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职场法则:当你明白这一点,再也不会在工作中心态爆炸

职场上,大多数是对事,不对人

-01-

▲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毫无建设性的“行为”。

我们不妨来看一则例子:开会的时候铃木先生迟到十分钟,遭到上司佐藤科长的批评。

“铃木先生的时间观念真是散漫,下次还请注意。”

“真是对不起。”话虽如此,铃木先生却是一脸的不悦和不服。

那么,怎样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醒铃木先生呢?

此时,学过阿德勒心理学的井上科长会这么说:“铃木先生,迟到十分钟啦。也许你有苦衷,但是下不为例哦。”

阿德勒心理学将行为和人(行为主体)区别看待。面对迟到的铃木先生,佐藤先生批评的是“”,而井上科长点评的是“迟到十分钟的事实”,即“行为”。对于沟通来说,两者具有天壤之别。

美国著名律师克莱伦斯·丹诺有句名言:“我憎恨罪恶,但我不憎恨犯罪的人。”铃木先生开会迟到十分钟的行为算不上罪行,但被定义为“散漫之人”,难怪他会闷闷不乐。

为了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我们需要以此为鉴。阿德勒心理学对“行为与人分离”颇为重视,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

-02-

▲指正并非人身攻击,不必担心存在差异。

继续展开先前的例子,铃木的同事山本先生发现了别的问题:“这张表的数据有误吧?”

于是,铃木先生阵脚大乱,想方设法找理由:“这是报告的底稿,下一步是校对数据,所以……”

井上科长看在眼里,微笑着提出建议:“山本先生并非人身攻击,无非陈述数据有误的事实。因此,不必忙着辩解嘛。”

慌张失措的铃木先生显然把“指出问题”视为“人身攻击”。行为虽然有错,但无关人品,山本先生也是对事不对人。但是,铃木先生却感到人格受损,拼命寻找解释。由此可见,他自己也把“行为”和“人”混为一谈了。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畏惧自身与他人的“差异”。例如,当你表示“A方案不错”,而其他人都认为“B方案更好”,你难免就会忐忑不安。因为你会担心意见不一致而不合群,这同样是混淆了“行为”和“人”的概念。

人具有社会性,按照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来说,“需要依附于某个群体的归属感”。一般情况下,倘若一个人与群体意见相左,他很容易担心自己为群体所不容

然而,按照现象学的理论,人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有差异才能有创造,这也是差异性的存在价值。如果担心思想或行为危及自身的群体地位,沟通的合理距离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指正并非人身攻击,差异也无须畏惧。区别看待“行为”和“人”,这是保持合理距离的必要前提。

-03-

▲纵向关系赞扬他人,横向角度赋予勇气。

人与行为的混淆未必全因他人的批评而起,正面的“赞扬”同样可能造成误会。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提倡赞扬,因为赞扬者往往居高临下,容易陷入上下比较的“纵向关系”。

通常,总经理褒奖员工不足为奇,但不会有员工表扬总经理吧?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同理。赞扬是自上而下的行为,以纵向关系为前提。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赞扬的意义并非“居高临下的嘉许”,而是横向视角的“赋予勇气”。因此,“干得漂亮”“真伟大”之类的溢美之词不足为道。“承蒙提携,使我如虎添翼。”“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呢!”……这类横向审视、增添勇气的视角更为重要。

倘若我们分析之前的例子,就能发现赞美的对象通常是人(行为主体),而赋予勇气的目标是有所行动。因此,赞扬是居高临下对人,赋予勇气是横向对事。所以,以鼓励为目的的赞扬具有双重意义,效果也更为明显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从心里有意识地把对人、对事这两件事分开,才不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混淆两者。只有我们掌握了这个前提条件,方有实现职场良好沟通的可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家:该不该称赞孩子
你有勇气变得幸福吗?
《被讨厌的勇气》 |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蜜蜂笔记|一次读懂心理学大作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内容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