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蕭紅》肖鳳撰(1995)

蕭 紅

(張乃瑩1911-1942)

肖鳳

 

 

  “沒有風格的作家——等於沒有命中的箭。”

               ——(俄)維亞席姆朗斯基

                 

  蕭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雖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却是一位獨具風格的作家。

  她本名張辶西瑩,191162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裏。幼年喪母,父親張廷舉是一個冷酷的官僚,只有祖父張維禎給她疼愛和溫暖,幷成了她的第一位啓蒙教師。1920年,在祖父的支持下,得以進入本縣南關小學讀書。1925年,又進入本縣第一女子高小讀書。這一年,她參加了本校支持“五卅”受難工人的募捐義演,在一出名叫《傲霜枝》的話劇中,飾演一個抗拒包辦婚姻的姑娘。1927年,離開故鄉呼蘭縣,進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讀書,在此期間,對美術和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92811月,參加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者修建吉敦鐵路的示威遊行。1930年,祖父去世,在家中失去了唯一的保護人,父親即在繼母的調唆之下,爲蕭紅訂下了一門親事,幷與第一女中的校長串通一氣,取消了蕭紅在第一女中的學籍,被迫返回家裏。

  1930年,爲了抗拒包辦的婚姻及家族的迫害,毅然離家出走,先從呼蘭縣逃到哈爾濱,再從哈爾濱逃至北京,開始過飄泊流浪的生活。1931年,家中爲她包辦的那個未婚夫追至北京,在此人的誘騙。下,蕭紅與他同居,幷於1932年回到哈爾濱,住在道外正陽十六道待的東興順旅館裏。欠下了六百多元的食宿費之後,那個人藉口回家取錢,從此一去不返,把即將臨盆的蕭紅遺弃在旅館裏。旅館老闆爲了挽回經濟上的損失,準備把蕭紅賣到附近的妓院裏去。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得到了蕭軍、舒群等人的幫助。在松花江發大水的一片混亂中,蕭軍將蕭紅接出東興順旅館,送往市立第一醫院,生下了一個女孩。由於蕭紅産後病重,經濟困難,蕭軍遂將女孩送給了他人。蕭紅逃出這家旅館後,與蕭軍同居,先住在道裏十一道街一座白俄開設的歐羅巴旅館裏,繼而遷至道裏商市街二十五號大院的一間小房內,開始了貧窮但是相依爲命的生活。

  1933年,在東北進步作家的帶動和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陸續在《大同報》的“大同俱樂部”及“夜哨”副刊上發表短篇小說、散文和詩,如短篇小說《弃兒》,《兩個青蛙》、《小黑狗》、《啞人》、《夜風》、《葉子》,散文《腿上的綳帶》、《太太與西瓜》,詩《八月天》等。從創作技巧方面看,由於蕭紅還是一位十分年輕的初學寫作者,這些作品在性格的塑造上,在情節的安排上,都流露出了作者在藝術上非常幼稚的地方,但是,從作家著眼的題材上,却可看出她的創態度是十分嚴肅的,由於接受的是左翼作家的影響,她一開始創作涯,就把目光投向了廣大被奴役、被剝削的勞動人民。在《王阿嫂的死》裏,她寫了一對雇農夫妻的遭遇。在《看風箏》裏,她又寫了一個窮苦老雇工的遭遇。她深深地同情勞動人民遭受的苦難,她也興奮地看到了他們的覺醒和鬥爭。在《夜風》裏,她就寫了牧童長青和他的媽媽,被地主逼迫得走投無路,不得不起來參加暴動的故事。這位年僅二十二歲的初學寫作的女作家,在這些作品裏表現出了她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勞苦大衆的同情。193410月,蕭紅將自己的五篇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廣告副手》、《小黑狗》、《看風箏》、《夜風》),與蕭軍的六篇短篇小說合編成小說集《跋涉》,在舒群等友人幫助下,自費由哈爾濱五畫印刷社出版。

  19346月,由於受到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的威協,蕭紅與蕭軍離開哈爾濱,經大連,至青島,住在觀象山下觀象11號的一座兩層小樓房裏,與舒群爲鄰。9月,在這裏,寫完了長篇小說《生死場》。

  這部小說的構思開始於哈爾濱時期,前半部的片斷曾於19344月至6月,在哈爾濱《國際協報》的《文藝》周刊連載。全書共有十七節,在第一節《麥場》至第十節《十年》裏,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筆調,描寫了東北農民貧苦無告的生活。他們身受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饑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婦女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蕭紅用女性作者細緻的觀察,生動地寫出了幾個農婦的悲慘命運。女主人公貧農王婆,是一個飽受磨難的老婦人,她的第一個丈夫虐待她,後來乾脆拋弃了她和孩子,獨自跑進關內去了。她爲了生存,不得不嫁給第二個丈夫,這個丈夫却貧病而死。她又不得不嫁給第三個丈夫老趙三。在她老年的時候,兒子因爲反抗官府,被反動政權槍斃了,她覺得生活無望,憤而自殺,可是在將要埋葬的時候,又活轉過來了。另一個貧農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歲,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夢想著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給她帶來的是什麽呢?情人是一個粗暴的人,她還沒有過門就懷了孕,受到母親和同村婦女們冷言冷語的嘲諷。嫁過去之後,丈夫嫌她和剛出生的女兒拖累自己,竟把不滿一個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還有一個貧農家的少婦月英,本來是村裏最美麗、性情最溫和的婦女,因爲患了癱病,成了丈夫的累贅,不給她飯吃,不給她水喝,下身腐爛了、生了蛆蟲,整天不停地呻吟、哭叫,就這樣活活地爛死了。作者通過對她筆下三個人物的命運的描寫,把北方貧苦婦女的悲慘遭遇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啓發讀者去憎恨黑暗的現實社會。第十一節“年盤轉動了”至第十七節“不健全的腿”,寫的是“九一八”事變後,宣稱“王道”的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進了這個小小的村莊。受著地主階級殘酷壓榨的廣大農民身上,又直接地壓上了一座帝國主義的大山。是馴眼地作亡國奴,被殺害、被擄掠、被强奸呢,還是挺身而起,進行反抗呢?在作品的後半部,蕭紅運用一般女性作者難於駕馭的雄健的筆鋒,描寫了這些被壓迫的農民,逐步走向覺醒,起來鬥爭的故事。他們的親人被槍殺了,他們的鄰人被擄走了,村中的寡婦多起來了,婦女們被奸污了,連鶏都搶得不剩一隻了。就是這些受苦受難的農民,他們白天看著宣稱“王道”的破旗,夜裏秘密地組織起來。多災多難的王婆倔强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秘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秘密宣傳員,白天黑夜地走門串戶。東村的一個寡婦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義勇軍去了。就連那個膽小怕事、一輩子守著一隻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裏半,也告別了老山羊,跟著頭領參加了義勇軍。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描繪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愴的氣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戰到底的决心。

  《生死場》是三十年代最早出現的抗日小說之一。它的出版,是魯迅先生關懷和幫助的結果。193410月初,住在青島的蕭軍,開始給住在上海的魯迅先生寫信。10月底,因爲好友舒群被捕,兩蕭倉促離開青島至上海,在拉都路福顯坊的一個亭子間裏住下後,與魯迅先生開始頻繁的通信往來。1130,蕭軍、蕭紅在內山書店第一次與魯迅先生會面。之後,蕭紅的創作、生活等事宜,就都得到了魯迅先生的關懷和幫助。蕭紅把《生死場》的手稿交給魯迅,魯迅先生認真地對此稿進行修改之後,又及時介紹給黃源,建議在生活書店出版的《文學》雜志上發表。但是,國民黨統治下的舊中國書報檢查制度極其嚴格,《文學》雜志雖然願意發表,還必須先送到控制文化的官僚衙門——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書報檢查委員會去審查。這些文化刀斧手們,在把書稿扣壓了半年之後,作出的結論是:不准出版。他們對侵略者奴顔婢膝,對自己的同胞和進步作家却露出如此專橫凶惡的嘴臉,他們的行徑,激起了魯迅的憤怒。爲了支持反映抗日鬥爭的文學作品出世,在魯迅的安排下,《生死場》終於作爲“奴隸叢書”之三,於193512月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幷親自爲它寫序。蕭紅自己爲書皮作了一幅封面畫,畫的是一幅中華民族的版圖,在東北三省部分被一條直綫粗暴地截開,宛如一支利斧劈斷了一樣,象徵著東北三省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躪與摧殘。

  從寫作技巧方面看,《生死場》雖然比幾年前在哈爾濱創作的短篇小說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也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正如魯迅先生在《蕭紅作〈生死場〉序》裏很委婉地指出的:“叙事和寫景,勝於人物的描寫”,除去人物性格不够鮮明之外,結構有時也顯得鬆散和不完整。但是,這部年輕的東北流亡作家創作的作品,却填補了當時上海文壇抗日題材小說的空白,它使上海及大後方的讀者們,瞭解了東北人民的苦難與鬥爭。正如魯迅所指出的:“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强,對於死的掙扎,却往往已經力透紙背”(魯迅《蕭紅作(生死場)序》)。每一位熱愛祖國的讀者,讀了它,都會對東北同胞産生深切的同情,同時産生一種奮起鬥爭的願望。正因爲如此,這部抗日小說一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轟動。正如許廣平後來所說的,《生死場》的出版,“給上海文壇一個不小的新奇與驚動,因爲是那麽雄厚和堅定,是血淋淋的現實縮影。而手法的生動,《生死場》似乎比《八月的鄉村》更覺得成熟些,每逢和朋友談起,總聽到魯迅先生的推薦,認爲在寫作前途上看起來,蕭紅先生是更有希望的。”(許廣平《追憶蕭紅》)在藝術手法上,《生死場》也別具一格,雖然它有上述的不足,却也有著自己的特色;它以“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魯迅《蕭紅作〈生死場〉序》),運用類似散文那樣鋪開的寫法,在筆法上顯得從容不迫,瀟灑自如,然而同時它又有一根貫串其中的綫索,引導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展開,這就形成了蕭紅小說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上面說過,《生死場》完稿後,曾經送到國民黨中宣部書報檢查委員會去審查。在等待審查的過程中,在魯迅先生的安慰與鼓勵下,19351月,蕭紅又寫出了短篇小說《小六》,5月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在寫作《商市街》的前後,又寫出《過夜》、《初冬》等散文。短篇小說《小六》向讀者講述一個貧苦的孩子小六的故事,從這篇小說的題材看,蕭紅仍然沿著她早期開闢的創作道路,嚴肅地前進著。小六和雙親過著窮困的生活,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父親,經常用毆打妻子的方式來發泄心中的鬱悶,小六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的心情黯淡而絕望。蕭紅的字裏行間,對這個受苦受難的孩子,懷著敏感的同情。連魯迅都稱贊這篇小說“充滿著熱情,和只玩些技巧的所謂。‘作家’的作品大兩樣。”(魯迅193529致蕭軍、蕭紅信)

  《商市街》是一部自傳型的抒情散文集。在寫作這部抒情散文集的時候,她和蕭軍在魯迅先生的幫助和接濟下,已經開始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在這種情况下,她又回憶起了與蕭軍在哈爾濱時期度過的那段窮困艱苦但是趣味盎然的生活。散文集《商市街》共收散文四十一篇,內容全都是她與蕭軍兩人在哈爾濱那段生活的實錄。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敏銳、細膩的心理,重新感受這種生活的種種細枝末節所帶給她的苦痛和歡樂。她以一種十分動人的坦城的態度,叙述了她對於饑餓、寒冷、貧窮的感受與忍耐,她在無計可施的情况下所感覺到的孤獨、憤恨和無聊,以及她可悲的處境在自己精神上刻下的傷痕和影響。她在描繪自己處境難堪的時候,往往是用內心感受來表現,因而常常揪緊讀者的心弦。比如她在很多篇章中,都有對於饑餓的描寫。她在哈爾濱的流浪生活中,長期受到饑餓的威脅,在《提籃者》這篇散文中,寫了一個提籃賣麵包的人對她産生的誘惑,寫了“帶來誘人的麥香”的麵包怎樣吸引她,但是“擠滿麵包的大籃子又等在過道,我始終沒推開門,門外有別人在買,即是不開門我也好像嗅到麥香。對麵包我害怕起來,不是我想吃麵包,怕是麵包要吞了我。”在《餓》這篇散文裏,她甚至寫到饑餓得實在難以忍耐的時候,想要去偷,“肚子好像被踢打放了氣的皮球”,她對著空蕩蕩的屋子,發出了“我拿什麽來喂肚子呢?桌於可以吃嗎?草褥子中以吃嗎?”這類令人膽寒的疑問,這種構思,真是奇特又有新意。在此前後寫作的散文《過夜》和《初冬》,也是蕭紅過去生活的實錄,寫的是她與蕭軍在邂逅之前,度過的那段孤苦流浪的日子。她回憶了那段痛苦的境遇,以及她在那段難堪的生活經歷中感覺到的孤苦與寂寞。這些自傳性的、抒情性的散文,是蕭紅作品中寫得最爲成功的篇章。

  魯迅先生不僅支持蕭紅出版著作,待這些作品出版之後,還把蕭紅這位年輕的女作家,介紹給外國的進步文化人士。正如許廣平後來在《追憶蕭紅》一文裏所記述的那樣:

   人每當患難的時候遇到具有正義感的人是很容易一見如故的。况以魯迅先生的豐富的熱情和對文人遭遇壓迫的不平,更加速兩者間的融洽。爲了使旅人减低些哀愁,自然魯迅先生應該盡最大的力量使有爲的人不致頽唐無助。所以除了撥出許多時間來和蕭紅先生等通訊之外,更多方設法給他們介紹出版,因此蕭紅先生等的稿子不但給介紹到當時由陳望道先生主編的《太白》,也還介紹給鄭振鐸先生編的《文學》,有時還代轉到良友公司的趙家壁先生那裏去。總之是千方百計給這些新來者以溫暖,

  而且還盡其可能給介紹到國外。那時美國很有人歡迎中國新作

  家的作品,似乎是史沫特萊女士也是熱心幫助者,魯迅先生特地介紹他們相見了。在日本方面,剛巧鹿地亘先生初到上海,他是東京帝大漢文學系畢業的,對中國文學頗爲瞭解,同時也爲了生活,通過內先生的介紹,魯迅先生幫助他把中國作家的東西,譯成日文,交給日本的改造社出版,因此蕭紅先生的作品,也曾經介紹過給鹿地先生的。從這裏我們可以得知蕭紅先生的寫作 能力的確不錯,而魯迅先生的無分成名與否的對作家的一視同仁,也是使得許多青年和他起著共鳴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魯迅先生的幫助下,蕭紅步入了上海的文壇。創作也如山中瀑布,奔瀉而來。在此之後,蕭紅發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說。如散文《索菲亞的愁苦》,短篇小說《手》、《馬房之夜》,等等。《馬房之夜》是蕭紅所作的短篇小說中唯一沒有收進集子的作品,但却是最早被譯成外國文字的作品,它在19365月發表於上海的《作家》雜志,1937年就被翻譯成日文,發表在11月的《文藝》雜志上,1941年又被斯諾前妻海倫·福斯特(署名尼姆·威爾士)與另一位姓名不詳的人(署名是縮寫)翻譯成英語,發表在9月號的《亞細亞》月刊上。這也是較早介紹給外國讀者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

  19351936年這兩年,對蕭紅來說,是創作上豐收的兩年,也是她異常快樂的兩年。但是,歡樂的情緒沒有持續多久,在1936年初,由於個人感情方面的原因,蕭紅的情緒開始變壞,她在寫作散文和小說之餘,開始像記日記一樣地寫了一組名爲《苦杯》的組詩。這組詩共十一首,因爲是給自己看的,所以在她生前從未發表過。這些詩像她的許多散文一樣,寫的都是作者內心的感受,如泣如訴,把她當時那種失望、苦痛、鬱悶、煩惱的心情,記錄得清清楚楚。在極度苦悶的心情指使下,蕭紅於1936年夏天隻身東渡日本。臨行前,715,發著燒的魯迅先生,設家宴爲蕭紅餞行,許廣平親自下厨房燒菜。這一次相聚,就成了蕭紅與魯迅先生的永訣。

  到了東京之後,蕭紅的精神仍然不好,身體狀况也開始變壞。她開始失眠,發燒,頭痛,肚子痛,骨節酸痛,疲乏,心緒不寧。在這種情况下,她繼續寫作,寫出了短篇小說《王四的故事》、《紅的果園》、《牛車上》,以及散文《孤獨的生活》與《家族以外的人》。《家族以外的人》是一篇優秀的散文,寫的是蕭紅童年時代的熟人有二伯,此人是她家的遠親,又是她家的老雇工。雖然蕭紅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刻畫得常常不够鮮明,但是,從這篇散文中看到,蕭紅似乎又是一個描寫性格的能手。她爲讀者刻畫了一個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怯懦又固執、懶惰,處境既可笑又可憐,有點類似阿Q又與阿Q有明顯不同的北方貧苦農民的典型形象。這個人物爲何能够塑造得栩栩如生?爲什麽蕭紅寫這類作品時如此流暢,使你感覺不到像她寫《生死場》或其他小說時帶有的那種“吃力感”?因爲這個有二伯是蕭紅自小與之朝夕相伴的一個家人,他與蕭紅童年生活中的許多經歷關係密切,這一老一小之間感情很好,蕭紅成名之後,對他仍然懷有眷戀的溫情,所以能在一篇散文裏,塑造出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而短篇小說《王四的故事》,題材雖與散文《家族以外的人》相近,寫的也是一個老雇工的遭遇,但是這個小說人物的性格,就遠不如那個散文人物的性格鮮明。而《紅的果園》和《牛車上》,似乎也仍存在著蕭紅早期小說中那種結構不够完整的缺點。由上述兩篇優秀散文與三篇不甚成功的小說結集而成的散文、短篇小說集《牛車上》,在蕭紅回到祖國之後,於19375月出版。而當蕭紅正在東京寫作上述這些作品的時候,她的另一本由過去寫成的十三篇散文與短篇小說結集而成的散文、短篇小說合集《橋》,已於193611月在上海出版。

  19361021,蕭紅在東京得知了魯迅逝世的消息,悲痛萬分。爲此,寫出了散文《海外的悲悼》。因爲日本帝國主義者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19371月,蕭紅從東京啓程,返回祖國。回國前夕,於13在東京寫完組詩《沙粒》。這組詩共有三十六首,像組詩《苦杯》一樣,寫的也是她本人的孤獨與鬱悶的心境,所不同的只是組詩《沙粒》在蕭紅回國後不久,就在雜志上與讀者見面了。除去《沙粒》之外,蕭紅還發表了詩作《拜墓詩——爲魯迅先生》。蕭紅一生寫詩不多,而以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說見長,但是從她的爲數不多的詩作裏,可以看出蕭紅的詩像她的散文一樣,也帶著明顯的自傳性與抒情性,主要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蕭紅自己,把《苦杯》、《沙粒》、《拜墓詩》以及《可紀念的楓葉》、《偶然想起》、《靜》、《栽花》、《公園》、《春曲》組詩(共六首)、《一粒土泥》等共六十首詩,抄寫成《蕭紅自集詩稿》手抄本,珍藏起來。此手稿本原來存放在許廣平先生手裏,後由許廣平轉交給魯迅博物館,直到1980年,才由魯迅博物館的同志將它公布於世。

  回到祖國之後,蕭紅的心緒仍然不見好轉,她無法排解自己苦悶的心情。19374月,她又隻身北上。先在老友李潔吾夫婦家裏借住了幾天,後又搬到了位於米市大街的青年會女子公寓。隻身在京,她仍感到孤獨與寂寞,她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情:“就像被浸在毒汁裏那麽黑暗,浸得久了,或者……會被淹沒的。”(《蕭紅致蕭軍信》)

  1937512,蕭軍給蕭紅寫了一封信,說他身體欠佳,請求蕭紅束裝回滬。蕭紅接到這封信後,就立即離京返滬了。這一次,蕭紅同樣沒能在上海安定地生活多久。戰爭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813,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從此之後,天空中就經常飛滿狂嘯著的日本轟炸機,地面上也經常出現狂吼著的日本機關槍。她就在這種環境中,寫出了散文《失眠之夜》。天空的點綴》。這是兩篇記述性的散文,前者記錄了她與蕭軍在日軍占領了上海之後,夜不能寐,思念故鄉的情景;後者記錄了日軍飛機對上海狂轟濫炸的罪行。寫法一般,比起她的某些優秀散文來,略顯遜色。

  10月份,蕭紅和蕭軍跟隨上海的文化人,撤退到武漢,住在武昌水陸前街小金龍巷21號蔣錫金家裏。在武漢,她與胡風、蕭軍、端木蕻良等人一起,創辦了《七月》。她爲《七月》寫作了《小生命和戰士》、《火綫外(二章)》、《一條鐵路底完成》、《一九二九年底愚昧》等散文,幷寫作了她一生中唯一的一篇評論性質的文章《〈大地的女兒〉與〈動亂時代〉》。這篇文章是對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和德國女作家麗洛琳克的兩本自傳體小說的評論,從這篇文章裏看出:這位擅長寫作抒情散文的女作家,是極不擅長寫作評論文章的。

  19381月,應李公朴先生之邀,蕭紅與蕭軍、端木蕻良等人,相繼從武漢到達山西臨汾,在“民族革命大學”任教。在此期間,寫作了散文《記鹿地夫婦》。

 

  2月,日軍逼近臨汾,“民族革命大學”準備撤退。蕭軍準備與學校一齊撤退,必要時和學生一塊兒打遊擊;蕭紅則主張仍然從事寫作。由於雙方意見分歧,爭執不下,蕭軍留在了臨汾,而蕭紅則隨同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取道風陵渡,乘火車去西安。在火車上,蕭紅與塞克、端木蕻良、聶紺弩合作,創作了描寫山西農民進行抗日鬥爭的三幕話劇劇本《突擊》。這是蕭紅第一次參加寫作劇本。該劇316開始在西安易俗社演出。326,重慶《新華日報》刊登了關於西北戰地服務團以及丁玲、塞克、聶紺弩、端木蕻良、蕭紅等人在西安活動的情况,幷介紹了《突擊》的劇情以及《突擊》演出的情况。

                 

  1938年的初夏,蕭紅寄居在“西北戰地服務團”時,蕭軍也從臨汾輾轉來到了西安。他們决定分手。蕭紅離開了同居六年的蕭軍,與端木蕻良雙雙回到了武漢,舉行婚禮。返回武漢之後,蕭紅寫作了散文《無題》、《寄東北流亡者》,短篇小說《黃河》、《汾河的圓月》等等。

  9月,日軍又逼近武漢。這時的蕭紅,正懷著蕭軍留下的孩子。她撤離武漢西行,先住在四川江津羅烽、白朗的家裏,生下了一個沒有生命的死嬰之後,又離開江津,到達重慶。先住在歌樂山上一座名叫雲頂寺的旅館裏,後搬入重慶郊區北碚復旦大學教員宿舍。在此期間,寫作了幾篇回憶魯迅先生的散文(如《魯迅先生記(一)》、《魯迅先生記(二)》、《回憶魯迅先生》等)和其他題材的散文,如《我之讀世界語》、《牙粉醫病法》、《滑竿》、《林小二》、《長安寺》、《放火者》、《花狗》、《茶食店》,以及短篇小說《朦朧的期待》、《孩子的講演》、《逃難》、《曠野的呼喊》、《黃河》、《蓮花池》、《山下》等等。這七篇短篇小說,從藝術技巧方面看,與過去的短篇小說相比,看不出有什麽明顯的長進。從題材方面看,倒是可以看出,蕭紅仍然是沿著同情勞動人民的這條道路前進。值得一提的是,在蕭紅的筆下,開始出現了像《逃難》這樣的諷刺小說,諷刺的對象,就是知識分子何南生,他本是一個懶漢加懦夫,却在學生面前裝出一副英雄的模樣,一方面背地裏哀嘆“到時候可怎麽辦哪”,一方面公開發表“與此地共存亡”的激昂慷慨的講演。這七篇後來結成短篇小說集《朦朧的期待》,於1940年出版。

  她那幾篇回憶魯迅先生的散文,是蕭紅作品中最爲光輝的篇章。在蕭紅短促的一生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與魯迅相處的日子,是她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閃爍著燦爛陽光的日子。因此,她對魯迅先生一直懷著深沉的崇敬與感激之情。魯迅先生的早逝,對她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給她留下難以消除的悲痛。她下决心要描繪魯迅先生的形象與音容。她在字裏行間,都流露出對於魯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與感激。她還運用自己善於機敏地捕捉細節的特長,充分地施展女性作者細膩、清新的筆調,爲讀者刻畫出一個特別富有人情味的魯迅先生的形象。蕭紅曾經常出入於魯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筆,把讀者輕輕地領進魯迅家敞開的大門,讓讀者看到魯迅家庭的和諧、樸素的生活。她細膩地描繪了魯迅、許廣平、海嬰一家生活起居的習慣,魯迅先生飲食的愛好、衣著的怪癖、工作的勞累、臨終前的病容,以及許廣平先生的操勞,海嬰的頑皮,甚至描繪了兩位年老保姆與日本醫生的面影,她還細緻地描繪了客廳、臥室的陳設,一草一木的姿態,以及她與魯迅全家之間的感情。在蕭紅的筆下,魯迅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個和藹寬厚的老人;他不僅是中國文化界的思想領袖,他還是一個美滿家庭的家長,一個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個瞭解兒子的好父親,一個辛勤培植晚輩作家的情義深重的慈祥寬厚的長者。蕭紅這些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點,比起其他一些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來,特別具有清新隽永的藝術風格。

  19401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從重慶到達香港,住在九龍尖沙咀樂道八號。這時的蕭紅,病體已經很衰弱,患著肺結核,經常咳嗽,頭痛,失眠,精神上也仍然感到鬱悶和煩惱。在這種情况下,她除參加香港文化界紀念魯迅先生六十歲誕辰的活動,幷爲這個活動撰寫了啞劇劇本《民族魂魯迅》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是躲在家裏,躲在病床上。在香港期間,她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和《馬伯樂》,一部中篇小說《小城三月》,還有散文《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九一八致弟弟書》,短篇小說《北中國》等等。

 

  《呼蘭河傳》是作者在閱歷了人生之後寫的一本童年回憶錄。她在這部長篇小說裏,不僅以樸實細膩的筆法,描繪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實生動地勾勒出故鄉人民的生活場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樸素地描繪出東北農村那種富有地方色彩的風俗畫。她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樂的農民身上的弱點,歌頌他們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們。除此之外,她還毫不留情地描繪了我國農村由於長期受到封建主義思想的統治而造成的種種弊病:盲目地反對革新和大多數人的甘願當看客,以及喜歡虐待違反傳統習慣的人與事,非常輕視做人的基本權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繪出這種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戀自己記憶中的童年,對兒時的生活流露出一種牧歌式的情調。這是一本具有獨特的思想風格與藝術風格的作品,是一部散文化的小說,正像茅盾先生在《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一文裏說過的那樣:

   也許有人會覺得《呼蘭河傳》不是一本小說。

   他們也許會這樣說:沒有貫串全書的綫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

   也許又有人覺得《呼蘭河傳》好像是自傳,却又不完全像自傳。但是我却覺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

   而且我們不也可以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爲‘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叙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這部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的長篇小說,是蕭紅作品中最成功的篇章,也是對她思想、創作的一個總結。

  另一部長篇小說《馬伯樂》,可以說是短篇小說《逃難》的續篇,這也是一部諷刺小說。主人公知識分子馬伯樂,是一個空虛飄浮、裝腔作勢的傢伙,蕭紅通過這個人物,嘲笑了一部分中國知識分子身上存在的弱點。

  中篇小說《小城三月》則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這篇小說描繪的是作者早年的生活,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念故家的情調,非常地引人注目。過去被蕭紅寫得非常冷酷的父親,以及由於凶惡、陰險,而被蕭紅鄙視、害怕幷且深惡痛絕的繼母、伯父等人物,在這篇作品裏,却被蕭紅例外地罩上了一層相當富有人情味的光彩,這種調子與她過去那些帶著自傳性的作品相比較,格調明顯地不同,這是她的唯一美化自己家庭的作品。這個現象清楚地反襯出了蕭紅當時的心情。

  1941128,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了香港和九龍。重病的蕭紅,身陷九龍。先後躲避在香港聯合道七號周鯨文家、雪廠街恩豪酒店、斯丹利街時代書店宿舍等地方。1225,香港總督宣布向日軍投降。在一片混亂中,蕭紅又先後被送入養和醫院、一所法國病院和聖士提凡女校改成的臨時醫院。不堪顛沛流離之苦的女作家,終於在1942122,在最後這所臨時醫院裏逝世。這時,她只有三十一歲。

  蕭紅,這位自傳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著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進,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獨特風格的優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說,豐富了我國現代文壇的花苑成爲中國新文學史上一位有風格的傑出的女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丙申大暑秋氣到
植髮完全指南─長庚皮膚科陳建勳醫師
銀行絕不會告訴你的事 經典的比炒股還賺! | Giga Circle
當你真正想要創作小說:奇幻小說篇
腐爛的焦慮 | 李陀
何處不相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