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 可不只是「三主征」这么简单

年少时在院校学习的过程中,书本上将「三主征」(后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损害)作为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依据,工作后才发现诊断疾病还是应该看症状发生-发展-转归-结局规律,不是凭借「几主征」这么简单就能诊断疾病的。


笔者结合自己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例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例,将诊断过程中「不简单」的思考分析要点分享如下,欢迎大家指正。


病史查体


患者男性,47 岁。


2013 年 11 月 30 日自觉劳累后出现双侧膝关节以下麻木不适,有时有蚁走感,肢体力量正常,未在意。


2014 年 1 月 15 日左右开始出现走路踩棉花感,行走不稳,夜间室内行走会撞到桌椅,麻木感上升至腹股沟处,双下肢对水温感觉差。2 月初行走不稳症状加重,须看地面行走,麻木感上升到胸部。


自发病到住院 2 个月,患者仍可以从事搬动水果箱等轻体力劳动。在外院诊断为「脱髓鞘性脊髓病」。


查体:双髋部以下音叉震动觉消失,闭目难立征阳性,双足关节位置觉减退,四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跖反射消失,胸 7 以下痛觉减退,而四肢远近端、伸屈肌肌力均正常。腹壁反射消失,腹肌反射(也称为腹深反射)存在。


定位定性分析


1. 病程:亚急性病程。


患者第一个症状是 2013-11-30 左右出现,在 2014-1-15 左右麻木进展到腹股沟,进展过程 1 个半月左右,2014-2-3 当地住院时麻木进展到中胸部,这是在 2 周多时间进展。这种在数周~2 月左右进展过程是亚急性加重过程。此处,周围神经损害的麻木表现(双侧膝关节以下麻木),进展成传导束性感觉障碍(腹股沟,及中胸部水平),如何理解,后面会讨论。


患者第二个症状是:2014-1-15 左右出现走路踩棉花感,及天黑时行走不稳,这是深感觉性共济失调,至 2014-2-3 左右加重就诊,这是在 2 周多时间进展,是亚急性加重过程。


患者第一、第二症状次第出现,中间相隔 1 个半月左右,呈亚急性进展。综上,本病人是典型亚急性进展过程。而炎性脱髓鞘同一般自身免疫性疾病类似,多数都是急性进展过程。


2. 临床特点:症状的选择性及对称性。


患者首发症状是肢体麻木,进展至中胸段后,临床考虑是脊髓丘脑束受累,深感觉性共济失调是脊髓后索受累,因此症状定位应该在脊髓。


但患者肢体力量完全正常(因为要确认他肢体力量正常,专门问询,患者在当地医院住院前一天,即 2014-2-2 白天仍去卖水果,能从事搬动水果箱的轻体力劳动),那么患者锥体束损害应该说是不明显的,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受损也不明显,患者也没有小脑共济失调或者舞蹈样表现。


那么脊髓内走行的传导束、脊髓丘脑束及后索受损,而锥体束、小脑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均未受累,这是受损部位的选择性。患者双侧深浅感觉障碍没有差别,这是症状的对称性。


选择性及对称性是代谢性疾病的特点,这是因为不同组织器官,对营养物质缺乏、有害物质损害或者代谢物质堆积的耐受程度不同,因此耐受程度差的首先受累,或者受累程度重。


各种代谢性疾病多数都有选择性及对称性特点,尤其表现在影像学上,例如肝豆状核变性,选择性累及基底节,而且几乎不会见到一侧基底节受累的肝豆状核变性。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猫眼征」,选择性累及苍白球,也不会见到一侧苍白球受累的一氧化碳中毒。


有些时候,还可以反推,就是从影像学给临床诊断重要提示。例如,如果临床上看到一病史不详细的昏迷病人,应该鉴别的疾病非常多,但如果在影像学看到「猫眼征」,务必想到一氧化碳中毒,或者迟发性脑病可能,即使家属否认中毒,也必须追问,是否有某日晨起不明原因呕吐、头痛等症状,由此推断是否有不典型一氧化碳中毒病史。这种追问理论基础是,影像学选择性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给医生的提示。


相对的,炎性脱髓鞘疾病是随机性的,不同病人,某个病人可以运动症状重,另一个可能感觉重,下一个可能是尿便障碍明显。同一病人,也可能本次发病感觉重,下次运动重。


一般来说,脊髓受损部位各传导束均有受累可能。且双侧受累部位和严重程度也不对称,一侧下肢肌力Ⅱ级,对侧可能Ⅳ级,也可能Ⅰ级,感觉平面也可能不在同一水平,这是炎性脱髓鞘特点。


由以上病史分析,可以考虑,呈亚急性进展的代谢性疾病,突出表现是深感觉障碍和传导束性痛觉障碍。


关于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表现,Adams and Victor`principles of neurology 里面是这样讲的:


假如疾病未及时治疗(指的是上文说的手足麻木),共济失调性截瘫会出现,伴有不同程度的痉挛。查体提示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主要是前者。震动觉的消失是最持续性表现,相对于手和上肢,足和小腿部更突出,经常延续到躯干,位置觉也同时受损。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神经系统损害是大致对称的,感觉损害(应该说深感觉损害)在运动之前。


由此可见,突出且早期出现的深感觉损害,以及对称性是本病特点。


对于本病,当年在院校学习过程中,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同道还是将「三主征,即后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损害」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我个人认为诊断疾病还是应该看症状发生-发展-转归-结局规律,「几主征」的诊断方式是在对疾病认识深度不够,或者检查手段不够完备采用的。


例如,Wallenberg 综合征有「五主征」,以我们目前对疾病认识,绝大多数 Wallenberg 综合征是血管闭塞引起,即使很多病人症状体征仅有 2、3 个,临床上医生考虑到本病,就会予头部核磁及血管核磁检查,不会拘泥于「五主征」是否完备。Poems 综合征也有「五主征」,均出现的病人更少,临床上考虑本病可能,即骨穿检查确诊。


由此,本病人从病史分析,应该考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对辅助检查要有「预期」


接下来是设计一套辅助检查。临床医生怎样看待辅助检查,包括化验、超声及影像学,既能不忽略重要的异常结果,又不被各种各样的异常发现迷惑呢?


那就是在设计辅助检查方案时,对检查结果首先有预期:哪个检查结果应该是异常的,影像学的哪个部位应该出现什么样的异常表现?


辅助检查科室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操作流程,如果不能事先注明临床初步诊断,及可能部位出现的可能病灶,那么影像科不能有针对性的操作及查看,就可能漏诊。临床医生首先根据病史查体将病灶部位性质预先考虑,并在辅助检查申请单注明,辅助科室能有针对性操作及查看,这是临床和辅助科室互相配合的好方式。


维生素 B12 缺乏是亚联变最常见的病因,维生素 B12 缺乏可能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巨幼贫早期表现可以仅是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因此预期患者可能上述检查结果异常。


患者痛温觉障碍、深感觉障碍均在胸段,上腹壁反射消失,而双上肢腱反射存在,考虑病灶在下颈上胸段左右,因此预期颈部核磁共振会在脊髓后索出现病灶,呈典型或者不典型「反兔耳征」,也可能无病灶,因为病灶出现率在 30%~40% 左右。不能靠影像学确定或者排除诊断,辅助检查只是证明来自于病史诊断正确!


患者在当地刚入院时曾用激素治疗,血红蛋白含量正常,但平均红细胞体积 2 次化验均为 109fl(80~100),住院后期,当地医院加用肌注腺苷钴胺及口服叶酸,到我院入院常规检查,平均红细胞体积为 102fl,有所好转,考虑患者有巨幼贫早期表现,且腺苷钴胺及叶酸治疗有效。当地医院颈部、胸部核磁共振及我院复查均可见典型「反兔耳征」。


辅助检查结果符合预期,这是第三次确认。


这个病人 MCV 增大在当地和在我院入院时都没有重视,可能是血红蛋白正常,平均红细胞体积没有受到关注,为何会对这个异常视而不见呢?因为如果不是按「一重考虑、三次确认」方式考虑,在看化验单之前没有预期平均红细胞体积可能的改变,就会忽略这个指标异常。


所以很多时候,先前诊断不正确,改正过程中,发现有异常的检查结果、病灶被忽视了,一般都会被归结为「马虎」或者「不认真」,其实是没有针对性的检查,不能专门关注某项结果,下次仍然会忽视,不是认真能弥补的。


如果发现异常检查结果,是在预期之外的,是同本病一般情况不符合的,此时不能由辅助检查结果推翻先前诊断,而是要用「一元论」的思维方式,找出检查结果同先前诊断关系。


例如本病人,眼底荧光造影提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一般来说,亚联变不会合并本病,但对本病人具体情况分析,由于早期的误诊,患者用了激素冲击疗法,这是激素副作用。


教科书写的是对疾病各方面的总体概括,就像「没有哲学意义上的人」,也没有「按教科书得病的人」,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总会在符合某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呈现核心症状同时,表现某些特征。就是要结合共性和特性,才能对独立的病人个体诊治,同时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


患者在当地医院肌注腺苷钴胺之前,未查血清维生素 B12 水平,我院再查不会准确,因此未查。患者出院回当地后复查平均红细胞体积,结果正常。


对病人不规范应用维生素 B12 治疗是干扰检测结果的不利因素,很多患者在出现神经科疾病后,医生把甲钴胺或者腺苷钴胺作为常规「营养神经」治疗,导致维生素 B12 水平正常甚至升高,有时未向患者说明,致使患者否认曾经用过此类药物,对后续诊断造成干扰。


鉴别诊断也要「一重考虑,三次确认」


本病例没有提到鉴别诊断,对鉴别诊断也要采用「一重考虑,三次确认」的思考方式,只是多数情况下,是排除不该有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异常结果。


此外 Adams and Victor`principles of neurology 上面的对本病的描述值得思考:


病人首先注意到的是全身乏力感和感觉异常,包括发麻感、刺痛感,或者其他描述不清的感觉,感觉异常包括手和足,但前者多见。


双手麻木刺痛,这要考虑是周围神经损害,代谢性周围神经损害多为轴索损害,如糖尿病性及酒精性周围神经病等。轴索损害一般要符合「长度依赖性」原理,本病手部先出现症状较多,是因为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周围神经病变是脱髓鞘性改变为主,可不遵循「长度依赖性」原理。


但也有报道,本病周围神经损害的病理表现复杂,星形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共同作用,损害以轴索为主伴有髓鞘损害,占 76%,单纯髓鞘损害占 24%,由此可见各实验所得结论不同,手部先出现症状的原因可能是更加复杂的机制。


但本病人是双下肢先出现麻木感,且逐渐上升至胸部,这种临床症状不能从解剖学解释,因双足麻木考虑是袜套样感觉减退,这是周围神经损害表现,胸部以下麻木感是传导束性感觉障碍,是脊髓丘脑束受损,周围神经损害和脊髓损害是不能互相衍变的。


关于这种情况,书中提到:


躯干某一节段以下的感觉减退可能在少数病例中出现,但是这样的表现提示可能是其他的疾病(我个人认为,这句话针对性不强,并且接下来就讲了相反的例子)。但是,我们的 2 个病人描述了胸部的条带状感觉异常。皮肤感觉损害表现不是按肢体远端分布的痛温觉及触觉减退,混淆了周围神经小纤维病变和脊髓丘脑束损害。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书中写到:


周围神经损害是本病原发症状,还是由于神经纤维在脊髓背侧传入时受损继发,是有争议的,但是目前的病理学证据支持前者。


但本患者双下肢膝反射和跟腱反射都消失,又是明确的周围神经损害证据,可见,作为病人「三主征」即使都存在,周围神经损害也有不能解释之处。


对本病病程,教科书提到可以呈亚急性,也可能是慢性。但我在临床看到病人多数都是数周,最多 2 个月左右就不能正常行走,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可是我看过一个病人,的确是慢性病程,而且呈明显病情反复。


这是理论和临床的不一致性,临床工作往往复杂得多,要全面考虑,反复询问及患者的配合才能诊断清楚。


此外,医生必须有足够时间看病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巧妇也难为「无时」之炊。无限制的给医生加大工作量,医生只能几分钟看一个病人,哪能诊断清楚!经验多的医生也不是神仙,不是看一眼就能正确诊断,他们也要有足够时间了解病情,只是他们思考更加全面,更有可能发现潜在风险。


亚急性联合变性的 4 类典型影像学表现你知道吗?回复 6616 即可查看。

丁香园论坛站友回复 绑定 还可获取 5 个丁当。


编辑:李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病例】医鉴之窗: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别误诊为贫血1例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6
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竟是缺了这种维生素
甲钴胺不只是修复神经,还可以用于这5种常见病,建议了解一下
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小脑病变1例及机制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