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遵义文化的历史演进
作者:胡长斌

  遵义地处大西南深腹,为西南军事要冲,亦是多种文化交融杂处蔓生之地。大娄山脉从东到西纵贯全境,南北横陈于长江、乌江之间,其文化形态呈现山地特征和多民族色彩。
  早在20万年前,这片山海就有“桐梓人”繁衍生息于斯,他们据乌江、赤水河、芙蓉江、洪渡河等江河作交流通道,流动于山里山外。其间,最具神话色彩的丹砂冶炼,应是这片地域最早的发展诉求。
  秦时,强大的秦帝国开始打量这片山海。汉初,武帝派唐蒙将军深入山腹,实施战略上的治理方略。今桐梓境内的“蒙渡”,就是以黄河文明为基础的中原文化深入夜郎的物证。斯时矣,大娄山脉处在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与夜郎文化之间,最终迎候中原文化的洗礼。
  这期间的交流交往,遗下一个“夜郎自大”的成语。这个成语在未成为成语之前,没有贬意,只是表达山里人的一种询问。滇王问汉使者,滇与汉,哪个疆域要宽一些;夜郎王询问的是同一个问题。滇王和夜郎王的问话,恰好表达了山地文化的特征,那就是努力打破眼前的山海的阻隔,心思如鸟儿的飞翔,尽力去打探山外世界。可是,当这个问话演绎成了成语之后,就产生了贬意,指向妄自尊大。但它贬损的,绝非西南广袤的山海,而是揶揄某些人、事、物的粗陋和浅见。至于滇王问在前,夜郎王询在后,何以形成这个成语?这就与成语多为四字型有关;所以,“滇自大”就难以形成成语而让“夜郎自大”流行了。生活在这片山地的人,完全不必自寻烦恼,埋怨司马迁先生作《史记》时,造出孰大孰小的句子。我们只需记住这个成语的警醒意义就够了。
  自汉以后,这片山国属流官领导,但隶属多有变更,皆因魏晋南北朝之朝代更迭所致,大抵都未出巴蜀文化区域范畴。这个时候,山地文化中的“山地”因素彰显,流官实际也已难予控制,只好实行“羁縻”管理体制:只要当地头面人物认可上级的示好,当地政权表示顺从上级即可。
  到了唐代盛极而衰之时,播土开疆,播州时代来临。不管是罗荣入播,还是杨端入播、穆氏入播,都是武力在先,管理在后。在制度设计上,由流官治理变为土官治理。元时推行土司制度。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王朝倾全国之兵围剿播州杨氏政权,次年实施改土归流之后,“播州”,作为一级行政单元,一个制度符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从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开播,到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播州从历史上消失,其存在计有962年。可谓千载悠悠。
  播州作为一个时代终结了,但播州文化并未因此泯灭。“杨粲墓”作为西南墓葬文化精品和西南石刻艺术宝库,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海龙囤”作为“平播大战”中的最后征战地和古代军事城堡,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其断垣残墙仍在无言地述说600多年前战事的惨烈。它们既是山地文化的亮点,又是播州文化的精品。此外,包括明代文学大家宋濂《杨氏家传考》在内的一大批文献,以及遗迹、遗物、轶事、旧闻,已然成为遵义地域文化中有案可稽、有物可视、有因可溯的厚重的遗产。
  作为历史题材,抑或制度建设题材,播州,其实并未进入文学视野。文学的“桐梓人”,文学的丹砂世界,文学的大娄山,文学的“杨粲盛世”,时至今日,依然未见文学椽笔撩去其神秘面纱,得以营建文学的殿堂。
  在播州旧域,有两次地域性大事件,深深地影响到这片山海的走向,深深地印存于山民的心理和行为之中。
  其一,便是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的“改土归流”,播土一分为二,一部划归四川,一部划归贵州。地域的隶属不是重要的,改土归流才是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从此,播州旧域土司寿终正寝,中央派出官员实施有效管理,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于山民心理,都步入了全国一盘棋。这为后来遵义军民府或遵义府的发展,在制度层面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其二,便是公元1951年实施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是阶级斗争的最后成果,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最后夙愿的圆满实现,亦是近、现代中国革命的最高成就,更是新生的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土地改革,是一个旧时代从制度上的结束,一个新时代从制度上的开始。
  文学的改土归流,应是一部气象万千的土、流博弈史,山民从依附于地方豪酋到依赖于官府治理,这样的一部身份改变史。而土地改革,更是从制度上将农民提升为国家公民,进而影响国家的决策与发展,促成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文学的土地改革,不止于制度的革命,不止于农民阶级成了耕种土地的主人,而是从精神层面,揭示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即社会主义价值观。土地是国家最大的资源,亦是最后的资源。国家对土地的掌控与调配,充分体现了国家的价值观。新中国对土地的把握,自然要扬弃旧制度,并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贯彻到各个层面,从物质到精神,从当下到未来,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价值观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诸如“人民公社”、“联产承包”、“土地流转”;但这不是核心价值观的变异,而是在其范畴内的有序变通,目的是寻求更好的发展,更有力地支撑核心价值观。所以,土地改革不是简单的土地分配方式,它事关国体,事关国运,事关全局。关键在于人类总得要有一种理想,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这就是文学要讨论的话题。
  当“当下”被“未来”代替之后,“当下”也就成为历史。曾经属于“当下”的遵义解放,艰苦繁难的社会重建,以及全民参与的经济建设,也已与当下渐行渐远,隐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文学应该进入曾经的“当下”,收捡“火热”,打捞“激情”,解读高山流水,托出社会变迁的局部或整体,成为“建设进行曲”中的文学乐章。“大三线建设”是遵义开放的发端,改革开放则是遵义快速发展时期。文学不要游离于这样的发展变化,投身其间,感同身受,褪“小资”情调,去无病呻吟。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要的是黄钟大吕,真正充满文学品位的探索,充满文学品格的构建;而非报道式的扫描,宣传干事似的汇报,官员式的即兴发言,炫富式的自卑宣泄,动物式的低级庸俗,以及应用文式的格式写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土司遗城·海龙屯
播州·珍州
考古学者李飞做客“精读堂”讲解“无字之书”海龙囤—— 复活的土司城堡
历史第一世袭官位,历经唐,宋,元,明四朝,共七百多年
走马播州
解读土司制度与文化,一窥贵州文化特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