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承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传承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左学政
  传承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漾濞县人民政府县长左学政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总和,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思想源泉,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习俗、民族感情,这些独特的民族个性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逐渐成为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睦、推动民族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一部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文化史;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最终归结表现为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命之根、生存之基、发展之本。继承民族文化既是对民族历史的承接,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把握。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漾濞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85年,至今虽仅有三十年历程,但漾濞县境内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发现于苍山西坡的苍山古崖画被史学家誉为“苍洱文化之源”。崖画形象地记载了漾濞境内先民们生产、生活、祭祀的情景。自汉王朝在云南设郡县起,漾濞先后为益州、永昌、云南各郡所属,唐初六诏称雄时为样备诏,宋朝时为大理国属地,元朝分属永昌府及蒙化府,明朝设样备巡检司,清朝属蒙化直隶厅,1912年设置漾濞县,198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彪炳千秋的“唐标铁柱”遗迹就在漾濞,飞悬江天的云龙桥是有史书记载的第一座铁索桥,也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唯一幸存的一座古铁链吊桥,血肉筑成的抗战滇缅公路过境段至今还保存完整。漾濞是南方陆上古丝绸之路、盐米古道、茶马古道和滇缅公路交汇点,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漾濞是以彝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地区,共有彝、汉、白、回等17个民族,其中彝族占人口总数的47%,民族文化丰富,有传统的“火把节”、“朝山会”、“娃娃节”、“核桃节”,独特的“二月十九街”,热情奔放的民族歌舞,美丽的民族服饰,独特的风情习俗,迷人的神话传说;更有彝族创世史诗《毕摩经·米慕尼穆》,天籁之音蒙秦古乐,“东方奇石之花”苍山绿玉天然石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刺绣,构建了和谐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围。漾濞彝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在彝家村落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特色鲜明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丧葬、嫁娶等风俗习性。漾濞无山不绿,无林不秀,森林覆盖率达79%,绿化率83.1%,被誉为“绿色宝地”、“横断山脉南麓的明珠”,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共融的乐土。境内有争奇斗艳的苍山大花园,雄险奇秀的石门关,奔腾激荡的漾濞江,喷珠溅玉的深壑飞瀑,变幻莫测的苍山玉带,郁郁葱葱的核桃园,共同形成了以“漾川十六景”为主的秀丽风光。“漾濞核桃甲天下,独领风骚三千年”。早在3000多年前境内就有核桃分布,树龄在几百年却依然枝繁叶茂、累累硕果的核桃古树比比皆是。“漾濞核桃”以其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和出仁率高而誉满海外,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的桂冠。先后荣获“中国核桃产业龙头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全国质量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等荣誉,成功注册了“漾濞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漾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漾濞核桃”种植与加工技术交流中心。从发展的实践来看,实现推动漾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传承和弘扬好优秀少数民族文化。
  传承和弘扬好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创新。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有计划地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做好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保护工作。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尊重、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鼓励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发展,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支持民族文化创业,培养民族文化致富带头人,扶持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化开发,提升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企业,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传承和弘扬好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发挥好民族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强大动力。作为漾濞,必须发挥好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经济,深刻挖掘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与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特色休闲和体验式旅游,支持民族餐饮、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镇、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和旅游度假区,积极推进与周边地区便利化旅游建设。依托特有的生态和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按照旅游组团化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生态观光、地质科考、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产业,建设精品景区。加强生态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构建旅游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进农旅融合。
  传承和弘扬好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发展。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重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以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支撑。注重对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吸收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弘扬,不仅是新时期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需要,理应成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民众、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等的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从观念形态向行为形态的转化。漾濞多元的民族文化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提炼其中有益的成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成为全县和谐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部编版八下历史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共有家园】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全图
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