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漾濞地方沿革集述
一、释题
漾濞彝族自治县,简称漾濞县。现今漾濞县的地域,设县前分属(按划入土地多寡为序)永平、蒙化、洱源、云龙四地,而四地的历史情况又纷繁杂乱且资料匮乏。由于成建制划入漾濞的地域面积以永平、蒙化为主,洱源、云龙划入的是零星插花地,所以设县后的文献资料所记述的情况也以永平、蒙化为主,未见全面记述资料。即便是本县两轮社会主义新方志,对设县以前的情况也只作简略交代,未作系统记述。为适应相关人士和爱好者的需要,本文综合古今文献(主要为史籍对相关地区的记述、相关地区古今地方志和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尤中先生《云南地方沿革史》的记述)进行梳理,集中记述。
现今的漾濞县这片地域,直到1912年6月才设置了县的建制。换句话说,1912年6月之前,“漾濞县”是不存在的。凡为文,标题必须切合内容,反之,内容须受标题约束。所以,要讲“漾濞县的建置沿革”,就只须从1912年6月说起,这也就是两轮社会主义新方志之所以从略的原因。本文因为述及了这片地域在1912年6月设县以前的历史变迁,所以标题就不宜使用“建置沿革”这样的术语,这是受到尤中先生《云南地方沿革史》书名启示的结果,谨向尤中先生致敬!
二、县名释义
县名“漾濞”,古籍最早文字记载作“樣備”(简体为“样备”),得名于境内大河漾濞江。漾濞江为黑惠江的一段,按过去说法是“漾水(黑惠江)与濞水合流谓之漾濞江”,按首次全国地名普查中的考析:古籍中的“樣備”二字源于漾濞江的彝语名称“梯備厄”的汉译简写,后书讹演变。总而言之,河名的来历有不同说法,但县名“漾濞”源于境内河流名称,这一点则是毋庸置疑的。
三、设县以前的漾濞地方分属情况概略
必要的背景知识:首先,说沿革须先弄清楚行政区划这个概念。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我国当代的设置为省级、地级、县级、乡镇级四个级别。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各地设置亦非一成不变,各朝代存续期间都有一些细微调整,如元代蒙化“至元十四年升为蒙化路,二十年降为蒙化州”等等。类似情况,本文不予详述。历代与省地县三级相对应的大体脉络可参阅下表。
时期省级地级县级
秦郡
汉-魏晋南北朝州郡县
隋郡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
元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路、府州、县
明布政使司府、州、县
清省府、州(厅)、县
民国时 期初期省道县
1929年以后省
其次,简要介绍两个在漾濞沿革相关资料中常见的名称——梁州和益州,这是两个与我国西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相关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作品《书·禹贡》,把中国行政区划的设置情况追溯到了传说中的夏禹时代,按其记述,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祖国西南地区属于梁州。实际上“九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而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但漾濞周边古地方志在记述地方沿革时都追溯至此。
两汉时期,汉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把全国除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以外的疆域划分为十三个区域,采用了“州”这个名称,当时的祖国西南地区属益州。请注意区别:这个“益州”和“益州郡”是两个概念。
永昌府和永平县:综合古今相关文献的记述,通常所说“永昌府”,一般是指今天永平县以西和以南包括怒江州、德宏州、临沧市的广大地区。
秦汉时期,中原人们把居住在祖国西南地区的各民族(部落)统称为“西南夷”。“西南夷”地区的部族小国中有“哀牢国”,今保山为其统治中心。西汉武帝元丰二年(前109),汉朝征服哀牢国东面的雟(洱海地区北部)、昆明(洱海周边)、滇(滇池周边)等部族和国家,设置“益州郡”,将势力延伸至哀牢国境内,设不韦(今保山隆阳一带)、嶲唐(今云龙旧州、漕涧一带)、比苏(今云龙西北部至兰坪)、邪龙(今巍山至漾濞东南部)等县。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归附汉朝,汉王朝在哀牢王属地新设博南县(今永平-临沧-版纳一带)和哀牢县(今滇西怒江以西地区),并将益州郡所属的不韦、嶲唐、比苏、邪龙、叶榆、云南等县划出,共8县设置永昌郡,永昌郡属益州。文献记载,当时的永昌郡地域极广,大致相当于今滇西、滇南及缅北广大地区。永昌郡的建制历经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和南朝王朝宋、齐、梁,(其中,在西晋至南朝梁这段时间,永昌郡归属宁州)。至南朝的陈,内陆王朝彻底放弃了对永昌郡的辖权。从公元69年东汉设置永昌郡到公元557年陈朝放弃永昌郡,永昌郡的设置延续了488年。
期间,博南县在东晋永和(公元345—355年)中,为纪念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置县的历史,改称永平县。北朝周时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武德七年(624)属匡州管辖(时间不长,治所置于何处,亦无从考据)。唐开元年间属剑南道姚州。
陈朝放弃永昌郡后,这一区域又逐步形成地方部族自成体系各占一方的局面。
唐初(公元620~670年),洱海地区分布着众多部族群落。经过相互兼并,形成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其中,蒙巂诏在今巍山县北部至漾鼻县地,越析诏在今宾川县地,浪穹诏在今洱源县地,邆赕诏在今洱源县邓川,施浪诏在今洱源青索,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地。蒙舍因其位于诸诏之南,故又称“南诏”。六诏中的蒙巂诏,辖地在今天的巍山县北部至样备江(今作漾濞江)流域。公元672年春正月,蒙巂诏主蒙俭(时为唐王朝所封阳瓜州刺史)起兵反唐,后兵败避祸于样川(漾濞江河谷)并置都样备江之畔,这就是“样备诏”名称的由来。公元738年,南诏吞并五诏,建南诏国,初设六赕(dǎn)、六节度、二都督(后改设十赕、七节度、二都督)以治管辖之地。其中,南诏发祥地(今巍山县一带)设蒙舍赕,以蒙雟诏故地设蒙秦赕,赕府驻蒙巂诏样备江畔都邑故地(今人考证为漾濞苍山西镇河西行政村之蒙光村)。原永昌郡地一分为三,设镇西、开南和永昌3节度。其中原博南县地设胜乡郡,隶属永昌节度。
宋朝,公元937年建立的“大理国”,初期继承了南诏国的政治遗产,永昌仍设节度。后期调整建制,设置八府、四郡、四镇。原永昌节度地区分别改设永昌府、腾冲府。原蒙舍赕至蒙秦赕一带设蒙舍镇。原博南县地仍称胜乡郡,隶属永昌府管辖。
元初,废除郡县制,改设万户府、千户所,置永昌三千户、腾冲千户,原博南县地借东汉明帝"永平"年号为名设永平千户,均属大理万户府管辖。至元十年(1273),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下设路、府、州、县等行政区。云南改永昌三千户为永昌州,属大理路。次年,永平千户所改置为永平县,隶属永昌州。至元十四年起改州为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将原大理段氏所设金齿镇(原南诏所设镇西节度)并入大理路,设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并将治所移至永昌,由此永昌又称金齿。
明朝时期,洪武十五年(1382年),原永昌府地区设金齿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分设金齿卫指挥使司与永昌府(怒江以东地区为永昌府)。景泰年间(1450~1456年),废使司,置永昌镇。嘉靖元年(1522年),改设永昌军民府,后取消"军民"二字,直称"永昌府"。嘉靖三年(1524),设保山县为“府附郭”,这是今天的“保山”这一地名第一次出现。
清朝沿袭了明朝后期的设置,亦为永昌府。
漾濞设县时,1912年2月“划胜备江以东之地及江西原属本县龙街之水竹坪、阿富厂、吉村三马归漾濞”(龙街在1945年为镇)。由于各种原因,当时并未完成划拨。1914年2月省派员查勘,“几经集商调查……议定以水竹坪一马及迤古摩一约(一约即一乡之称)归漾濞,而以阿富厂、吉村二马仍归永平……双方绘具图说,会同呈报定案。寻以顺宁划地发生纠纷,永平士绅亦翻前议”,仍未完成划拨,此次定案中的“迤古摩约”为今密古行政村一带。1931年,省第二次派员查勘后“认为水竹坪、阿富厂、吉村三马悉应划归漾濞,呈奉省政府核明,饬县遵将三马地方户口、粮册咨交漾濞县接收管理。惟是永绅仍持民三原案……案悬莫结”,依然未能完成划拨。直到1937年(民国26年)12月,省民政厅“催令永平县政府遵案办理”,才“于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相会于阿富厂龙潭新街,双方照案交接定界而还”。但此次划拨是按1912年2月首次议定的方案划拨的,所以不包括迤古摩约。由于按首次议定的方案划拨后,迤古摩约便“孤悬漾界,转成瓯脱之势”,所以永漾之间又产生了县界纠纷,直到1947年9月由省再次核勘督办,迤古摩约才最终划入漾濞。
蒙化府:今天的巍山县,西汉至南诏时期见前文所述。大理国中期将蒙舍川改设开南县(后期改设蒙舍镇),统领原南诏开南节度地(今临沧和思茅等区的部分地区)。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改蒙化舍千户所为蒙化路,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开南县,属大理路。十四年(1277年)升为蒙化路,二十年降为蒙化州,属大理路。
明蒙化地洪武十七年设蒙化州,正统十年(1445年)改设蒙化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蒙化府为直隶厅,辖漾濞巡检司、红岩、马街、赵州等地。后又改设蒙化府,由彝族左氏土官为世袭土知府,历经两朝,承袭17代,历任土知府17人,时间长达513年。
1912年漾濞设县时,将“新乡之江尾、江头、泥水、庆旁、军里、,蒙乡之江东、江外等里,凡在漾溪江以外各村,与夫漾濞七甲及金牛、扎勿、屋暑、合江街、前马厂、东冲、柴户、沙河等约划归漾濞”。
洱源县:今天的洱源县地域,西汉至隋朝属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今洱源县地区设有浪穹(qiǒng)、邓备、舍利等州。南诏时为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县、凤羽县,隶大理路。明将原凤羽、浪穹两县合并为浪穹县,设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朝沿袭明末建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
漾濞设县时,由洱源县划入的地面不多。具体情况未见资料,但从山川地理形势看,划入的地面原来当属今洱源县西山乡,而洱源县西山乡古为凤羽县地,明清时属浪穹县上江、下江地。
云龙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在益州郡下设比苏县,其辖地为今云龙县的沘江以西部分至今怒江州大部分地区。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比苏县划属永昌郡。
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南中地区将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合并设为“宁州”,比苏县属宁州。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从永昌郡中分出比苏县,设置西河郡,“宋齐因之”。
南北朝之梁末陈初(557年)“废比苏县”,实际上就是内陆王朝放弃了对该地区的辖权(参见前文关于永昌府的记述)。
唐武德四年(621年),属南宁州总管府,称为尹州。唐麟德元年(664年)尹州改属姚州都督府。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区成立“南诏国”,今云龙地澜沧江以东地区属剑川节度,以西地区属永昌节度。
宋“大理国”时期(937~1253),属胜乡郡,称“云龙赕”。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云龙甸军民总管府,属“金齿宣慰司”。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设云龙州,属大理府。明正统间(1436~1449年)一度改属蒙化府,后又划归大理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临元、澜沧、金腾、曲靖四兵备道”,云龙州属澜沧兵备道。
清朝沿袭明后期的设置。
1912年,境内东南部属箭里的黄蜂、白腊箭划归漾濞县。1913年改州为县。1956年5月,第一区所属河东乡的芷打拉、皮匠房、庄房、三星厂、白地、撤哥密、罗里密、铁匠房等自然村划归漾濞县。
综述:综合以上各地变迁情况,今天的漾濞县这一地域分属变迁的主脉络是:
两汉时期,汉朝前期分属益州郡邪龙、比苏、叶榆县,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以后分属永昌郡邪龙、比苏、叶榆、博南县。
此后历经两晋、南北朝数百年,以上设置基本沿袭至南朝的陈放弃对祖国西南地区的辖权为止。
唐初六诏称雄时为蒙巂诏(样备诏)地,南诏国时期分属蒙秦赕、胜乡郡、浪穹州地。
宋朝大理国前期沿袭南诏国设置,中后期分属蒙舍镇(开南县)、永昌府胜乡郡、云龙赕、凤羽郡地。
元朝将原蒙舍镇改设蒙化州、胜乡郡改置为永平县、原胜乡郡云龙赕改设为“云龙甸军民总管府”、原凤羽郡改设凤羽县。所以今漾濞之地当时分属永平县、蒙化州、“云龙甸军民总管府”、凤羽县。
明朝,蒙化地先设州后改府,永平仍设县,云龙改设州,原凤羽、浪穹两县合并为浪穹县,所以今漾濞之地当时分属永平县、蒙化州(府)、云龙州、浪穹县。其间,永平县和蒙化府划归漾濞的土地上曾设“分治机关”。永平地于洪武十七年(1384)设打牛坪巡检司,驻今太平乡打牛坪;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巡检司裁撤后为漾濞里,其情不详。蒙化地洪武十七年(1384)设样备巡检司,驻今苍山西镇下街村,一直设至清末。
清朝,沿袭明朝的后期设置,即漾濞分属永昌府永平县、蒙化府、云龙州、浪穹县。其间,永平县划归漾濞的土地上有漾濞里,蒙化府划归漾濞的土地上设样备巡检司。
四、设县后的情况
归属和设置变迁:1912年,以永平所属的漾濞里和蒙化所属的漾濞巡检司故地为基础,从云龙、洱源(虽然原浪穹县1913年才改称洱源县,但1912年8月记述漾濞设县情况的文章已称其为洱源县)二县接壤之处划拨部分土地,当年6月1日正式设立漾濞县。按相关文献记载:“设县后所划拨地最多者首永平,次蒙化,次洱源,次云龙。洱源、云龙两属所割地面无多”。当时,永平县所属的迤古摩(今密古村一带)并未正式划入漾濞,留下争执,直至1947年才结束争执划入漾濞。
设县之初漾濞属迤西道(1913年改称滇西道,1914年改称腾越道)。1929年11月,云南省废除道的设置,实行省县两级设置,县直属省。
1932年4月起,云南省政府决定实行政务视察制度,将全省划为若干片区派员视察,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划设置变化。漾濞当时列为第八区,1934年改列第十一区,1935年改列第四区,1938年又改列为第十一区。
新中国成立后,漾濞一直归属大理(先为专区,1956年起为白族自治州)。1958年(即“大跃进”期间)10月末,中共大理地委发《关于并县建制的通
知》,将当时全州13个县(市)合并为6县(市)。其中,漾濞、大理、凤仪、下关合并为大理市,属大理州,漾濞先设“联社”,后设区(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1961年6月,原大理市分设为下关市、大理县,漾濞属大理县仍设区(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1961年10月,复设漾濞县,仍属大理州(1962年10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7次会议决定)。
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漾濞县,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以漾濞县的行政区域为漾濞彝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同年11月1日举行庆典正式实行自治。
县以下设置:随着国家不同时期的制度,县以下设置有多次变迁。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2年(1913),县以下分设东南西北中5个区,其中中区又称城区。五区对应的今地是:东区为今干坡、顺濞两乡地,南区为今龙潭、鸡街、瓦厂三乡地,西区为今富恒、太平两乡地,北区为今双涧、脉地两乡地,中区为今上街镇和河西乡地。区下设保,保下设甲,保甲详情失考。
民国19年(1930),县以下仍设区,区以下设乡镇,乡镇下设闾,闾下设邻,全县设5区36乡5镇171闾978邻。其中:一区(城区)设马厂、山甸、茂林、美翕、密场、卧龙、石钟、淮安、仁厚、瑞凤、沙河、上庄、秀岭、白章14个乡和新化、金牛、凤翔三个镇,共77闾496邻。二区(东区)设向阳、石坪、玉龙、普应、长乐、碧玉6个乡和彩云镇,共29闾156邻。三区(北区)设紫阳、尚义、金盏、泮水、普坪、福寿6个乡和脉地镇,共27闾123邻。四区(西区)设双凤、太平、普忙、石竹、富恒、长寿6个乡,共22阊123邻。五区(南区)设仁里、永盛、安定、纯善4个乡,共16闾80邻。
民国26年(1937),县以下设乡镇,乡镇下设保,保下设甲。原5区改设3镇2乡并给乡镇命名:原城区设化平镇,原东区设洱尾镇,原南区设白竹乡,原西区设汉营乡,原北区设金脉镇。当年的保甲详情失考,民国33年(1944)的数据是全县共设35保266甲。
民国36年(1947)9月,漾濞、永平争执了35年之久的迤古摩归属问题彻底解决,迤古摩正式划属漾濞县。
1949年7月,中共滇西工作委员会以漾濞金脉地区为工作中心成立西山特区,特区地域包括属于洱源县的罗潓区。
1950年1月漾濞和平解放,当年8月1日起罗潓区回归洱源县管辖。县下设区,区下设行政村,全县设5区31行政村;同年10月5区合并为3区,行政村未变。
1952年7月至1957年6月,县以下设区,区下设乡,全县共设3区48乡。1956年7月,云龙县一区河东乡的芷打拉、皮匠房、庄房、三星厂、白荞地、撤哥密、罗里密、铁匠房、董家村等9个自然村共20余平方千米划归漾濞县。
1957年7月至1958年8月,县下设乡,全县设14乡:上街乡、淮安乡、白羊乡、河西乡、马厂乡、太平乡、富恒乡、平坡乡、小村乡、脉地乡、烧涧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1958年10月至1961年9月,大理市(县)漾濞区下设公社5个,管理区49个。
1961年10月至1962年4月,县下设公社,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其中1961年10月全县设14公社:漾濞、淮安、白羊、河西、马厂、太平、富恒、平坡、小村、脉地、烧涧、瓦厂、龙潭、鸡街。公社下共设187个大队。
1962年5月合并为11公社:淮安{原漾濞、淮安、白羊}、河西(原河西、马厂)、太平、富恒、平坡、小村、脉地、烧涧、瓦厂、龙潭、鸡街。大队合并为101个。
1963年1月,县下设区,区下设公社(俗称“小公社”),原11个公社合并为6个区:上街区(原淮安、河西)、太平区、富恒区、平坡区(原平坡、小村公社)、脉地区(原脉地、烧涧公社)、龙潭区(原瓦厂、龙潭、鸡街公社),101个大队合并为62个小公社。
1966年,县下设公社、镇,公社下设大队,镇下设居民委员会。全县设1镇2居委会,11公社65大队:上街镇、淮安、东风、太平、富恒、平坡、小村、脉地、烧涧、瓦厂、龙潭、鸡街公社。这个设置延续到了后来的区乡改革(即1984年废除人民公社,县以下改设区镇),其中1980年对大队规模作了一次调整,具体的调整情况是:平坡公社向阳大队分设为向阳、平村两个大队;淮安公社白章大队分设为白章、大西果两个大队,白羊大队分设为白羊和小西果两个大队;东风公社沙河大队分设为沙河、馒头山两个大队,河西大队分设为河西、潘家河两个大队;富恒公社岩前大队分设为岩前、阿里郎两个大队;调整后全县农村设71个大队,城镇设置未变;这个设置延续到1984年初。
1984年3月体制改革,原人民公社改设为区,上街镇设置不变(10月升格为区级);原生产大队改设为乡镇,1980年分设的大队恢复为原先的设置,上街镇下设的居民委员会改设城镇街道办事处。全县农村设区11个、乡62个、乡级镇3个;县城非农业人口设区级镇1个,城镇街道办事处2个;这个设置延续到1987年。具体的设置是:全县设区级镇(县辖镇)1个(上街镇),区11个(淮安区、河西区、太平区、富恒区、平坡区、顺濞区、脉地区、双涧区、瓦厂区、龙潭区、鸡街区),设乡62个、乡级镇(区辖镇)3个(平坡、脉地、龙潭),城镇街道办事处2个。
1987年撤区建乡,原淮安区、上街镇合并设上街镇,其余各区改设乡,原各乡镇一律改设为村公所。全县设1镇10乡65个行政村,2个街道办事处。
1988年2月农村体制再次改革,农村原区公所改设为乡,原淮安区和上街镇合并设上街镇,全县设1镇10乡:上街镇、河西乡、脉地乡、烧涧乡、平坡乡、小村乡、太平乡、富恒乡、龙潭乡、鸡街乡、瓦厂乡。乡镇以下,农村设行政村65个,城镇设街道办事处2个。
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原65个村公所改设65个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后同)。
2001年10月,河西、平坡、脉地3乡撤乡设镇,全县由1镇10乡变为4镇7乡,乡镇以下设置未变。2002年9月城镇实行居民自治,上街镇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仁民街社区。自此,村级设置为65个农村行政村,1个城镇社区。
2005年11月,原河西、上街两个镇合并设苍山西镇,原脉地镇、双涧乡合并设立漾江镇,全县设3镇6乡:漾江镇、苍山西镇、平坡镇、顺濞乡、太平乡、富恒乡、龙潭乡、鸡街乡、瓦厂乡。2014年顺濞乡改设镇,全县设4镇5乡,行政村和社区设置不变。这个设置延续至今,4镇5乡分别是苍山西镇、平坡镇、漾江镇、顺濞镇、富恒乡、太平乡、龙潭乡、瓦厂乡、鸡街乡;乡镇下设65个农村行政村、1个城镇社区。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级以下1952年成立互助组287个,1954年增加到715个,同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简称“初级社”)27个。1956年起农村彻底合作化,初级农业合作社增加到36个,设高级农业合作社(简称“高级社”)32个。1957年初级社全部转为高级社,全县有高级社52个。1958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下设生产队,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自然村设置生产队,不同时段有多次调整。1958~1960年的生产队数未见明确记载,1961年全县有617个生产队,1978年全县有509个生产队,1981年调整为706个。1984年体制改革,原生产队改称生产合作社,当年全县有569个合作社。2000年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村委会下设村民小组,2020年末全县有村民小组658个。
城镇对应于农村村级的设置,1966年以前未见资料可考。1966年起设2个居民委员会,一直延续到1984年初。1984年3月体制改革中,2个居民委员会改设为2个城镇街道办事处。2002年9月,2个城镇街道办事处合并设仁民街社区,社区下设居民小组,2020年末有居民小组10个。
五、细化搜选涉漾历史遗迹的线索
由于前述设置方面的历史原因,在现今的漾濞这片地域上,要像永平、巍山、云龙、弥渡那样设置历史悠久的古老县份一样搜选历史遗迹,是相当困难的事。但是尽可能细化搜选探讨,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言,仍然是很有意义的。兹将有可能涉及漾濞这片地域的线索,以现有资料(含口碑资料),按国家历史进程排序,列举如后,供爱好者探索。
1.秦末汉初,“西南夷”地区有众多部族小国,其中有“哀牢国”,治所在今保山一带。
2.西汉元丰二年(前109,汉武帝时),设邪龙县(今巍山至漾濞东南部);
3.后汉王朝继续开发澜沧江以西地区,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归附汉朝,汉王朝在哀牢王属地新设博南县(含今永平县)。至三国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5年)诸葛亮“平南”,漾濞有相关的民间传说流传,其中较实的有“打牛坪”、“太平铺”的来历,虚一点的甚至说著名的“七纵七擒”战事中有一次就在漾濞十九街(民国九年《漾濞县地志》载)。
4.唐初(公元620~670年)“六诏称雄”时期,六诏中有“蒙巂诏”,其疆域在今巍山县北部至漾鼻县地。公元672年春正月,蒙巂诏主蒙俭(时为唐王朝所封阳瓜州刺史)起兵反唐,后兵败避祸于样川(漾濞江河谷),改样备诏。今人考证为漾濞苍山西镇河西行政村之蒙光村,该村有“蒙圣老祖庙”。
5.景龙元年(707年),御史唐九征率兵征讨姚州蛮及土蕃,“遵洱河尾而西,见吐蕃筑城,以链亘梁渡样备越点苍”,唐九征“夷城毁亘立铜柱以纪功”。此事作为云南重要史事被清人孙髯翁在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概括为“唐标铁柱”。今人考证立柱之地在漾濞县城东竹林寺一带。
6.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左右,南诏兼并蒙巂诏(“样备诏”)。
7.唐南诏国时期,以蒙雟诏故地设蒙秦赕,赕府驻样备江畔样备诏都邑故地。
8.唐兴元元年(784年),南诏国王异牟寻封表境内山川,封点苍山为“五岳”中中岳,封黑潓江(漾濞江)为“四渎”之一。
9.唐贞元十七年(801年),三朝(德宗、顺宗、宪宗)宰相杜佑撰成《通典》,该书卷一百九十(边防六·吐蕃)载:“有可跋海,去赤岭百里,方圆七十里,东南流入蛮,与蛮西洱河合流而东,号为漾鼻水。”此为目前所能查到的漾濞江名最早文字记载。
10.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前后,定边军节度使窦滂撰《云南别录》,内载:“六诏:曰蒙舍、曰越析、曰浪穹、曰样备、曰越澹。”此为本志成书时所能查到的“样备”一名的最早文字记载。明、清以后,“样备”逐渐演变为“漾濞”。
11.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清平官郑买嗣篡权,“杀蒙氏家族八百人于五华楼下”。为避祸,不少彝族先民改换姓名,迁居山区。口碑相传县内彝族蒙、马等姓中的部分即为其后裔。
12.宋大理国后期,原蒙舍赕至蒙秦赕一带设蒙舍镇。
13.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忽必烈军之一部由“漾剑驿道”入漾,越点苍山配合攻克大理城。
14.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朝廷实行“从军在屯二十年者编入户里”的政策。驻防漾地的元军穆斯林军士由此成为首批落籍漾濞的回族先民。
15.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后,明军入滇,汉族先民随之大规模进入漾地。前期进入者多为军士,以后陆续有工匠、商贾等移民。今县内流传“祖籍南京应天府”之说即源于此。
16.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漾地设“样备巡检司”和“打牛坪巡检司”。前者一直设到清末,后者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裁撤。
17.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打牛坪设漾地首所社学。
18.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春,大理学者李元阳偕友人游石门关,归后作《石门山记》并诗。《石门山记》今有不同文本流传,县志有录。
19.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夏历3月21~24日,徐霞客游漾。《徐霞客游记》记载此四日游踪甚详,本志有录。
21.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9月成《蒙化府志》,内载样备巡检司、驿、堡以及云龙桥、石门关等有关情况较详。
22.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云南总督贝和诺提在西里开设朱砂厂。
23.清雍正二年(1724年),永平县令魏宾国捐资在漾地设首所义学。
24.清雍正末年(1735年),双涧坪尾人工种植报春牡丹种茶花2株,至今花繁叶茂。
25.道光十二年(1832年),永平县令命地方士绅将座落于飞凤山麓,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武候祠改设为化平书院。
26.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月,杜文秀义军的漾濞据点在与朝廷官兵浴血奋战二年之久后失守。
27.光绪年间,法国人特拉弗、英国人乔治·弗莱斯先后到苍山西坡考察植物并采集标本。
28.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先后响应辛亥革命起义的腾冲军队与大理军队发生冲突,战斗三天后,腾冲军陈云龙(又名陈天星)部败退太平铺。此事史称“腾榆兵争”,漾濞民间称“陈天星造反”。
29.民国九年(192年)云南学会征集云南省地志,按省颁提纲填报的《漾濞县地志》收录人物31人(详见县志附录),其中多位若深加探究,可能会有所收获
30.民国初年((1921~1927年))的剿匪。
31.1949年3月末4月初(农历)县城地区平息“共革盟”骚扰。
32.1948年5月至1949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金脉地区的活动。
33.现在的漾濞,已经是著名的中国核桃之乡。当代用C14测定漾濞核桃古木树龄,结果为3565±125年,把漾濞核桃的生长历史上溯到约公元前1450年的商朝前期。但关于漾濞核桃的历史记载却寥寥无几。如能在历史文献中搜选到一点,也是很有价值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理州历史沿革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二 云南省
云南省的一个县,号称是云南之源,七彩之乡
保山
云南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说说官渡区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