、质朴的气息,因此很多书家也将隶书(包括篆书)作为“养气”的手段,通过与古人的不断对话,提升其书法的线条质量与格调。

经过我们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到,隶书的风格多样、作品数不胜数,如何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资源中选择合适的路径?一般来说,要先以经典的东汉名碑(成熟的“八分书”)为主,有了相当的基础,可以根据个人的审美倾向,借鉴、参考古隶、清隶、唐隶等;在汉碑中,也要先选择那些工稳、平正的来学习,然后再学习那些古拙、奇逸的书作。

行文至此,就要推出本课的第一项作业——课后思考题。

以下七题,都是上文讲解中的重点内容,布置思考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大家对课程的理解。大家答题时可通过word文档编辑,每一题不用太长,只要答出要点,文句通顺即可。

在完成课后思考题之后,我们就进入到实践环节。

面对柔软的毛笔,我们首先需要熟悉它的性能,并且可以自如地控制这只笔。因此,我们要从控笔练习开始。练习方法和要求分别参考以下两个链接:

跟着公众号学书法 | 第三讲 · 拉线条

跟着公众号学书法 | 第四讲 · 画蚊香


完成作业的顺序及方法:

1.认真阅读上文的知识讲解,回答课后思考题,以word文档形式微信私聊发给我;
2.课后思考题经确认合格后,大家可以开始练习线条、蚊香,每天的练习都可以往微信群中发送。经批改、修正,最终基本达到课程要求。

上述两项作业,原则上在两周内完成。以便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书法学习,需要多练习,多思考,多提问,大家加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转载:论西晋的隶书(孟云飞)
东汉碑刻讲座 17 方劲高古隶书——景君碑
对室内装饰书法作品中清代碑学书法的一些理解
隶书技法
书法简史(二):秦汉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