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樂日記/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


身著勳章的安東?布魯克納(1824-1896)
如果說貝多芬莫札特是古典音樂的門面,布魯克納就是裡面的房間。那麼他的第七號交響曲呢?應該是房間裡的保險箱吧~因為最好的東西都在那裡。

很少有人剛開始就喜歡布魯克納的,我也不例外,好像非要進了門後,才會想要一探究竟。回想十九年前,那時也是先聽莫札特貝多芬,才接觸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第二樂章,這也應該是布魯克納最「通俗」的作品吧,很早就被稱為十九世紀後半的交響曲最高傑作之一~它是為了哀悼華格納而作,是一個時代倒下去的聲音,是使無數人在音樂廳熱淚盈眶的哀婉,是納粹德國的樣板曲目,是二次大戰德國宣布投降後,廣播電台立刻播放的曲子...那時又喜歡研究二次大戰的戰史,知道德國當時斷垣殘壁的悲慘,所以聽後有種難以言喻的悲壯感。


希特勒著名的宣傳照片:向布魯克納像行注目禮
另外第一和第三樂章也很喜歡,只有第四樂章聽不懂,其大膽揮灑的作風,和放煙火般的艷麗色彩,與前兩樂章的莊嚴比較起來,真的有點煞風景~直到後來談了一場論及婚嫁的戀愛,才喜歡上這個樂章。記得剛開始追她很不順利,就聽第二樂章,發洩悲傷的情緒,再聽第三樂章的開朗就可讓心情恢復。後來我們在一起了,這時就聽第一樂章,增加那種幸福感,而第四樂章是我們論及婚嫁時才開始喜歡,也了解曲中那種複雜的心情~要向華格納告別,又要展開新的人生;已經走到了未知的境界,最後卻還是回到開始的氛圍,與結婚時的心境很相似...

後來我們雖然分手了,但第七交響曲仍陪伴著我,過幾年我們又復合時,這也是我們都很喜歡的少數古典樂曲之一,現在想想~其實整首曲子都洋溢著幸福感,即使那悲壯哀婉的第二樂章也不例外,難怪很適合約會時來聽,但這幸福感是哪來的呢?

我想與其管弦樂法很有關係,如果說第六號交響曲的基本音色如水晶般透明,第七號交響曲就是如黃金般燦爛,除了他愛用一堆小提琴奏出高音顫音外,更重要的是小號~這個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只用來加強演奏效果的樂器,他卻當作一般的樂器來用,時時以弱音加入合奏,使得它的內聲部閃閃發光,大膽的和聲也充滿著華麗的色彩感,這是他最後的大調交響曲,積極樂觀的情緒更是隨處可見,難怪一些布魯克納的死忠粉絲不喜歡這首曲子,認為太輕盈太優美,缺乏他典型的沉重與悲劇性,但第二樂章卻又以悲壯感出名,這聽來有些矛盾,其實並非如此,這正是有趣的地方。

見上面影片,這是卡拉揚的最後錄音,就是我十九年前買的唱片, 至今聽來無論音質或表現力,都少有能與其相比者。第一樂章由小提琴清澈的顫音開始,大提琴拉出第一主題(0:06),由主調E大調的琶音構成,音域寬達兩個八度,雍容大度,製造出廣闊的空間感,也確定琶音與由此產生的大三度和聲將是本曲的主角,下面是他手稿譜的第一頁,注釋是我自己寫的: 


只是隨後就進行轉調(0:27),旋律裡有大量的減五度音程,雖美麗但聽來有些怪異,從傳統的和聲中脫離。然後是第二主題(2:03),這是與第一主題相反的音樂,音程狹小充滿半音進行,靜靜的流動,後來也出現了反向形(4:16),並由此引出了第三主題(5:06)~這是舞曲節奏的音樂,充滿了動感,又與第二主題形成對比,其長-短-短節奏型在後面很重要,也是第二樂章的架構之一,轉到了小調,暗示著樂曲將進入黯淡的發展部...



發展部是由第一主題琶音的反向形安靜的開始(7:03),第三主題長-短-短的節奏又出現(7:46),第二主題的反向形也來了(8:06),而且都成為小調,布魯克納就在這短短一分鐘內讓三個主題都有發展,連接的天衣無縫,浪漫的大提琴不斷奏出綿長而優美的曲調,第三主題又出現(9:58),然後是第一主題用齊奏咆哮出現(10:38),卻突然轉弱,進行著降E大調,又出現大轉折~直接升級→升一個半音,好像再度看到光明,曲子轉回了主調的E大調,再現部開始了。


開始是第一主題的正反形態同時出現(12:24),這又是精妙的作曲技法,之後才是第一主題真正的再現(12:46),這裡小號用了p的力度助奏,再加上小提琴的高音顫音,就像黃金般燦爛閃亮,在經過之前發展部的黯淡後,顯得尤其感動。然後是第二主題(13:54),經過一堆小提琴的十六分音符裝飾達到悲劇性的高潮(14:32),這也是第二樂章高潮時小提琴所用的伴奏音型,這裡終於預示了第二樂章的悲壯氣氛。第三主題再現(15:47),接到由第一主題形成的尾聲,這裡的音樂由於力度更強,音域更高,顯得更是光華四射,最後在琶音的演奏與小提琴漂浮般的顫音伴奏下,以大三和絃壯麗的結束了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是布魯克納最受歡迎的作品,幾乎已經成了一種時代的象徵。影片剛開始是E大調的關係調升c小調主音升c音,然而很快就往下降到與之成為增四度關係的G音,又把這距離調性很遠的音,放到了強拍上,再加上接著而來的怪異和聲(連手稿譜剛開始都寫錯...),一開始就出現了不祥的意味。然後出現了他同時寫的作品「感恩頌」結尾「信主就永不困惑」的旋律(0:32),這倒是慢慢往上的音階,也用了長-短-短的節奏,與上一樂章第三主題產生了關聯,這旋律具有明確調性。本樂章的第一主題就是由好像有什麼災禍將出現的不祥意味&對神的祈禱與信心構成的,也是整個樂章基本的氣氛。



經過一連串的進行,曲子開始悲憤(3:12),連信心堅定的感恩頌主題都變得灰暗(3:53),一切好像都將絕望,但其實透過感恩頌主題慢慢往上的音階,他又成功將曲子往上轉到升F大調,這就是第二主題(4:26),速度由慢板轉為行板,這應該是布魯克納寫過最純淨優美的音樂,高雅的弦樂合奏使得悲傷得到了短暫的安慰,然而氣氛又開始虛無,第一主題再現(7:26),用了更多樂器助奏,比之前還要更灰暗,然後開始了不祥段落的發展與推衍(8:29),這裡幾乎是用半音不斷向上堆疊轉調寫成的,和聲極為大膽,不和諧的漩渦有如危機四伏,直到升到最高峰,才如瀑布一般傾洩而下(10:10),感恩頌的主題再度出現(11:13),只是現在也開始了半音向上堆疊,似乎祈禱的信心有些動搖。
還好接下來透過不斷的重覆祈禱,信心終於恢復,而奏出G大調的明亮音響(13:01),德弗札克一定很喜歡這個段落,他在新世界交響曲有名的的慢板樂章高潮處,就寫了極為類似的音樂。然後第二主題再現(13:47),只是這次不是安慰,而是讓心更為淨化。至於不祥的事情,究竟會不會發生呢?
該來的總還是會來~第一主題再度出現(15:45),這回可不是好玩的,帶了大量的裝飾音型,包括小提琴的繁多十六分音符,極為細膩的描繪出悲慘的境界,曲子一開始暗示的不祥與危機終於在此出現~這應該是描繪大師華格納的死亡,這時感恩頌的祈禱主題以E大調的屬調B大調奏出(17:44),伴奏的小提琴音型也轉成了第一樂章的琶音,但反而讓曲子由悲慘成了悲壯,接下來再升了半音,我們竟然莫名其妙的來到了所有調性中最明亮的C大調(18:16),所有的升記號全部都還原了,音響強烈而具震撼力,但這裡是很有爭議的地方,因為原稿有貼一張紙條,說要附加鈸與三角鐵,以增加明亮的力度,但旁邊卻又寫了個「無效」(gilt nicht),引來後人的質疑,所以這裡有的版本會用鈸與三角鐵,有的不用,我是認為要用啦~因為這「無效」(gilt nicht)兩字,應該不是布魯克納本人的筆跡,因為那"g"的寫法與他平常的寫法不同,可能是愛管閒事的後人自己加上去的:



曲子又突然從巨大震撼的音響,轉成對華格納的哀悼,鈍重的華格納低音號安靜的奏著送葬音樂,直到法國號突然吹奏出如展念祭文的號角悲鳴聲(20:01),他說這是一聽到華格納死訊就立刻寫下的音樂,與我們民間的喪葬音樂感覺相差不遠,這是布魯克納超越國界的創作,後來馬勒在他的第六號交響曲尾聲也用了相同的手法。然後是第一主題最後的再現,靜靜的祈禱,最後偷偷竟然轉到了升c大調~原來,從樂章剛開始的升c小調,中間發生了那麼多事情,最後竟然結束在升c大調,這告訴了我們,不管如何悲傷與危急,最後還是有樂觀與希望,也難怪德國在戰敗後要放這首曲子鼓舞全國的人民,因為雖然戰敗,但在去除一切陰霾後,還是會再復興起來的~
第三樂章詼諧曲聽來輕鬆,開頭是布魯克納聽到公雞叫產生的靈感,然後就出現了鄉間農民的舞蹈節奏,這舞蹈由於是隨性的,所以節奏是有些複雜,但非常純樸,很好親近。我從前有一位很愛喝酒的長輩,他參加完葬禮後每次都會痛快暢飲,我問他是為什麼,他說:「既然參加婚禮要喝酒,葬禮當然更要喝,感覺人生苦短哪!」我想對這樂章沒有比上面這句話更好的解釋了,布魯克納也喜歡痛飲啤酒,更喜歡趁興跳舞,想到在他最喜愛且熟悉的林茲聖弗羅里安教堂,有那麼多土耳其戰爭受難者的骷髏,陪著他彈琴,就可以了解他對死亡的態度了...這樂章接在葬禮式的第二樂章尾聲後面,是非常適合的~
第四樂章,也就是終樂章,將曲子帶到了更樂觀的境界,這是他所有交響曲終樂章最短小與輕盈的,也是最有創意和最即興揮灑的,所以歷來都認為是最不具布魯克納風格的異端作品。很多人聽第七交響曲只聽前兩個樂章,認為第三第四樂章是敗筆,破壞了第二樂章的莊重與哀婉。但終樂章卻是我最喜歡的交響曲樂章,甚至比貝多芬的快樂頌還更喜歡,原因就在於它的大膽與獨創性,當然還有樂觀積極的精神,提醒我們在災後一定要重建...

剛開始的第一主題雖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類似,都是音域寬廣,由E大調的琶音構成,但頻頻使用活潑的複附點節奏,很類似舞曲,這也決定了本樂章的氛圍~就是活潑多變啦~而第二主題不意外,又是與第一主題成為對比(1:09),這是個音域窄小,只是一直在緩緩上升下降的主題,平靜安詳,可是卻近乎無調性,這就是有趣的地方了...第三主題更絕(3:25),剛開始是與第一主題類似的E大調琶音與複附點節奏,但越到後面調性越是模糊不清,布魯克納可說完全豁出去了~愛寫什麼就寫什麼,放任自己的想像飛翔在音樂規則的邊境,後來第一主題出現形成小結尾(4:17),也開始了想像力的探索,音階一下飛到最高處,又掉了下來...



發展部由第一主題的變奏靜靜的開始(5:29),樂團被拆成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輪流演奏,產生出塊狀的音響,這樣的方式還滿現代的。然後第三主題突然出現了(7:11),又開始大鳴大放,恣意想像,產生出節奏對位的複雜龐大音響(7:42),調性再度模糊,甚至遺失了,這是此樂章最精采與前衛的地方。然後第二主題才開始發展(8:14),可說來遲了,但仍然不疾不徐的平靜流動,很引人喜愛~也很自然的引出第一主題,曲子到了再現部(9:30)。

剛剛開始很調性明確,但又是曇花一現,樂曲突然像喝醉酒般的肆意奔馳,甩開了調性的束縛。然後第一樂章的正反型又同時出現(11:25),展現了類似巴哈賦格的藝術那樣的對位絕技,終於到達了如同放煙火一般的燦爛音響(11:42),我們進入了整首交響曲最後的尾聲。

剛開始是本樂章的第一主題由法國號奏出(12:04),活潑的複附點節奏不斷增加動力,其他的樂器再一一加入,小提琴用大規模的高音顫音演奏,效果華麗非凡,然後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與明朗大方的大三和絃都回來了(12:37),圓滿又燦爛輝煌的結束了全曲。

第七號交響曲的初演雖然大獲成功,也被視為貝多芬「第九」之後最重要的交響曲,連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都召見並贈勳給他,但那些反對華格納的保守派人士,仍處心積慮想破壞演出,還好他們沒有成功,第七號交響曲到現在光芒不減,成為每個時代衰微及重生的象徵,也繼續陪著度過戀愛時期的我;那過去的美好回憶,就是為了要珍惜現在的幸福。


 
文/總譜手稿註解:夏爾克/udn部落格/2015/03/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口琴汇-纪念文】HK’s Larry Adler~纪念徐德明先生
回忆张雨生
​勃拉姆斯小品套曲op.116-op119
为何要重视音阶练习?
音乐聆修| 听见好时光!本周分享曲子汇总
吳珀元:《春之祭》中的音乐与仪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