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汉字演变简史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如今,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文字和语言。而华夏文明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汉字功不可没。今天给大家简单讲一下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出现文字,以及汉字从原始到今天的演变过程。

首先原古时期,人们基于生活的需求,比如出去狩猎时的路线标识,或者为提醒某人某地有陷阱之类的需求,开始出现了简单的在岩石或者树干上的刻画线。久而久之,人们刻画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对于某种事物的某种画法,便有了约定成俗的规矩,以便于别人能清楚分辨,这就是最原始的象形文字,说文字其实还有点牵强,更准确的应该说是图画。这个时候的象形文字还不能连接成句,只能表象,而不能表意。


随着原始部落的继续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直接的交流,开始对间接交流有了需求,比如两个部落之间的联系,这种间接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很多交流的内容和事情都需要记下来,于是出现了很多类似简笔画的象形文,而且开始出现能表达某种具体意思的句子。请注意,这个时候还只是文,文是象形,字是表意,字还在起步阶段。

比如说飞这个字,原始时期人们只是为了描述鸟类拍打翅膀的动作,后来延伸为所有会飞的动物,最后演变成物体在天空飘荡的意思,比如飞雪,飞絮,跑得飞快,飞来横祸。几千年下来飞这个字从一开始的名词,演变成了形容词、动词、副词,这就是文字从表象到表意的演变.


黄帝时期

抽象丨陶文

随着时间流逝,到黄帝时期,这个大家应该会了解一点,那就是仓颉造字。黄帝统一天下的时候,象形和表意这两种表达方式,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但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规矩,于是便命令史官仓颉,把所有的文字整理出来,重写一遍,当成天下人书写的准则。于是乎,便有了仓颉造字这一传说。

当然,文字虽然不是仓颉造的,可文字的每一次质的提升,都肯定有一个人专门负责,这个人对汉字的功劳,不亚于创造文字。因为如果没有具体改革的人才,文字的蜕变是不可能的。而仓颉,就是这样的人。至此,文字正式形成,并有一定的书写规矩,虽然还是带有画的色彩,但相比较远古时期,这已经是比较简单抽象的简笔画般的文字了。

有了规则之后,人们开始不满足于只在岩石或树干写字,在很多工具上也开始书写。但是由于书写材料的不同,写出来的文字是有区别的,比如在岩石上写的和在陶器上写的样子肯定不同。由于在陶器上便于刻画和保存,于是在黄帝之后出现了陶文,大体上相当于尧舜禹时期。

这一时期陶文成为主流文字,这应该是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文字制式。传说大禹铸九鼎以定中原,九座大鼎上分别刻画九州地图和物产以及对王族的赋贡。所以陶文足以证明汉字在这时期,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框架。


殷商时期

金文丨甲骨文

到殷商初期,出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那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之所以是成熟的文字体系,主要是因为甲骨文摆脱了图画的形式,开始出现简单的横竖撇捺的笔画雏形。但是甲骨文由于是刻画在龟甲上的文字,龟甲不容易搞到手,所以甲骨文虽然是成熟的文字体系,但并没有普及开来。

一直到殷商后期,为了写字的便捷,开始大量在青铜器上刻字,所以后世称之为金文。金文较甲骨文,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材料不稀缺,二是文字量大。甲骨文之前的文字,虽然已经有了表意字,但只能表达简单的意思。而且金文在增加文字量之后,已经能够完整的叙述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章,而不再是短句了。

金文的每个字都经过了简化,不在像以前那么繁复难写,所以在当时已经被很多人所掌握,书写材料就变得丰富多彩,大多采用身边的东西书写,比如木板、竹片、丝帛、羊皮之类的都可以当做书写材料。但是由于贵族无论是记事还是墓志,都是刻在青铜器上,所以大家还是习惯称为金文。

西周时期

官修丨史籀文

金文之后,就来到了汉字的第二个高潮。这次汉字改革,是有史可查的,不像仓颉造字的传说,是真实发生的。

西周时期,周宣王命太史籀统一文字,太史籀整理出了差不多将近一万字,用作官方正版文字,史称史籀文,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石鼓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官方对文字做出的正式标准。

然而好景不长,周室衰微,诸侯崛起。各个国家不再受命于周王室,再加上商业的繁荣和生活的多姿多彩,以及连绵的战争,还有书写材料的丰富,让人们对文字的需求日渐增多。于是各个国家的文字便自发的,独立的开始了演变。

由于各个国家的物产不同,所以书写材料自然不同,那么写出来的字就必然会有差异,还有每个国家的需求不一样,所以所演变的文字也不一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各个国家之间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你不认识我的,我不认识你的,文字成为和国家一样各自为政的乱纷纷的局面。


秦朝时期

统一丨小篆隶书

随着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汉字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最成功的整合统一。丞相李斯收集天下几乎所有的文字,去除重复的,用常用字做出三篇千字文,作为文字范本。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共计三千三百字。插句题外话,这个中车府令赵高,就是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

然后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结合当世的文字风格,创出了简单易写易懂的小篆,后程邈又创出更为简单易辨的隶书,这两种书写方式,成为官方统一的法定书写范式。至此,汉字体系完全成熟。


唐朝时期

艺术丨楷书

到东汉末年,钟繇在隶书的基础上,创出了一种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相比于隶书更简单易写的书体——楷书。但这个时候的楷书并不普及,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唐朝达到巅峰。成为唐朝官方使用的书写方式。

宋朝时期

效率丨印刷术


到宋朝,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虽然文字书写形式已经是楷书这种易写易辩的简单书体了,但手抄依然费时费力,而且错字漏字频频发生,关键一点是手抄本往往比较少,对文化发展影响较大。

而印刷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这一点,还改变了文学方式。宋朝以前文学多以诗集歌赋为主,字数较少,而且晦涩难懂。宋朝有印刷术以后,小说体裁开始出现,只要识字就能看懂,这是手抄所达不到的效率,印刷术的出现甚至改变了文化格局。


新中国建立后,在以前的字体基础上,创出了笔画更为简单的简化字,但是书写方式不变。

纵观历史,一个文明的诞生和延续,语言和文字都是最重要的基础架构,没有之一。只要文字和语言还在,这个文明就不会灭亡。

而文字,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最典型的就是文字的字数越来越多,书写方式越来越简单,效率越来越高,渐渐的趋向于大道至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博物馆之旅(六)
中国书法史话(前言)
汉字学概要(北师大精品课程)02
细读《篆刻学》:文字的由来
趣说汉字发展演变史(一)
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