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漾水濞水云龙桥(史料)

  

漾水濞水云龙桥(史料)
  文/崔绍全



  “漾濞”二字,是县名和河名共用的专名。
  作为河流名,这个名称最早见载于唐贞元十七年(801)成书的唐人杜佑所撰《通典》,该书卷第一百九十·邊防六·西戎二·吐蕃记中载:“吐蕃在吐谷浑西南,……有可跋海,去赤岭百里,方圆七十里,东南流入蛮,与蛮西洱河合流而东,号为漾鼻水。”
  作为政区名,最早见载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前后成书的唐人窦滂所撰《云南别录》,内载:“六诏:曰蒙舍、曰越析、曰浪穹、曰樣備”(简体为“样备”)、曰越澹。”
  在历史长河中,政区名“樣備”逐渐与河流名“漾濞”统一。
  由于设县很晚,所以在浩如烟海的史藉里,关于漾濞的信息寥寥。许多细节遗失掩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下难以见诸文字,但人们并未停止探索。首次全国地名普查时考析,古籍中的“樣備”二字是漾濞江的彝语名称“梯備厄”的译音简写;彝语“梯備”是汉语“出去做活”的意思,“厄”是汉语“水”的意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出去做活的河”;这里的“梯備”二字,书讹演变成了“樣備”,而“樣備”二字,又在历史进程中与河流名“漾濞”相统一,这个考析是比较接近历史真相的,因为汉语地名的专名,一般都有明确的含意,而“漾濞”一名并无明确的汉语意义,不符合地名命名规律。在实际使用中,“漾濞”一名还特别指称现在的县城这一片地域。
  漾濞江因何得名,历代学者史家,都有探究。“漾水与濞水合流谓之漾濞”是古代最经典的认识,虽然此说并不像全国首次地名普查的考析那样具备逻辑性,但历史文献中确实多处见到“漾水”“濞水(又作鼻水)”这两个名称,除前文所引以外,《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也记载:“虏以铁絚梁漾、濞二水,通西洱蛮,筑城戍之。九征毁縆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后文所引唐人刘肃《大唐新语》等文献,都有相同记述。
  那么何为漾水?何为濞水?
  明代谢肇淛所纂方志《滇略》中记载:“水经曰:罢谷之山洱水出焉,山在浪穹县北,泉涌起如珠树,经玉案山前,绕郡而南,西出天桥点苍山后,是为濞水,与漾水合,又西入于兰沧江,又南入于海”。清代陈廷焴纂修的《道光永昌府志》记载:“碧溪江,一名神庄江,一名黑惠江。源出剑川,经赵赕绕点苍之西,与濞水合流,会胜备与澜沧诸江入于南海,俗谓之漾濞江。”
  在苍山西麓穿漾濞县境而过的河流又名黑潓江,民间历来称为“漾濞江”,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也收录为“漾濞江”,此即“漾水”,这一点看来古今人皆无异议。而“濞水”是不是西洱河,则有不同看法。前引明清文献都认为西洱河即“濞水”,但曾在漾濞驻足四天的徐霞客和史学名家方国瑜都对“濞水”是西洱河的说法提出过质疑,但他们都限于探讨而无定论。
  把视野放开一点,我们却可以从另外的历史文献中,看到肯定的答案。
  唐代中原政权与吐蕃、南诏三者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由于中原王朝和土蕃以及南诏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权势,各自边将也想从战争中获取功名,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发唐王朝与吐蕃、南诏争夺洱海地区统治权的争斗,并持续了很长时间。
  六世纪后期,位于山南地区的吐蕃雅隆悉补野部赞普囊日论赞开始统一战争,后在其子松赞干布时期真正统一西藏地区建成强大的吐蕃王国,此时期的唐朝正值国盛。630年,西域首领共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于是唐朝中原政权与吐蕃王国之间开始有了政治、经济诸多方面的联系。松赞干布在世的时期,唐与土蕃之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即为代表性事件。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孙芒伦芒赞继位,实权则掌握在噶尔·东赞域松家族手中。噶尔·东赞域松一方面继承松赞干布的方针,完善法律,清查户籍,确定税负,安定吐蕃内部。另一方面向外扩张,利用吐谷浑王室的内争,多次带兵攻击吐谷浑,甚至与支持吐谷浑的唐朝发生冲突。
  南诏国虽然是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崛起的,但与吐蕃地域直接接壤的滇西北包括洱海地区诸部落一直受制于唐朝和吐蕃,关系其实并不是很稳定。中原王朝与南诏等国的关系基本上也是“西南诸蛮,元是异类,或叛或服,恍惚无常”。唐永昌元年(689),原归附吐蕃的包括大理洱海地区的25个部落叛离吐蕃(苏晋仁辑注《通鉴吐蕃史料》34页),导致吐蕃赞普亲自征讨。《敦煌本吐蕃文书》大事年表载:“及至兔年(703)……冬,赞普赴南诏,攻克之”。吐蕃“攻下其地”“此后统治绛地,向白蛮征税,鸟蛮亦款服”。
  三年后,即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六月,唐王朝大军再一次与吐蕃展开激战。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卷十一·褒锡第二十四〕》中记载:"唐九征为御史,监灵武诸军。时吐蕃入寇蜀汉,九征率兵出永昌郡千余里讨之,累战皆捷。时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濞水为桥,以通西洱河蛮,筑城以镇之。九征尽刊其城垒,焚其二桥,命管记癌丘均勒石于剑川,建铁碑于滇池,以纪功焉。俘其魁帅以还。中宗……开元末,与吐蕃赞普书云:'彼州铁柱,唐九征铸’即谓此是也。”
  又《新唐书·吐蕃传上》说:"唐九征为姚嵩道讨击使,率兵击之。虏以铁絚梁漾、濞二水,通西洱蛮,筑城戍之。九征毁垣夷城,建铁柱于滇池(已证明是误记,实为漾濞江畔竹林寺一带)以勒功。”“壬子,吐蕃及姚川蛮寇边,姚德道讨击使唐九征败之"。《云南通志》卷三十载:"唐九征遵洱河尾而西,见吐蕃筑城,以铁绰梁漾、濞二水,以越点苍。”
  综合上引史料,得出的时间线是:原归附吐蕃的洱海地区25部于公元689年叛离吐蕃,吐蕃赞普亲征于703年,唐九征与吐蕃争战"毁垣夷城"时在707年(一说712年)。据此可知:吐蕃在漾濞江上建的铁索桥,应当是在吐蕃经营这一地区时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日常生产生活的便利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在与唐九征决战前临时赶造,建造的具体时间最晚也不会晚于25部叛离的公元689年。
  南方丝绸之路进入大理后,出下关向滇西必先到漾濞渡过漾水即漾濞江,渡漾水必经云龙桥。当年唐九征“率兵出永昌郡千余里讨之”,从洱海尽头龙尾关出发征战吐蕃,重要战场之一就在漾濞石门关到漾濞县城云龙桥畔一带,唐九征毁掉的漾水上的桥,只可能是云龙桥的前身。
  从实际的地理形势看,“九征率兵出永昌郡”,从大理到漾濞的道路,是沿着西洱河右岸苍山南麓而行,并不需要渡河;在漾濞境内需要用舟桥渡越的,除漾濞江外就只有水量仅次于漾濞江的顺濞河,所以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濞水为桥”的“濞水”,只能是顺濞河。顺濞河源起云龙县罗武山,在漾濞县纳九渡河的地方,正是永昌古道的重要渡口,旧时这里的渡河桥梁正是铁索桥,名为“清涟桥”。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明确结论:漾水就是漾濞江,濞水就是顺濞河。

  



(作者崔绍全授权代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通俗西藏史(一百六十四)——南诏的崛起(上)
大理白族语地名探源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大理的“万人冢”里为何埋藏着数万唐军尸骨,这里曾发生过什么?
寻路大理 之 弥沙井
蛮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