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浅谈《黄帝内经》中的传统医德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与医疗活动相联系的道德,它是在医务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一般道德在特殊领域内的具体表现,是调整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内经》是我国第一部有专门论述医学伦理道德内容的医书,关于医生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业务素养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记载,开创了医学道德之先河。本文旨在梳理《内经》中的传统医德,使人类长期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1
医德的基本原则
1.1天人合一,尊生贵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来源于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同质同源的,《内经》从医学的角度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自古人们称医为“仁术”,“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医生需要重视生命的珍贵。尊生贵人的思想,为医生的道德规定了价值取向。

1.2仁爱慈心,救死扶伤
《内经》一向强调医生要有良好的医德,高尚的医风修养,行医要有明确目的。《灵枢·师传》指出:学医是为了“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既有救死扶伤的仁爱精神,以活人为主,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又体现了要使高深医学道理发扬光大,流传后世的高尚医风。


2
医德的行为规范
医学道德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的医学实践中,依据医德原则、医德理论、和医疗过程中人们相互关系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医务人员行为准则。它既是社会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标准。

2.1医术精湛,学识渊博
高尚的医德为医术的提高注入动力,精湛的医术是高尚医德的具体体现。医德与医术并在,不仅是为医之道,也是习医之道。《内经》要求医生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能,《素问·著至教论》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示从容论》亦云:“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了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要求医生不但要对本学科有较深的造诣,还要了解天文、地理、人事,博览群书,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分析,灵活运用。

2.2医心赤诚,尽职尽责 

2.2.1体察人情,通达事故
《素问·疏五过论》说:“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尝富后贫……”,“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灵枢·师传》云:“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诸篇皆是强调医生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各个国家、各个家族不同的习俗礼法,全面考察每一个病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人喜好、心理活动,做到个体化诊疗。

2.2.2临病从容,诊案入微
《内经》指出医者要从容不迫,沉着细致的观察病人,分析病情;又要“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素问·方盛衰论》),把点滴、细微的各种诊察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在诊断疾病时《内经》强调四诊合参,必须与患者充分交流,坚决反对“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素问·征四失论》)和病家不必开口,便能断病遣药的做法。告诫医者必须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2.2.3神情专注,心身同治 
《素问·宝命全形论》在治病“五法”中把“治神”列为首务,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亦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治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医者的神,另一方面是患者的神。这就要求医生在临床施治时要全神贯注,明察秋毫,谨慎施治,除治形体病变外,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这种身心并治的方法,不仅是后世临床开辟心理疗法的导原,也为优良医学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

2.2.4 耐心劝慰,善于开导
《内经》要求医者还要善于开导说服病人,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素问·疏五过论》中提到“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则会导致“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因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所以医者要具备较高的医德修养,以体贴耐心的态度,达到改善病人形神之目的。

2.3端正态度,尊重医术
《素问·方盛衰论》曰:“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视八正邪,别五中部”,强调医生的态度、表情、语言甚至服饰仪表,均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而患者的这些心理活动,往往会影响到临床疗效。医生的言行常能反映其内在的品德修养及医术技能的高低,所以《内经》要求医生在诊治时,要态度严肃,品行端正,作风正派。


2.3.1言必有据,淡泊名利
《素问·徵四失论》中批判了那种“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贬石”的恶劣行为,谴责了哗众取宠、不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告诫医者一举一动都需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医生当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言必有据,切忌空谈,更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

2.3.2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素问·五脏别论》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主张医生和患者都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尊重医术,尊重自然规律及人的生命规律。

2.3.3循法达变,去故就新
医生既要遵循已有的经验,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开创新说,这也是医者应有的品德。《素问·示从容论》中指出既要“循法守度”,又要“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去故就新,乃得真人”(《素问·移精变气论》)。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无止境的,总有一些未知数等待人们去识破。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只有循法达变,去故就新,才能不断攀登医学高蜂。

2.3.4传医之道,首重医德
基于医学的重要性,《内经》对于医学教育,提出除因材施教“各得其人,任之其能”(《灵枢·官能》)”外,对医技传承也提出严格要求。《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素问·气交变大论》亦说:“得其人不教,是为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指出不愿奉献,不是有志于医学的人,不宜传授其医术。 只有严格选材,方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医生的水平与临床疗效。医技传承,本质上是对医生素养的要求,更是对医德的重视。


《内经》对医生提出的严格要求,对不良医风的严肃批评,对患者认真负责的严谨医学态度,既是两千年前医学道德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心浮躁,医生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医德的培养与规范显得尤为重要!“善言古者,必验于今”(《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以我们应努力从《内经》的传统医德理论中吸取营养,借古开今,创造具有传统医德特色的现代医德。

(作者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医学堂丨中医不仅讲医术更讲医德
不解决医生收入问题,难以唤回医学人文精神
8医患关系的伦理学问题
第五章 医学道德
医德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以济世活人为天职
名医话医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