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迈向创新型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迈向创新型大学”    


来源:最好大学网(ID:zuihaodaxue)    编辑:学妹


2016年12月6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双一流’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开幕。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在会上作了题为《迈向创新型大学》的主题报告。


在报告中,张杰校长谈到“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是过去10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为了迈向创新型大学而探索和实践的大学治理体系。他首先分析了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经济之间的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驱动力能否由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转型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这是中国研究型大学的一次重要发展机遇。如果中国研究型大学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和源泉,实现向创新型大学的转型的话,就能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上海交大自2007年起,历时两年多,学校与学院联动,经过四上四下的过程,完成了面向未来发展的十年规划 - 《交大2020》,这就是交大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基础规划。


接着,张校长分三个阶段陈述了交大对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总体思考和实践。


对于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建设创新型大学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师生个体的创新活力


上海交大从2006开始启动人事制度改革,首先以合同聘任制打破了传统的 “终身制”,并逐步向以 “Tenure-track”体系为核心的师资队伍过渡,由点及面,逐步推广到全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启动由“知识传授”式教学模式向“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转变;在科学研究方面,则取消了对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回归科学研究的本质,变论文导向的科学研究为好奇心驱动、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在评价体系改革方面,自2007年起,交大对各重要学科的创新发展水平启动了6年一个周期的国际评估,直接将交大的学科发展对标世界一流水平。这些举措大幅度激发了师生个体的创新活力。


人事制度改革的三步走,交大首先是从增量改革开始的。自2007年起,交大筹集经费,大规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构建了交大师资队伍最初的“Tenure-track”体系。


当引进的人才数目达到数百人的规模后,交大于2010年启动了人事制度第二步改革,“存量改革”,亦即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开展分类发展改革,从与学校规划发展目标匹配的目标定位、分类发展、考核体系、薪酬体系改革四方面着手,逐步构建以“Tenure-track”体系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在薪酬体系改革方面,交大从2010年开始启动改革,通过5年左右的持续努力,改革了教师的收入结构,在年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将科研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平均比重减少到10%左右,从根本上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为创新型大学的第一使命。


人事制度第三步改革是从2015年开始,在对由海外引进的人才已实行“Tenure-track”制的基础上,和在试点学院对原有师资队伍进行分类发展改革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启动向“Tenure-track”制过渡,预计于2020年前后完成以“Tenure-track”制为核心的世界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交大的人事制度改革已见成效,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人数达到了692个,原有师资队伍中的教师中进入“Tenure”体系的有268人,足见标准之高、选择之严。通过专门筹资建立的“SMC-晨星学者奖励计划”,交大在过去的8年内,持续支持了1383位3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的发展。通过有效的人事制度设计,使得交大原有的师资队伍与海外引进的师资队伍在“Tenure-track”体系上的同台竞技和共同发展。


(二)第二个阶段:通过科研体系的改革,凝聚学校集体的创新能力


第二个阶段主要要通过科研组织的重构,激励师生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把师生个体的创新活力凝聚成学校整体的创新能力。


张杰校长在报告中指出,创新型大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通过第一阶段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交大师生的个体创新活力已经得到充分激发,已经完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学科框架的搭建,学校已经从原来的工科为主的大学转变为全方位的、在各个学科领域均有较强竞争力的、具有创新活力的大学。延续这个发展态势,到2020年,交大的主要学术指标完全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


但是,张杰在报告中说,交大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一所真正的创新型大学,而真正的创新型大学不但要体现在学术指标上,更加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对国家和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这就要求学校具有强大的整体创新能力。纵观世界顶级的创新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它们大都是在创新活力充分激发的基础上,依赖长时间的自然演化和学术竞争,逐步形成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张杰认为,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建设道路,就是要探索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治理体系的改革,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形成整体创新能力和可持续激励创新的文化。


出于这样的思考,在建设创新型大学的第二个阶段里,交大在《交大2020》发展规划中制定的发展路线图基础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17个学术领域确定了107个重要问题,凝聚师生投身有组织的“大科研”兴趣。从2012年开始,交大通过构建激励创新的新型学术组织,利用人员聘用制度、薪酬制度、人才培养、科研用房政策和国际科研合作政策等相应制度和政策激励,促进向有组织的创新转变,在上述学术领域陆续成立了20个左右科研大团队和交叉学科研究院,致力于在更短的时间内,将师生个体的创新活力转化为团队和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




比如,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交大组建了包括暗物质直接探测、青蒿素人工合成、激光核聚变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团队;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交大建立了包括高新船舶和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水体污染综合生态治理研究院、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院、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高温超导应用研究院、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团队;在文理交叉学科方面,形成了跨学院的国家战略研究、城市治理研究、东京审判研究、质量发展研究、海洋战略研究、舆论学研究等研究团队和研究院。这些有组织的创新研究活动,大幅度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


 “3、5、9、12”这组数字生动地反映了交大这些年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飞速进步。2014年,在高度竞争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中,上海交通大学的3个协同创新中心获得了认可;2015年,交大有5个教师当选为两院院士;2016年年初,交大有9个学科位列QS全球排名的前50位;“12”则是数周前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交大师生获得了12项一等奖。


尽管取消了对发表论文的奖励,上海交大的SCI论文数和卓越论文数还是实现了快速增长,到2015年成为全国高校第一;国际论文总被引数,达到全国高校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总项目数、总经费数、面上项目数以及青年项目数等都连续数年全国高校第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交大充分激发了的创新活力。与此同时,交大的文科建设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文科竞争性科研经费在过去的10年里增长了5倍,2016年文科竞争性科研经费会突破1亿元,跨入国内文科科研经费大体量高校的行列。近年来交大在世界几大排名系统中的名次也在快速上升,整体实力快速逼近全球百强。


2014年10月,张杰校长受邀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自然》上撰文介绍交大“三步走”人事制度改革、激励创新活力等方面的情况,引起国际高等教育界对中国创新型大学建设的高度关注。


(三)第三个阶段:通过制度激励的治理体系改革,营造人文关怀的创新文化


张杰校长在报告中对交大如何通过“三大转变”营造一个能够持续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进行了严谨而不失幽默的说明。张校长指出,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大学一定是以学术追求为灵魂的学术共同体,是高智商、多元化、长周期的复杂体系。因此,创新文化需要建立在对大学的治理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体系,完善资源配置的支撑体系,推进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和激励模式方面的三大转变。治理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将原来自上而下的创新动力机制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创新动力机制,而这依靠递进式的管理制度改革作为支撑。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大学治理的核心在于激励师生的创新活力、凝聚学校的创新能力和营造人文关怀的创新文化。



交通大学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推动以三大转变为核心内容的制度激励,目的是激活学院的创新活力、激活师生个体的创新活力,从而凝聚学校整体的创新能力。制度激励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是基于马斯洛的“人的五个需求层次”的理论,对于不同需求的教职员工给予不同层次的激励。通过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营造一个“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前后逐步变成一个靠制度激励产生内生驱动力的创新型大学。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交大正在经历着更加根本的改革。通过交大致远学院、交大密西根学院、交大巴黎高科学院等试点学院,探索着不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致远学院通过创新性的整合式教育模式,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与科研的整合、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并采取了一系列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创新举措,包括开设由名师主讲的导论课以扩展学生视野和发掘学生内在兴趣、通过贯穿四年的各种小班研讨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本科生参与前沿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潜质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好奇心的动力。至今为止,致远学院学生就读期间,在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4篇,获得国家和国际各类奖项285个,359名毕业生中90%以上选择了继续深造。 “致远模式”于2014年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近期,致远学院又荣获两项全球教育创新奖,评委会对致远学院项目的评价是:“致远学院的使命是将‘好奇心驱动的学习’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如何促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有学习追求和自主创新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为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学习动力与激励手段。致远学院营造了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致远学院现已从原来仅以基础学科方向为主扩展为辐射全校的“致远荣誉计划”,将进一步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近期,致远模式在已有近20个致远卫星实验室的基础上,在国家“双创基地试点项目”支持下,全面启动“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建设 ,致力于进一步强化激发学生奇思妙想的交叉学科创新实验研究平台,尽快让全体交大学生从中受益。交大每年有7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类的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些创新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激励。


在报告的结尾,张杰校长提出,自1996年百年校庆时树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以来,上海交大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交大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理念,可以简单总结为 “1+3+4=内生驱动的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理念。其中“1”就是完善以制度激励为主线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3”就是实现三大转变,“4”就是创新型大学四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也是创新型社会对创新型大学的要求: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卓越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卓越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和卓越的社会服务创新体系。


张杰校长引用他最喜欢的一段冯友兰先生的文字作为讲演的结束语:“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张杰最后坚定地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不远的将来变为现实。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创新型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全体交大人共同的梦想,也是我们发展的决心。我们也非常希望在座的朋友们继续关心和支持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已获得授权,感谢“最好大学网”平台的共享支持



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查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校长简介:上海交大校长 张杰
李政道作序,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张杰:大学之大在于责任之大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大学是创新创意最丰富的不竭源泉
世界一流大学校长云集交大,签署《上海宣言》意向书
大学,引领社会的创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