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泽泻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甘、咸,寒,无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甘咸,性寒无毒,入膀胱、肾、三焦、小肠四经。主去胞垢,退阴汗,治小便淋涩仙药,疗水病湿肿灵丹。畏海蛤,文蛤。色白者佳。

泽泻下降为阴,专主渗泄,宜入膀胱诸经。其行水之功过于猪苓。

《本草经解》叶天士

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泽泻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其主风寒湿痹者,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则血闭而肌肉麻木也;泽泻味甘益脾,脾湿去,则血行而肌肉活,痹症瘳矣。其主乳难者,脾统血,血不化,乳所以难也;味甘益脾,脾湿行则血运而乳通也。

其主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者,盖五脏藏阴者也,而脾为之原,脾主肌肉而性恶湿;泽泻泻湿,湿去则脾健,脾乃后天之本,所以肌肉长而气力益。阴血充而五脏得所养也,其消水者,所以肌肉长而气力益。阴血充而五脏得所养也,其消水者,入膀胱气寒下泄也。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者,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水道通则肾之精道固,精足则气充,肾开窍于耳,所以耳聪;水之精为目瞳子,所以明目。肾者胃之关,关门固所以不饥;肾气纳,所以延年轻身也。其言面生光能行水上者,脾为湿土,湿则重,燥则轻,轻则能行水上,脾统血,血充则面有光彩也,盖表其利水有固肾之功、燥湿有健脾之效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咸,微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燥土泻湿,利水通淋,除饮家之眩冒,疗湿病之燥渴,气鼓水胀皆灵,膈噎反胃俱效。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归膀胱、肾、三焦、小肠经

《本草经解》

归膀胱、脾经

《长沙药解》

归肾、膀胱经

别名

《本经》

芒芋、鹄泻

《集注》

及泻

常用方

《本草经解》叶天士

泽泻同白茯、白术、猪苓、肉桂,名五苓散,治湿热。同山药、山萸、白茯、丹皮、生地、北味,名都气汤,补肾真阴,及小儿行语迟。同白茯、建兰叶、猪苓,治饮痰咳嗽。

《长沙药解》黄元御

《金匮》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以饮在心下,阻隔阳气下降之路。阳不根阴,升浮旋转,故神气昏冒而眩晕。此缘土湿不能制水,故支饮上泛。泽泻泻其水,白术燥其土也。

泽泻咸寒渗利,走水府而开闭癃,较之二苓淡渗,更为迅速。五苓、八味、茯苓、泽泻、当归、芍药诸方皆用之,取其下达之速,善决水窦,以泻土湿也。

使用注意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扁鹊云:多服病人眼。

畏海蛤、文蛤。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畏海蛤,文蛤。色白者佳。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汝南池泽。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

汝南郡属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代,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此物易朽蠹,常须密藏之。叶狭长,丛生诸浅水中。《仙经》服食断谷皆用之。亦云身轻,能步行水上。

《中药大辞典》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冬季叶子枯萎时,采挖块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

生于沼泽边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等地。四川、福建有大面积的栽培。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不计多少,细剉,酒浸一宿,漉出,曝干,任用也。

《中药大辞典》

泽泻:拣去杂质,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捞出,晒晾,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

盐泽泻:取泽泻片,用盐水喷洒拌匀,稍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至表面略现黄色取出,晾干。(每泽泻片100斤,用盐二斤八荫,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中药学》 凌一揆主编

  泽泻  (《本经》)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痰饮等。泽泻甘淡渗湿,利水作用与茯苓相似,为水湿症所常用。且性寒能泄肾及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常与茯苓、猪苓等药同用,以增强利水渗湿作用。治泄泻及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术配伍,如泽泻汤。

 【用量】5〜10g。   

《饮片新参》王一仁

泽泻

形色:色黄形圆,片平滑。

性味:甘淡微苦咸。

功能:入肾膀胱利尿,消肿通淋,治湿温头重,小溲短赤。

分量:二钱至四钱。

用法:生用,或炒用止泻。

禁忌:遗溲者忌用。

陈士铎《本草新编》

泽泻,味甘、酸、微咸,气寒,沉而降,阴中微阳,无毒。入太阳、少阳足经,能入肾。

    长于利水,去阴汗,利小便如神,除湿去渴之仙丹也。

    或问泽泻,既是利水消湿之物,宜乎水去湿干,津液自少,胡为反能止渴?岂知泽泻不独利水消湿,原善滋阴。如肾中有水湿之气,乃所食水谷不化精而化火,此火非命门之真火,乃湿热之邪火。邪火不去,则真火不生,真火不生,乃真水不生也。泽泻善泻肾中邪火,泻邪火,即所以补真水也。苟非补肾火,六味丸中,仲景夫子何以用泽泻耶?夫肾有补无泻,泽泻补肾,非泻肾,断断无差。不然,何以泻水而口不渴,非泻邪水耶?所以生真水之明验乎。所以五苓散利膀胱,而津液自润也。

    或曰泽泻泻中有补,敬闻命矣,然所泻者水而非火,吾子之谓是泻火,不亦异乎?盖泻火而不泻水,是有说焉。膀胱者,太阳之腑也,原属火,不属水。膀胱之水不能下通,本于寒者少,由于热者多。盖膀胱无火乃水闭,有火又水闭也。泽泻用之于五苓散中,虽泻水,实泻火也,因其为泻火之味,所以用之出奇。不然,二苓、白术泻水有余,又何必借重泽泻乎。

    此泻火之确有至理,人未之思耳。

    或问泽泻利多补少,而子必曰补,想因仲景张公用之于六味丸中,故曰泽泻利中有补。

    不独六味丸中为然,即五苓散中用之,何独不然,凡小便不利之人,未有口不渴者,一利小便而口渴解。五苓散,利小便也。利小便口渴解者,口中生津液也。五苓利小便之水,去则无水以润口,宜其渴矣,乃不渴,而反生津液,非利中有补之明验乎?且小便之所以不利者,以膀胱之有邪火。膀胱有火,乃热干津液而口渴。泽泻在五苓散中,逐邪火而存真水,火去乃水自升,水升乃津液自润,津液润,而灌注于肾宫。谁谓泽泻有泻而无补乎。

    或问泽泻用于六味丸中,乃泻中有补,不识用于八味丸中何意?曰:有深意也。夫肾中无火,故用八味地黄丸,于水中补火也。然而火性炎上,不用药以引其下行,乃龙雷之火未必不随火而沸腾。而用下行之药,但有泻无补,又恐补火,而火仍随水而下泄,又复徒然。使下行,但有补无泻,又恐补火,而火不随水而下泄,乃补火大旺,必有强阳不倒之虞。妙在泽泻性既利水,而泻中又复有补,引火下行,泻火之有余,而不损火之不足,辅桂、附以成其既济之功,谁谓仲景公用泽泻于八味丸中,竟漫无妙义哉。

    或问泽泻举世皆以为泻,先生独言泻中有补,且各尽宣其异义,不识八味、六味、五苓之外,更有何说以广鄙见乎?夫泽泻之义,于三方可悟其微,三方最未尽其妙。泽泻不特泻火之有余,而且泻水之有余;不特不损火之不足,而且不损水之不足。此泻中有补,前文尽宣。

    然而,功不止此。泽泻更能入于水之中,以补火之不足;入于火之中,以泻水之有余。虚寒之人,夜多遗溺,此火之不足也,势必用益智仁、山茱萸、五味子之类,补以收涩其遗矣。

    然徒用酸收之味,不加咸甘之品于其中,乃愈涩而愈遗,泽泻正咸甘之味也。入于益智、山茱萸、五味子之内,遗溺顿痊。若非利中补火,不更助其遗乎?虚热之人,口必大渴,此水之不足也,势必用元参、生地黄、沙参、地骨皮、甘菊之类泻火,滋润其渴矣。然徒用苦寒之味,不加甘咸之品于其中,乃愈止而愈渴。泽泻正甘咸之味也,入之于元参、生地、沙参、地骨皮、菊花之内,口渴自愈。若非利中补水,不益增其渴乎?此泽泻之微义又如此矣。

    或疑泽泻有功有过,但言其功,而不言其过,恐非持论之平。不知泽泻利水,单用乃有功有过,共用乃少过多功。盖单用可以泻水盛之人,不可以泻水虚之子,泻水盛乃有功,泻水虚乃有过也。共用宜于补剂,不宜于攻剂,补虚乃多功,攻实乃少过也。有过有功,是人之不善用也,与泽泻何过哉。

    或问扁鹊公云多服泽泻,病患服是泽泻,过于利水,非补阴之药矣?此非扁鹊公之言,乃后人记而传之者也。泽泻用之六味、八味诸肾药中,但补而无泻,多服、久服,正得大益,又安能损目哉。惟肾气乏绝,阳衰流精,肾气不固,精滑目痛,不可单服泽泻,以虚其虚,若入于群补肾药中,又正无害也。

泽泻多服虽则昏目,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盖味咸能泻伏水,则胞中留久陈积之物由之而去也。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昏目。二者不可不知。(《本草蒙筌》)

《本经》云:“泽泻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能行水上”云云,到底是无稽之谈,还是言近旨远?一起看看朱老怎么说。

文/朱良春

泽泻甘淡性寒,其功长于利水,人皆知之,且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但其用量若大于30克(汤剂),亦可通大便,此则朱老在长期临床中观察所得。

然他认为泽泻之功,尚不止此二端,常重用泽泻治疗单纯性肥胖、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糖尿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症。并谓:此即所谓“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古义”云何?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已指出: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能行水上”云云,前人曾斥为无稽之谈,说从古至今,有谁见过吃了泽泻、菖蒲能行水上者?并谓《本经》成书于汉代,不免沾染上当时的迷信色彩,或为无知妄人所加者。

朱老谓:“能行水上”,似可作为“轻身”的一个形象的解释,盖轻身,即身轻也。

“新知”云何?

早在30年代中叶,国内学者经利彬等即报告泽泻有使血糖下降的作用,以及减轻血胆固醇在血液内滞留的作用和持续降低血压的作用。

60年代日本学者小林忠之又两次报告:泽泻有抗脂肪肝的作用,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及缓和粥样硬化的作用。

朱老结合古今认识,对高脂血症及单纯性肥胖、脂肪肝曾拟一方,名“降脂减肥汤”

制苍术、黄芪、泽泻、淫羊藿、苡仁、冬瓜皮、冬瓜仁、干荷叶、草决明、丹参、半夏、山楂、枳壳

水煎服,或改作丸剂亦可。

此方收载在笔者主编的《中老年祛病养生长寿良方》一书中(1993年,学苑出版社),可供读者参考酌用。患者如能坚持服药,适当节食(均衡饮食,八分饱)并适当增加运动量,效果不错。

文摘自《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何绍奇、汤叔良整理

泽泻 治眩晕非30克不为功。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 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 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

《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产地:

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干燥,装入竹筐中撞去须根及粗皮。

性状鉴别

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饮片 泽泻

为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淡黄色至淡黄棕色,可见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盐泽泻

形如泽泻片,表面淡黄棕或黄褐色,偶见焦斑。味微咸。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寒渗利清泄,入肾与膀胱经。既利水渗湿,又清泻肾与膀胱之热,故为治下焦湿热及水肿兼热所常用。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

主治病证

(1)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

(2)湿盛泄泻,痰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药理

本品有利尿、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脂肪肝、减肥、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炎等作用。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徐大椿

 味甘,寒。主风寒湿痹,(凡挟水气之疾,皆能除之。)乳难,(乳亦水类,故能通乳也。)消水,(使水归于膀胱。)养五脏,益气力,(水气除则脏安而气生也。)肥健。(脾恶湿,脾气燥,则肌肉充而肥健也。)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皆涤水除湿之功。)能行水上。(水气尽,则身轻而入水不没矣。)

 (泽泻乃通利脾胃之药,以其淡渗能利土中之水,水去则土燥而气充,脾恶湿故也。但湿气必自膀胱而出,泽泻能下达膀胱,故又为膀胱之药。)

泽泻苦寒,春生浅水得水之阴足而利水,独茎直上,能化气行启肾阴之气上滋中土而灌溉肌腠皮肤,其淡渗中土水津自膀月光而出,根色深黄味苦寒善清湿热,脾胃水湿水各不分泄泻不止胃苓散,水湿停蓄水肿烦渴五苓散,痰饮停聚头目昏眩泽泻汤,肾阴不足相火偏亢遗精潮热六味地黄丸。

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泽泻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其主风寒湿痹者,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则血闭而肌肉麻木也;泽泻味甘益脾,脾湿去,则血行而肌肉活,痹症瘳矣。其主乳难者,脾统血,血不化,乳所以难也;味甘益脾,脾湿行则血运而乳通也。

其主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者,盖五脏藏阴者也,而脾为之原,脾主肌肉而性恶湿;泽泻泻湿,湿去则脾健,脾乃后天之本,所以肌肉长而气力益。阴血充而五脏得所养也,其消水者,所以肌肉长而气力益。阴血充而五脏得所养也,其消水者,入膀胱气寒下泄也。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者,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水道通则肾之精道固,精足则气充,肾开窍于耳,所以耳聪;水之精为目瞳子,所以明目。肾者胃之关,关门固所以不饥;肾气纳,所以延年轻身也。其言面生光能行水上者,脾为湿土,湿则重,燥则轻,轻则能行水上,脾统血,血充则面有光彩也,盖表其利水有固肾之功、燥湿有健脾之效也。

利湿药之利水消肿药,6-10g煎服,气微味微苦。生用泄热力强,盐水炒用专于泄下焦之火。

主治:利水渗湿,泄热。

1.水肿,小便不利,本品甘淡渗利,利水作用较强。治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常与其他利水药物相须为用,与茯苓,猪苓,白术等配伍,如五苓散。治疗妊娠浮肿,喘息气促,与桑白皮,槟榔,赤茯苓同用。

2.淋证,泄泻,本品性寒,渗湿下行,善清下焦膀胱湿热,治湿热蕴结膀胱之热淋,小便短赤,淋漓涩痛,常与木通,车前子等同用,以增强清热通淋之功。治湿热带下,常与龙胆草,苦参,黄柏等清热药同用。

3.遗精,本品能泄下焦之火,治相火偏亢之遗精,常配伍滋阴降火药,与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同用。

此外,本品渗水湿,消痰饮,治痰饮停聚,清阳不升之头目眩晕,常与燥湿之品白术配伍,如泽泻汤。

泽泻利水,然用一月以上需替换之,恐损肾。

朱良春:泽泻利大小便、轻身减肥

2014-03-30 何绍奇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215期,

作者/何绍奇 ⊙ 编辑/王超

⊙编者按:名师高徒,朱老用药,绍奇整理,指导临床,毫无保留。文短小、精悍、语言流畅,颇有风采。

泽泻利大小便、轻身减肥

泽泻甘淡性寒,其功长于利水,人皆知之,且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但其用量若大于30克(汤剂),亦可通大便,此则朱老在长期临床中观察所得。

然他认为泽泻之功,尚不止此二端,常重用泽泻治疗单纯性肥胖、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糖尿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症。并谓:此即所谓“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古义”云何?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已指出:“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能行水上”云云,前人曾斥为无稽之谈,说从古至今,有谁见过吃了泽泻、菖蒲能行水上者?并谓《本经》成书于汉代,不免沾染上当时的迷信色彩,或为无知妄人所加者。

朱老谓:“能行水上”,似可作为“轻身”的一个形象的解释,盖轻身,即身轻也。“新知”云何?早在30年代中叶,国内学者经利彬等即报告泽泻有使血糖下降的作用,以及减轻血胆固醇在血液内滞留的作用和持续降低血压的作用。60年代日本学者小林忠之又两次报告:泽泻有抗脂肪肝的作用,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及缓和粥样硬化的作用。朱老结合古今认识,对高脂血症及单纯性肥胖、脂肪肝曾拟一方,名“降脂减肥汤”(制苍术、黄芪、泽泻、淫羊藿、苡仁、冬瓜皮、冬瓜仁、干荷叶、草决明、丹参、半夏、山楂、枳壳),水煎服,或改作丸剂亦可。

此方收载在笔者主编的《中老年祛病养生长寿良方》一书中(1993年,学苑出版社),可供读者参考酌用。患者如能坚持服药,适当节食(均衡饮食,八分饱)并适当增加运动量,效果不错。

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渴。

  【考证】

  泽泻汤证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五苓散证曰∶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以上二方,以泽泻为君药。泽泻汤,泽泻五两,五苓散一两六铢半。

  茯苓泽泻汤证曰∶吐而渴欲饮水。

  以上一方,泽泻四两。

  八味丸证曰∶小便不利。又曰∶消渴、小便反多。

  以上一方,泽泻三两。

  猪苓汤证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泽泻一两。

  牡蛎泽泻散证曰∶从腰以下有水气。

  以上一方,用泽泻与余药等分。茯苓泽泻汤以下四方,以泽泻为佐药也。

  上历观此诸方,泽泻所主治也,不辨而明矣。

  【互考】

  泽泻、五味子,同治冒而有其别也。说见于五味子部中。

  【辨误】

  陶弘景曰∶泽泻久服则无子。陈日华曰∶泽泻催生,令人有子。李时珍辨之,其论详于《本草纲目》。夫怀孕,妇人之常也,而有病不孕,故其无病而孕者,岂其药之所能得失乎?

  三子不知此义,可谓谬矣。余尝治一妇人,年三十有余,病而无子,有年于兹。诸医无如之何,余为诊之。胸膈烦躁、上逆而渴,甚则如狂,乃与石膏黄连甘草汤,并以滚痰丸服之。

  周岁,诸证尽愈。其父大喜,以语前医。前医曰∶治病则可,而不仁也。曰∶何谓也?曰多服石膏,无子也,是绝妇道也。非不仁而何?其父愕然,招余诘之。余答曰∶医者掌疾病者也。而孕也者,人为而天赋,医焉知其有无哉?且彼人之言,子何不察焉?彼人疗之十有三年,而不能治之,彼岂豫知其来者乎?其父曰∶然。居顷之,其妇人始孕也。弥月而娩,毋子无

  【品考】

  泽泻 本邦仙台所出者,是为良也。锉用。

《本草崇原》明·张志聪

      泽泻

     气味甘寒,无毒。主风寒湿痹,乳难,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泽泻《本经》名水泻,主泻水上行故名。始出汝南池泽,今近道皆有,唯汉中者为佳。生浅水中,独茎直上,根圆如芋,有毛。)

泽泻,水草也。气味甘寒,能启水阴之气上滋中土。主治风寒湿痹者,启在下之水津,从中土而灌溉于肌腠皮肤也。乳者,中焦之汁,水津滋于中土,故治乳难。五脏受水谷之精,泽泻泻泽于中土,故养五脏。肾者作强之官,水精上资,故益气力。从中土而灌溉于肌腠,故肥健。水气上而后下,故消水。久服耳目聪明者,水济其火也。不饥延年者,水滋其土也。轻身面生光者,水泽外注也。能行水上者,言此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以其能行在下之水,而使之上也。

泽泻寒瘀。与马蹄寒软不一样。

去水肿。水肿即身上的沼泽。

治淋。收淋水(下区水)回膀胱。

寒瘀。解热瘀效果一般。

药材软则坏,弃用。黑实部分和皮亦弃用。只用白色身部分。如同芋头,只取粉身。

与白茯苓的区别:白茯苓中间热,火水未济。泽泻没有热,方便使用,白芍泽泻片等。

轻身,能行水上(夸大)。去黑。面光彩。

寒瘀食品,过食则寒瘀。心悸手脚抽筋。

内外区别不大的。硬说的话,解表解肌和心。

上寒,中下寒瘀,外寒软。

白芍泽泻片:内外双解。润肤美白。

泽泻,把内水推到体表。所以,肌肉和下区干(身轻,其实是肌肉有力),面光彩(面就是表,光就是水)。过度会肌肉抽筋可能爆血管。内干者不适合。

大剂量泽泻,可以止头晕,效果明显,常用大于30克,经验之谈。

生于水而利水。

生于根下,化气上行,引肾阴以达于上。

泽泻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主治:

  1.利水渗湿

  如治疗太阳膀胱蓄水证的五苓散、猪苓汤,均用其治“小便不利”;牡蛎泽泻散治“腰以下有水气者”;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茯苓泽泻汤治疗因脾虚水饮内停而出现的“反胃证”等。仲景用泽泻之旨,皆是取其利水渗湿之功。《本草衍义》谓:“泽泻,尤长于行水。”并说:“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本草经集注》谓:“泽泻可逐膀胱三焦停水。”《本草汇言》载:“方龙潭云,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并誉其为利水之主药。”《药品化义》亦赞泽泻“为利水第一良品”。《本草正义》还说:“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本草纲目》则全面阐述了其利水渗湿的机制,谓:“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

  证之临床:《素问病机保命集》白术散,用其配白术,并用茯苓汤调下,治臌胀水肿;《本草纲目》三白散,用其配白术,白茯苓、灯心草,治冒暑霍乱,小便不利;《妇人良方》泽泻散,用其配桑白皮(炒)、槟榔、赤茯苓加姜水,治妊娠遍身浮肿,小便赤涩,皆说明泽泻是一味利水渗湿之要药。

  2.泄热

  朱丹溪谓泽泻“能利膀胱、包络之火”。《别录》中云泽泻能“止遗泄,是得泽泻清之而精自藏”。《药性论》亦谓泽泻能“利膀胱热,宜通水道”。《本草纲目》说它可“渗湿热”。观仲景所用泽泻诸方亦多兼热证。如五苓散证有“微热”症;猪苓汤有“发热”症;茵陈五苓散主治湿热黄疸等。《千金方》用其配茵陈、滑石,治湿热黄疸,面目身黄;《外科正宗》用其配木瓜,苍术、木通等治脚气有寒热者,都充分证明泽泻有泄热之功。

  用量用法:

  仲景用泽泻计8方。注明用量者4方。

  1.用量

  最大半斤,最小1两,一般常用4~5两。观仲景用泽泻,凡用于祛水邪者量重;用于泄热剂中量较轻。今人常用量为6~12g。

  2.炮制

  《实用中药手册》谓:“酒泽泻,是借酒的串散之性,以加强泽泻行水渗湿之功。盐泽泻:长于补肾渗湿,用于腰痛、遗精、脚膝酸软。炒泽泻,偏于和脾、渗湿,用于痰饮、泻痢、头目晕眩。”

  3.用法

  煎汤,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医学入门》谓:“凡淋、渴、水肿,肾虚所致者,不可用。”《本草经疏》亦谓:“病人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阳衰精自流出,肾气不固精滑,目痛,虚寒作泄等候,法咸忌之。”故肝、肾虚而无湿热者忌服。

  药理研究:

  泽泻主要含泽泻醇A、B、 C、胆碱卵磷脂等。药理作用有利尿、降压、降固醇和抗结核杆菌的作用[1]。

  临床应用:

  1.高脂血症

  用泽泻浸膏片,每片相当于生药3g,每次口服3片,每日3次,疗程1个月,临床观察110例。其中44例胆固醇增高者(胆固醇平均含量由258. 4mg%下降至235. 2mg%)平均下降9. 0%,其中下降10%以上者将近半数。103例甘油三酯增高者(由337. 1mg%下降至258mg%)平均下降22.5 mg%,其中下降10%以上者占65 %,下降30%以上者占40.8 %,有18.4%的病例下降50%以上[2]。

  2.糖尿病

  用泽泻、葛根、刺五加各等量,制成片剂,每片重0. 307g,约含生药1. 11g,每日3次,每次5~7片,于饭前1小时内服。30天为1疗程。观察24例,结果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5% [3]。

  此外,以泽泻为主治疗高血压病[4]、中耳积液[5]、相火妄动遗精[6],均获得较满意疗效。

  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服后可能出现轻度食少、嘈杂感、肠鸣、大便变软等胃肠道反应,这种副作用可能与泽泻所含的辛辣刺激性物质有关,但一般均可继续服用,不必停药。

  参考文献:

  [1]孔增科,《实用中药手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3:226;

  [2]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等,《中华医学杂志》,1976, (11):693;

  [3]赵冠英等,《中医杂志》,1983, (9):25;

  [4]朱文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 (9):527;

  [5]孙佛全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 (1):32;

  [6]侯士林,《中医杂志》,1983, (7):53。

本文摘自《张仲景医学全书·张仲景药物学》第2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1月第2版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泽 泻(《本经》)
泽泻---
每日中药——泽泻
名医论方 二十五、补阴 六味地黄丸方论
(12)[转载]方草轩经方解读:五苓散
泽泻,利水之主药;能宣通内脏之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