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人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由此可以看出这“谷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笃”字在老子帛书中写做“督”,就是指督脉。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并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他不单发现了经脉,同时还发现了经穴,他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以观其所徼。”这个“徼”字无论从形象、意义、读音来看,无疑是窍穴的代用字。从“守督”和“观窍”联系起来分析,这个窍穴就是尾阊穴,实践证实确有“众妙之门”的作用。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经络是老子发现的。经络系统的发现,比起我国 “四大发明”来其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三、养生方法

老子“少私寡欲”的养生观,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是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这一观念,提出“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等养生之道,并将它深入发展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当今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会议宣言中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劳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四大基石”,和2500多年前老子清静无为、顺乎自然的养生观是完全一致的。在喧嚣浮躁的现实生活中,若能超尘拔俗,回归自然,进人“物我两忘”修身养性的境界中,这对净化心灵,强身健体当然是大有裨益的。老子的养 生方法除了“天门开阖”、绵绵若存的调深呼吸等服气方法外,着重是“凝神人气穴”的神守法。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说:“心使气曰强”,首先提出了神气关系说,为神守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心”包括了人的意识,也包含了神经系统的反射功能。主要有三种神守方法:

(一)守督观窍法

这个窍就是指人的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也是督脉二十八个穴位中的最后一个穴位。我把经络系统的督脉称之谓纲,而尾阊穴则是纲的绳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督脉是脊髓紧紧结合在一起,而脊髓又与脑干相连接,所以守督法对调 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的机能具有很好的作用。

(二)守腹法

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至柔,能婴儿乎?”说的就是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也就是现代人说的意守“下丹田”。神守小腹对于培育精气、改善消化系 统机能和下肢功能有很大好处。

(三)守中法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指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中”在何处?有的说在脐,也有说在中脘穴。根据《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冲气可以理解为中脘之气,后来唐代孙思邈也把脐上三寸的中脘穴说成丹田。中脘穴是手太阳、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任脉之会穴,练功实践证明,神守中脘穴具有清醒头 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既是其根本法则。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 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净无为”、“返璞归真”、“归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

老子的养生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的来自于母性文明的虚静养生观与源自于父权文化的体育锻炼是对立的,也是互补的,更是必须合为一个整体,相互并存的。

 四、大道教育出天才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够阐明的道,是具体的道,不是本来的道。能够定义的名,是具体的名,不是本来的名。称名是人赋予的,宇宙的初始阶段还没有人,故无名。人要认识万物,必须给它命名、定义、描述,故有名,万物之母。常以直觉和灵感来做决定,就是不用眼耳鼻舌身,以观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本体的奥妙。保持明确的认知目的来制规划,就是用眼耳鼻舌身,观察有边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表象。妙与徼,慧与智,顿悟与认知,同出一源,但因视角、方法、立场等不同,其运作结果即得出的命名、 定义、观念、思想等就会不同。_

《道德经》说,“复命曰常”,“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虽智大迷,是谓妙要”;“去甚、去奢、去泰”;“去彼(为目、华、自见、自贵)取此(为腹、实、自知、自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不自生、不自为大;无欲、无为、不争、不盈、下、朴、慈、俭、守雌、昏愚顽鄙、婴儿赤子。这些都是大道的元素。复命,从人性上讲,就是回归父母生我前的天性。我们的天性,应该是“取有余以补不足”,而后天的人性则是“取不足以奉有余”。复命,就是要如婴儿赤子,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不自生、不自为大。这就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本性回归。有了坏习惯,就开始惹祸、生病了。

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无欲,就是开发和训练慧的方法。

慧的开发,最佳年龄是0~3岁,这是人生的无欲期(这时的“欲”都是生物的,三四岁是概念形成期,孩子开始说不,就有主观的欲望了),也是早教理论的精华所在。从出生到一二岁,是秩序敏感期。是否聪慧,全在此时能否建立秩序。如果这一阶段他所接触的环境杂乱无章,日常行为颠倒混乱,母亲的命令朝三暮四,他就不可能建立秩序,他的一生必定杂乱无章、颠倒混乱、朝三暮四。二三岁是语言敏感期。能否有良好甚至过目不忘的记忆功能,能否有运用语言的高超能力,能否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全在这个时期。这时,大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像一个刚刚格式好了的电脑硬盘,可以储存大量的数据。对于外界的一切信息,周围环境的人、事、物的刺激,他们可以像照相一样,不加选择地全部储存,成为自己智能的一部分,并成为其日后学习的基础。这是构成其一生性情及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人类从出生到三岁以前吸收获得的知识,相等于大人花六十年拼命学习后所获得的信息量。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咿呀学语儿童的拿手好戏。他们有用之不竭,而且是越用越强的记忆力。你不主动让他背有文化内涵的东西,他就会去背天气预报,去背广告词。如果在这时不给他的大脑录人经过筛选的、有文化内涵的、准确无误的传总统文化的精髓,他们的大脑就会被小猫小狗之类的无聊东西充斥,大脑的沃土就会变成杂草丛生而又无法开垦的荒原。他们在这一时期所接触的暴力、惊吓,还会进人潜意识,成为日后不得不靠心理医生用催眠唤醒、驱除的恶魔。

对于其他时期的成年人,慧的开发和训练,必须首先去欲,或者叫归零、空杯、绝圣、绝学、弃智、静定、守一、观止。如果不做去欲的清洗杀毒工作,大道思维难以进人成年人的认知思维。正如苏格拉底所言:“三十岁以上的人不要跟他谈哲学, 说了他也不会懂。”

五、首创“知病无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却以为自己无知,这才是最好最高明的;不知道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这就是病呀。人只有把病当作是病,那才不会有毛病。圣人之所以不生病,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防病于未病之时,所以他们没有病。

灾病同理。《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进而提出“大医医国”的思想,强调要“治未乱”:“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在稳定的时候,还容易保持原状;问题还没有显示要变化的征兆时,还容易谋划对付;事物在还脆弱的时候容易化解;事物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在事情还没I有发生之前就做好准备,而治理国家要在未发生混乱之前进行。

老子的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辨证法,并据此提出要“防患于未然”的处世原则。老子主张做事情要提前准备,及时进行,不要等事态严重之后再去亡羊补牢。老子的这一思想为现今的年轻人上了非常深刻的一课,许多年轻人就是没能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和缺陷,而父母和社会也没有对一些不和谐的事物或现象进 行及时矫正,才导致一些极端的案件发生。

六、身为道体

人体生命犹如一个复杂的机器。在这台机器中,有许多组成的零件结构。如《道德经》中,即有“口”、“目”、“耳”、“筋”、“骨”、“臂”、“精”、“气”、“神”、“欲”、“形”、“身”、“心”、“魄”等。这里,既有有形的身体,也有无形的神灵。形神组合共同构成生命的整体结构。以现在的观点,“身”指具体的血肉之躯,与心、灵、神无关,而《道德经》所说的“身”,不仅限于具象之形骸,且含摄 了与主体心灵意识互相依存影响的互动关系。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十三章又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在这里,他不但把人与道、天、地并称为宇宙中最值得称道的事物之一,而且还将身体的概念,从己身的场域空间扩展到更大的宇宙整体,在此历程当中,不但向内虚化了自我,使自身处于“无身”状态,同时也完成了身体与自然的同体,明确了 “身为道 体”的重要理念。

七、神在体外

在《道德经》对“道”的众多阐述中,最能体现《道德经》神学思想的,是“善”与“德”的观念。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五十一次说到“善”,四十四次提 到“德”。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善”与“德”并非人体内部固有的存在,乃是来自于体外,只有“上士”才会切实去领悟,去实行。《道德经》自三十八章以后,重点论“德”,称之为“德经”。“道”落实体现于天地和人即为“德”。“德”是天地人的本质。而“德”的基本特征就是“善”。“善”的意义远远超越仁、义和礼。《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说的就是“善”。利益让给别人,自己生活简朴,大公无私,容纳万物,尊重万物,这就是老子之道,老子之德,老子之善。在老子看来,儒家所谓的“善”,是忠信不足,以礼充之。而道家的善,是通过天地人的体认醒察而自然产生的文化自觉,而既非出自人的动物本能,也有别于儒家的父权礼教,实在是大宇宙的密码,是人天相通后所获得的至贵之宝。在宇宙赋予我们共同的生命和资源面前,中下之士只知道如何去占有它、享用它、固化它和消耗它,而只有上士是真正尊重它,并懂得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化作无限的能 量,成就伟大的事业,与天地共尊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养生的历史发展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上
老子道德経河上公注
道医论坛 | 张士卿:论《黄帝内经》中的道学思想
老子养生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